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外文化有哪些差異

中外文化有哪些差異

發布時間:2022-05-30 18:59:00

『壹』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註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貳』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叄』 中外文化有何差異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這種實證分析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便成為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

『肆』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

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

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



『伍』 請列舉東西方文化的十點差異

一、善惡觀上的差異

概括起來,西方的善惡觀是兩句話:生活上與人為善,政治上防人為惡。生活上倡導博愛,人人親善,讓世界充滿愛;在政治制度設計上,要防人為惡,重在營造一種體制和機制,防止壞人一旦進來做不成壞事。東、西方的善惡觀差異很大。

我國的政治體制總幻想執政者都是先進分子,有覺悟講黨性,都是可信賴的,所以往往重任命授權,輕制約監督,導致大量決策失誤和大面積腐敗,這個教訓極為深刻。我想,我們的善惡觀也得來一次新的塑造和進步,也求做到生活上與人為善,政治上防人為惡,社會才能平穩發展。

二、公私觀上的差異

西方認為,人生下來就是自私的,自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利益驅動是永恆的主題。從人性角度挖掘人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才是最好的制度設計。所以西方放開搞個體私營經濟,鼓勵人們致富,做大做強民營經濟。

我國改革開放後才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逐漸形成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導向和社會氛圍,一改過去公有制一統天下、到處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局面。西方有個理念,即人的自私慾望得到滿足之後,就會回報社會,私有財產最終也都是社會的,不要怕富、嫉富、仇富、刮富。

我國過去把「私」看作是洪水猛獸,提倡「鬥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閃念」在文化大革命中喊了十年,這個東西帶著極「左」的色彩,背離和壓抑人性,嚴重束縛了當時的經濟發展。

三、文化觀上的差異

西方人的文化理念崇尚三點,與我們差異很大:

1、個性自由。在西方,崇尚自由,張揚個性,尊重人權,注重發揮人的特長。我國的文化觀講究「大一統」,凡事都得一個模式,一個思維,動輒就統一 思想,這就管死了個性,壓抑了自由,人活得比較累,社會發展缺乏多元化的動力。

2、開放包容。美國歷史雖短,但是全球的移民國家,全世界的文化都在這里雜交融合,很少有傳統觀念的束縛,所以才全球上自主創新的頭號經濟強國,我國三千年自然經濟,三十年的計劃經濟,夜郎自大,排斥外來文化,障礙了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經濟都相對落後的主要原因。

3、認真守信。德國人工作認真,一絲不茍,時間觀念強,誠實守信的品格凝集了日爾曼文化,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現在,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普遍缺乏誠信精神,五種病態經濟——詐騙經濟,賄賂經濟,債務經濟,造假經濟,賴帳經濟,就是落後的文化觀帶來的惡果。

四、生活觀上的差異

1、消費觀。人生來就要謀求生活,生活貴在質量。東、西方的消費觀差異較大,西方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質量為本,提倡「三為」和 「三不為」:一是為自己活著,不為別人活著,個性自由求質量;二是為今天活著,不為明天活著,敢於貸款超前消費;三是為這代人活著,不為下代活著,不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

中國也有「三為」的價值觀,一年四季忙為一張嘴,吃飯第一;人活著為了一口氣,不計後果慪氣打仗;死愛面子活受罪為了一張臉,處處要面子。中國人偏好攢錢儲蓄過日子,導致中國儲蓄率過高,達到46%以上;造成內需不旺,消費不足,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弱。

2、隱私觀。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尋問和講究他人的隱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可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私下裡愛議論隱私,小道消息傳播隱私,甚至把隱私作為整人的工具,樂此不疲,這是一種文化的愚昧和落後。

3、生育觀。歐洲人都不願生孩子,怕孩子多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呈人口負增長態勢,人口、資源和生態壓力小。

中國仍有相當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一些邊老農區越窮越生,越生越窮。人口仍呈高速增長之中,預計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高峰期為14.6億人。

五、競爭觀上的差異

東西方在競爭觀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點上:

一是要不要競爭。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為核心。

儒教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市場經濟則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從儒教看,競爭是不道德的。歐洲人認為,社會需要競爭,人與人需要競爭,競爭出動力,競爭出人才,經濟才會在多元化競爭中得到快速發展。

二是怎麼對待競爭。西方人認為,競爭應該依法進行,提倡公開、公平,透明,提倡縱向競爭,向前發展,互相激勵,用競爭為人類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動力。中國人受封建儒教文化的影響,封建小農意識的束縛,紅眼病多,往往從另一個角度看競爭。

中國人競爭是橫著使勁,熱衷於在一起打架,等把你打倒了我再跑,這種內耗機制嚴重障礙了中國的進步和發展。

六、教育觀上的差異

中國受封建儒家文化影響,學而優則仕,學習是為了得文憑,得文憑是為了當官,這種思想很有市場。學習目的是為了做人上人,高人一等,而不願意上高職,做技術工人。西方認為,學知識是為了得能力,得能力是為了生活提高質量。

人才價值取向上有差異。中國講文憑本位,干什麼都講文憑,提拔幹部看文憑,晉升職稱看文憑。這導致大家對文憑趨之若騖,文憑造假大有市場,屢禁不止。改變這種現象,要像西方那樣提倡能力本位,靠能力競爭取勝。文憑能造假,但能力不能造假。

學習的要求也不一樣。我們強調死記硬背和循規蹈矩,西方強調知識更新和能力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想像力,所以世界諾貝爾獎大多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

七、家庭觀上的差異

1、家庭小型化。歐洲人在家庭上講究小型化,每個家庭平均2.3口人,生活方便,生活質量也高。我們講大家庭,四代同堂,兒孫繞膝,天倫之樂,這是典型的封建大家庭文化。

2、親情淡化。中國鄉下人走東家串西家,湊在一起就喝,喝完就打麻將。歐洲沒這些事,親屬之間很少走動,各忙各的,無暇去串門閑聊;對孩子很少溺愛,更多地強調自立自強。

3、父母對子女的依附弱化,對子女的依附心理不是那麼強。養老靠社會保障,不用依靠兒女,所以不願意生孩子,也沒必要給後代積攢財產。

八、治國觀上的差異

西方講依法治國為主,把法制環境設計得很嚴密,讓大家依法工作、生活,一切有條不紊。中國講以德治國,從孔夫子開始就講仁義禮智信,用德馴化民眾,用禮規范行為,提倡克己復禮,半部《論語》治天下。

總之,東方人講關系,西方人講規則;東方人講德治,西方人講法治;東方人講面子,西方人講實際。

九、政府權力觀上的差異

歷史證明,德治核心是靠覺悟靠自律。人單純靠覺悟是靠不住的,必須靠制度靠法制。中國反腐敗斗爭的艱巨性更說明了這一點!

一是政府職能上的差異。中國政府職能的設定與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異。具體表現為西方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給民眾提供公共產品,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對企業經濟活動不幹預;我國政府是萬能政府,婆婆媽媽什麼都管,管得太多,干預太深,恰恰束縛了經濟發展。

二是規模上的差異。中國政府權力太大,事無巨細,帶來機構龐大、人員臃腫、人浮於事的弊端;吃「皇糧」的人數多,財政負擔重,辦事效率低。西方是小政府大社會、大企業,微觀經濟活動不幹預,一心一意辦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好,企業受的束縛少,可以放手放量地發展。

三是體制上的差異。中國政府講管制,講審批,西方政府講服務,講協調。西方政府是「搖頭」政府,告訴民眾什麼事不準干,法律都規定了,其他沒規定的都可以干。

中國是「點頭」政府,什麼事都得經政府點頭,沒點頭的都不準干,層層審批,束縛了經濟發展,惡化了經濟環境,導致發展經濟的企業這種「羊」太少,經濟執法管制部門的「狼」太多,難以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只能是殺「狼」才能養「羊」,優化了環境才能發展經濟。

十、納稅觀上的差異

西方納稅是全民納稅,納稅光榮,全社會尊重納稅人,納稅人有權檢查和監督政府使用稅款的去向。所以納稅人感到光榮,納稅心安理得,有積極性。西方的納稅氛圍完整,納稅人權力與義務對等,國家稅收與財政支出對稱,公務員與服務納稅人對應。

比較而言,我們缺乏納稅光榮、尊重納稅的理念。因此,公務員,包括事業單位吃「皇糧」的人要增強三種意識:感謝納稅人,尊重納稅人,保護納稅人。

拓展資料: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2008),東西方關系可分為三個階段。1978至1989是第一階段,1990至2001上半年為第二階段,至今為第三階段。這三十年,東西方既有合作,也有沖突,並隨著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力的增長而陰晴不定,起起伏伏。

『陸』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什麼

1、東方為農耕文化更著眼過去,強度傳統和傳承,認為人應落葉歸根;西方為游牧文化,更著眼將來,強調進取和征服,認為人應四海為家

所以以游牧文化為主的蒙古族、女真和西方,歷史上更多地是征服新大陸,而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漢人則是被征服。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端倪,西方對展現未來世界的科幻片的興趣遠遠大於東方;而東方,尤其中國,對回顧過去的歷史劇的興趣遠遠大於西方。

2、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更偏場獨立,更關注主體,不太受背景信息影響;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更偏場依存,容易受環境背景信息影響

跟居住環境也有關系,東方人更喜歡聚居,人際之間的界限不太清晰;而西方人住得相互更獨立和零散,人際間的界限分明。

3、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文化

前者更西方,後者更東方。所以西方人的童話都是鋼鐵俠、蜘蛛俠這些個人英雄;而西遊記、封神榜,三國這些中國童話,都注重等級關系,稍微個人英雄主義一點的孫悟空也被如來欺負得很慘,逞強殺龍太子的哪吒必須自殺謝罪!

而且,西方人表達意見,更喜歡以「I(我)」開頭,只代表自己,不代表別人;而東方人喜歡以「我們」開頭,習慣代表別人。在會議和課堂上,西方人更願意和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哪怕一知半解,而東方人更喜歡觀察環境,哪怕知道答案,沒人舉手回答,我也不舉手。

在政治上差異更加明顯,東方傾向於集體或者國家利益,大於個人利益,在必要的時候,個人需要為國家犧牲,而且更難以忍受不同的意見,更傾向於「萬眾一心」和「一言堂」;而西方相對更傾向於個人利益大於國家和集體利益,相對更尊重和接納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有不同的聲音。

4、對權力的距離感有差異:東方更強調權威,西方更強調平等

東方,尤其中國,喜歡把祖國比母親,把政府比父母官,強調順從,領導的看法極其重要;西方除了上帝萬人之上,眾生平等,連子女也不是父母的。從電視劇情節中可見一斑,中國歷史劇常看到衙門轎子開路,官兵大聲呵斥路人閃開,以及臣子自呼'奴才'等卑躬屈膝場景。西方歷史劇極少有下人猥瑣的描寫,管家、奴隸個個挺胸抬頭,見《唐頓庄園》。

5、個人空間/隱私:西方注重個人空間和隱私,東方不太注重

西方更強調自己有獨立的空間,如果不經過自己允許,任何人,哪怕是父母也不能逾越,而東方相對更缺乏空間界限,更強調不分你我。另外,在東方,尤其中國,即便關系不是很親近的人之間聊天,也容易問到結婚、工作、收入,而在西方,這樣的問法是一種對個人的極大的冒犯,但中國的年輕一代所受的教育更加與西方趨同,相對更加註重隱私。

6、單向時間軸和多向時間軸

前者更西方,強調一個時間只跟一個人說話,只處理一件事情;後者更東方,更傾向於同時和多人說話,或者做多樣事。如果在DMV(車管所)、酒店前台check、in、商場櫃台,絕不要在有人在詢問的時候插嘴,哪怕你事情再急,工作人員都不會搭理你,他/她一定要做完手頭這件事再搭理其他事。

7、女性化/男性化

東方整體審美偏中性,西方整體強調陽剛。所以東方尚文,西方尚武。外形偏中性的明星如大量韓星,以及Tfboys、鹿晗等人粉絲眾多,這一現象更多地出現在東亞。

8、儒家動力學。

東方更偏儒家文化,強調中庸、認為人性本善、重道德;西方更偏基督教文化,強調善惡分明、認為人性本惡、重規則。所以從過去到現在,中國都更追求「仁君」,而西方對人不信任,更追求制度和監督。另外,東方更強調隱忍、放長線釣大魚、儲蓄、現在的吃苦是為了未來或下一代幸福;西方更強調活在當下,不委屈現在的自己。

9、規避不確定性。

西方排斥模凌兩可,思維更邏輯和循證,所以包括現代醫學在內現代科學誕生於西方;中國喜歡不說透,喜歡留白,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太重邏輯。而且中國的大師說話越含糊,別人越覺得他有水平;中醫如此不循證,卻信眾眾多;中國人說一聲:改天一起吃飯。大多數時候是客套,西方人切不可較真地問是哪一天。

10、東方更強調宿命論,強調易經八卦、風水、落葉歸根;西方強調自由意志,我思故我在,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

『柒』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有哪些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有:飲食方面,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價值取向,消費觀,隱私觀,競爭觀,思維方式。思維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外文化差異的淵源

中國文化有許多不同的源流傳統,但自中國秦漢文化以來,基本上是循著一種主體文化——儒家文化發展下來的。儒家文化強調自我的節制、忠孝和責任等等,這些都造成了中國人中庸的文化傳統。西方文化的主要傳統則是早期的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希臘文化帶有一種和諧的特點,它力求達到一種和諧。

中期的基督教時代,它追求功利,物慾,它導致了世俗的發展帝國的膨脹、繁榮和法律的健全。近代西方文化又出現三合一,它既有希臘的那種對人的尊重,對知識的追求,又有羅馬的那種對功利的嚮往,同時又有基督教對現實的批判,對理想主義的嚮往。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中國人的整體觀念比較重,而西方文化強調的是自我價值和個人利益。

『捌』 中西方文化的差別

1、以人為本與以神為本的為民思想差異

中國:神不但是完美的,也是為人服務的,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講的天下為公的思想。

西方:神是人的主宰,個性自由以及私利為主導的思想。

2、包容文化與排他文化的不同

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和文化使中國人解決問題總能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

西方:排他文化則總是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

3、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4、個人榮譽感

中國:一般不主張個人的炫耀,個人的驕傲,一般都比較的含蓄,即是獲得了很大的榮譽,也要表現的很謙卑的樣子,提倡謙虛的態度。

西方:對於個人的榮譽表現的很具有個人色彩,成功了就會欣喜若狂,失敗了就會生氣,很直接的性格特點。

5、看待自然

中國:接受不確定,不完美。因此也處在神秘主義和迷信的邊緣。

西方:通過科學/科技去尋找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努力追求理論上的完美。

閱讀全文

與中外文化有哪些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