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自信的定義
含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么?不是,我們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踐行的。因為,我們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也有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種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夯實了我們文化建設的根基,奠定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B. 什麼是文化自信,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做到文化自信:
1.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
2.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並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
C. 對文化自信重要意義的理解
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2020-04-21 14:37:24
文/張敏
堅定文化自信,是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於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1文化自信的意義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20世紀後期,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慧、生命科學、互聯網、新能源等的發展,人們認為文化變成了當代國際競爭中的新焦點。
從理論上看,將三個自信拓展為四個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創新,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視野和空間。
從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實踐方向。
從我國要實現由富變強的歷史性飛躍看,文化自信是實現這一新飛躍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
D. 文化自信的內涵和意義
堅定文化自信,是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於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20世紀後期,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慧、生命科學、互聯網、新能源等的發展,人們認為文化變成了當代國際競爭中的新焦點。
(4)文化自信的含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和基本內容。沒有文化發展,便沒有國家民族的興盛。
對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合理的揚棄。可見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導向, 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必然結果與目標所在。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自強,從根本上推動了對中國理論、道路、制度的自覺、自信與自強。文化自信使理論自信更富有引導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動力, 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性。
E. 文化自信,是什麼意思
一個人要對自己的本土文化,他的祖國的文化懷有自信,比如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感,就是文化自信。
F. 什麼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來源歷史深處。泱泱大漢、煌煌盛唐,當這些盛世湮滅於歷史的長河時,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紮根在民族靈魂深處的文化。所以,當人們談到兵馬俑,談到絲綢之路,甚至談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滿懷對自己歷史文化的自信。
這種自信,就是人們的一種文化自覺。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
G. 文化自信作用內涵
正因為文化自信有著上述獨特作用,它的意義也就特別重大。這些重大意義可從多個維度去作分析。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20世紀後期,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慧、生命科學、互聯網、新能源等的發展,人們認為文化變成了當代國際競爭中的新焦點。19世紀是靠軍事改變世界,20世紀是靠經濟改變世界,21世紀則要靠文化改變世界。從這一意義上說,誰佔領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從理論上看,將三個自信拓展為四個自信,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創新,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視野和空間。自科學社會主義創立以來,從理論變為實踐,從一國實踐變為多國實踐,便形成了理論、運動、制度「三統一」的觀念和模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和框架體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強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提供思路和啟示,為我們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找到了突破口、生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實踐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自信的提出,正好為我們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指出了實踐方向。那就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要求和部署,在新的實踐中,扎扎實實地搞好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方面的工作,抓好文化建設,更好地在國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在國際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為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福祉。
從我國要實現由富變強的歷史性飛躍看,文化自信是實現這一新飛躍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一定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復興。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實現振興強盛,都需要以文化自信、文化繁榮發展為支撐。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從國家安全看,文化自信是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激烈斗爭、保證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不可預測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信息大爆炸,傳播大變革,多元文化碰撞沖擊強烈,社會急劇轉型,使得人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表現出更多困惑,呈現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虛、價值虛無、享樂拜金等一系列問題。信息化、網路化的普及,既給人們便捷借鑒和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提供機遇,又給各種不良文化的滲透提供渠道,使得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挑戰,影響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在諸多意識形態的巨大浪潮中,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陣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沖擊,才能在對外交流和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話語權,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
H. 談談對文化自信的認識和理解
1.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價值取向的自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在表達形式、內容詮釋和實踐方式上,都極具自身特色,如講究「天下萬物蒼生為一」的自然觀,講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觀,亦推崇捨生取義、誠信知報、仁愛孝悌的道德觀等。自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基於自身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性質,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
2.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自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既體現在以儒為主、最終糅合儒佛道三者的思想體系方面,也體現在重道德、強調道德自律的群體本位倫理文化體系方面;既體現在「人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評價方式上,也體現在「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敬業標准設定上。
3.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生命情趣的自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生命情趣。這種生命情趣,既體現在中華民族面對惡劣自然或社會環境、險峻國內或國際環境時,始終不畏艱險、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方面,也體現於尋求「天人合一」時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方面
4. 提出文化自信,表明中國共產黨對現當代文化建設中自身定位的准確認知。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就是在「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探索和建設,貫穿黨史。
5. 提出文化自信,表明中國共產黨對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步驟的准確把握。2011年「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對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步驟的准確把握。文化自信必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的。
I.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含義
文化自信是主體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肯定和堅守。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的。沒有深刻的文化自覺,就不可能有堅定的文化自信。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覺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肯定。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審視。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中的主體對自己的文化應該有自知之明。既清楚長處,也了解短處。同時也要了解和認識其他文化,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文化自覺的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共同體,如民族、國家、政黨、團體等。
文化自覺的深刻內涵
中華文化自覺就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審視。中華文化自產生以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過程就從未停止過。
特別是到了近現代,中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審視達到了空前廣泛和深刻的程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涌現出嚴復、魯迅、章太炎、梁啟超等一大批文化名家。即使他們所持觀點迥異,但他們均為中華文化自覺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反思、反省,不乏真知灼見,對中國的文化自覺不無啟迪。
但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自覺,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和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對中華文化的組成要素和總體構成,對中華文化的歷史、現在和未來作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認識,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辯證分析和科學認識。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J. 文化自信的理解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甚至,我們正努力建設的小康社會的「小康」這個概念,也是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於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我們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脫胎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著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從而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