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日本借用了中國的哪個朝代的文化

日本借用了中國的哪個朝代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31 13:04:15

『壹』 朝鮮和日本主要繼承了中國哪個朝代的建築風格

唐朝吧,但是融入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的風格,因為唐太宗的時候打過朝鮮最後也使朝鮮統一,所以會有唐朝的風格,日本應該有些漢朝和唐朝的風格,因為日本古代有中國大陸移民過去的人,長宗我部就是

『貳』 日本從中國引渡過去的文化有哪些

那可多了。
第一就是文字了。日語的平假名是來自中國草書,片假名來自偏旁部首,日語漢字就更是來自漢字了。因為日語一開始並沒有文字,只有發音,文字是來自於漢字。
茶文化應該也是來自中國。
和服也是來源於中國的服裝,據說是唐朝的服裝(哪個朝代有點忘了,可以自行網路)。
日本文學中某個時期也有興起漢唐之風,以寫中國詩歌為榮。
日本建築和庭園也和中國有淵源吧,比如京都奈良都保留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風韻。
禮儀上應該也有中國古代禮儀的影響吧。
你可以從這幾方面去詳細了解一下。

『叄』 日本從哪個朝代開始學中國國

漢代的日本沒有統一,只有倭奴與漢有交往,成為附漢代屬國,和服起源就來自漢服。而真正興起時間是唐朝,日本外交使臣阿倍仲麻呂來唐做官,極大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特別是唐代詩賦、茶道傳入日本,此後才有更為完善的日本文化。
至於漢字最早流入日本是中國戰國後期。所以中日最早的文化交融可以追溯到戰國後期。

『肆』 日本人文化受中國文化哪個朝代影響最深

當然是唐朝了,因為當時日本的京都就是仿照唐朝的長安城修建的,京都最早叫平安京,也就是長安的意思

『伍』 中國哪個朝代對日本文化影響最深遠

應該是唐代

唐文對日本的影響

挖掘教材 比較教學——從「開元通寶」與「和同開珎」的比較看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充分利用教材上插圖學習歷史,在內容上,是對教材的深挖,可加強了對相關史實的領悟;在思維訓練上,有利開啟形象思維的大門,為發散思維、創造思維創造條件。
中學教材初中第一冊《第5課海內存知已》,在敘述唐對日本影響時,有兩幅貨幣插圖,一幅是《開元通寶》,一幅是《和同開珎》,這是兩幅性質相同的插圖,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教材的一種比較設意,教學上就可以順其自然,利用這兩幅圖充分展開對唐日文化影響的比較學習。
比較的前提是要對這兩幅圖有科學地、全面地了解,這樣才能找到比較點。「開元通寶」錢,許多人對它的鑄造時期有誤解,認為是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始鑄造的,這是犯了「望文生義」的毛病,是對中國古幣史不了解。鑒別古幣是哪一朝的,光看年號是不準確的,應了解鑄幣歷史發展背景、看錢文、字體書法等特點合乎何朝代,看形制、銹色來判斷,這樣對古幣的時間斷定過程,也是對它的全面了解。開元通寶錢是在我國陝西以及日本都有大量考古發現,它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鑄,當時分銅、鐵、鉛、金、銀等幣質,主要是銅質,鐵質多為私人民間盜鑄,又叫開通元寶,它結束了銖兩錢制(秦時半兩錢,重8克;漢五銖錢,銖為重量單位),開始進入通寶、元寶時代(仍為圓形方孔,通寶用了1300多年至清,又出現無孔銅幣),因此開元通寶為後世通寶、元寶之起源。為什麼叫開元通寶呢?通寶為通行寶貨之意,統一貨幣的稱謂,開元意為武德四年始鑄;以後各代所鑄幣大都是以當年年號紀年,且形制尺寸、大小重量與開元通寶差別不大。開元通寶終唐世289年,一直鑄行不衰,是唐最主要錢幣,絕大多數是銅質(唐也另有過乾封泉寶、會昌開元等錢),元代也鑄過開元通寶。開元通寶輕重不一,標准幣是8克,故十錢為一兩重。開元通寶的字體是由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寫,字在篆隸之間,又含楷意,結構精嚴,筆法凝重端正,對後世錢文化有深遠影響。不同時期鑄形有一定區別,初唐開元通寶字形深峻,大型、精美,中唐開元外輪不一圈,鑄工書文比初唐遜色,後期開元邊緣較闊,鑄工草率,書上圖可見是為初唐書,結構嚴謹勻稱,方圓兼濟,隸書中帶有楷意。
和同開珎是我國考古人員於1970年10月在陝西西安市南郊發現的五枚日本銀錢,圓廓方孔,名曰和同開珎,據考定為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逃安祿山之亂於四川時,邠王李守禮後人窯藏。據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證,「珎」是「寶」字的簡化,日本人曾經誤認為「珍」,「和同」是日本奈良朝和銅年號的省略,西安出土「和同銀幣」是鑄於和銅元年,即公元708年,此時正值唐中宗景龍二年。唐代也曾以金銀鑄錢,中宗時代已有之。日本以銀鑄錢,無疑出於仿效(但唐代的金銀錢是吉祥錢,不曾於市上流通,日本因缺銅,故曾以銀錢作為流通的貨幣,但不久就廢了。)據郭沫若考證,這枚發現的和同銀幣是日本遣唐使所獻的「貢品」,由朝廷頒賜的,這一點與在日本發現成千上萬枚的開元通寶意義不同,後者顯然更多的貿易作用,從本幣字體上看日本使用漢字,而且字體明顯受歐陽詢字體影響。
基於對兩種古幣的了解,可從中比較看出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廣度,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第一,從兩種貨幣發現的地點來看,說明當時中日貿易往來頻繁,特別是唐對日本貿易影響很大,以至在日本本土通行大量中國貨幣。
第二,從兩貨幣形狀看,日本受中國圓形方孔錢影響,也說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國天圓地方觀念影響。
第三,從錢文看,日本文字深受中國文字影響,日本文字在五世紀開始使用漢字來表達交流思想,他們還創造了一些漢字,如「留學生」一詞即由日本人創造於隋唐時期,專指那些留居國外學習或做研究的人。從唐朝開始,日本人民又逐步簡化漢字的楷字和草書,在9世紀形成了表達日本語言的文字叫假名,取自草書字體漢字稱平假名,取自楷書體漢字偏旁者稱片假名。日本人稱漢字為真名,這些字母同早已使用的漢字一起,成為日本人民表達思想的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第四,從錢文的書寫來看,可以說明日本人深愛中國書法藝術,且深受中國書法影響,這種影響直到今天,例如現在日本有一個著名的報社叫《朝日新聞》,這四個報頭就是日本人精心從中國傳統的歐陽詢書寫的碑文中集字而成。
第五,從錢的製造看,開元通寶是採用的范鑄法,和同開珎的外輪與開元通寶相同,鑄法一致,說明日本手工鑄造業受中國影響。
通過兩貨幣比較,以小見大,窺斑見豹,從中可見日本文化在思想文化、經濟政策商貿、手工業等方面深受中國唐朝影響,當時日本是在全方位向唐朝學習。
這種有益的比較方式,著眼於挖掘了教材內容的隱性知識,引起學生對教材上一字一句、一圖一表的重視,培養敏銳地觀察能力;同時,由於老師對知識的縱深把握、詳細講述,配合具體的插圖或實物展示,創設了形象、鮮活的歷史情景,帶給學生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激發歷史想像,拓展積極地發散性思維,能集趣味性、生動性、思維的活躍性為一體,創造性地學習;同時它也帶給學生一種比較的學習方法,以此為範例,還可以對比日本平城京與唐朝長安城,繼續比較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師:日本的平城京(即是現在的奈良城)是當時日本的首都,它與唐朝的長安城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生:都有朱雀大街,並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並都在城北方。
師:這說明日本建築、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最後師共同總結、補充、延伸:唐對日本的文化影響真是廣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學生歸國後,效仿唐朝制度進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領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經典為教科書,也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在生活習慣上,也習染唐風,學會唐朝制茶方法,後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陽節登高,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裝改進而來,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制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圍棋也於此時傳入日本。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正如日本一位漢學家內藤湖南所說: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鹼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了。這深刻地說明唐朝對日本的影響是多麼大——它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日文化的比較學習,使我們感受到了唐與日本交往中所顯示的強盛,同時還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個非常善於向先進文化學習的民族,這種好學精神有利於推動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唐日友好往來的歷史也告誡後人,只有和平友好往來,雙方民族才會共同進步。

中國的文化能用八字概括:"源源流長,博大精深。"尤其到了隋唐便到了全面繁榮的時期,一時鄰國爭相學習效仿,在隋朝便派出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安邦定國之策,文化繁榮之道,而在日本則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在630-894年的2個多世紀中,日本派出了十幾次遣唐使團,每次最少250人,最多則有600人。他們分配長安太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到處參觀采訪,充分領略唐朝的風土人情。他們在中國時與一些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晁衡(阿倍仲麻侶)回國時不幸沉船,一時人們都以為他死了而悼念他,李白作了一首《哭晁衡》。遣唐使回國後在日本嶄露頭角,在各領域都有一定建樹。

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上的空前盛舉,特別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遣唐使的貢獻首先應該是引進唐朝的典章律令,從而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在長安的考察學習中,遣唐使博覽群書,如飢似渴;回國後仿行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授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其次是汲取唐文化,來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平,遣唐使每次是滿載而歸,帶去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誦讀唐詩漢文,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像、音樂、舞蹈等藝術。
唐文化的傳播不僅靠的是外在因素,還在於日本人所具有的廣泛吸收的優點,他們善於利用別國的經驗而業改善自己,在留學唐朝回國人的策動下,645年,以中大兄弟皇子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為了鏟除日益驕橫的蘇我氏一族,發動革新政變,更改國號為大化:頒布詔書實行新政,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仿照隋唐的經濟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政治方面,在中央設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廢除世襲氏,姓貴族的稱號臣、連、國造、伴造等,制定官制和冠位制。新政中以唐朝的制度為藍本,制定了《大寶律令》,《養老律令》,以法律確認了新的封建經濟政治制度。在經濟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仿造唐朝租庸調制頒布了《班田收授法》,規定授田人民必須擔負租庸調制。《班田收授法》的頒布,抑制土地兼並,解除豪族對部民的奴役,固定農民的租稅和徭役負擔,並承認農民宅地,園地的私有權和山林池沼的使用權,這些,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深入,中日經濟政治交流也日益密切。大化改新後,日本古代社會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氏族和奴隸主的統治最後崩潰。建立起為新生產關系開辟道路的政治上層建築。日本社會從此開始過渡到封建社會。
奈良時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新的農業制度,班田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中國傳入的先進農業技術廣為流傳,一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廣泛使用;這些工具中,有許多是由中國傳入,如钁钁,又稱"唐钁",它是當時中國傳入的大型鋤。由於日本人的博採眾長,使他們在建築、服飾、醫學、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淺。現在的日本還保留著一些唐朝遺風,而在文化交流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文字和語言。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本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於此同時,"唐钁"?唐犁""唐鍛冶"、"唐訛"、"唐墨","唐物"等名稱在日本語言中大量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日本的詞彙。同時儒學和道家精神也同時在日本蔓延開來,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與人們的思想。
從以上看來,可以說日本文明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唐朝的文化,所以日本與中國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文化已經深深地烙進了日本的歷史里。

『陸』 為什麼唐宋時期中國允許並積極歡迎日本模仿中國文化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中國和日本現在的關系並不能代表中國古代唐朝和日本的關系,當今社會的青年都應該樹立一種歷史辯證唯物主義,千萬不要因為一些現實情況就否定了古代社會的行為!因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事情往往要放在當時那個年代,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來進行分析!

再者,其實中國在和日本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是受益的,這種受益表現在多個方,首先是促進了唐朝文化的繁榮,在交流中吸收了日本文化積極因子,其次呢,促進了唐朝和日本兩國的友好,有利於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再者,中日雙方能夠加深了解,加強貿易,促進中國唐朝經濟發展!

『柒』 日本、韓國、越南在哪些方面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

這些都是在文化上這三個國家跟中國最接近的方面,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細小的方面,那這些就是比較多的內容了。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我,以後會更新給你們。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請在下方評論

『捌』 日本起源時,中國是哪個朝代

日本的起源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2016年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齋藤成也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稱,現代日本人的遺傳基因中約有12%來自於繩文人。

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分析證實:日本人的起源是繩文人和彌生人的混血。繩文人(Jomon people),是日本繩文文化時代的人,繩文時代是日本舊石器時代後期 ;彌生人是指彌生文化時代,又叫彌生時代的日本列島的居民,最初發現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彌生町,所以稱為彌生人。推測出日本起源於公元前300年左右。

(8)日本借用了中國的哪個朝代的文化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玖』 唐朝時期日本經常派遣唐史來中國,他們是來干什麼的

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技藝、醫葯,日本人如今的發達,離不開中國文化底蘊的影響和借鑒。特別是唐朝實行了非常開放的對外政策,歡迎各國使節來唐友好交流,也允許外國的商人、學者來唐經商、學習,允許其通婚、定居,甚至於參加科舉考試、做官,那時候的大唐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歐美地區還沒有開化,還是會派人來取經滴。

因為中國隋唐文化、經濟、軍事都是世界最先進的,而日本當時還沒有完全開化,必須從中國學習先進的東西,才能夠快速開化!航運技術發展,讓日本和中國的交流變可能。3.日本和中國之間的技術差異很大,在日中交流中,日本上層也能明顯感覺到。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從人文開化的角度講,比中國人要晚的多,當中國處在夏商周時期的時代,日本也就是剛剛脫離野人的狀態,當中國到了漢朝的時期,當時的唐朝各方面強盛,日本相對落後。日本人又好學,當然過來唐朝學習了。所以日本很多東西和國內很像,文字,生活習慣等,都是那時候從唐朝學習,並傳播過去的。

閱讀全文

與日本借用了中國的哪個朝代的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