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2. 如何理解和看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3. 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4.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2、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內容,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4、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對現代中國社會建設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認識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人倫關系的重心已經不同。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社會,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狹小圈子中完成,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便以家庭道德為主體,這種人際關系是相當固定的長期廝守或相處的關系。傳統所說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有三倫說的是家庭中的關系。因此在這種倫理體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時作為父、子、兄、弟、夫、婦以及多重親屬關系的人)。而現代社會是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知識經濟交錯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業成為個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會生產是在廣泛的協作下完成的,人們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狹小空間,而在社會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運。在這種社會生活的模式下,人與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倫」之外的「第六倫」———社會公眾。因此,現代人可以說是社會人、職業人。
其次,應認識傳統人倫關系具有等級性和附庸性。傳統社會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它所表現的是一種絕對服從、隸屬的關系,正因為如此,許多傳統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級社會的烙印,比如講忠孝,總揮不去愚忠愚孝的歷史夢寐,講仁愛,也帶著貴族君子施捨恩蔭的意味。現代社會人民是主體,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體、責任主體,把傳統的忠孝仁愛思想拿到今天,由於時代變遷,人們往往找不著感覺。
由上所述,傳統的道德從體繫上說已經過時,但就其思想資源來說,它又有許多可供選擇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道德建設從根本上說要靠說服力,我們要建立適合現代社會的新的道德體系,其成功與否,就在於它有無深入人心的說服力。中國古人對道德文明建設作過巨大貢獻,提出許多德目,在幾千年的道德實踐中這些德目內涵積淀極為豐富,每一德目都有許多聖賢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這些作為思想資源去說服教育群眾,能深入人心,群眾樂於接受,因此我認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體系,應有選擇地繼承文化遺產。
新的道德體系要借鑒傳統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繼承革命時代的優良傳統,更主要的是,這項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通過對社會的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依據當代的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來創造新的道德體系。很顯然,這是一件龐大、艱巨的系統工程。
6.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重要意義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以下重要意義:
1、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文化力量。
2、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構成要素,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長葆活力。
3、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當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引導他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4、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可扭轉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6)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作用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7.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1、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博大精深。
(1)、儒家思想主要觀點:
一是「和而不同」,二是「天人合一」,三是「中庸之道」。
(2)、道家思想的論述,主要觀點有:一是「道法 自然」,二是「無為而治」,三是。知足常樂」。
(3)、佛教思想的論述,主要觀點有:一是「因緣和合」。二是「中道圓融」。三是「平等慈悲」。
2、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以儒道佛三家和諧思想為主幹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精神特質,深深影響著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和諧文化為支撐。當前,要建設和諧文化,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觀念的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是當代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諧思想的創造性發展。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對儒道佛三家的和諧思想進行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和諧思想的現實意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理論支撐。
1.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確立生態文明的「天人合一」理念
儒道佛三家都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一體」、「因緣和合」,反對天人對立,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備前提和條件,生態環境的破壞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鑒於人類在過去的若干世紀里,由於對生態規律的忽視,已嚴重破壞了地球的生態平衡。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在開發和利用資源的過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為其提供了行為准則。人類已不能再肆無忌憚地干預自然事物的運動或進化過程了,而應該一方面嚴於律己,剋制貪欲,減少對自然的索取;另一方面要增強環保意識,遵循生態規律,使自然良性地發展。因此,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和諧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進化的「生態和諧」時代,是我們重新審視與自然關系後做出的理性抉擇。
2.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確立協調發展的「人際和諧」理念
儒道佛三家都認為人與社會應該和諧統一,即「和而不同」、「中庸」、「中和」、「無為而治」、「中道」、「圓融」,反對自我與他者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既打破社會對個人的約束.又實現個人對社會的依存。人與社會的關系既包括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問的關系,也包括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利之所在,天下趨之。」妥善協調和正確處理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是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的關鍵。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餌決與否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關繫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要學會用和諧之道來化解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協調各種關系,推行公平正義、誠信有愛,實行民主法治,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使社會成為個人健全發展的家園,從而開創出「社會和諧」的新時代。
3.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中確立健康發展的「身心和諧」理念
儒道佛三家都追求身心和諧,主張「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知足常樂」、「爭之無益」、「不爭之德」、「自治其心」。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社會成員的身心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點。在現代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在充滿慾望的社會里,現代人應當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應當朝著人格健全、人性和諧、心理健康的方向發展。只有個人身心和諧,才能夠保持一份獨有的心緒寧靜和豁達,擺脫慾望的束縛。儒道佛三家關於身心和諧的思想對於我們化解現代社會中由於過分的物慾追求所帶來的沖突,使人的精神從他人與社會的驅使中解放出來,使個體獲得真正自由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4.在人與文明的關系中確立文化融合的「文明和諧」理念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除了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人類文化和文明發展進步的過程表明,一種文化通過與異質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沖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實現自我更新和發展的重要機制,是文化演進發展的一種帶有規律性的現象。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和」的精神內涵,對緩和國際矛盾,解決國際爭端有著重要意義。從儒道佛的和諧思想出發,在人類文明中倡導「和而不同」、「中道圓融」,反對以自我為中心,反對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在世界日益走向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國際交往中,追求一種「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平共處」、「和諧共生」的人類文明發展的理想境界,共創和諧世界,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
參考資料:網路文庫
8.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顯著特點。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未曾中斷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地位顯赫,去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就因其對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詮釋而令世人嘆為觀止。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糟粕,但更多的是精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對個人以及當今社會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對我們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另一方面,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民族,我們也應當汲取其他文化的精華,更好的為傳統文化及當今社會的發展服務,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出更為耀眼的光芒。
9. 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有哪些
意義: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神為豐厚滋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傳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出高屋建瓴、獨樹一幟的文明品格,推動了當代中國社會創新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價值: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餘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築牢堅實根基。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審美品格、藝術情趣、辯證思維和科學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礦藏。
(9)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作用擴展閱讀: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系。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
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10. 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
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精神現象的總稱,它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就其最主要內容而言,可以概括為三個特點:
1、崇尚倫理,自強不息。
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思想貫穿始終。褒善貶惡、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嚮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大多數思想家所一貫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處中,一個人既要有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創造精神,又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博大胸懷。只有「與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所謂自強不息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中國古人所崇尚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誇父追日的故事就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豪傑前赴後繼,英勇不屈,以至於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衛國家的領土,維護國家的尊嚴,是同這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2、強調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強調真理的追求和辨證的思考,有著濃重的思辯傳統。
中國先秦的儒、墨、道、法幾個最著名的學派,都十分重視理智和智慧,強調人們對真理認識的重要性,以老子和莊子為首的道家學派尤其重視辨證思考。在老莊看來,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一切事物都是能夠相互轉化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在絕對中有相對,在相對中又有絕對,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並力求從整體的相對獨立和相互聯繫上來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大學》上說:「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這段話比較全面完整系統的表達了儒家對人生的根本意義和目的的看法,認為人應當在完善自身的基礎上完善社會,同時又要在完善社會的過程中完善自身,永無止境。
3、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全人類文化中最重要、最寶貴的瑰寶之一。中國人歷來喜歡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究其淵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以前的帝舜時代,這一傳統歷久不衰,貫穿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詩經》以其鞭撻社會丑惡、嚮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審視著人與人之間不同情況下的思想感情;《楚辭》,尤其是其中的《離騷》等名篇,更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表現了關心人民、熱愛祖國、追求理想、改造現實的頑強斗爭精神。此後還先後出現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請小說等幾個文學藝術的發展高潮,創造了絢麗多彩、輝煌燦爛、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學藝術,並以其獨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