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歷史文化景觀
歷史文化景觀是過去人類文化的產物,它有著地區間的差異性。文化景觀就像是社會文化史的一塊塊化石。既記錄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反映了不同時代所具有的時代特徵。從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社會變化的軌跡。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區各民族之間形成的文化景觀會有較大的差異。這樣就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了解各地區、各民族的地域特色和風俗人情。
現代城市中保留歷史文化景觀同樣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主要說來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具有保留歷史上有價值的文物遺跡的作用;二是體現了人們對歷史的尊重,同時也能增強人們對歷史文化、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之情;三是保留歷史文化可以促進旅遊資源的開發,也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綜上,不難看出,現代城市保留歷史文化景觀是很有必要的
Ⅱ 什麼是文化景觀,什麼是宗教文化景觀,不同地區的文化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特點
中文名稱:文化景觀 英文名稱:cultural landscape 定義1: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體的自然環境基礎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態的地理復合體。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社會與文化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歷史時期以來為人類活動所塑造並具有特殊文化價值的景觀。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景觀生態學(二級學科)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千百年來,宗教幾乎無所不在,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各個方面。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宗教不僅與哲學、文化、藝術、法律道德等有密切關系,它與地理的關系也極為密切。在建築、聚落、服飾等文化景觀上,它表現出獨特的風格。因此,從地理角度研究宗教極為重要。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旅遊關系極為密切,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不同區域、不同種類的宗教形成不同特徵的宗教文化景觀。研究我國宗教地理特徵,研究宗教與文化景觀之間的作用與關系,開展宗教旅遊對於旅遊資源的深度開發,旅遊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 宗教與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地表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留在文化景觀中的印跡十分明顯,構成了具有特色的宗教旅遊資源。
宗教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建築的影響。宗教建築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的許多常用藝術手法一直影響著千百年來的建築形式,具有特別的表現力。宗教影響宗教建築的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狀況。在那些與生態關系聯系緊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築的分布不廣泛,其地位也不突出。民族宗教體系中的宗教建築不僅分布廣泛,而且宏偉壯觀。如看伊拉克戰爭,在阿拉伯人的城鄉,精美華麗,宏偉壯觀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遠的小村落里,穆斯林們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禱、奉獻。
宗教與文化景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宗教影響著不同區域文化景觀的形成、演變,在不同宗教影響下形成的文化景觀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氣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從而促進了宗教的發展。
天下名山僧佔多。風景優美的名山被佛、道教徒占後經過多年的修建成為宗教名山,正是這些以宗教內容為核心的文化景觀構成了宗教發展與依託的基地。這些基地成為宗教發展之源地,從這里流傳、擴散到各地。
為了促進宗教發展,宗教勢力竭盡全力把精湛的藝術技巧運用到神聖的事業上,使神聖的靈光增添藝術的光輝。雕塑、繪畫為神靈塑造庄嚴慈祥的形象,為教徒提供了頂禮膜拜的對象。音樂、舞蹈和詩歌為神靈注入熱愛、關懷和拯救人類的靈性和情感,這種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景觀是通過形象、聲樂、詩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來強化人們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進宗教的發展。
二、 加強宗教研究,搞好旅遊開發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發展得很快的朝陽產業之一。宗教旅遊更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旅遊活動。參加宗教旅遊活動的人既包括到宗教聖地朝聖雲游宗教名勝、在宗教場所舉行宗教儀式的宗教徒,也包括受其宗教氣氛的吸引前來的非宗教信徒。我國人文景觀資源十分豐富,而宗教景觀則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就山而論,有佛教四大名山;道教的名山更多,號稱「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此外還有眾多的石窟和數不清的宗教建築物。其中許多已經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的標志。
宗教旅遊者大多為非宗教信徒,正所謂「香客多半為遊客」,大多數是借「佛」出門逛風景,看熱鬧,買東西。實際上在我國經過多年的演化,許多宗教活動已失去了原來的意義變為一種影響頗大的民俗活動,因而構成了重要的旅遊內容。流行於全國的廟會就是如此。廟會實際上是一種重大的貿易集會,文化和娛樂集會。每逢斯日,成千上萬的人蜂佣而至,熱鬧非凡。這一切皆因「廟」而成。可以說廟會就是一種宗教旅遊。
三、 試擬茅山道教旅遊開發
項目名稱: 茅山——道教上請派尋蹤文化游。(1)資源背景:A. 茅山為道教名山,上清派,符籙派發源地,對我國及東南亞地區道教的傳播和發展有重大影響。茅山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盛傳是茅氏三兄弟修仙得道之處。山中石刻和名人題詞石刻立碑處處可見,構成了道教文化為內容的人文景觀。
B. 道教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宗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道教文化兼容百家,廣泛融合吸收中國古代燦爛的傳統宗教與學術文化,自成一家。凡古代傳統宗教,秦漢神仙方士,黃老道家,陰陽五行學說,儒家思想,民間醫學,養生學等,均在長生成仙、濟世度人之主旨下,匯合成道教文化體系。魯迅先生說得好,「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
(2) 項目功能:
A. 中國傳統文化探源,主要針對文化層次較高的遊客。
B. 觀光旅遊,針對普通遊客。
(3)項目開發:
A. 道教朝聖游、尋蹤游,拾級而上,游覽老子神像,觀看碑刻等,感受道教文化。
B. 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開辟道教音樂欣賞之地及道教習武坪,對有觀賞價值的景物要努力開拓和發掘,形成山、水、洞、觀、林、碑結合的風景勝地。
C. 增設道教歷史博物館、道教醫學研究社等。
D. 道教商品: 葯酒、葯水及道教書籍。
Ⅲ 什麼是自然景觀文化簡單介紹一下.
自然景觀就是由自然雕琢,天生而成的景觀!像九寨溝,張家界等就是自然景觀,長城,故宮就是人文景觀!
Ⅳ 什麼是景觀文化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Ⅳ 當代風景園林中文化景觀是指什麼
在地理學中,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
Ⅵ 什麼叫文化景觀
在地理學中的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景觀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由於不同的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徵。通過對某地的景觀的仔細觀察和研究,我們可以了解許多關於該文化集團過去活動的重要知識,這是因為文化景觀比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娛樂。景觀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見的物體之外,還包括許多看不見的、但又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景觀中往往包含著文化的起源、擴散和發展等方面許多有價值的證據。文化景觀既有空間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的差異反映的是各集團景觀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點,時間上的判別則反映過去居住在該地區的文化集團的變遷和發展。
Ⅶ 什麼文化景觀什麼宗教文化景觀不同地區的文化特點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特點
文化景觀就是某些和文化掛得上鉤的景觀,比如摩崖石刻,比如黃鶴樓,比如滄浪亭,岳陽樓等等,而宗教文化景觀在中國而言大多是佛道兩家的,許多宗教佛道勝地諸如青城山峨眉山五台山的許多名勝古剎等等。
不同地區的文化特點比如西南的少數民族文化,以苗、壯、黎、傣、土家等南方百越族民的文化為主,形式多樣多彩。中原的儒家文化,是中國的主流文化,講禮儀講傳承。北方的草原文化,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特色。
形成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是歷史,族群還有生活方式造成的。關繫到各個民族的發展程度和文明傳播交流。
Ⅷ 文化景觀的簡介
在地理學中,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
景觀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見的物體之外,還包括許多看不見的、但又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景觀中往往包含著文化的起源、擴散和發展等方面許多有價值的證據。文化景觀既有空間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的差異反映的是各集團景觀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點,時間上的判別則反映過去居住在該地區的文化集團的變遷和發展。
由於不同的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徵。通過對某地的景觀的仔細觀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許多關於該文化集團過去活動的重要知識,這是因為文化景觀比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娛樂。
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學中文化地理學分支的研究對象。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C.O.索爾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 ,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Ⅸ 文化景觀有幾個特點
功能性
文化景觀(不管是殘破的還是完好的)對人類社會都具有功能意義. 例
文化景觀
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學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傳遞信息;寺廟是宗教活動的場所. 許多文化景觀具有多種功能,如城市既是人們居住的聚落,也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場所.中國故宮既反映了當時封建等級,皇權,也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藝術,科學文化水平等.
空間性
具體表現在如下二個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觀都占據一定的空間. 1,不同文化景觀占據的空間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與烽火台 2,同類文化景觀,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是雕塑景觀,美國拉什莫爾山的雕塑高約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鑰匙"的許多倍. (二)每個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由於文化景觀具有這樣的特點,人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相對穩定的文化差異和自然環境差異.如"北方旱作與南方水田景觀" 。
時代性
每個文化景觀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必然帶有創造或生產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文化景觀就如同社會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觀的功能可能一直沒有變化,也可能發生了某些變化.文化景觀功能的變化,反映了所在地區文化的變遷. 例一: 唐詩《楓橋夜泊》中提到的蘇州城外寒山寺,該寺是宗教文化景觀.佛教文化在當地一直在延續.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為豐富(佛教聖地,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關歷史上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關隘,即為軍事功能的文化景觀;是作為旅 游觀賞的對象.即軍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遊景觀)。
物質性
物質文化景觀(物質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質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凝聚物,與人類的生
文化景觀
產、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如農田、道路、城市、鄉村、建築、園林等,其主要的特徵是可視性。它是是物質文化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造的實物景觀,跟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相關。一個地區人群的特徵可從其居民的衣著特點上判斷出來。中國西藏地區的居民穿的藏袍就與當地的氣候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已經成為西藏的一個標志。在受法國影響的達喀爾的建築中,從沃拉弗人修長、優雅、飄逸的長袍中可以確定這里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區。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婦女喜歡長披肩(莎麗),穆斯林男女都穿一種能遮住褲子的白色長衫;西方人所穿的半正式服裝、褲子、裙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領帶已變成西方文化的一種標志。服裝是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它不是文化景觀的「固定」特徵,它卻是文化景觀的形成要素。建築方面的成就可以與文化中其它方面最輝煌的成就相媲美。在雲南西雙版納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築形式是當地典型的竹樓,竹樓的材料和結構既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記錄了建築技術水平。古代埃及人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來紀念死去的法老,時至今日,這些建築學上的奇跡仍是埃及文化的標志。以鋼材和玻璃為建築材料的摩天大樓,大型圓頂式的體育館都顯示了現代文化的技術力量。因此,建築是文化的特性與價值的反映,體現著文化的重點和追求,也是技術與經濟的反映。在美術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中,雕塑是最強烈的。埃及的紀念性建築和雕塑一直是尼羅河兩岸的主要景緻。
非物質性
精神文化景觀(非物質性)是在客觀物質環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為所創造的那些雖看不見、卻可以感知
漢莫拉比法典—精神文化景觀
的文化創造物,如語言、法律、道德、宗教、價值觀、某些藝術如音樂等,它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氛圍,如同文化區的個性一樣,是一種通過聯想實現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覺。其為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語言、科學思想、哲學、教育等,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內容,體現人們美學感受的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反映社會組織形式的制度、機構、風俗習慣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連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開。如法律制度屬精神文化,它的物質形式表現為法律文本、律師事務所和法院等。不能錯誤地認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沒有物質形態的。實際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沒有物質形態,如街頭雕塑。
Ⅹ 城市文化景觀有哪些基本定義與分類
城市文化景觀有哪些基本定義與分類?
文化景觀是指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出某一文化體系的文化特徵和某一地區的地理特徵。美國學者蘇爾在建立其文化地理學體系中就明確地提出了野文化景觀冶概念,其核心論點就在於強調景觀的文化屬性。①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文化景觀概念納入到葉世界遺產名錄②中,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一般有三個類型:一是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園林和公園等設施,經常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有聯系;二是有機進化的景觀,包括殘遺物(或化石)景觀和持續性景觀。三是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多列入葉世界遺產名錄曳。於城市文化景觀往往是人類精神對自然的加工,是人類社會組織制度、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載體,在公民社會中其主旨是追憶、展示和傳承本土文化,強調其公共性、藝術性與民主性。可以說,城市公共文化景觀不但是城市的內在基因,也是外在的文化名片與重要旅遊資源。
本文僅探討的第一類型的文化景觀,即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新文化景觀。而即便是該類型也包括相當多的內容,如城市雕塑、城市廣場、地標性建築、文化體育場所及設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