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草原文化對中國文化有何作用和影響
草原文化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作用不僅是持久的,也是廣泛的。在衣食住行領域,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不僅改變了中原居民沿襲已久的著裝習慣,也改變了商朝以來駕車作戰的軍事傳統。對此後中原民族的服飾演變、軍事制度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服飾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從一定意義上講,秦漢之後的古代中原服飾,基本上都可以視為北方民族服裝的變體。北朝時期鮮卑等北方民族組織翻譯了大量的佛教經典,為中國佛教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的開鑿,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藝術瑰寶。北魏末期,「六鎮起義」引起六鎮邊地的鮮卑人及鮮卑化的漢人進入中原地區,致使鮮卑語言、風俗在東魏、北齊成為時尚。北方漢語受到鮮卑語影響,時人稱北方方音「北雜夷虜」。傳入中原的樂器主要有箜篌、琵琶、篳篥、橫笛、胡角,而一首《敕勒歌》,傳唱千餘年,流傳至今。北方草原民族素以軍事稱強,其軍事文化在制度層面上對中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首開此例的就是鮮卑等民族的軍鎮制和府兵制。北方民族對中原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禮俗、飲食、音樂、舞蹈、體育、繪畫、藝術及宗教等各個方面,古代漢文典籍中諸如胡瓜、胡麻、胡桃、胡荽、胡蒜以及胡茄、胡琴等詞彙,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對中原文化持久、廣泛的作用過程中,草原文化不斷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一路走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歷史上北方草原民族總有一種向南發展的傾向。遼以前,這種傾向主要表現為對中原的頻頻滲透,逐步進入;從遼開始,這種傾向則主要表現為發動征服戰爭,入主中原。產生這種傾向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北方草原民族對於物質文化交流的需求和被中原發達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所吸引。除上述原因之外,宋代以來,中原朝廷到末期廣泛彌漫的腐敗萎靡之風所導致的朝廷積弱、不堪一擊,也促使草原民族戎裝南下。歷史清楚地表明,遼、金、元、清入主中原,都曾起到過摧枯拉朽、橫掃萎靡之風的作用。正是北方草原民族屢屢入主中原,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展一次次注入新鮮血液。誠如陳寅恪所說,包括草原文化在內的胡人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局」。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伴隨著北方草原民族對中原武力征服而來的,是草原民族與中原民族的融合,也是草原文化同中原內地文化的匯聚。這種大規模的融合和匯聚每進行一次,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得到一次加強,它所產生的向心力、疑聚力也就進一步增強;正是這樣一次次的大規模融合、匯聚,加速推動著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日益壯大,中華文化長盛不衰,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即在於此。
② 草原文化有什麼特色內容
草原文化,希拉穆仁草原,都可以到傳媒女生旅遊攻略看看,介紹的非常好!
③ 草原文化的定義的發展脈絡代表人物有哪些技巧
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文化結構的四個層次:
1、物態文化層:指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看的見摸得著的具體是在的事物,如人們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層: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范自身行為和調節互相關系的准則。
3、行為文化層:指人們在長期社會交往中約定促成的習慣和風俗,她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不是個人的隨心所欲。
4、心態文化層: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
代表人物我知道的就是泰勒
④ 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各自有什麼特點
很簡單(個人原創,希望支持!!!)
我個人認為草原文化十分粗獷豪放,帶有很強的侵略性,因為這樣平盪盪的草原成就了草原文化的這么一種獨特的個性,而我們中原文化由於得益於大禹治水,實現了定居,也就發展了農耕文明,不像草原那樣是部族文明,我們中原是農耕文明,我們的文化嘛,5000年從未中斷過!
⑤ 為了保護草原的生態環境和草原文化,有哪些建議
有節制的放牧、耕地,不過度開發自然草原,等等
⑥ 草原文化對中國文化有何作用和影響
融入新的血液,讓華夏民族保持民族一次次浴火重生,但每次入侵都對中華文明造成嚴重破壞,同時又和中華文明相互融合,還讓大量文化向南方轉移,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南遷,就是由於北方民族入侵造成的,第一次在晉朝,第二次宋朝,第三次在明朝,民國就不算了,都向南方帶去了大量的文化,同時和北方民族的融合也不斷發生,促進了文明的發展與轉變,具體的看看歷史吧。
⑦ 有哪五種文化比如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還有什麼文化
中華古代文明主要是由五種文化形態構成的,即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
⑧ 草原文化有哪些
網路
⑨ 什麼是草原文化
什麼是草原文化
包海山
在廣義上,草原文化就是在草原上形成的文化以及有關草原的文化。一般認為,草原是指由草本植物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在草原一詞中的「原」字,有高原、平原、原野以及遼闊之意,也有指草為「原生植被」之意。草原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客觀存在的一種自然資源。世界上所有植被中最廣的就是草原。草原面積僅次於森林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24%。草原生態系統是由草原地區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區非生物環境構成的,具有進行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的基本功能。應該說,草原文化,是針對一種自然生態系統而言的文化,它與長江文化、黃河文化一樣,是以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地域文化。在中國,草原是「最大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在以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為主要特徵的文化中,草原文化是比長江文化、黃河文化地域分布更廣闊、生態功能更全面的文化。
人是創造、發展和享受文化的主體。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草原地區,哪裡首先有了人,哪裡就首先創造了文化。姜戎在其藝術表現與歷史知識融為一體的作品《狼圖騰》中認為:「遼闊美麗的草原,不僅是華夏民族的祖地,也是全人類的祖地和搖籃。草原是人類直立起來『走向』全球的出發地。草原大地是人類最古老的始祖母。」如果真的如此,那麼草原文化就是人類文化之源。畢竟,最容易使人的自身自然與宇宙自然形成同構同序的共振感應、使人的靈氣與自然靈性形成相互流動和諧交融的地方,即天然形成人傑地靈的地方,就是遼闊無際的大草原。在中國,作為長江黃河源區的青藏高原腹地,也是高寒草原系統;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母親河的源頭在草原。
文化有很多種類,是因為劃分文化的視角和標准不同。草原文化、長江文化、黃河文化等是以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特徵的地域文化,而狩獵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工商文化等是以生產生活方式為主要特徵的行為文化或者說經營文化。相對來說,自然生態系統是永恆的,而生產生活方式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草原是基地,草原文化是基礎;狩獵、游牧、農耕、現代農牧業、現代工商業、高科技新興產業等是經營行為,形成了草原上的狩獵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現代農牧業文化、現代工商業文化、高科技新興產業文化等。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傳統的狩獵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農牧業文化、現代工商業文化、高科技新興產業文化等。
作為中國「最大的自然生態系統」,草原上有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自然資源;也有煤炭、礦產、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非生物自然資源,其中煤炭、礦產、天然氣等是不可再生資源,風能、太陽能等是可再生資源。在草原上,人們曾經濫殺亂捕、濫砍亂耕,使很多動物和植物減少了、退化了、滅絕了;現在如果無節制地開採煤炭、礦產、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也會使這些不可再生資源枯竭、消失。我們應該清楚,人類生存需要自然資源,而只有合理利用才能使人類必需的自然資源本身長久存在。可以預見,隨著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的能力不斷提高,以高科技為支撐的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的新興產業文化,將會譜寫草原文化的新篇章。說到底,草原文化是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是能夠充分轉化和體現自然生態系統所提供的天然的巨大使用價值的文化。
——選自正在編撰的《鄂爾多斯學概論》
⑩ 為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好的想法或建議
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草原生態對我們的重要性。草原生態是脆弱的,很容易被破壞,而一旦破壞了很難恢復。只有在意識上真正認識到了草原生態的重要性,才會真實有效的去保護草原生態。就像我們現在都知道減排,都知道溫室氣體排放對地球的影響,但是無數的人都在排隊買車擴大排放量。無數的煙筒豎立在那裡對著天空噴雲吐煙。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意識到溫室氣體的危害,一旦可以危害到我們的生命了,相信那就無法挽回。
第二,保護草原生態平衡,主要的工作是控制畜牧量,因為草原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草原文化的形成,都是來自於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和傳承。這裡面就存在一個矛盾,控制畜牧量和牧民的增加收入之間?怎麼去尋找一個均衡點的問題。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可以佔一部分,牧民的自身控制可以佔一部分,再就是可以有條件的開辟人工草場。
第三,草原生態的獨特性造就了游牧民族的自由、狂野、以及獨特的信仰等等。所以要想留住草原文化,牧民應該是流動放牧,逐草而生。一旦定居,肯定會失去草原文化的根本。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