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在有些人大腦子里並不是一個清晰的概念。要了解這個概念我們首先來說一說文化的定義。有人把這個定義從兩方面解釋:1.老百姓的理解 老百姓對文化的理解就是,這個人書讀得多,這人就有文化。2.權威的解釋 對文化的一個詮釋,需要去看一些比較權威的書,比如《辭海》、《辭源》,它對文化這兩個字具有比較准確的定義: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將「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問題上。文化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有古代文化、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戰爭年代,也有戰爭年代的文化。比如,游擊戰文化、陣地戰文化、正規戰文化、海陸空三軍的戰爭文化。五四時期,有人又提出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國文化批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唯西方是舉,只知有西,不知有東,已經成為時尚、成為潮流。
劉夢溪教授認為從廣義角度看, 文化應該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從狹義的角度看,可以指人類的精神生產及其成果的結晶,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廣義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都津津樂道它的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甚至它的糟粕部分思想文化領域也有其精華部分,譬如民本思想(但我認為那還是明君明臣的產物)。我也很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中國古典文學,古典音樂都是我的最愛。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緩慢還有其他一些綜合因素,比如皇權過重,統治者虛驕、妄自尊大等等。還有更主要的,是長期只知有中國,不知有世界,等到江河日下、國將不國的時候,總算知道有世界了,又囿於傳統、不肯放下架子」(劉夢溪)這些都是歷史的垃圾,而中國的老百姓生活在其間長達兩三千年時間,受這種專制思想毒害何其至深是不言而喻的了。就是毛澤東這樣的人,也沒有逃脫被中毒的命運。所以一種先進的文化應該是看它能不能與時俱進,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而不是「囿於傳統、不肯放下架子」。中國民主文化土壤薄弱,老百姓素質不高,民主意識不強,法治觀念淡薄。中華民族的復興,唯有大力宣揚民主和法制,開啟民智。因此,民主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嚴重缺失,國人需要補上這一課!
❷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正確看待。傳統文化是歷史各個朝代,數千年的文化匯集而成,其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值得繼承的地方。同時也有很多需要客觀看待,是好是壞,要保持自己的主見。發現其中的優點,也需要杜絕一些不好的東西。
02
順應潮流。時代在不斷的前進,我們既要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要順應歷史潮流。不能一味的堅守傳統文化思想,固守其中而不順應歷史的發展潮流。這樣容易被歷史所淘汰。
03
繼承發展。傳統文化有很多需要我們傳承,並且不斷發展的。傳統的文化能夠適應當代發展潮流,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我們拿來堅持利用,不能夠的我們了解,知道就好。不能拋棄,也不能一味的繼承。
04
取其精華。不管什麼都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好的一面。傳統文化亦然如此,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學習,繼承,宣揚傳統文化好的一面。同時,對於不好的一面我們可以了解,但不能固守,學會靈活對待傳統文化。
05
敢於創新。時代在發展,歷史在不斷的更新變化。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既要繼承其精華的部分,同時也要敢於創新,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在其固有的基礎上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創新,這樣才能順應時代潮樓,順應歷史發展。傳統文化才能永不過時。
06
宣揚教育。傳統文化匯集了無數古人,無數朝代的智慧,同時也是我們所擁有的寶貴財富。我們不僅要繼承,而且要宣揚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傳統文化能夠一直流傳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❸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受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著不可抵擋的神奇魅力。從定義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但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來說,我們不能不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為它涵蓋了中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體現出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
一、 我所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個「和」字即足矣。中國人身上的品質,中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都可以用這個「和」字來闡釋。這個「和」的精神中也有著濃重的哲學意味,自古以來諸子百家的理論都注重一個「和」,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為最根本的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用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來解釋著世間萬物的變化。這是最樸素的世界觀同時也是最樸素的人生觀。中國人思想中最為講究的就是平衡,這種平衡是由內及外的,包括著自己內心的平衡、內心與身體的平衡乃至自己與世間萬事萬物的平衡。雖然陰陽五行並無科學依據,但是確實很有道理。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此消彼長,它們之間能夠保持「和」也就是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時,世間萬物也就能欣欣向榮,而當陰陽不和之時則萬事不順。陰陽兩個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醫、武術等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無不透露出陰陽的思想,中國人的傳統世界觀中也同樣如此。陰陽調和則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追求的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國古代銅錢一般,外圓內方。「中庸」最早見於《論語》。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何謂「中庸」?據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易為之庸。儒家文化的這種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國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國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處事作風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則是一種平和的態度,不掙扎亦不平庸,從容而淡定。為人處世不偏激,同時有自己的原則、有所堅持。這正是一種內心與外界的平衡,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內心與外界的「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體現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內部的「和」,是一種對於「和」也就是內心平衡與個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齊家則是指小環境的「和」,也是自己與身邊環境的「和」,有內心的平衡來影響並帶動小環境的平衡。治國則更大一層次,而最終的平天下則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內及外、循序漸進的來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與外界的平衡。許多國學大家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諸如自強不息、忠孝傳家等等精神在我看來是中國人追求「和」的體現。所以我認為「和」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精神與精粹。圍繞「和」這一核心才衍生出許許多多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後被放射到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流傳至今。這個「和」字所體現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天下為公」、「貴和持中」、「和而不同」等多方面的精神。同時「和」也是辯證統一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探尋才能發掘出它的意義所在。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和」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中國文化強大的融合能力,有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第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傳承。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信仰。現今社會國人信仰缺失,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更顯得彌足珍貴。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來重塑國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個守不住自己傳統文化精神的國家註定是不能強大的,只有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凈化國人的思想,讓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神傳承下去,中華民族才能夠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也是一筆絕無僅有的財富,它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魅力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來自東方的神奇文化有著讓西方人贊不絕口的奇特魅力,似乎中國傳統文化之上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商業開發,我們可以使中國傳統文化大放異彩,同時也可以取得更多的經濟利益。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物質方面的意義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可復制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現在它掌握在我們手中,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員,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其發揚光大。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敬畏的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❹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1、對待傳統,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我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非遺既是積累與沉澱,也具有開創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積累而形成傳統,傳統因積累而產生巨大能量。一個民族的傳統對本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財富和精神資源。對傳統的認同和承繼是非常有益並且必要的,對自身歷史和傳統的了解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傳統內部應該有反思和批判的聲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會導致全民性的心靈空虛和價值混亂。我們承認,傳統中也有糟粕和偏狹,需要我們理性對待,去偽存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
(4)如何理解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經由非遺傳承保護,我們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發掘,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把凝結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
同時,非遺傳承保護也是正當其時、影響深遠的文化建構,通過生動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充分展現中國非遺道路的獨特創造、中國非遺理論的獨特貢獻和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讓世界更准確、更全面地了解中國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加深對中國非遺經驗和道路的認識。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❺ 怎樣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❻ 談一談如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助力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徵。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013年6月,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助力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上,文化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規則制定權的關鍵因素。在這樣的形勢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為,首先要堅定並增強文化自信。
(6)如何理解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的歷史關頭,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時代潮頭,我們應該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歷史上中華民族戰勝種種艱難險阻而薪火相傳的偉大精神瑰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
❼ 如何理解傳統文化
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樓主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的,請點擊資料:http://www.hewenchao.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9
❽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真正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源於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在這部書的引導下,系統讀過了《論語》,《莊子》,《老子》,《周易》金剛經,心經,壇經,分別是 楊伯峻,安德義先生譯注論語,陳鼓應先生譯注老莊,黃壽祺,張善文先生譯注周易,至於佛教經典,皆是大德作注。書並不多,從中體悟萬千,很難講是正解正念,但跟隨先賢,總不至於過於偏頗。 我所理解的中國文化,總體上可用兩個字概括「通達」。儒家入世與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離世的執著,佛家則是在永遠的淡定和超脫中尋求心的寧靜,不用假以外道,僅以明心見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樂。總體三教,都是在內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萬法圓融的通達和寂靜。
後代儒學,發至微末,本已式微,總體是為了便於統治者控制民眾,因此,禮法和教條越來越嚴格和繁復,相反,離圓融通達的本源越來越遠。先秦儒學,是我比較推崇的,僅觀論語,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愛好玩的老先生,一點也不見酸腐,一點不見呆板。老先生不如意時,會自謔說自己「累累若喪家之犬」,看到別的小夥子優秀時,會說「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兒許配給他),先生正經時候的言論,也大都中正平實。先生陶醉於周禮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復禮,把社會回復到周朝時「天下歸仁」的狀態,先生一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追求大都以失敗告終,然即使如此,老人家還高唱,「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能有這樣氣度的人,怎會是一個整日嘮嘮叨叨,教導我們什麼「忠恕仁孝」,「三從四德」的怪老頭呢? 那這樣的話,儒家的精神又在何處呢?在我看來,儒學講求順應天道,(實質也是漢儒附會天人感應之便宜爾),其天道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是自然過程,一是人心向背。
儒學對於個人來說,要順應天理,自然是處理好兩種關系,和客觀世界的,和周圍人的。儒學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有以下的品質:仁,義,禮,智,信,再加之行事中庸謙和,便可以順應天道,圓融自在,同時,當一個人具備以上的品質之後,自然會升起對別人的慈悲,同情,(即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自然會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諸多做法,當一個人在進行這樣的行為同時,亦即在修身,進一步,擴展行動范圍,即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諸多入世之舉。所以在我看來,這些行為,不過是我們要到達通達境界的必經之路,只有一個內心純凈,中正平和的人才可以順應天道,圓融於世,而當我們真正明白這些時,往往已然沒有那樣純凈的內心了,此時需要一個雙向的反饋作用,修心的同時也是在入世,入世的同時也是在修心。
所以,從此觀之,儒學,絕不會抱殘守缺一些故紙堆中的教條,所有這些的目的,在於經世致用,而經世致用的目的在於修心,修心的目的在於走向通達的天道境界。 明白此理,即可以明白為什麼,那些真正的儒生,往往是俊秀飄逸而超脫的,比如:顏回,蘇軾,范仲淹。其實,我亦很難舉出太多,後世儒學成為通往名利之門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在這之中讀出「圓融於世,通達天道」這幾個字的,並且知行合一,始終如一者大抵不多。這就是我理解的儒學精神,至於後來什麼程朱理學,陽明心學,在我看來,大多糟粕大於精華,不過是,儒學的細微和某些特定命題被不顧前提的發揮到極致的產物,大多是為了是讀書人變得易於管理,且易於蒙蔽。因此,對那些不顧一切的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盡應傳承和光大的民粹主義者,我想說的是,如果順應自然的滅亡,就應該讓其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