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州的歷史文化
福州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晉朝的八姓入閩到晚唐的王潮、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國時期,福州成為了閩國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舉文教的重地、儒學重鎮,而福州的別稱「榕城」就來源於宋代福州城內遍植榕樹的景象。1276年南宋滅亡前夕,福州一度成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貿易復甦,福州作為重要海港,迎來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傳教士,也曾經歷嚴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為了南明隆武政權的首都。清末,福州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期,隨著1844年福州開埠,以及之後洋務運動時期福建船政學堂等機構在此設立,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東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傳教的重要地點。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變時期,福州又成為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城,福州繼續任福建省省會至今。改革開放以後,福州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福州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貳』 福建還有哪些文化遺產
目前,泉州有4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花名冊項目3類的城市。同時,全州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4項。可以說“泉州文脈滿滿”。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福建地方戲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迅速崛起,台劇在漳州、廈門廣泛傳播,大成戲呈現出新面貌。正因為如此,梨園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級和團體的數量日益減少,范圍日益縮小。連廈門梨園戲都改成了台劇。19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瀕臨失傳。福州評話是一種獨特的傳統評書形式,以福建福州方言敘事,以學徒歌穿插演唱的方式演唱。在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以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華僑中流行。2006年5月20日,曲藝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叄』 福州文化是什麼,應該如何形容福州文化
福州文化,第一個想到的是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堪稱是福州最為經典的旅遊景點之一,也是相對保存最為完整的群落,走進三坊七巷,你就會感受到曾經的繁華與歷史濃重的氣息,完全不敢相信自己深處在城市之中,值得你細細品味這個地方,之所以成為三坊七巷,是因為他確實有三個坊,七個巷,三坊分別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官巷,吉庇巷,此外還有一條街,俗稱為南後街。
第二個,自然是福州的大學城。
福州大學城,莘莘學子,用功念書的地方,每一所大學都值得去逛一下,每一所大學都是一個旅遊景點。目前有福州大學(福州最好的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葯大學、福建工程學院、閩江學院、福建江夏學院、福州教育學院等。如果能考上其中一所,也算是對得起高中那三年了。
第三個,就是所有學生黨都特別喜歡的學生街。
在福州,有一條街是屬於學生的領域,在福建師范大學(倉山校區)旁,此學生街每到晚上,簡直就是狂歡的天堂啊,熱鬧非凡,各種小吃,比如臭豆腐,福鼎肉片,烤魷魚,奶茶,壽司,燒烤等,在福州,有很多學生街,但當屬這條學生街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學生街」。
『肆』 福州民俗文化受到哪些文化影響
福州民俗文化既有其鮮明的區域符號,也有著受中原民俗文化影響的歷史痕跡。
上古土著閩越族所蘊含的福州民俗源流久遠而異常獨特:諸如與中原漢族相異的斷發紋身、拔牙、行巫術、習於水斗、便於用舟、蛇崇拜等等;這些習俗對後世福州民俗影響深遠。漢、晉以降,南遷入閩的中原漢族移民移植來的文化與習俗,致使福州地區人文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福州民俗中的生產、生活習俗、人生禮儀習俗,歲時節慶習俗,民間信仰和崇拜習俗,等等,無一不具有了中華傳統習俗的一般特徵。然而,閩越文化在被同化、被改造的同時,其地域性的因素並未喪失殆盡。
《福州民俗文化述略》是2010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麟斌。它是一部專門探究閩都福州民俗文化的專著。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風尚、習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傳統習慣、道德規范和精神風貌,是閩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志。
『伍』 福州民俗文化受到哪些文化影響
中原民俗文化。
福州民俗文化既有其鮮明的區域符號,也有著受中原民俗文化影響的歷史痕跡。上古土著閩越族所蘊含的福州民俗源流久遠而異常獨特:諸如與中原漢族相異的斷發紋身、拔牙、行巫術、習於水斗、便於用舟、蛇崇拜,等等;這些習俗對後世福州民俗影響深遠。
相關信息
漢、晉以降,南遷入閩的中原漢族移民移植來的文化與習俗,致使福州地區人文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福州民俗中的生產、生活習俗、人生禮儀習俗,歲時節慶習俗,民間信仰和崇拜習俗,等等,無一不具有了中華傳統習俗的一般特徵。然而,閩越文化在被同化、被改造的同時,其地域性的因素並未喪失殆盡。
『陸』 福州非遺項目有哪些
1、民間信俗(陳靖姑信俗),福建省古田縣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6月7日,福建省古田縣申報的民間信俗(陳靖姑信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古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相傳系伏羲所創,初為五弦,至西周增至七弦。到了清代,古琴廣為流行,以吳越為中心,逐漸分出許多流派。浦城閩派古琴已經被評為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柒』 福州民俗文化受到哪些文化影響
古代中原文化。
幾千年來,福州的民間歲時習俗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熏陶和發展演變文化積淀深厚,可謂源遠流長,影響久遠。福州是福建的省會,地處祖國東南沿海,靠近寶島台灣,在她悠久的歷史和特殊地理位置的背景下,經過多年的文化積淀和傳承,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
福州民俗文化:
在福州過生日,可以拖延幾天再過,但不可提前!「拖延」了表示時間拉長了,意味著長壽;而「提前」過生日是不合適的,習慣上有忌諱「縮短」的意思,有「短命」之嫌。
如果你想自己煮「太平面」,切記一定要選取線面,用粉干或興化粉雖不講究但也是可以的。一定不要用切面,福州人過生日最忌諱用切面,因為在福州話中「切面」與「切命」的語音相近,含有短壽的意思。
福州祭灶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廚房)的鍋台牆壁上貼「灶君花」(俗稱「灶君紙」),是紅彤彤木刻印製的灶王爺畫像,上寫「東廚主宰」,左右一副對聯:「調和鼎鼐神仙府,燮理陰陽宰相家」。有的在佛龕神像兩側貼對聯。上聯寫:「上天言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橫披是:「一家之主」。
『捌』 江西福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民間工藝品——「福州三寶」、「榕城三絕」:
傳統工藝品脫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
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
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
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
軟木畫,以質地松軟的栓樹皮為材料,經手工精雕巧鏤,製成山水、園林、花鳥等圖景。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玖』 福州的傳統經典文化有哪些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漢族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福州三寶:指福建福州地區漢族民間製作脫胎漆器、油紙傘、角梳的傳統工藝技術,又稱特藝。福州三寶工藝品蘊含了福州文化、地方特色和工藝水平。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漢族傳統藝術珍品。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
福州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壽山石、閩劇、溫泉等等。
『拾』 中國福建傳統文化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4、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十番
又稱"十歡"、"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雲:"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群眾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甲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園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評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福州十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