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館怎麼融入文化

中國館怎麼融入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30 23:36:53

① 為什麼世博會中國館會設計成這樣的餓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核心建築之一——中國館正式動工建設。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第一副主任委員、執委會主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宣布中國館開工。中國館開工建設是世博會籌辦工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世博會園區建設的核心工程已經全面啟動。世博會中國館建築方案確定 名為"東方之冠" 世博網3月8日消息:2009年3月8日下午3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舉行記者會,主題是「政協委員談上海世博會」。萬季飛、周漢民、成岳沖、楊瀾等四位委員回答記者提問。
[新華社記者]我們從背景材料當中看到,西班牙館將以環保材料為建材,內部也將使用竹子,瑞士展館種滿綠草和蒲公英,中國觀眾非常關注中國館將有哪些有特色的、標志性的、新的內容展示給觀眾?
[ 萬季飛]現在各參展國陸陸續續把他們的參展方案公布,各個國家都顯示出了各個國家的特點,而且有的展館很有創意性。作為中國館,大家都非常關心,中國館建築方案是採取了向全球華人公開徵集的方式,經過層層遴選,也經過專家的討論、認定,最終形成了這個方案,這個方案是什麼?叫「東方之冠」。
這個館是斗拱形的特點,它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和特點。它的設計理念可以概括為16個字:東方之冠、鼎 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國家館展示的主題就是東方的尋覓,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通過城市的管理、城市的建設、城市的生活和城市的產業各方面內容,來反映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而不同、熱愛和平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價值觀。
在中國館裡面還有31個省區市,港澳地區也來參加中國館的展示。現在已經進入到設計階段,大家都非常努力,也採取了公開招標方式,專家評論。我們國家地域大、民族多,風俗習慣不同,歷史文化不同,城市發展不同,這些不同、這些特點一定使我們的中國館呈現出絢爛多彩、朝氣蓬勃、文化厚重這樣一個中國。中國館也是上海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築,也將永久地保存。像法國世博會艾菲爾鐵塔的誕生,也保留在巴黎,成為巴黎旅遊名勝。我想中國館聳立在黃浦江,一定也引人注目。同時中國館也和黃浦江邊上的另一個建築,東方明珠塔遙相輝映,一中一西,我想也能夠達到美學上的和諧。
[編輯本段]東方之冠建築透視

地理位置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位於上海世博會規劃區核心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為主題的中國館是整個世博園區的標志性永久建築之一,是世博園區內最高的新建場館建築。其西側為世博軸,東側、南側、北側分別為規劃15米寬的雲台路、南環路、北環路。地鐵M8號線在園區內穿過,地鐵周家渡站與國家館地下結構相連。

建築簡介

整個中國館由國家館、地區館和港澳台館三個部分組成。國家館高63米,架空層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邊長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個立柱外邊距離70.2 米,總建築面積約為2.7萬平方米。地區館高13米,建築面積約4.5萬平方米,港澳台館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
地區館和港澳台館將為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港澳台地區提供展覽場所,展示中國多民族的風采及城市變遷。中國館將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形象,讓世界更直觀地了解中國。兩個展館可以同時寬松地容納7000名觀眾。

建築技術與構造

國家館的建築面積為105879平方米,鋼結構重2.3萬噸。場地西側、北側和東側為地上兩層高的地區館,其南側為中華廣場。

官方描述——
·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
·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平台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
·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共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一整體.
中國館鋼結構尺寸
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空間以南北向主軸統領,形成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形成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築群體。
國家館結構體系為鋼框架—剪力牆結構體系,以四個混凝土核心筒作為主要的抗側力及豎向承載體系,核心筒結構標高為68米。
每個核心筒截面為18.6米×18.6米,相鄰核心筒外邊距約70米,內邊距33米;屋頂邊長為138米×138米。
.
中國館建築重要技術尺寸鋼結構效果圖
在34米以下,僅存在16根勁性鋼柱,即每個核心筒的四個角部設置截面為箱形(800×800)的勁性鋼拄,勁性鋼拄從底板起始達60米,與屋頂桁架頂高度相同。從33.75米起,採用20根巨型鋼斜撐支撐起整個大懸挑的鋼屋蓋。巨型鋼斜撐底部與核心筒內的勁性柱連接,中間通過層層樓層鋼梁與核心筒連接,頂部通過鋼桁架與核心筒連接,錨固於勁性鋼柱上。
為提供巨型鋼斜撐底部的結構水平剛度,在33.15米處設置了勁性樓層(樓板內含鋼梁)。33米勁性樓層,20道巨型鋼斜撐及樓層與屋頂桁架層共同構成了整個鋼屋蓋的主要受力體系,提供了各樓層的承載支托。
現場拍攝 鋼結構焊接特點及難點
中國館所用的工程結構鋼材以Q345B和Q345GJC為主,均屬低合金高強鋼,這在目前超高層鋼結構中應用比較普遍,焊接性能較好。只是隨著強度等級的增加,焊接的難度亦會增加。
根據目前的資料,中國館中需要焊接的最厚鋼板達到60mm,屬於厚板焊接。還要考慮到巨型鋼材斜撐的焊接收縮問題,需要針對評估。
雖然整個塔樓結構高度為68米,並不算高。但由於結構大懸挑的特點決定了絕大多數的高空焊接作業為凌空作業,焊接條件十分危險。同時,國家館工程的收尾階段剛好是12月冬季,還需要考慮冬季高空焊接的措施。
總結中國館的焊接情況,就是「構件截面大、鋼板厚,現場高空焊接量大」。
目前中國館鋼結構工程已勝利完成!上海市機械施工有限公司嚴格按照焊接工藝要求施工,SGS依照中國館無損檢測工藝執行監督,對現場的工字梁及箱型梁的對接焊縫、T型焊縫進行了無損檢測,共檢測23000噸鋼結構!經檢測發現,其超聲波探傷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餘下2%亦於完工前全數完善),施工質量過硬,讓世人刮目相看。
[編輯本段]大事記
10年2月8日 中國館正式竣工。
09年6月23日 中國館正式通電
09年5月 中國館亮起「中國紅」
08年1月30日 展示設計方案答疑會
07年4月25日 項目建築方案公開徵集
07年12月18日 開工建設
[編輯本段]設計理念
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編輯本段]主體構思
中國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共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一整體。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形成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築群體。
除國家館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要素外,地區館的設計也極富中國氣韻,借鑒了很多中國古代傳統元素。地區館以「疊篆文字」傳達出中華人文歷史地理信息。在地區館最外側的環廊立面上,將用疊篆文字印出中國傳統朝代名稱的34 字,象徵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環廊中供參觀者停留休憩的設施表面,將鐫刻各省、市、區名稱34字,象徵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團結共同進取。
[編輯本段]技術特點
中國館的設計引入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環保節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廳是東西南北皆可通風的空間,在四季分明的上海,無論展會期間各種氣候如約而至,讓觀眾都能感到有一股股與人體相宜的氣流在撫摸自己的肌膚。外牆材料為無放射、無污染的綠色產品,比如所有的門窗都採用LOW-E玻璃,不僅反射熱量,降低能耗,還可能會噴塗一種塗料,將陽光轉化為電能並儲存起來,為建築外牆照明提供能量。地區館平台上厚達1.5米的覆土層,可為展館節省10%以上的能耗。國家館頂上的觀景台也可能引進最先進的太陽能薄膜,儲藏陽光並轉化為電能。頂層還有雨水收集系統,雨水凈化用於沖洗衛生間和車輛。主體建築的挑出層,構成了自遮陽體型,已經為下層空間遮陰節能了。所有管線甚至地鐵通風口都被巧妙地隱藏在建築體內。
[編輯本段]象徵意義
中國館運用立體構成手法對傳統元素進行開創性的演繹,它的建築語言簡練而直率,傳統建築構件的繁復度大大降低。直線條構成了平衡與穩重,四柱之中的空間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間,增加了建築的通透感和公共性、開放性,與廣場的聯接又增強了它的平民化。層層疊加、向上展開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種振翅飛翔、御風而上的動感,使這個建築具有很強的標志性和不同凡響的外觀,並予人超時空的想像。它的立面也是很豐富的,多層次的,也為光與影的變化、與大自然的對話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在外觀上,它通體披一層鮮亮的紅色,予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廣闊的園區里非常醒目,遠遠望去,它有一種堅固而空靈的雕塑感。外牆參照了故宮外牆的顏色。上層建築的貼面可以是輕質金屬,也可以是輕質陶瓷。柱子是鋼筋水泥的。

②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是如何體現傳統文化

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1]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
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共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一整體。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空間以南北向主軸統領,形成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形成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築群體。

③ 中國館古意新風的融合

英國倫敦的水晶宮,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原子球館……都是歷屆世博會為舉辦地留下的標志性建築。黃浦江畔,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留下怎樣的建築呢?

「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作為世博會主辦國建造的最重要展館之一,中國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核心展示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期盼。細細品味,中國館的設計方案中凝煉了眾多的中國元素。同時,這些傳統元素「古」意「新」解,透露出新鮮氣息——

中國館大面積地採用大氣、沉穩的「故宮紅(中國紅)」作為建築物的主色調,色彩奪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中國館組成中,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 ,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為「天」,如同雕塑高聳於上,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為「地」,如同基座延展於下,寓意社澤神州 ,富庶四方。

國家館63米的絕對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這些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館平坦延伸的空間,為人們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開放場所。而這種開放性、公共性,是國際建築設計中的重要理念。

國家館以整體大氣的斗冠造型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要素。同時,傳統的曲線設計被拉直,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這種簡約化的裝飾線條,自然完成了傳統建築的當代表達。
中國館的空間組合秩序由「規」與「回」兩部分組成,它們都源於中國傳統城市建築的原型。「規」源於傳統中國建築的儀式化空間。在象徵自然本質的中心對稱空間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從而使單個空間演變為有層次遞進感的空間序列,這正是故宮中空間秩序的由來。「回」源於傳統中國建築的非儀式化空間,用人的視覺、聽覺等多方面體驗賦予看似無序的自然山水以結構性的秩序,從而使自然空間升華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華,這正是江南園林空間秩序之原由。中國館方案將這兩種模式融為一體,在國家館的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館平坦延伸的空間之間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動。

一方面承載著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一方面又要展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走在「古」意「新」風之間的中國館肩負著諸多「使命」。它必將成為黃浦江畔的又一個標志性建築。

④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

1.主體建築結構是斗拱式的,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結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2.中國館顏色叫做中國紅,是傳統宮殿的主色。
3.館內展出了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現了宋朝汴京城的繁華景象,是中國古代城市的代表。
4.中國館花園名為《新九洲清晏》,九洲清晏是圓明園歷史上最早建成的區域之一,其名寓意「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天下昇平,江山永固」,用水系根據中國典型的氣候和地貌,分隔出一個個小洲。

⑤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築是怎樣體現中國元素,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中國館「東方之冠」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它融合了多種中國元素,並用現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煉和構成,國家館的造型還借鑒了夏商周時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撐作用。作為國家盛典中的標志性建築,光有斗拱的造型還不夠,還要傳達出力量感和權威感,這就需要用四組巨柱,像巨型的四腳鼎將中國館架空升起,呈現出挺拔奔放的氣勢,同時又使這個龐大建築擺脫了壓抑感。這四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將上部展廳托起,形成21米凈高的巨構空間,給人一種「振奮」的視覺效果,而挑出前傾的斗拱又能傳達出一種「力量」的感覺。 通過巨柱與斗拱的巧妙結合,將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築穩妥、大氣、壯觀,極富中國氣派。同時向前傾斜的倒梯形結構,是現代建築向力學的又一挑戰。將傳統建築構件科學地運用,是中國人的又一創造,它向世界傳達了一個大國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館的造型具有標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徵,它的外表是什麼顏色,這又是人們關注的問題。那麼,什麼顏色最能代表中國特色呢?設計者自然想到了「中國紅」,一種代表喜悅和鼓舞的顏色,一種大氣、穩重、經典的顏色。可是紅色在大型建築中非常難用,由於紅色的波長強、刺眼而跳躍,搞不好會有飄起來的感覺,從而影響整體形象。其實,中國紅是一個概念比較模糊的顏色,大紅的對聯,火紅的燈籠,紅紅的中國結,這些都叫中國紅。可是在不同的歷史時空環境中,它又呈現出多種審美表達。如故宮太和殿所展示的「紅」就達五種之多,怎樣在現代建築中用好「中國紅」呢?為此,設計者專門請來中國美術學院研究所的專家,通過反復試驗,現場觀察,實物對比,最後商定中國館不可能用一種紅,而是借用故宮紅的色彩,採取多種漸變。於是,就有了中國館外表從上到下,由深到淺四種紅色的「退暈」漸變,上面重一點,下面輕一點,既傳統又時尚,豐富了中國紅的內涵,使整個建築呈現出一種層次感和空間感,極富生氣和活力。中國館披上了「中國紅」,傳達出喜慶、吉祥、歡樂、和諧的情感,展示著「熱情、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這是對中國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讀。 東方之冠,高高聳起,象徵著中華的鼎盛與繁榮。而舒展平卧於國家館之下的地區館,則形成深厚的依託之態,為人們活動提供了厚重堅實的平台。它的布局借鑒了《禹貢》對疆土的概括,即「九州」之說。這個在圓明園中也有體現,其文化理念和空間意識的文化之根,可追溯到《周易》。 國家館和地區館的巧妙布局,主次有序,象徵著國家一統的精神,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地區館周邊自然折轉的空中游廊、台階步道和園林小品,相互銜接得異常完美,建築外觀鐫刻有疊篆文字,環廊外側立面印有中國歷史朝代名稱,象徵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環廊中的小品表面,還刻有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象徵中國地大物博和各地區間的團結合作。所有這些都對中國特色做了全面而細致的表達。

⑥ 從中國館看中國文化

中國館,外觀為紅色,由於形狀酷似一頂古帽,因此被命名為「東方之冠」。「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寓意「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我們乘電梯到達第一展區:探尋「東方足跡」。首先看到一個超大環幕影院,播放的是一部長8分鍾的影片,展現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在城市化建設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極富視覺沖擊力的要屬國寶級名畫《清明上河圖》。

原本5米多長,細致而真實地記錄城鄉、街市、水道間繁盛熱鬧的北宋宣和年間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今河南開封的全景式的構圖畫卷,被藝術地放大到100米長。圖上人物栩栩如生,電子水波光粼粼,再現於展廳中,傳達著中國古典城市的智慧。

第二展區:展開「尋覓之旅」。我坐上夢幻般的軌道游覽車,沿途觀賞了木結構建築、拱橋、庭院、園林、斗拱等,以古今對話的方式,讓我領略了中國城市建設規劃的智慧,完成了一次充滿動感、驚喜的參觀體驗。

第三展區:聚集「低碳行動」。在這個展區,中國向世界展出了風能、海藻生物和光能三種新型清潔能源的利用技術。聚集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式的回答」。

⑦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①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②中國館斗拱等元素的使用,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③立足社會實踐,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④傳統文化的創新需要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對中國館傳統的斗拱造型大膽的革新,簡約化的裝飾線條,完成了傳統建築的當代表達,同時,環保、節能等新技術的使用也體現了時代精神。

⑧ 有哪位設計的行家知道中國館都運用哪些設計元素呢

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的交融。首先第一個談談傳統是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一個寶貴的文化財富,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進行的。如果離開了傳統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傳統作為穩定社會發展和生存的前提條件,要不斷的創新才能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沒有傳統的文化是沒有根基的文化,離開了創新就缺乏了動力。推動文化的發展關鍵是創新,在吸收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的增強原創能力,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

第二個和諧觀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中國文化形成了儒道互補的和諧體系,還有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厚德載物的價值觀,其核心觀念就是和諧。我們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老子都對和諧觀都有精闢的論述,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見這是我們中華文明各個層面共同的文化理想和價值趨向。

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和諧觀念主要表現在自然和社會的適應方面,並形成鮮明的形態特徵。我們的城市是方形的結構,像故宮這種棋盤式的格局,我們的結構體系是木構造體系,與西方的石頭斗拱體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這個是我們東方建築的特點。我們這個建築有很多很有價值的構建,其中一個最有代表性的獨拱,這個既是一個受力的構建,還是一個藝術的構建,把受力和藝術完美的結合起來。

我們的民居充分體現了對地理和資源環境的變化以及家族血緣關系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這里僅僅提一些例子。我們的園林更是具有高超的藝術,使中國的造園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技術。還有我們在城市園林中形成了鮮明的特色,這個是我們現代中國建築可以借鑒的寶貴財富,所以說我們現在應該創作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的作品。

下面我重點談談上海世博會。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創作定位,中國館的主題是「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如果我們這個館的設計放在美國也可以,放在巴黎也可以,顯然不是我們所希望看見的。所以中國館的創作首先要體現有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特色、中國的元素。

另外我們這個世博會是一次人類科學進步、交流和展望未來的盛會,所以也必須體現時代的要求。所以說中國的特色和時代的精神是中國館的兩個基本點。中國館對中華文化的詮釋,中國館是由國家館、地方館和港澳館組成,國家館採用架空升起、地方館水平展開,它們是和諧共生的關系。

那麼怎麼體現我們中國的文化精神呢?我們從對中國的印象裡面,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是中國的漢字、中國的京劇、中國的紅顏色,一看就是中國的文化符號。還有我們中國有非常豐富的出土文物,還有中國的問鼎、陶瓷器,這些東西對我們很有啟發。還有棋盤式的格局,中國木構架的體系跟西方是完全不一樣,中國的紅顏色、中國的園林、中國的斗拱等等都得到了很多的啟發。我們把這些元素加以整合、領會以現代的手法提煉構成東方之館的造型,來表達中華的元素。

大家非常關注的是我們穿什麼衣服?我們經過多方面的研究,從故宮裡面提煉,我們發現故宮的紅是由多種紅組成的,最終我們採取由四種紅構成我們的衣服。為了使這個紅色能夠讓人家感覺到非常大氣、整體,我們的圖案也經過非常嚴格的分析和試驗,最終形成了目前這個造型。還有我們中國館是架在中國的園林上面,這個是地方館33米平台上面一個大的平台上。這個主要體現了現代技術的應用,體現了環保、綠色技術的應用,比如了太陽能的利用、路面排水體系等等,還有本身的一整套的綠色技術的應用。

由於架空形成了很多城市公共活動空間,有9米的、13米的屋頂觀景台,使得這個建築跟城市之間形成了非常融洽的公共交往空間。現在這個圖就是施工一個多星期照下來的角度,這個是地方館和國家館的情況。

地方館是用中國篆體文字組成的,這個是一個通風斗是技術上的要求,我們把它做成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圖章、印章,每一個是2.7米×2.7米。下面有一個多媒體的介紹,我給大家放一下。

這個建築是一種精神的表達,你可以感覺到它是一個斗拱,或者是一個官帽,但是它是中國的,希望能夠表現我們中國蒸蒸日上的姿態,表現我們中國人民的自強、自信,也激發我們愛國的情感和奮發圖強的自信!謝謝大家。

⑨ 中國館所包含的中國元素

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是上海世博會最耀眼的一顆明珠,是世博會呈現給世人的第一展品。它將怎樣展示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文情懷?世博會倒計時300天來臨之際,記者探訪了進入沖刺階段的中國國家館建設工地,一睹「東方之冠」的真容。

中國的才是世界的

「從頭至尾,中國國家館的設計都有一個原則,就是讓人遠遠一看,就知道這個建築一定是中國的。」在設計者看來,只有中國的才是世界的,這就是中國國家館的最大亮點。

如今,這一理念已化成一抹美麗的「中國紅」。記者登上中國國家館60.6米高的屋頂觀光層,這里今後將是整個世博園的制高點。近觀,一軸四館、陽光谷以及地區館正在建造的屋頂花園盡收眼底;遠眺,盧浦大橋、東方明珠等上海標志性建築一目瞭然。

而站在這樣的高度,聚合起來的「中國元素」更加奪人眼球。目前,中國館區由國家館和地區館、香港館、澳門館組成。國家館和地區館這兩部分的空間位置與取向,分別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體———「東方之冠」高聳其間,形成開揚屹立之勢;地區館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於國家館之下,形成渾厚依託之態。

國家館居中升起,形如冠蓋;層疊出挑,制擬斗拱。「匠人營國」中的九經、九緯之道,成為國家館屋頂平台建築構架的文化基礎。傳統建築中斗拱榫卯穿插,層層出挑的構造方式,則成為國家館建築形態的文化表達。從黃浦江對岸遠眺,其氣勢有城郭牆垣之威武;從世博軸上近觀,其形態如樓台門第之高聳。若沿江而下,輕舟漸近,則可見國家館以浦東陸家嘴現代建築為背景,雄踞浦江之濱。

而平卧於國家館之下的地區館,它的四面或以台階步道,或以園林小品與周圍環境巧妙銜接;建築外觀上還鐫刻著古代疊篆文字,懸挑在基地最外側的環廊立面,印出中國歷史朝代名稱,象徵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環廊中為休憩設置的小品表面,則鐫刻中國各省區市名稱,象徵中國地大物博和各地區間的團結與進取。

「懸空穿外衣」奧秘何在

形如「東方之冠」的中國國家館,如今已有近一半面積「穿」上了「外衣」,那標志性的「中國紅」,更引人注目。

中國國家館的紅色並不是用油漆刷上去的,而是由5000多塊紅板組成,整個國家館的外牆,還包括1232塊玻璃。中國國家館從33.3米的高度起,層層外挑,呈拱斗型。由鋁板和礦棉製成的紅板,每塊重約44公斤;而長達4米、寬1.35米的三層夾膠中空玻璃,比紅板還要長一半,每塊重達390公斤,且要以135度的外傾角斜鋪在外立面上……高難度的「著裝工程」緊鑼密鼓,現場卻見不到任何腳手架。

「懸空穿外衣」奧秘何在?「這種能夠懸空作業的平行移動電動車,幫了大忙!」上海建工四建項目部現場技術負責人顏洽愉介紹,藉助這台「新式武器」,施工人員無需腳手架,也能到達合適的作業點,實施板材的吊裝和安裝。

預計到今年8月份,整個國家館約6.8萬平方米的內外牆體以及四根立柱的「外衣」都可安裝完成。與此同時,國家館其餘部位也都在同步「就位」。預計9月底,整個中國館展區就將正式移交,進入布展階段,年底正式竣工,向世界亮相。

尋覓「中華智慧」之旅

上海世博會要向世人展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中國國家館將向中外遊客拿出怎樣的「絕活」呢?「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這是明年5月1日,中國國家館將撩起的神秘面紗。

目前中國館的展示深化方案已基本確定,與「內心的紅」相協調,中國國家館展示也有一個明確的「中國式」思維,即中國也處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但中國不會像一些海外機構擔心的,因為人口眾多、需求快速增長導致佔有越來越多的資源,相反中國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有足夠的智慧,引導當代中國走出一條以和諧為核心理念的科學發展之路。

中國國家館的整個展示,將是一次尋覓「中華智慧」的旅行,一次體會智慧真諦的感悟。比如,中國古代講究「道」,講究「和」,注重各方面關系的協調,特別是注重與自然的和諧,這一點對於當代應對氣候、環境與能源危機是非常有價值的。同樣,對於當前方興未艾的環保科技、新能源產品,中國也最有需求、動力和實力去研發、應用,從而為未來世界作出更大貢獻。這些理念在中國國家館三層展示大廳都會有精彩演繹。

閱讀全文

與中國館怎麼融入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