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先鋒文化什麼意思

先鋒文化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5-31 17:56:41

① 什麼是先鋒文學

談先鋒派文學90年代後的「轉型」�����
湯 紅

80年代中後期,馬原、洪峰、余華、蘇童、葉兆言等青年作家紛紛登上文壇,他們以獨特的話語方式進行小說文體形式的實驗,被評論界冠以「先鋒派」的稱號。毋庸置疑,先鋒派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史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從肇始之初的「先鋒實驗小說」到所謂的「返璞歸真」,先鋒派的作家們走出了一條饒有意味的文學創作之路。�馬原1984年發表的《拉薩河女神》,第一次把敘事置於故事之上,將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突破了傳統小說重點在於「寫什麼」的範式和困囿,轉而表現出對小說敘事技法——「怎麼寫」的熱衷,先鋒文學由此徐徐拉開帷幕。之後,一批作家緊隨其後,充分發揮文本實驗的技能和才華,在敘事的迷宮中自由穿行,他們的創作實績使先鋒派的作品成為文學界一道耀眼的風景。先鋒派作家共同的敘事特點表現為元小說技法(即用敘述話語本身言說敘事本身),注意調整敘事話語和故事之間的距離,追求故事中歷史生活形態的不穩定性等,但敘事話語的個人化特點,如敘述人角色的設置,故事人物的符號化,敘事圈套,敘事猜測等,又使他們的作品面目各異而顯得搖曳多姿。正是這種對文本形式及其結構敘事空間的探索,不僅為這些作家贏得先鋒派的稱號和評論界的關注,更為重要的是先鋒小說的出現為中國小說的發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論命題。�
「先鋒派文學創造了新的小說觀念、敘述方法和語言經驗,並且毫不誇張地說,它們改寫了當代中國小說的一系列基本命題和小說本身的定義。」�①「先鋒文本對於傳統的文體理論及觀念是一次挑戰,因為它對於傳統的小說文體模式,既不是文體變異也不是文體嬗變,而是一種文體解構。」�②的確,先鋒作家們是以一種反叛和激進的姿態來實現自己關於文學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拋開種種舊有的敘事成規的同時,先鋒小說成為一種純技術的操作,復雜性的敘事實驗——零散片斷拼貼後的空無一物,間離效果的營造等,給讀者設置了繁難的閱讀障礙。然而,語言從它產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與意義的兩層內涵,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說:「語言可以比作一張紙,思想是正面,聲音是反面,我們不能切開正面而不同時切開反面,同樣在語言里,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使思想離開聲音。」�③小說「怎麼寫」與「寫什麼」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形式的創新必然要求和包含著內容的革新。先鋒作家們從初登文壇那天起就將著力點鎖定在「怎麼寫」這一單向維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語言的狂歡,它在使創作者獲得語言快感的同時也付出文本意義喪失的沉重代價。�
進入90年代,蘇童、余華先後發表了《米》、《妻妾成群》、《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小說,預示先鋒作家減弱了形式實驗和文本游戲,開始關注人物命運,並以較為平實的語言對人類的生存和靈魂進行感悟,現實深度和人性關注又重歸文本。不少論者認為這是先鋒作家為迎合大眾而走向通俗化,這一轉向標志著先鋒文學向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
先鋒派作家創作上的變化——從對形式的極端重視回復到對意義的關注,這種反復,並非簡單地回歸,其作品中不乏現實主義的因子,但對題材與主題的處理仍與現實主義的方法迥然有異。如果說從肇始之初,先鋒派作家對傳統文體形式的顛覆和解構存在著矯枉過正的先天不足,這一缺陷根源於先鋒文學萌發的現實土壤。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中國,伴隨著神性光環的消褪,民族群體意識向個體意識的遷徙,「人」不僅面臨現實經濟潮流的挑戰,而且遭受各種外來文化思潮的沖擊,人們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與價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質疑。外部歷史情境為文學史提供了新轉機的現實條件,加上文學史內部始終存在的藝術形式變革的自覺性力量,先鋒派們從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博爾赫斯等大師們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們絕非缺乏傳統的寫實能力或者說為了趕時髦,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驅策著他們。先鋒派們所作出的激進姿態實際上是用行動表明只有顛覆舊有的傳統才能以期開辟新的戰場,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隨著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市場經濟的確立,中國用短短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業化進程。省略性的工業擴張使社會充滿了滑稽、荒誕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氣質卻貧弱不堪,外部條件再一次為文學提供了轉向的契機。如何逼視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態,以更適合的表達方式體現在社會變革中人們的真實傷痛以及人類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成為先鋒派作家必須面對的問題。�再者,藝術形式的探索創新顯示了創作主體自我實現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體話語的喪失,人性的消隱,歷史的敘事化等等卻使先鋒作家陷入了主體精神的迷失。先鋒派作家們是以敘事的形式游戲對社會歷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贏得了「先鋒」之名,先鋒作品中顯露出的諸如無中心、無深度、不確定性和零散化的風格又使其呈現出後現代主義徵候。然而,後現代敘事理論及其實踐在中國的出現並非中國本土社會文化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中國的先鋒派作家們「站在文化仿製的立場上」,在「互文」意義上的外向接受,他們從博爾赫斯、福克納、海勒等的作品中頓悟原來小說可以有別樣的寫法,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先鋒派作家首先是對其敘事層面的仿製。先鋒文學適時的轉向,並非偶然的由後現代向現代主義的回返、遷移甚至合流,他們終於走出了博爾赫斯們的領地,「從整體上顯現出『中國先鋒文學的特色』」�④。敘事空間的探索由非經驗的抽象漸變為與特定的語境相適應。
因而,先鋒文學90年代以後的轉型緣於社會生活、審美對象和審美感受已經發生了變化,新的調整勢出必然,先鋒文學的轉型或者說精神流變既是文學創作個人化的結果又是歷史的要求。從這一時期起,隨著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鋒作家們力圖走出自己為自己設置的困境,作出適時的調整,重新認識和解決文學創作中「怎麼寫」與「寫什麼」這一相互對立的矛盾。質言之,先鋒文學的轉向既不是為迎合大眾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鋒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和漸趨成熟的標志。先鋒文學的先鋒精神遠未「終結」,先鋒作家們一直「在路上」。�以余華為例,他的創作可以說是與先鋒文學的發展同步的。余華早期創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煙》可以看出他對人、對人所構成的生態和人文的深刻質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種隱喻和象徵;《世事如煙》則在敘事空間顯示出更為前衛的姿態,算命、婚喪嫁娶等方面的荒誕事件被強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棄,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數字元號,人物及其性格淹沒於數字元號的序列中,對人的苦難和生活的殘酷表現出一種徹底的冷漠,語言操作節奏卻是流暢而有節制的。無論《四月三日事件》還是《世事如煙》,對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的懷疑,對人的苦難的思索並不直接來自於經驗世界,而是高懸於世象之上的本質真實,形而上的主旨顯露充分。從《活著》開始,余華疏離了繁復的語言實驗,不再給讀者設置閱讀障礙,故事的敘述簡單、朴實和直白,彷彿重歸現實主義的地平線。但創作的前後期藝術反差並不意味著這位先鋒派的領軍人物已回歸到舊有的現實主義的傳統,張清華在《文學的減法》中認為余華創作前後期的差別僅僅在於:「前期可能更注重於使經驗接近於人性和哲學,而後期則更注重使之接近歷史和生存。」�⑤《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節線索,達觀的生活態度,福貴、許三觀等都實實在在生活在真實語境中,但余華基本上「摘除了小說中人物『思』的能力,讓他們『簡化』為生命本能驅使的符號……他們因此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而只能聽任命運的驅遣安排。余華也正是藉助這一點得以更多地在『人類學』而不是『社會學』意義上來把握他的人物,並構建他的人性探求與哲學主題的」。「他不是一個簡單地從道德意義上面對歷史與血淚的作家,而是一個從存在的悲劇與絕望的意義上來理解人性與歷史的作家。」�⑥先鋒文學的審美向度應該是話語形式和精神內涵的有機統一,歷史也好現實也好,在優秀的小說家那裡不過是充當一個恰當的敘事載體,人、人性、人的命運以及這個世界的存在和虛無才是最終所要表達的旨歸。「先鋒的品格應該體現為它的精神高度,體現為一種對現實永不停止的質疑和創新,但這種質疑和創新決不僅限於敘事形式而同時公然對意義與價值進行放逐,反過來卻必須以對現實生存的關注與體現為前提。」�⑦從此種意義上說,敘事是對現實和歷史的再創造。無論從敘事空間還是精神向度上,余華抵達了先鋒文學創作的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先鋒小說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雖然有的作家已過了自己的創作高峰期或進入「蓄勢」狀態或陷於停滯,但先鋒形而上的主題與敘事空間的探索並未終結。蘇童、葉兆言、格非、北村、潘軍……這些先鋒派的作家們依舊筆耕不輟,不斷有新的作品面世。藝術探索之路絕不是直線向前而是迂迴曲折的,畢加索周期性地回復到新古典主義,伍爾芙周期性地回復到比較接近於傳統的小說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醞釀突破之前的「蓄勢」過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對綜合藝術形式組合的嘗試。實際上,在今天文學的創作領域,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疊,小說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獨創性,自由地進行各種形式實驗,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世界。「我們今天的文學之所以呈現多元並存,百花競放的審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於無數先鋒作家不斷顛覆傳統創作模式,探索各種新的表達方式和審美理想的結果。」�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文學活著,先鋒就不會消亡。只要文學還在發展,先鋒就永遠存在」�⑨。
��

注釋:�
①陳曉明:《文化潰敗時代的饋贈》,《藝術廣角》1993年第4期。�
②張向東:《文體解構:先鋒文本的存在狀態》,《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③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轉引自徐劍藝《小說符號詩學》,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年。�
④魯樞元:《捕風捉影》,《小說評論》1993年第4期。�
⑤⑥張清華:《文學的減法》,《南方文壇》2002年第4期。�
⑦丁增武:《先鋒敘事:漫遊和回歸》,《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1年第1期。
⑧⑨洪治綱:《永遠的先鋒》,《小說評論》2002年第6期。�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學文藝學碩士研究生)

② 先鋒文化是什麼

先鋒派文學
何為「先鋒」?其原義來自法國著名的《拉魯斯詞典》——所謂先鋒是指一支武裝力量的先頭部隊,其任務是為這支武裝力量進入行動做准備(軍事術語),「先鋒」這個術語的歷史,始於法國大革命,再轉向文化和文學藝術術語(始於19世紀初);無論是軍事先鋒還是政治先鋒,抑或是文化先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起源於浪漫主義烏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熱,它所遵循的發展路線本質上類似比它更早也更廣泛的現代性概念。」說白了現代主義也就是「先鋒派」!它包括了「象徵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意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派,意識流派,荒誕派等等」其傾向就是反映現代西方社會中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個人與自我間的畸形的異化關系,及由此產生的精神創傷,變態心理,悲觀情緒和虛無意識。

「先鋒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反對傳統文化,刻意違反約定俗成的創作原則,及欣賞習慣。片面追求藝術形式和風格上的新奇;堅持藝術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擔任何義務;注重發掘內心世界,細膩描繪夢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間世界,其技巧上廣泛採用暗示,隱喻,象徵,聯想,意象,通感和知覺化,以挖掘人物內心奧秘,意識的流動,讓不相乾的事件組成齊頭並進的多層次結構的特點,難於讓眾人理解!

80年代中後期,馬原、洪峰、余華、蘇童、葉兆言等青年作家紛紛登上文壇,他們以獨特的話語方式進行小說文體形式的實驗,被評論界冠以「先鋒派」的稱號。毋庸置疑,先鋒派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史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從肇始之初的「先鋒實驗小說」到所謂的「返璞歸真」,先鋒派的作家們走出了一條饒有意味的文學創作之路。�馬原1984年發表的《拉薩河女神》,第一次把敘事置於故事之上,將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突破了傳統小說重點在於「寫什麼」的範式和困囿,轉而表現出對小說敘事技法——「怎麼寫」的熱衷,先鋒文學由此徐徐拉開帷幕。之後,一批作家緊隨其後,充分發揮文本實驗的技能和才華,在敘事的迷宮中自由穿行,他們的創作實績使先鋒派的作品成為文學界一道耀眼的風景。先鋒派作家共同的敘事特點表現為元小說技法(即用敘述話語本身言說敘事本身),注意調整敘事話語和故事之間的距離,追求故事中歷史生活形態的不穩定性等,但敘事話語的個人化特點,如敘述人角色的設置,故事人物的符號化,敘事圈套,敘事猜測等,又使他們的作品面目各異而顯得搖曳多姿。正是這種對文本形式及其結構敘事空間的探索,不僅為這些作家贏得先鋒派的稱號和評論界的關注,更為重要的是先鋒小說的出現為中國小說的發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論命題。�
「先鋒派文學創造了新的小說觀念、敘述方法和語言經驗,並且毫不誇張地說,它們改寫了當代中國小說的一系列基本命題和小說本身的定義。」�①「先鋒文本對於傳統的文體理論及觀念是一次挑戰,因為它對於傳統的小說文體模式,既不是文體變異也不是文體嬗變,而是一種文體解構。」�②的確,先鋒作家們是以一種反叛和激進的姿態來實現自己關於文學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拋開種種舊有的敘事成規的同時,先鋒小說成為一種純技術的操作,復雜性的敘事實驗——零散片斷拼貼後的空無一物,間離效果的營造等,給讀者設置了繁難的閱讀障礙。然而,語言從它產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與意義的兩層內涵,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說:「語言可以比作一張紙,思想是正面,聲音是反面,我們不能切開正面而不同時切開反面,同樣在語言里,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使思想離開聲音。」�③小說「怎麼寫」與「寫什麼」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形式的創新必然要求和包含著內容的革新。先鋒作家們從初登文壇那天起就將著力點鎖定在「怎麼寫」這一單向維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語言的狂歡,它在使創作者獲得語言快感的同時也付出文本意義喪失的沉重代價。�
進入90年代,蘇童、余華先後發表了《米》、《妻妾成群》、《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小說,預示先鋒作家減弱了形式實驗和文本游戲,開始關注人物命運,並以較為平實的語言對人類的生存和靈魂進行感悟,現實深度和人性關注又重歸文本。不少論者認為這是先鋒作家為迎合大眾而走向通俗化,這一轉向標志著先鋒文學向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
先鋒派作家創作上的變化——從對形式的極端重視回復到對意義的關注,這種反復,並非簡單地回歸,其作品中不乏現實主義的因子,但對題材與主題的處理仍與現實主義的方法迥然有異。如果說從肇始之初,先鋒派作家對傳統文體形式的顛覆和解構存在著矯枉過正的先天不足,這一缺陷根源於先鋒文學萌發的現實土壤。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中國,伴隨著神性光環的消褪,民族群體意識向個體意識的遷徙,「人」不僅面臨現實經濟潮流的挑戰,而且遭受各種外來文化思潮的沖擊,人們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與價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質疑。外部歷史情境為文學史提供了新轉機的現實條件,加上文學史內部始終存在的藝術形式變革的自覺性力量,先鋒派們從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博爾赫斯等大師們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們絕非缺乏傳統的寫實能力或者說為了趕時髦,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驅策著他們。先鋒派們所作出的激進姿態實際上是用行動表明只有顛覆舊有的傳統才能以期開辟新的戰場,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隨著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市場經濟的確立,中國用短短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業化進程。省略性的工業擴張使社會充滿了滑稽、荒誕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氣質卻貧弱不堪,外部條件再一次為文學提供了轉向的契機。如何逼視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態,以更適合的表達方式體現在社會變革中人們的真實傷痛以及人類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成為先鋒派作家必須面對的問題。�再者,藝術形式的探索創新顯示了創作主體自我實現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體話語的喪失,人性的消隱,歷史的敘事化等等卻使先鋒作家陷入了主體精神的迷失。先鋒派作家們是以敘事的形式游戲對社會歷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贏得了「先鋒」之名,先鋒作品中顯露出的諸如無中心、無深度、不確定性和零散化的風格又使其呈現出後現代主義徵候。然而,後現代敘事理論及其實踐在中國的出現並非中國本土社會文化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中國的先鋒派作家們「站在文化仿製的立場上」,在「互文」意義上的外向接受,他們從博爾赫斯、福克納、海勒等的作品中頓悟原來小說可以有別樣的寫法,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先鋒派作家首先是對其敘事層面的仿製。先鋒文學適時的轉向,並非偶然的由後現代向現代主義的回返、遷移甚至合流,他們終於走出了博爾赫斯們的領地,「從整體上顯現出『中國先鋒文學的特色』」�④。敘事空間的探索由非經驗的抽象漸變為與特定的語境相適應。
因而,先鋒文學90年代以後的轉型緣於社會生活、審美對象和審美感受已經發生了變化,新的調整勢出必然,先鋒文學的轉型或者說精神流變既是文學創作個人化的結果又是歷史的要求。從這一時期起,隨著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鋒作家們力圖走出自己為自己設置的困境,作出適時的調整,重新認識和解決文學創作中「怎麼寫」與「寫什麼」這一相互對立的矛盾。質言之,先鋒文學的轉向既不是為迎合大眾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鋒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和漸趨成熟的標志。先鋒文學的先鋒精神遠未「終結」,先鋒作家們一直「在路上」。�以余華為例,他的創作可以說是與先鋒文學的發展同步的。余華早期創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煙》可以看出他對人、對人所構成的生態和人文的深刻質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種隱喻和象徵;《世事如煙》則在敘事空間顯示出更為前衛的姿態,算命、婚喪嫁娶等方面的荒誕事件被強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棄,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數字元號,人物及其性格淹沒於數字元號的序列中,對人的苦難和生活的殘酷表現出一種徹底的冷漠,語言操作節奏卻是流暢而有節制的。無論《四月三日事件》還是《世事如煙》,對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的懷疑,對人的苦難的思索並不直接來自於經驗世界,而是高懸於世象之上的本質真實,形而上的主旨顯露充分。從《活著》開始,余華疏離了繁復的語言實驗,不再給讀者設置閱讀障礙,故事的敘述簡單、朴實和直白,彷彿重歸現實主義的地平線。但創作的前後期藝術反差並不意味著這位先鋒派的領軍人物已回歸到舊有的現實主義的傳統,張清華在《文學的減法》中認為余華創作前後期的差別僅僅在於:「前期可能更注重於使經驗接近於人性和哲學,而後期則更注重使之接近歷史和生存。」�⑤《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節線索,達觀的生活態度,福貴、許三觀等都實實在在生活在真實語境中,但余華基本上「摘除了小說中人物『思』的能力,讓他們『簡化』為生命本能驅使的符號……他們因此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而只能聽任命運的驅遣安排。余華也正是藉助這一點得以更多地在『人類學』而不是『社會學』意義上來把握他的人物,並構建他的人性探求與哲學主題的」。「他不是一個簡單地從道德意義上面對歷史與血淚的作家,而是一個從存在的悲劇與絕望的意義上來理解人性與歷史的作家。」�⑥先鋒文學的審美向度應該是話語形式和精神內涵的有機統一,歷史也好現實也好,在優秀的小說家那裡不過是充當一個恰當的敘事載體,人、人性、人的命運以及這個世界的存在和虛無才是最終所要表達的旨歸。「先鋒的品格應該體現為它的精神高度,體現為一種對現實永不停止的質疑和創新,但這種質疑和創新決不僅限於敘事形式而同時公然對意義與價值進行放逐,反過來卻必須以對現實生存的關注與體現為前提。」�⑦從此種意義上說,敘事是對現實和歷史的再創造。無論從敘事空間還是精神向度上,余華抵達了先鋒文學創作的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先鋒小說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雖然有的作家已過了自己的創作高峰期或進入「蓄勢」狀態或陷於停滯,但先鋒形而上的主題與敘事空間的探索並未終結。蘇童、葉兆言、格非、北村、潘軍……這些先鋒派的作家們依舊筆耕不輟,不斷有新的作品面世。藝術探索之路絕不是直線向前而是迂迴曲折的,畢加索周期性地回復到新古典主義,伍爾芙周期性地回復到比較接近於傳統的小說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醞釀突破之前的「蓄勢」過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對綜合藝術形式組合的嘗試。實際上,在今天文學的創作領域,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疊,小說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獨創性,自由地進行各種形式實驗,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世界。「我們今天的文學之所以呈現多元並存,百花競放的審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於無數先鋒作家不斷顛覆傳統創作模式,探索各種新的表達方式和審美理想的結果。」�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文學活著,先鋒就不會消亡。只要文學還在發展,先鋒就永遠存在」�⑨。

先鋒」本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有著很大的流動性。時運推移,人事遞變,昨日的先鋒,今天也許會變成後衛。不但為大眾所接受的先鋒文學已經失去其先鋒性,而且先鋒派作家忽然寫起大眾文學來,反體制文人終於接受體制的安撫,也是並不新鮮的之事。但本書屬於史論性質,它的任務是理清一定時期的歷史潮流,就像用攝影機來拍攝飛艇,將其某一時段定格在底片上,仍有其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當我們隨同作者回顧「文革」前夕的「太陽縱隊」、文革時期的「野草詩社」、「白洋淀詩群」和「文革」剛結束不久的餓朦朧詩的崛起時,仍然感到神往。那時的先鋒牽動著整體社會思潮,圍繞著先鋒文學的爭論,實際上是一場文化思想斗爭。而這種文化思想上的爭鳴,卻正是先鋒文學的是的使命。

③ 「先鋒」的含義是什麼

先鋒的意思是:

作戰或行軍時的先頭部隊,舊時也指率領先頭部隊的將領,現在多用於比喻:先鋒隊。開路先鋒。先鋒作用。

拼音:xiān fēng

引證:老舍 《四世同堂》八一:「現在,西北風,秋的先鋒,業已吹來,而沒有人敢到城外去游覽;西山北山還時常發出炮聲。」

先鋒的近義詞:前衛、前鋒

(3)先鋒文化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釋義:

一、前衛[ qián wèi ]

釋義:

1、軍隊行軍時擔任前方警戒和護衛任務的部隊。任務是保障主力行動的安全和戰斗展開。

2、某些球類比賽中位置在前方主要擔任助攻與助守的隊員。

3、領先潮流的:前衛作家。

示例:追擊敵人時,用配屬有絕大部分騎兵的前衛部隊進行追擊,比起用整個軍隊來,可以較快地運動。

二、前鋒[ qián fēng ]

釋義:

1、先頭部隊。也比喻走在時代前列的人。

2、某些球類比賽中位置在前方主要擔任進攻的隊員。

引證:茅盾《走過的道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這時國民革命軍的前鋒在湖北、 河南 交界一帶,正從廣東、湖南調兵,主力則已指向東南,解決孫傳芳部隊。」

④ 先鋒是什麼意思

先鋒的意思是:

作戰或行軍時的先頭部隊,舊時也指率領先頭部隊的將領,現在多用於比喻:先鋒隊。開路先鋒。先鋒作用。

拼音:xiān fēng

引證:老舍 《四世同堂》八一:「現在,西北風,秋的先鋒,業已吹來,而沒有人敢到城外去游覽;西山北山還時常發出炮聲。」

近義詞釋義:

前衛[ qián wèi ]

釋義:

1、軍隊行軍時擔任前方警戒和護衛任務的部隊。任務是保障主力行動的安全和戰斗展開。

2、某些球類比賽中位置在前方主要擔任助攻與助守的隊員。

3、領先潮流的:前衛作家。

示例:追擊敵人時,用配屬有絕大部分騎兵的前衛部隊進行追擊,比起用整個軍隊來,可以較快地運動。

⑤ 一汽先鋒文化理念的雙鏈是指什麼

中國一汽先鋒文化理念體系即「FAWS17」。
其中,「FAW」代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S」代表精神化,「1」代表一個文化定位,即中國一汽先鋒文化;「7」代表中國一汽先鋒文化的7個支柱,即使命、願景、價值觀、企業精神、經營管理基本准則、形象用語、企業標識(品牌標志)。
中國一汽的使命為:掌控關鍵核心技術,樹立民族汽車品牌,強大中國汽車產業,開創新時代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新道路。
中國一汽的願景為:創建美妙出行、美好生活,打造世界一流、綠色智能、消費者熱愛的移動出行服務公司(可簡稱為世界一流汽車企業),成為汽車產業的時代先鋒。
中國一汽的價值觀為:牢記使命、實現願景,愛黨愛國、服務人民,公私分明、清正廉潔,公平公正、民主法治,創造價值、合作共享,用戶第一、兼顧各方,員工發展、命運共同,奉獻事業、貢獻社會。

⑥ 先鋒是什麼意思比如誰

1、中國國文1)行軍或作戰時的先遣將領或先頭部隊,例:遂令甘寧為先鋒;先鋒隊。
2)比喻在事業中起先頭引導作用的人或集體,例:我們是開路的先鋒。 [編輯本段]2、電器集團公司(singfun) 先鋒電器集團有限公司位於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南麓,座落在有小家電之鄉美稱的寧波慈溪附海開發區。公司主要生產「先鋒」 牌取暖器、電風扇、飲水機等三大系列產品,是全球最大的取暖器專業生產基地之一。
公司創建於1993年,佔地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目前已具備年500萬台取暖器、300萬台電風扇、100萬台飲水機的生產能力。公司的主導產品在2000年就已經通過ISO9000認證,並全部通過CCC認證,部分取暖器和風扇也已經通過UL、GS、CE認證。先鋒產品暢銷全國大江南北並同時銷往美國、歐盟、南美、中東、俄羅斯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市場除西藏外均有先鋒產品的品牌專櫃,「先鋒」已成為小家電行業主導品牌,為眾多消費者所喜愛。
公司有一支專業的小家電研發隊伍、有一個專業生產和品質管理團隊、公司更有以「誠信、執著、創新、感恩」為共同價值觀的企業文化體系來傳承先鋒「事事竭盡全力、處處爭創一流」的企業精神。在全體先鋒人的共同努力下,先鋒在品牌建設方面喜報頻傳。先鋒取暖器獲浙江省名牌產品稱號,「先鋒」商標入選浙江省著名商標,先鋒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被授予浙江省誠信示範企業稱號,2004年先鋒牌電風扇榮獲「中國名牌」稱號,2006年9月,先鋒NDY(CY)智能響應節材型電熱油汀榮獲"國家火炬計劃項目"證書,2006年11月,先鋒商標榮獲「馳名商標」,2006年12月,2007年2月,先鋒又獲國家商務部頒發的「2006年度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稱號!2007年4月15日,先鋒電器集團又擔任全國家用電器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室內加熱器標准化工作組組長單位。從2002年起,先鋒取暖器已經連續七年取得國內銷量第一。
「提高生活品質、締造和諧環境」是先鋒的使命,「民族驕傲、百年先鋒」是先鋒的願境,在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先鋒集團還在堅持專業化、規模化、標准化的發展戰略,繼續播種希望,滿懷激情地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編輯本段]3、電子公司先鋒 PIONEER (日本電子會社)
·先鋒電子(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是2001年4月16日由日本先鋒株式會社出資成立。是日本先鋒株式會社在中國、香港地區所投資的包括銷售、研發、生產領域的14家公司之一。
·先鋒中國是先鋒品牌在中國地區的統括公司,負責中國地區的統括業務及先鋒相關產品的銷售業務。本著"與更多人分享感動"的企業精神,不斷推出高性能產品,努力創造永恆的視聽奇跡,成為全球娛樂領域中的領航先鋒。
·先鋒是全球影音娛樂及光碟技術的先驅,運用先進科技投入家用影音、車用影音以及商業用市場,展現對消費者的熱情與娛樂事業的重視。
·先鋒中國所銷售的產品包括家用影音產品、車用影音產品、車載導航產品及商用影視系統。家用影音產品包括DVD錄像機、DVD影碟機、BD播放機、一體式家庭影院、分體式家庭影院、功率放大器、揚聲器、耳機以及世界上先進的等離子電視機。車用影音產品有AV系統、CD播放機、揚聲器系統、汽車音響功放系統等。AV一體化DVD車載導航產品將GPS導航、實時路況服務等先進信息導航功能與強勢的影音播放娛樂功能結合在一起,為中國的車用多媒體領域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商業用產品包括IT相關產品以及CDJ調音系統等。先鋒IT外圍事業部不僅有效地整合了DVD產業的各項資源優勢扶植全球DVD市場並以DVD技術、製造、與專業團隊的優勢,提供全球DVD-R/RW產品OEM市場、激光頭等三大營運范疇。先鋒的產品不僅擁有先進的功能,在外形設計上更是引導著消費新潮流。家用音視設備的Slim&Smart化已成為同行業的典範。另外,有機顯示技術在車用系統中的應用也已為駕車者提供了另一番時尚便捷、自由舒適娛樂天地。
先鋒於2001年7月發表新標語「Sound. Vision. Soul」傳遞分享影音娛樂以及提升心靈的承諾。
Sound是指Pioneer最初始的根源--音響事業,而同時也代表Pioneer是經營健全的企業。
Vision是指我們以DVD及新世代顯示器-等離子電視為核心的影像事業,同時亦表達我們對未來的視野及決心。
Soul強調的是我們將升華影音娛樂的決心,Pioneer深信藉由聲音與影像的力量將帶給人們觸及靈魂深處的感動。
Pioneer相信娛樂是一種憑借著聲音與影像,即可深觸人心的力量!因此,Pioneer提供了最好的等離子電視以及DVD,讓全世界都能感受影音娛樂不可思議的神奇魔力,身為一個創造娛樂的公司,如何成就舒適的娛樂生活將是我們的目標。 [編輯本段]4、水果先鋒(Van)
品種來源:曾譯名凡。由加拿大夏地農業研究所育成。在歐、美、亞洲各國均有栽培。198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引入。
果實性狀:果實大型,平均單果重8.5克,大者10.5克。果形腎臟形。果皮紫紅色,光澤艷麗,厚而韌。果肉玫瑰紅色,肉質脆硬,肥厚,汁多,酸甜可口,含可溶性固形物17%。風味好,品質佳,可食部分92.1%。在山東半島6月中旬、魯中南地區6月上中旬成熟。耐貯運。
栽培習性:樹勢強健,枝條粗壯。豐產性較好,抗寒性強。很少裂果。需異花授粉,適宜授粉品種為濱庫、那翁、雷尼。花粉量較大,是一個極好的授粉品種。經多點試栽,其早果性、豐產性甚好,且果個大、耐貯運。 [編輯本段]5、 葯品先鋒4號:
頭孢氨苄〔典〕〔基〕Cefalexin
(苯甘孢黴素,先鋒黴素Ⅳ)
為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頭孢菌素。
先鋒6號:
頭孢拉定〔典〕〔基〕 Cefradine
(頭孢環己烯,先鋒黴素Ⅵ,VELOSEF)
為第一代頭孢菌素。其游離酸供口服。注射制劑有兩種:一種是游離酸與無水碳酸鈉的混合物(1:0.315);另一種是游離酸與精氨酸的混合物。 [編輯本段]6、小說【作者】:翟曉光 編著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10】:7801098463
【ISBN-13】:9787801098467
【出版日期】:2004-08
【版次】:1
【開本】:16
【裝幀】:平裝
【頁碼】:166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
這是一卷珍貴的歷史檔案,絕大多數照片都是第一次面世。它提供的是現代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傳奇之一--中國女性解放的故事。在這條漫長的、血與火、情與仇交織的道路上,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披荊斬棘一路走來,是這條道路上的開路先鋒。也許大辯無言,也許大音希聲,多少年天地翻覆,多少次花開花又落。她們從來沒有想到過講述自己;在她們身上,有著當代人最為稀缺的美德:那就是母親般的平易與謙遜。本書的立場毋寧是斗爭性的,因為今天某些人力圖刻意製造一種敘述.去抹煞和否定中國婦女革命和女性解放的歷史,這些敘述的製造者既有存心不良的男人,也有自以為摩登的女人。一個民族不能以"無知者無畏"為時尚,何況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書所提供的"講述",對每一個傾聽者而言,既是一個可以在當下安身立命,堂堂正正作一個"女人"的寶貴遺產,更是對於未來世界的展望。因為這些普通而又偉大的母親,既與歷史上的花木蘭一脈相承,也依舊是未來女性解放道路的先鋒。
6.地名
重慶市江津區先鋒鎮地處江津城郊結合部,是江津城區後庭核心。左矗金紫山,右峙鶴山坪,有重慶主城二級水源保護的筍河九曲回腸、婉蜒百里穿境而過。幅員面積126.7平方公里,距幾江主城8公里,重慶城區54公里。轄8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7萬人,是中國最大花椒之鄉的發源地。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渝東、楊珞等硬化公路交織其間,扼津東、津南交通之咽喉,貫穿境內11.6公里的渝瀘高速公路的開通,將極大拉近與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重慶的距離。
2008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9.0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16萬元。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26億元,貸款余額67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982元。招商引資實現協議引資2.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700萬元。

⑦ 什麼是先鋒

先鋒對於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理解
在好人好事終我們可以將好人稱作先鋒
在商場中我們可以將發展的很好的企業或在某個區域首先開拓市場的稱作先鋒
在戰場上我們將沖在最前面的不對稱作先鋒部隊
總之,先鋒可作為對某人某事或其他的評價

⑧ 中國一汽先鋒文化理念經營管理基本准則中的內容是什麼

一汽集團為例,一汽堅持凝心聚力、統一思想干自主;理清思路、統一目標干自主;科學配置、統一資源干自主的發展思路,向技術創新要實力,向管理創新要活力,向文化創新要動力。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團結一心,矢志不移,我們所確定的堅持用戶第一,尊重員工價值,保障股東利益,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一汽、實力一汽、和諧一汽」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一汽集團為例,一汽堅持凝心聚力、統一思想干自主;理清思路、統一目標干自主;科學配置、統一資源干自主的發展思路,向技術創新要實力,向管理創新要活力,向文化創新要動力。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團結一心,矢志不移,我們所確定的堅持用戶第一,尊重員工價值,保障股東利益,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一汽、實力一汽、和諧一汽」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⑨ 什麼是先鋒派文學所謂先鋒,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在《論先鋒派》一文中,法國先鋒劇作家尤奈斯庫通過查閱法國著名的《拉魯斯詞典》,找到了「先鋒」一詞的原意——所謂先鋒是指一支武裝力量的先頭部隊,其任務是為這支武裝力量進入行動做准備。尤奈斯庫並沒有詳細討論「部隊」、「先鋒」、「武裝行動」這些關鍵概念之間的關系及其變化,而是直接轉入類比——戲劇中所謂先鋒派,應當是由進行突擊的作家的一個小組所組成的……先鋒派就應當是藝術和文化的一種先驅的現象……有人傾向於用「反對」、「決裂」這樣的詞來給先鋒派下定義……先鋒派的人是現存體系的反對者……他是現有東西的一個批評者,是現在的批評者——而不是它的辯護士。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先鋒派,先鋒派的定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先鋒派」本質上是一個開放的和動態的概念。這一概念在中國,它的比喻性意義要大於它的實際意義。先鋒派在廣泛的意義上指那些文學藝術的前衛,為文學共同體的難解題活動充當前衛的實驗者。 在中國,先鋒派指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個鬆散的寫作群體。其共同特徵是提倡回到文學本身,注重語言實驗,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強調「怎麼寫」比「寫什麼」更重要。前期有徐星、劉索拉等人在作品中表現現代主義思潮,馬原、余華、格非、蘇童、孫甘露、葉兆言等人的出現將「先鋒派」推到高潮。 這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一個群體,改變了很多人固定的觀念。但進入90年代以後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後,這批作家中的大部分沒有再拿出有分量的新作,許多人甚至徹底放棄了寫作。 「先鋒派」文學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劉索拉、王朔、徐星創作的那一類小說,他們對於現實世界以及作為其基礎的正統意識形態的反叛和顛覆,給人的震驚程度至今令人難忘。作為其邏輯上的繼承者,由莫言、馬原和殘雪為代表的「先鋒派」終於漸成氣候,在小說的質感、觀念和形式諸方面都顯示了自己不俗的戰績。很明顯,他們的價值理念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絕對是異質的,而先鋒派作家也毫不掩飾他們對於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仰慕之情。質而言之,「先鋒派」文學的目的就是在西方文學中尋找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異質化資源」,這無疑為死氣沉沉的「文革」後文學注入了一股清新可人的氣息。 先鋒文學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的獨創性、反叛性與不可重復性,因此,真正的先鋒是精神的先鋒,是體現在作家審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創新的藝術表現,是作家與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個人操守,是對人類命運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斷發現。

⑩ 「先鋒」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詞目】先鋒
【拼音】xiān fēng
【英譯】Vanguard
【釋義】
1、行軍或作戰時的先遣將領或先頭部隊。
例:遂令甘寧為先鋒;先鋒隊。
2、比喻在事業中起先頭引導作用的人或集體。
例:我們是開路的先鋒。
3、表揚某人在一件事上的出色表現,
例:蘇主席真是孝子中的先鋒。

閱讀全文

與先鋒文化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