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的發源地在哪裡
漢族的發源地在中原地區。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
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漢族別稱「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
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
(1)漢文化屬於遠古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漢族的文化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
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體系,即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
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
② 「漢″民族的由來,在哪個朝代形成的
漢族又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為上古時期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即炎黃子孫。漢族還是一個在歷史上從未中斷過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存。這兩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
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並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華夏族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前221年,秦統一「中國」,華夏族又從分裂走向統一。漢族先秦時期自稱華夏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族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族。但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
③ 漢族是在什麼時候正式形成的
漢族的族稱正式形成是在漢朝時期。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在先秦時期分布於各個部落、地帶,活於黃河中下游,代表文化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有多處文化分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華夏民族從分散走向了統一。 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建築秦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了中華民族。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漢王朝從西漢時期到東漢時期,歷經400多年,為漢朝朝代的名稱和華夏民族的名稱命名提供了歷史條件。漢朝國力強盛,發展強勢,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
因此,在漢王朝通西域、殺伐匈奴、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3)漢文化屬於遠古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漢族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1840年以後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社會主義民族。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④ 漢朝的文化以哪國的為主
漢朝創立的劉邦和之後的劉秀都是南方人,劉邦來自豐沛是楚人,劉秀來自南陽郡蔡陽縣,實際是湖北棗陽了。
從西漢開國以後,繼承大量秦朝制度,一樣推崇酷吏,刑法嚴酷,所以有漢文帝漢景帝到漢武帝不斷減除嚴刑的事例,司馬遷的酷吏列傳,多數是漢朝人,已經說明漢朝號稱文景和竇太後都推崇黃老,實際統治本身繼承秦朝法治是很突出的。
漢文化博大精深,各朝各代都很不一樣。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秦漢時的大一統,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時的完全開放的世界中心是漢文化最輝煌最有信息的時代,五代十國的嚴重分裂逐漸失去統一的民族意識,元朝第一次完全被征服的凄涼悲壯但漢民族再次統一,明清時的保守壓抑血腥奴性重,漢文化開始被西方文明完全超越。每一個朝代的時代背景都很不一樣,沒有誰能代表誰
⑤ 漢文化發源地
漢文化,又稱華夏文化,發源地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等地區。
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即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八千年前華夏文明正式形成,並在地理位置上與傳說中的伏羲文明正好相符。大地灣遺址創下了6個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國最早的繪畫。
(5)漢文化屬於遠古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漢文化的歷史發展:
新石器時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前者是以手制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上具有彩繪和繩紋為特色,稱為彩陶文化;後者以輪制黑陶為特色,稱之為黑陶文化。一個是代表原始農業的母系氏族社會,一個是代表農業、手工業、建築業和冶銅業已有明顯發展和開始的奴隸社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並封建諸侯造成的長期紛爭而留下的六國,統一了諸夏,開創了以後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由於秦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立郡縣和確定度量衡的標准等政策,對華夏文化擴散與華夏文化圈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
從秦把嶺南收入版圖以後,漢民多次大規模地向長江、珠江以及雲貴地區移民,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也帶去了中原的華夏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夏文化
⑥ 漢文化,漢人,發源於漢中嗎
是的,劉邦發跡於此地,所以有了漢朝。漢族的漢,表面上是漢朝的漢,其實是暗合了龍漢的漢,這也是漢郡里諸漢的由來———廣漢,漢原,漢江,江漢,漢中,皆出自龍漢的漢。不是秦(chin音澤,加a為地區)族,不是唐族,而為漢族,這就是歷史慣性的強大。
………有了龍,才有漢。有了龍漢,才有中西東的中,有了中,才有了龍漢中的漢的權力中心華陽,而華陽就是以漢中為中的劃圈,到了這時已可稱為中華。華陽的華便是華夏的華,因為大洪水讓中土源地的重論,老源地皆盪於水,這才輪到了夏。而夏源自於華陽,所以稱華夏。
………中土便為華夏,華夏乃是諸夏,諸夏代表的是一個文明———天崇拜的道文明。中土的人族,當年皆掛靠在龍漢的漢下面,龍漢的漢是華夏的先祖。中華,華夏,漢,意思其實是一樣的,都代表中土。這事,不會因為某區域的搶注,就改變了約定俗成。
⑦ 漢民族的發源地是哪
據古代典籍與現出土的銘文記載,漢族祖先為黃帝和炎帝。據現代考古材料和碳-14測定的結果,生活於五千年前的黃帝與仰韶文化下限一致。其活動范圍也相差無幾,皆以現河南西部、關中地區和山西南部為主要中心。仰韶文化後期的西安半坡等遺址中出土的器物也與史籍關於黃帝造物的故事相符。
秦末天下大亂,諸侯並起,最終劉邦擊敗了當時最強大的霸王項羽,統一天下,因劉邦曾被封為漢王,所建立的朝代便稱為漢朝。此後,華夏族便又產生了「漢」這個族稱。
(7)漢文化屬於遠古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漢族在先秦稱作「夏」或「華夏」,華夏族是由周朝的夏人、商人和周人所融合形成。在黃帝部落的後裔建立夏朝後,夏部落形成為夏族,再經夏、商、周三代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與中原黃河流域的戎、狄、夷、蠻部落融合而形成華夏,其標志是周禮與華服。
唐朝在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交往中自稱為「漢」,自稱為「漢國」、邊界稱為「漢界」,其人民稱為「漢人」、「漢民」,也可稱為「華人」。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族群的正式名稱。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0.42億(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⑧ 漢族的來歷是什麼
漢族
中國的主體民族。1990年人口104248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96%。
淵源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公元前21世紀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他們雖都自認黃帝為其祖先,實際卻是來自不同部落集團的人們,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爭和融合,而形成共同族體。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區別於蠻、夷、戎、狄等,但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春秋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准,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至戰國時,秦、楚、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七雄合縱、連橫、兼並、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與華夏融合,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並六國 ,統一諸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在此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在漢族歷史上,封建社會漫長是其突出特點。關於漢民族形成的確切時間,中國學術界曾進行過一次廣泛的討論,大體有3種觀點:①秦漢時代。②明末清初,或早在唐、宋。③1840年以後。至今尚無定論。但普遍的看法認為漢族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統一民族。
發展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佔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漢族自秦末以後曾舉行過千百次反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君主專制制度的農民起義,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自明朝中葉以後,漢族和中國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在驅逐殖民者及1840年以後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歷次反侵略戰爭中進行了英勇斗爭。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其發展與勝利一般均在漢族地區首先興起,後逐漸發展到邊疆民族地區。經過長期斗爭,漢族與各兄弟民族終於在1949年共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經濟 漢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此種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在古代始終占絕對優勢。中國農業以發達的水利灌溉與精耕細作著稱於世。其中如都江堰一直造福至今。至明代中晚期,商業發達,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19世紀中後葉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近代工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文化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擁有眾多影響深遠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孔子、孟子、《孫子兵法》、《史記》等。在自然科學方面如張衡、祖沖之等的天文學和數學成就為世人矚目。古代農學曾有農書370餘種。在古代漢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如屈原、李白、杜甫等均為公認的世界名家。散文方面,則有韓愈、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家。明清時小說創作大為發展,長篇巨著的編纂方面,有《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著名於世。
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主要方言有7種。現代漢族共同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言為標准音。漢文(見漢字)起源於遠古,通行的方塊字從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變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這種書面語言的統一對漢文化的發展、各族文化交流及國家的統一起了重大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政府有計劃地進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使之向拼音方向發展。
宗教風俗 在漢族社會中,宗教觀念根深蒂固。1949年前,同姓同宗是一種很強的聯系紐帶。親屬以父系為中心。人口觀持多子多孫觀念。國家觀念是父系觀念的擴大,視皇帝與人民為君父與子民,忠、孝為其道德規范。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從無國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宗教觀念逐漸淡薄。
漢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婚姻家庭以牢固穩定著稱。以注重禮儀、尊長愛幼為美德。喪葬過去行土葬,現大部分通行火葬。
主要節日為春節,最為隆重。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⑨ 漢族起源什麼時候,哪裡
漢族的起源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其源蓋出於此。其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關系,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明言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著直接的血緣關系,其雲:「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不僅如此,後來崛起的周民族與留居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黃部落也有著族源關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亦即《史記·周本紀》所說:「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個姜姓部落,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關於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棄,《史記·周本紀》說:「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黃帝就是一個姬姓部落,這又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黃帝部落。
正是因為炎黃集團與漢族有族源關系,如毛澤東、朱德在《祭黃帝文》中所說:「赫赫始祖,吾華肇造;渭衍社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毛澤東、朱德:《祭黃帝文》,《新中華報》1937年4月5日。)漢族世代尊黃帝為鼻祖,稱之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陝西中部的黃陵縣,傳說為黃帝之墓的黃帝陵,在數萬株千年古柏的簇擁中聳立在橋山上,成為漢族起源的象徵。
東夷集團是漢族的另一個主源。在漢族起源的時代,與炎黃部落聯盟並居黃河流域的是東夷。東夷集團主要分為蚩尤、帝俊、徐夷、萊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們的地理分布情況是:蚩尤部居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南、皖南地區。其間還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從這個分布中可以看出東夷集團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
在漢族與東夷集團的族源關系中,最重要的是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經過激烈的分化、互動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後,也一舉沖破了原始社會的網路,跨進了文明的大門,形成為商民族。《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就是說商原來是一個以鳥為圖騰的部落,表明其與以鳥為圖騰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著血緣關系。《國語·魯語》說:「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與舜,即帝俊部有著血緣關系。《史記·殷本紀》所載:「殷契,母日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後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與蚩尤部和帝俊部的關系糅到了一起。具體分析起來,就是說蚩尤部與商部落有母系血緣關系,帝俊部則與商部落有著父系血緣關系。商王朝是中國奴隸制發展時期,商民族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深遠的淵源關系,決定了東夷集團是漢族又一個主源的歷史地位。
不僅如此,在以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在周代曾不斷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處僻遠的萊夷,先後都無一例外地被卷進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潮流之中,整個的東夷集團幾乎都成了華夏民族的組成部分,這種深厚的淵源關系,從另一個方面又決定了東夷集團是漢族又一個主源的歷史地位。
苗蠻集團是漢族的一個支源。苗蠻是遠古時代中國南方諸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泛稱。它最早的活動范圍在西北達丹江流域,川東及鄂、湘、贛、皖的沿長江流域,東抵淮河流域,集結在彭蠡(今鄱陽湖)和洞庭之間。
苗蠻集團與炎黃、東夷不同,它在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一方面苗蠻集團的一部分成為後來的苗、瑤、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瑤、畲等民族中還盛傳著關於盤瓠的傳說。另一方面,苗蠻集團的某些氏族、部落,後來發展形成為楚民族,成為華夏民族的族源之一,從而成為漢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團是漢族的第二個支源。遠古之時,中國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躍於長江下游的東南沿海以及嶺南一帶。
百越集團的種類很多,史稱「越有百種」。與苗蠻集團發展的情況一樣,百越集團在形成為民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其中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期的發展中經過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為中國南方壯侗語族中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另一部分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融合於華夏民族,或同化於漢族,如於春秋戰國時融合於華夏民族之中,而南越、東越、閩越則於西漢之時逐漸同化於漢族。
而百越集團中以其他一些部落或部落聯盟,雖在三國魏晉以後發展演變為俚人、僚人,但經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俚人、僚人中的一部分也被同化於漢族之中,這個問題已涉及到漢族的發展問題,但僅此也可看出百越集團是漢族的又一支源。
戎、狄集團是漢族的第三個支源。戎、狄是中國古代典籍對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稱。其實,戎、狄之稱冠以方位,始見於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當時,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為三大集團,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與漢族的族源關系主要表現在遠古的黃帝之時,白狄之先世狁就與黃帝有不可分之關系。相傳黃帝在同炎帝作戰之時,曾教練熊、羆、貔、貅、豸區、虎六個氏族或部落參加戰斗,取得勝利。這六個以北方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屬於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黃帝之時,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參加了黃帝部落聯盟。相傳為黃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陝西黃陵縣,正是狁出沒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傳說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詩經·大雅·生民》中乾脆把姜嫄當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時姜與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聯盟,其後周王均娶姜女為後,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戰國的民族大融合之時,大部分戎、狄通過被晉、秦征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與諸戎的關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為戎人,因保平王東遷有功而復封。當時平王即對秦襄公宣布:「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於是,從秦武公伐邽、冀戎開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後漢書·西羌傳》。時止,秦之西的諸戎均融合於華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國無戎寇」。《後漢書·西羌傳》。其四,漢族形成後,白狄之後裔匈奴,歷經五六百年的歷史,除北匈奴遠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沒,而成為漢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當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於軍事壓力而向更遠的地域遷徙,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地理條件下,正如《後漢羽·西羌傳》所說:「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後漢書·西羌傳》。成為今日中國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納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僅是漢族的支源之一。
總之,歷史上的炎黃、東夷是漢族的主源,而苗蠻、百越和戎狄是漢族的支源。
漢民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漫長而復雜的三個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為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民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志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也標志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民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史記·殷本紀》。「不常厥邑」《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流動生活。但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的記載就是一個信息。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史記·殷本紀》。「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游。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發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的,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長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們稱「蠻」。而江漢地區的蠻,則被稱為「楚荊」,商時即有「維女荊楚」、「居國南方」(《詩經·殷武》)。之說。按照「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一般規律,正處在階級產生、國家出現、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荊」,由於把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而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而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終因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長期處「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所言。的狀態。但是,由於歷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歷程。吳、越國家的建立,反映了於越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崩潰,也標志著於越各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是他們譜寫了漢民族形成的第一階段。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發生大變動、大發展。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范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最典型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一例,《天問》是就廟宇中描繪著古史的壁畫而發的。當時楚國的畫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區的歷史,足見民族融合的深廣了。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族,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
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華夏民族的又一個支系。在北方的趙國,戰國後期是僅次於秦的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史實,不僅是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實例,而且是華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明證。
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漢民族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和宋遼夏金元至明清。兩漢之時,漢族形成的初期約有五千萬人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發展,到宋代時人口突破一億大關,滕澤元:《宋代人口突破一億大關》,(《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經宋遼夏金元至明清的發展,到清代道光年間人口增至四億多。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頁)。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但兩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漢族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是,曾幾何時,這些少數民族的全部或部分為什麼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還有,唐以後,在新的大分裂、大動亂中,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顯赫一世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曾幾何時,其全部或部分為什麼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這就是因為他們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捲之下,雜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溝通得愈深,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越快,漢族這個由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大族。
⑩ 漢族歷史 漢族是怎樣延續漢文化火種的
漢族又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為上古時期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即炎黃子孫。漢族還是一個在歷史上從未中斷過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存。這兩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
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並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華夏族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前221年,秦統一中國,華夏族又從分裂走向統一。漢族先秦時期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但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
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 在晉朝以前漢族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隨後因永嘉之亂等因素大舉向南遷徙,南遷漢族則和與漢族基因及語言相異的中國南方原住民混居。這歷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