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如何融合

文化如何融合

發布時間:2022-06-01 00:15:00

『壹』 兩種企業文化如何融合

飛鴻企業以文化為根本,企業文化代表了一個企業的內在之魂。當兩個企業相遇的時候,如何融合,和諧發展就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 毫無疑問,中糧集團攜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厚朴投資,以61億港元的高額資本共同入股蒙牛是一個雙贏的事情。對中糧來說,好比是一個急於施展身手的高手又找到了一個發揮的舞台,終於可以再行做大做強;對蒙牛而言,中糧的適時出現是件大好事,正好找到了一個「好靠山」,從此之後,終於背靠央企大樹,有了所謂的國資背景。但就如人都像刺蝟,離得遠的時候想相互取暖,而離得近了,又互相長刺,扎人。兩個經過「一拍即合」就結合到一起的企業,在皆大歡喜之後,也不由得人人不深入思考,這樣的「刺蝟」怪圈會不會也會發生?可以肯定的是,兩者的企業文化是有所不同的:中糧作為央企,是「中央軍」,多講規則,講風險,講職業精神,強調要站在社會利益層面來思考問題;反觀蒙牛,作為民企,多體現「草莽英雄」之氣,以兄弟情誼和血性為主;管理決策以快速和「不含糊」著稱,強調以某個人為企業的核心和魂魄等。推薦閱讀·基金遭遇危局 接近破產公司逐漸增加 ·私募訪談股基一年業績盡墨 調查:2012年您還養基嗎百億社保基金進場慎言抄底 創新封基數量翻番 份額突破800億 2011年基金業財經風雲榜頒獎典禮龐大薩博收購戰落敗最牛私募擱淺 外資主導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 思考以上這些特點,我們不由得要有疑問——兩個性格特質相差如此之大的企業,能夠實現1+1大於2的結果嗎?企業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中糧和蒙牛兩個企業在精神風貌、管理風格等方面的重大差異,今後真的合作到一起,在以後的發展中暗藏何種風險真未可知。 我們希望兩個實力強大的企業的聯合,除了在財力上的強強聯合之外,更能形成企業文化上的強強聯合。這種企業文化的聯合是激勵機制順暢取代大鍋飯、死獎金;是發展後勁充沛取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是講求規則和靈活機動相結合。 對於通過投資並購所產生的文化融合問題,寧高寧曾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型企業合並都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風險,因為兩家公司合並必然帶來新的矛盾。文化融合可能是最大的挑戰。」 如何解決這樣的挑戰?寧高寧說,「中糧必須系統地把集團內的資源綜合利用起來,建立起創新的組織架構、評價方法和年輕、活躍的、面向市場的消費品公司企業文化,並持續推動」。果如此,則中糧幸矣,蒙牛幸矣。

『貳』 怎樣做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相互融合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即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文化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深深植根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另一個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叄』 三國時代,華夏文明與其它文明之間是如何實現融合的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瀏覽中華歷朝歷代的史籍資料,發現在中國,大一統王朝雖然疆域最廣大,但是往往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相反,很多時候,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時代卻是在分裂割據政權中實現的,比如春秋戰國時代,比如三國鼎立時代,比如明末清初時代。


烏桓單於蹋頓

蹋頓一度統轄草原世界部族人口和華夏世界逃難來的漢族人口多達30餘萬,史書稱蹋頓「以雄百蠻」。

史書記載蹋頓與袁紹關系很好,所以在曹操打敗袁紹後,蹋頓依舊支持袁紹的殘余勢力,對抗曹操。為此,曹操決心遠征蹋頓,徹底解決北方草原世界上的這股強大勢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決定遠征烏桓,兩軍相遇於柳城境內的白狼山。曹操親自將自己的指揮旗授予給麾下大將張遼。於是張遼率騎兵突擊,大破烏桓大軍,胡、漢降者達二十餘萬口,烏桓單於蹋頓也在此戰中被張遼臨陣斬殺。

《三國演義》中把曹操的出兵描寫成了追擊袁尚等袁紹殘余勢力。但即使沒有袁紹殘余勢力,估計曹操依然要消滅烏桓勢力,畢竟來自草原世界的游牧部族烏桓對華夏農耕世界的威脅太大了。

史書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已經透露了很多信息。比如雙方決戰的地點是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地區),草原世界的游牧部落烏桓竟然建設了一座固定的城池,並且裡面還住著大量居民,這表明烏桓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草原游牧部落了,它融入了許多華夏農耕世界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曹操的大軍以騎兵作為征戰的主力,而這是屬於草原世界的軍事力量。這說明曹操的勢力已經有了來自草原世界的軍事力量或者說起源於草原世界的軍事力量,華夏農耕世界也逐漸吸收來自草原世界的游牧部族,他們也在越來越深入地介入華夏農耕世界的內部事務。

草原世界游牧部落烏桓與華夏世界農耕政權曹魏的這段歷史,向我們揭示出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時草原文明與華夏文明之間彼此吸收消化的情形。

其實三國時代,曹魏政權所面臨的各種少數民族勢力,是三國之中勢力最大的,因為曹魏政權面臨的就是華夏農耕世界的老對手——草原游牧部族。但因為曹魏政權本身也是三國之中最為強大的割據政權,並憑借曹操的雄才大略,征服和瓦解了數個的草原世界的軍事勢力,也提升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可以說為華夏文明與草原文明的融合做出重大貢獻。

與此同時,與曹魏政權相鼎立的蜀漢、孫吳政權,也在積極吸收少數民族力量,充實壯大自己的力量。

先看看蜀漢。在《三國演義》中,南王孟獲是個襯托諸葛亮神機妙算、以德服人的配角,經過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最後心服口服,重新歸順了蜀漢政權。


諸葛亮擒孟獲

然而查遍《三國志》全書,並沒有關於孟獲的記載,在《三國志》中只是提到南中的雍闓高定反叛,歷史上南中地區主要是指漢朝的牂柯郡、越嶲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合稱為南中四郡,大致在川貴滇一帶。南中地區多山川,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但兩漢時期的遷徙,遷移過來從事屯墾活動的漢族人也為數不少。於是在南中地區,形成了漢族與少數族群共同治理當地的復雜格局,經過幾百年的相互吸收融合,當地少數民族也吸收了許多漢人的思想與文化,漢人也因地制宜,吸收了很多當地風俗習慣,兩者之間關系越來越密切。由於南中地區遠離中原地區,自古就遠離中央政府,何況蜀漢政權屬於外來者,因此南中地區的漢族大戶和少數民族首領都對蜀漢政權並不是很順服。

最早的史書關於孟獲的記載出自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裡面記載的孟獲並不是作為叛亂的首領,而是孟獲追隨雍闓等人反叛,但是孟獲雖然只是叛亂的將領之一,孟獲在蠻族的威望卻非常高,於是諸葛亮發兵打敗了孟獲並活捉了他,諸葛亮採用攻心為上的計策,寬恕了孟獲,後來平定叛亂後,諸葛亮將孟獲帶回了成都擔任御史中丞,自此終諸葛亮一生南中地區再也沒有發生叛亂。

從上面史書和川蜀地區的地理環境來看,我們可以推論出孟獲在歷史上可能是存在的,由於他並不是叛軍的主要首領只是跟隨雍闓高定等人反叛,由於陳壽寫《三國志》比較簡略,漏掉孟獲的事跡也是有可能的。

最後南中地區的少數族群接受了蜀漢政權的統治,進一步融入華夏世界,諸葛亮曾經遷移萬余家到蜀地,組成五部,號為飛軍。南中地區還出產金銀、丹漆、耕牛、戰馬,這些物資都充實了蜀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

再看看東吳。對虎踞江東的吳國來說也有困擾那就是山越部族。

『肆』 實現組織文化融合的策略有哪些

制度融合是文化融合的保障。用新的企業理念指導修訂企業制度,使新的企業理念融於企業的各項制度之中,這是制度融合的實質。新的制如何實現重組。

定義

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企業願景、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准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

價值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經營活動中所秉持的價值觀念。

『伍』 中國歷史上三次重要的中外文化融合

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紀開始的印度佛教思想的引入。

從永明求法一直到玄奘西域,歷時八百年,終於把佛教這一異地文化移植到中國大地上,創造了中國的佛教宗派,形成了中國化的禪宗文化,中國化的佛教講忠孝,修行簡便。

中國化的佛教又以其新的思想面貌由鑒真東渡傳到日本,然後傳向東南亞各國,進而傳到更廣的世界各地,使佛教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這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第二次是文藝復興以後的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到中國設道布教。

利瑪竇1582年來華,作為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對自然的思維方式,與中國正在醞釀的思想啟蒙和學風巨變一拍即合,在中國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

第三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

以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傳統文化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徹底批判。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以自己如火的熱情,深沉的理念和勇敢的精神,為中國人接納、吸收人類進步文化鋪就了平坦的大道。

馬克思主義和其他各種西方思潮潮湧入中國,以致五四以後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百家爭鳴。最後,先進的中國人經過思考、辯駁、比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的思想武器。

(5)文化如何融合擴展閱讀:

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凡是主動就會贏得機會,被動就失去發展的機會,唐朝主動地大量的吸收外來文化,融合中國國內各族文化,從而贏得了大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昌盛的國家。

五四以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贏得了新生。

『陸』 你以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和諧交融發展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和諧交融發展?

打開歷史塵封的畫卷,回眸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會挖掘出許多價值珍貴的文化寶藏。

底蘊深厚,內涵豐富,體現著民族特徵與精神。

它們雖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但卻歷久彌新,在今天的當代社會卻仍然熠熠生輝,煥發出活力,影響著整個世界的發展與進程,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如,「煩惱」「差別」「平等」「世界」等。

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

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當古典遇上現代

02
千年的文化積淀,給東方文學寶庫留下了汗牛充棟般的巨著,為當代社會帶來了創作靈感,讓思想在浩瀚的書海中無限徜徉。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

經典名著《紅樓夢》被多次拍成電視劇,導演無一不是藉助這一著作,來仔細雕琢人物的內心活動,服飾細節等來進行創作藝術。

不僅如此,平時閱讀文化經典,看到「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或「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認識到作者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深入思考,也會將我們的思緒引向永恆話題的遐思。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悄然無息地滲透著我們的生活,激發了創作的靈感,影響著我們的思想。

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當古典遇上現代
03
古代的王朝,歷代歷朝都有建造宮殿廟宇的傳統。

傳承至今,我們還能看到所遺留下來的城池古跡。

再歷史名城北京,西安,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的皇家建築,宮殿園林等。每逢節假日可供遊人參觀游覽。

建築作為園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國園林的特點,已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園林建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苑、囿中的台榭。

魏晉以後,在中國自然山水園中,自然景觀是主要觀賞對象,因此建築要和自然環境相協調,體現出詩情畫意,使人在建築中更好的體會自然之美。

同時自然環境有了建築的裝點往往更加富有情趣。所以中國園林建築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同自然景觀融洽和諧。

一些園林建築精緻小巧,造園手法獨特,陶冶人的情性,如此多的建築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情趣。

我們還可以學習到建築的內部構造,外部材質,細節裝飾等等,這些都為當今社會建築園林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所借鑒,發揮著意義重大的參考借鑒作用。

『柒』 什麼是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態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質之間的相互結合、相互吸收的過程。它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應為標志,在融合的過程當中,各種文化彼此改塑對方,各種文化特質之間相互滲透、相互結合、互為表裡,最終融為一體。文化之間的融合性為跨國企業中價值觀的整合奠定了基礎。跨國企業中價值觀的整合,實質上是整合企業中來自不同文化模式的員工的觀念,也就是一種對文化的整合。

『捌』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玖』 如何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更好的融合

馮驥才談「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

時間:2017年03月07日 14:38:13

今日14:30,全國政協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二層多功能廳,召開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文化報:請問馮驥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

馮驥才:你這個問題我也感興趣,因為青少年是我們未來的生活主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修養特別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因為我們現在的漢語,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不過因為在現代社會里,社會節奏太快,我們通過手機、通過網路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又是一個高科技時代,好像我們跟傳統文化有一點遠。所以,怎麼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年輕人,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循循善誘。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不只是知識,文化是讓我們享受的,特別是好的傳統文化。有的傳統文化修養,讓精神是幸福的。所以怎麼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喜歡、幸福。我也贊成把傳統文化編入教材,--->www.cssce.com<---,他們學習、獲得一些知識,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把他們帶領到傳統生活里去。

還有一些典籍文化里的經典和精髓,比如清明節馬上到了,不只是書本告訴他們清明節的傳統知識,可以帶孩子們去走進傳統,現在有的地方帶著孩子掃墓,或者對英烈祭奠,這個很好。但是也可以春遊,踏青。傳統的踏青就是現在的春遊,踏一踏春天的草地,告訴他們古人插柳的知識。插柳植樹就是綠化,有過這樣一次體驗,你開始不必講太多的知識,他會記住這一次活動,他會跟自然親近,他會聞到春天的空氣,他會知道我們古人多麼講究和自然的親和。這樣他就有了一個記憶,慢慢大了,一方面有知識,一方面有情結,人的心靈進入了傳統,傳統也進入了他的心靈。所以,我認為,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要注意體驗。

還有一個就是不斷創新的方式。大家也注意到,這兩年央視幾個節目,比如《鄉愁》《詩詞大會》《朗讀者》都很好。我們要不斷地用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大家的熱愛,在熱愛過程中一定會提高他們的修養。這個過程一定是潛移默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的修養不是一天來的,和賺錢不一樣,一筆買賣找到機會可能賺到不少,一天讓一個人有氣質、有修養很難。我們一定要踏下心來,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實做,一定要做實,一定要想各種辦法。

閱讀全文

與文化如何融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