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葉的起源地在哪裡
茶葉起源於我國的西南地區。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使用茶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樹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已被茶學者廣泛接受。有關文字資料顯示,我們的祖先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種植和使用茶葉。茶樹學者和植物學家通過對歷史記載、野生茶樹分布、茶樹演化、茶樹分布規律及西南地區地質特徵的分析,得出茶樹起源於西南地區的結論。
中國有四大一級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包括四川、貴州、重慶、西藏和雲南在內的西南茶區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盛產紅茶、綠茶、沱茶、普洱茶,是大葉紅碎茶的主要基地。例如:普洱茶。華南茶區是中國最適合種植茶葉的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台灣和海南。華南產的茶適合普洱茶、紅茶、六堡茶、大葉綠茶、烏龍茶等。如:鐵觀音、大紅袍;江南茶區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以及安徽南部、江蘇南部和湖北南部,約佔全國茶葉產量的三分之二。主要生產烏龍茶、綠茶、花茶等。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江北茶區包括山東東南部、陝西東南部、甘肅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等。茶樹為灌木狀,小葉樹種。如:信陽毛尖、六安瓜片。
㈡ 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哪裡
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大量的歷史資料和近代調查研究材料,都證明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
茶樹原產於中國,原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1824年,駐印度的英國少校勃魯士(R. Bruce)在印度阿薩姆省沙地耶 (Sadiya) 地方發現有野生茶樹,於是,國外有人以此為證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了異議。從此,在國際學術界開展了一場茶樹原產地之爭。國外學者中有代表性的論點主要四個。即中國說、印度說、無名高地說和二源說。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茶學工作者又從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出發,結合茶樹的自然分布與演化,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為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了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① 從茶樹的自然分布看,茶樹所屬的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起源於上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它的分布在勞亞古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的西南地區位於勞亞古大陸的南緣,在地質上的喜馬拉雅山運動發生前,這里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是當地熱帶植物區系的大溫床。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計380餘種,而在中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約有100多種,在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茶樹種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國的西南地區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② 從地質變遷看,西南地區有川滇河谷和雲貴高原, 近100萬年以來,由於河谷的不斷下切和高原的不斷上升,絕對高差達5000 —6500米,從而使西南地區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縱橫交錯的河谷,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這樣,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逐漸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氣候之中。從而使最初的茶樹原種逐漸向兩極延伸、分化,最終出現了茶樹的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型的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
同時,自第四紀以來,雲南、四川南部和貴州一帶,由於受到冰河期災害較輕,因而保存下來的野生大茶樹也最多。並且既有在右種、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又有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茶樹。植物學家認為: 某種植物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這種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國西南三省,是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了。
㈢ 中國古代茶文化的起源地在哪裡
巴蜀之地 就是現在的四川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㈣ 茶文化發源地是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文化的形成發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葯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 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系。在政治家那裡,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裡,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 、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儒、道家思想與茶文化
中國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諸家的精華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體。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家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為前提。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這既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調,也是與佛教禪宗的重要區別。儒家茶道是寓教於飲,寓教於樂。在民間茶禮、茶俗中儒家的歡快精神表現特別明顯。而道家倡導清靜無為、天人合一,主張重生、貴生、養生。而茶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正與其天人和一的思想相吻合,將其融入茶道中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道茶流派。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物我玄會」的哲學精髓!
佛教與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自漢代傳入中國。當時被宮廷、貴族用來祈福、祈壽、求多子多孫或保國家安寧。佛人飲茶最早是在晉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統治者用來麻醉老百姓。作為統治術,此後歷代皇朝都樂於利用,佛教因此發展,並出現不同學派體系。佛教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它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發展,並使飲茶之風在全國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這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興辦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談佛經與茶道,並賦詩,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在民間茶禮方面,朝廷茶儀難以效仿,禪院茶禮容易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響較大。
㈤ 中國的茶文化真正起源於什麼地方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㈥ 中國茶的起源地在哪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在今天有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蒙頂山),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㈦ 茶葉的起源地在哪裡
茶是我國人們都很喜歡的飲品,它屬於山茶科,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米~6米。因為它喜歡濕潤的氣候,所以在我國的南方生長的比較多。
茶的歷史淵源
根據文史資料顯示,茶最早起源於我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飲茶習慣也是從我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就普遍的認為飲茶的故事也是起源於中國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飲茶或者是種植茶葉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在西方國家,英國人們也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茶的歷史起源於印度,原因就是在1823年的時候,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日本發現了他們所認為的野生大茶樹,於是,就認為茶的發源地就是印度。
但是在印度幾千年的茶史上,從未出現過野生大茶樹。英國人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茶的歷史比人類還要早,不能說哪裡有茶樹,哪裡就是制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制茶飲茶的最早記錄是在中國,茶葉在很久以前就是人們交易的產品。根據可靠的考古學家發現,中國才是茶真正的發源地。如果非要說要古老的茶樹,那麼在中國的浙江餘姚田螺山的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如果按照英國人猜測的邏輯,那麼浙江6000年的茶樹,更是可以相信中國才是發源地。
其實,中國也不是只有浙江有古老的茶樹,在其他的地方還出現過比浙江茶樹更老的茶樹,中國的野生大茶樹主要集中在雲南等地區。
茶樹的起源地
關於茶樹在我國的起源地,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說法。
1.西南
「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西南部指的范圍很大,而且茶喜濕潤,西南的氣候條件也正好符合,所以西南的說法在這兩點上正確率就高的。
2.四川
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意思就是,在秦人入蜀前,在今天的四川一帶就有飲茶的歷史了。四川在我國也是屬於我國的西南地區,如果說四川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西南的說法就更准確了,雖然四川的說法要比雲南的更加精密一些,但還是有一些風險性的。
3.雲南
雲南則認為茶是起源於西雙版納一帶,因為這一帶卻是植物的王國,如果說那裡存在著原生茶樹的種類也是完全可能的,但茶樹並不是茶文化,在「人文」這一方面,存在著風險。
4.川東鄂西
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這里的巴山峽川就好是指今天的川東鄂西地區。既然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但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呢?沒有見到證據。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能成立。
5.江浙
江浙一帶的茶葉行業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但也不能證明就是茶的起源地。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有的茶樹不一定能發展成飲茶的習俗來。所以說還是存在很大的疑問的。
茶葯與茶療
茶文化和中醫葯學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唐代時期就有「茶葯」一詞了,宋代的《山家清供》總也有記載著「茶,即葯也」,茶在古代被稱為本草,在醫葯書上有記載。
茶葉的功效有很多,它可以防治多種內外及婦幼各科的很多病症,在唐代陳藏器所強調「茶為萬病之葯」。茶不僅只是有治療多種疾病的作用,而且茶可以作為延年益壽的保健飲品。
茶葉的種類
一、按茶葉顏色分類:
1.綠茶: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對的一種茶葉,它不是經過發酵之後的茶葉,而是經過晾曬之後,然後再炒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持它的綠色,綠茶的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的色香味具全,是認為人們喜愛的它的主要原因。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廬山雲霧茶、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等,都是比較名貴的綠茶。
2.紅茶:因為紅茶泡製出來的顏色是紅色的,所以將它其名為紅茶。紅茶的加工過程與綠茶相反,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是在它枯萎之後,然後再揉捻再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不是完全的溶於水,它是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留在茶葉里。祁紅、滇紅、英紅都是比較名貴的紅茶。
3.青茶:青茶又被稱為烏龍茶,製作的時的工藝不同於紅茶和綠茶,它在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就可以了。烏龍茶的泡法復雜,但很講究,因此人們將喝烏龍茶稱為喝功夫茶。烏龍茶是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它泡製之後,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北苑御茶、矮腳烏龍、武夷岩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台灣烏龍茶等,都是非常名貴的青茶。
4.黃茶:著名的君山銀針就屬於黃茶,黃的製法是有些像綠茶,但是需要三天時間將它悶黃,所以黃茶的湯汁是黃色的。
5.黑茶:由於黑茶在加工時堆積發酵的時間比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故其名為黑茶。有的人認為普洱茶也是黑茶,但是業內對此卻有異議後來經過商議之後達成共識,認為普洱茶是一種特別的特種茶,因而它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
6.白茶: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無論是在外形,還是在色澤、香味上都是非常的好的。白茶製作的過程基本上就是靠日曬,不炒也不揉,只是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乾,從而才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我國的白茶的往海外銷量很大,白豪銀針茶、白牡丹都是我國比較名貴的白茶。
㈧ 國際公認的茶文化起源於哪裡
浙江長興將於今年5月21日至23日舉辦第三屆中國陸羽國際茶文化節暨中國縣域金融論壇。屆時,這座被公認為「茶文化發源地」的江南古城將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以茶為媒,接軌世博。本屆茶文化節將突出「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經濟」這一主題,推進茶文化和茶產業交流與合作,全面展示長興作為茶文化發源地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打響「大唐茶都」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高長興的知名度、美譽度。節會期間,將有超過300名的國內外嘉賓參加。
整個「茶文化節」活動時間雖然只有3天,但活動內容豐富,主要分為「一式五板塊」。「一式」即開幕式系列活動,「五板塊」分別為茶事板塊、金融板塊、經貿板塊、旅遊板塊和文化板塊。其中茶事板塊包括長興十大茶點、十大小吃、十佳茶室評比、長興名茶、名企評比、新茶茶點聯展、市民免費品茗等活動;金融板塊包括中國縣域金融論壇、銀企合作簽約儀式和參觀考察活動;經貿板塊包括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儀式;旅遊板塊包括長興接軌世博?茶文化體驗推介會、上海世博會各國展館代表、上海市民長興茶文化體驗之旅啟動儀式、長興重點旅遊區域規劃發展暨旅遊產業推介會、長興茶文化之旅考察活動等。
㈨ 中國著名茶文化發源地有哪些
應該是在福建武夷山,
宋代後中原人口大量遷移至福建 福建的北部出現了一段時期的經濟、政治繁榮期,那個時代開始,茶的種植、採摘、製作、銷售都成為了本地區支柱產業,之後擴展到廣西、雲南、台灣等地。
㈩ 茶葉的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茶多酚是茶葉中含量最多的一類可溶性成分,也是茶葉發揮其健康保健功效最主要的物質,最典型的代表是兒茶素(酚),具有抗氧化(消除氧自由基)、抗炎、降低心血管病發病幾率、預防癌症、降血脂、減少體脂形成、抗菌、改變腸道菌群生態等多項功效。
研究表明,喝下一杯茶半小時後,血中的抗氧化容量(對抗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加41%~48%,並能在高水平狀態持續一個半小時。
茶色素主要包括葉綠素、β-胡蘿卜素等,具有抗腫癌、延緩衰老以及美容等作用。茶氨酸能提高大腦功能,增強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對阿爾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都有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