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什麼源

文化什麼源

發布時間:2022-05-31 22:34:36

❶ 人類文化的根源是什麼

地球上的人類文明從猿到人,經歷了一步步的發展,漫長的歲月之中,不乏有一顆顆閃亮的新星為整個文明照亮前進的道路。但要說人類文化的根源,那就是傳承。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的傳承,從最開始的結繩記事,到後來到竹簡書帛,再到語言文字,以及現代的音視圖像,甚至未來還可能有思維傳輸,等等等等,無一不是傳承的方式。

在傳承之中,文化也是逐漸取代的一個過程,不是說淘汰掉的不好,只能說留下的更加適合,這也是我們文化之所以發展成今天這樣的根源。

中國文化源頭是什麼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 (一)、《易經》是宇宙的法則
古人曾言:「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在皇家「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編列中,《易經》均居首位,將易學視作何等重要.那麼《易經》是什麼?占卜家說它是占筮書,氣象學家說它是天文氣象書,農業家說它是農事書,歷史學家說它是歷史哲學書,而文學思想家說它是一部文字優美結構嚴謹的人文書……眾說紛紛,就如瞎子摸象各言其是.《易經》是一部無字天書.「易是先民的一種科學,一種符號邏輯,代表了數理的,宇宙生命、個人生命的作用,是敘述人類太陽系統的宇宙中,日、月運行的一個大法則.」《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宇宙代數學,智慧中的智慧,包括了科學、哲學、宗教,一切都函蓄了.對中國的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倫理、宗教以及天文、歷史、數學、醫學、氣功等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極高地位.老子道家的「無為而不為」的思想,佛教「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都是易學的陰陽辨證對立統一觀.天地間易經的哲學沒有迷信,可是卻有宗教家絕對的嚴肅精神.《易經》說的是宇宙社會、人事最高的道理,變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道理,歷史上人們一直用它來指導安邦治國齊家修身.只是由於文字艱深,過於精練,在芸芸眾生中學易者就不多,「百姓日用而不知」了.我在此將對如何學習易學、運用易學、指導人生和事業,談談自己治學的經驗和體會,把大家帶上通神之路.
(二)、《易經》的理論、原則和法則
歷史上《易經》有三種:一、神農時代的《連山易》;二、黃帝時代的《歸藏易》;三、周文王被囚里所作的《周易》.《連山易》、《歸藏易》已失傳,現在所言的易經即是《周易》.
《易經》有三大理論精華:
一)、陰陽對立統一: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陰陽兩個面,即對立又統一,互根互換.
二)、五行生剋制化:將世上一切事物都歸類於水、火、木、金、土五類,它們相互制約相互生成.
三)、天人合一:人和宇宙信息全息,互補調諧.
《易經》有三個原則:
一)、不易:任何一種事物總是常常處在相對穩定狀態中,這時事物內部陰陽兩個對立面處於相對穩定之中.
二)、變易:任何一種事物,當它內部陰陽雙方在矛盾斗爭 中,由量發展到一極值時必須會出現質變.
三)、簡易:宇宙間天地自然法則本來就是簡朴平易的.
《易經》有三大法則:
一)、理:即易理.易經中的哲理,探討宇宙人生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因.
二)、象:《易經》中用卦象、爻象來表現世界生成發育萬有現象,從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
三)、數:河洛理數,是現象中的數理,推演它的變化過程,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和後果.
掌握了《易經》的三大理論,明白了三個原則,就可以用三大法則來認識事物,適應事物,依據易經的法則來察往彰來,索隱探賾.也就是可以運用易學進行占卜,即現代人說的預測.
這里必須強調只有用易學理論和原則作指導,運用易學法則進行預測的,才叫易學(或周易)預測,否則是不能稱為易學預測.
(三)、八卦是宇宙萬物運化的最高標志
大家都知道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闡述唯物辯證法時說道:「任何事物都由矛盾著的兩個對立面組成,它們即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無不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實際上它闡述的這一個唯物認識論的基本法則是我們先人早就有的唯物世界觀,是易學思維的基本觀點,偉人毛澤東用現代語言來敘述清楚它.他所說的兩個對立面即我們上述的事物兩種陰陽對立的屬性,八卦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四個陰陽對立面,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無不由於陰陽對立面的相互轉化而形成新的對立統一.易學概而言之為兩大功能:第一大功能為認識論,即如何認識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第二大功能為方法論,即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方法和手段來適應或改造自然、社會和人生,求得最好的生存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為兩論,他的「矛盾論」即對應易學的認識論,而「實踐論」即對應易學的方法論.
易學的表現形式為八卦,整部《易經》從頭至尾就是說卦解卦.《易經》由伏羲創八卦,文王被囚里演易而作卦辭爻辭,即《易經》的經部份,孔子寫出學易心得,稱十翼,即《易經》的傳部份,由經和傳兩部份組成我們現在學的《易經》,也稱《周易》.由於《易經》文簡意深,文字古繁,今人不易理會讀懂,但要學習易學及周易預測又必須讀《易經》,為了便於學習,不少學者將古《易經》用白話譯出,我本人喜讀的是湖南長沙嶽麓書社出版由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及弟子徐庭芹著譯的《白話易經》.《易經》的經部卦辭爻辭為古人斷卦的經驗,暫可緩讀.而作為後面的傳部即孔子作的十翼是必讀不可,且應逐字逐句反復領會.由於全部《易經》是說卦,卦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易經》首先就必須要學好卦,理悟卦,看活卦,能隨時隨地用八卦對應萬事萬物,解釋萬事萬物的運化,從而成為人生命運和事物的主宰.

❸ 文化的來源

中國古籍中關於文化起源問題的說法多與氏族祖先的功德聯系起來。中國古代文化著作多是經世致用的,對此問題雖有所論及,也多歸於「聖人」,而不願意追根究底。社會文化意識的核心乃是祖宗思想,即認祖宗而不信上帝。在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由於神學占著統治地位,所以文化的起源也多被歸於神造。正是在勞動過程中,人類實現了手與腳的分工,頭腦也發達了起來,同時產生了思維和表達這種思維的語言。正是勞動創造了人類自身,也是勞動使自然界的事物變成了為人類服務的對象。文化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的,是人類認識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從而不斷對外部世界各種事物進行價值思維肯定所創造的。

❹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頭

中國文明三大源頭
18-01-14 公司總裁 + 關注獻花(0) 收藏
簡介
中國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黃河文明
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
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文明,如在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黃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在東北有燕山地區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各個地區性文明都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學術界都給以高度評價,但是到後來有的文明中斷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氣蓬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

❺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4,文化自信

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❻ 中華文化的三大主源分別是哪三種文化

一為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原文化,即農耕文化。歷經夏、商、周三朝,至孔夫子形成一整套系統的思想、文化、理論體系,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層;

二為長江以南的苗越文化,為農耕——山林復合型文化。在秦、漢以前,此地為苗、百越、駱越等少數民族為主,以後漸受中原文化影響,南宋以後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成為與中原文明並列的文化中心;

三為草原文化,以北方草原為主,西北乃至西域、青藏高原均屬於這一文明體系,這是在中華文明數千年歷史上與中原文化迥然不同,並列發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文明主源之一。

❼ 文化的由來

「文化」一詞是從拉丁文Culture演化而來的,含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種涵義。文化實際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國力等,客觀的說文化就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

19世紀中葉,一些新的人文學科如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在西方興起,文化的概念也隨之發生變化,開始具有現代意義。最早把文化作為具有現代涵義的專用術語使用的是英國的「人類學之父」泰勒(E.B.Taylor),他在1871年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把文化定義為「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有一切的能力與習慣」。當時的法國的一位啟蒙思想家則把文化解釋為「一種教養,指通過教育能夠獲得良好的教養,以及文學、藝術和科學方面的修養。」

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總稱,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文化應是一個動詞,無論是「化成」還是「教化」都體現了一個行為過程。「文」是說以什麼來「化」之,以什麼「化成」,文是指道德、哲學思想、藝術等,引伸到企業文化中就是企業所倡導的企業精神。

羅賓斯則把民族文化定義為一國全體或絕大多數居民共有的價值觀,它形成一個民族的行為以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文化的特徵
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精神性。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須是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關的,與人類精神活動無關的物質就不能稱之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體運行就不屬於文化范疇。

2、社會性。文化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它是人與人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結成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與人在聯系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在共同認識、共同生產、互相評價、互相承認中產生的。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會有文化。

3、集合性。這是指文化必須是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許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行為或它們的物化產品。它是由無數的個體組成的集合,任何個人都無法構成文化。

4、獨特性。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的基本因素。這些民族、組織、群體的差異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帶有獨特性,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於兩個民族或組織和群體中。

5、一致性。這是指在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中,文化有著相對一致的內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性行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產品。這種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相對一致性是構成一種文化的基礎。正是有了這種一致性,各種文化才有了他們各自的內涵。

文化的無意識
1、文化的三層結構

文化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物質文化,是指凝聚著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生產活動與物化產品的總和;二是制度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生產與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規章制度,包括法律、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等內容;三是精神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共有的意識活動,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內容。如果以一個三層的同心圓來表示文化的結構,那麼物質文化是最表層的,看得見,摸得著,也最容易發生變化;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中間層,它已經不象物質文化那麼有形,但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精神文化是最深層的那部分文化,具有相當的穩定,一旦形成就很難發生改變。這部分內容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深刻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行為方式。

❽ 社會主義文化三大來源是什麼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培育全體國民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恢復和加強中華文化曾經有過的主體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努力使我們的文化自信表現出一種「自信而不自負,自豪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

文化自信發揮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作用,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撐作用。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精神特質和其內涵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文化的禮敬、繼承、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基本立場和態度。

1

文化自信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是那種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民族靈魂和基因的傳統。「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毛澤東就是從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開始論述中國革命的命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的。

第二個來源,是中國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救亡圖存的艱難奮斗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偉大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優良傳統。這是中華文化中極為豐厚的新篇章、新傳統。

第三個來源,是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後,經歷前後兩個三十年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包括艱難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誤中形成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形成、豐富和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談到文化自信,我們首先會想到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但我以為,後兩個來源也十分重要,對當代中國人來講,甚至更加重要,是我們之所以自信的重要源泉。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2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四個特質

第一,自信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歷史和無數典籍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豐富的歷史經驗、治國理政理念,以及作為獨特標識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等。這些具有極鮮明中國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為各國人民所理解,都會受到衷心的贊譽和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珍視他人的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不但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大智慧,更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道義准則,已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高度認同。再比如,中華文化倡導和合文化,主張培養人的誠實、守信、寬厚、莊重、謙遜、溫和等品質,實現「和為貴」。我們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載體中內在蘊涵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的整體性理解與把握之上。

第二,自信於中華文化蘊涵的濃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中華文化主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就是首先要理解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結晶。比如我們講傳統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它從哪裡來?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從民間、從人民群眾現實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風、俗、習慣中來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就是時尚、風尚,流傳很快,變化也很快,風行一時;俗,則是在風的基礎上沉澱下來,成為比較穩定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是傳統文化。

文化創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就是堅持文化自信歷史邏輯的必然結論。文化的創造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傳承、弘揚、復興文化,依然要依靠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團結奮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是一個完整的理念。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離不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知識分子、文化人,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人。他們是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為文化的創造、傳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先賢們把這種創造性勞動歸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❾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是什麼

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有人說是儒家文化,有人說是法家文化,眾說紛紜。其實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找出來,我們看看主流文化分別出現於什麼時間。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出現於春秋時期,距今2500年前。 釋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玄奘、法顯、達摩、慧能。出現的時間是漢朝,距今1800年前。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其實還有一個代表人物是黃帝,有一個學派「黃老學派」,可以證明黃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脈相承的。黃帝生活的時代為距今5000年前。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2500年前之間的2500年時間里,道家文化是唯一文化,是起主導作用的文化。道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5000年。 儒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2500年。 釋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1800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

❿ 儒釋道哪個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原因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大了,只能簡單回答。我覺得儒釋道三家只能算中華文化的流,而不是源

所以,易源生三流儒釋道。當然儒釋道三者之間互相滲透相互勾連,那是另一個話題。

閱讀全文

與文化什麼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