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一學派對中國文化和歷史影響最大
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是唯一從未中斷、延續至今的一種文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能遠播海外,以偉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諧、中庸之道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廣大的儒教文化圈,這充分說明了孔子思想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貳』 中華文化的三大代表學派
在春秋戰國時代,文化泛濫成災,諸侯們互相討伐,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萌芽。中國的知識份子或探討救世的學問,或發明各種學術以利諸侯爭霸,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的年代。那時期產生的各學術,總稱為諸子百家。以下為對中國產生最重要影響的三大學派。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東方法家或齊法家。齊國是「功冠群公」的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立始禮法並用的制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系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學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深受齊文化熏陶的荀子,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先秦法家主要分為齊法家和秦晉法家兩大陣營。秦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秦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1]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2]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隋書·經籍志》列出的法家經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書》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韓非子》二十卷、、《新書》三卷、《正論》六卷、《法論》十卷、《政論》五卷、《阮子正論》、《世要論》十二卷、《陳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難論》五卷。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聖人」。
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其一生主要貢獻在於,奠定了教育的基礎,他在政治上採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開明的啟發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對於思想領域的開創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這一文化鼎盛現象的形成。
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今山西安澤)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游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後任蘭陵令(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慎到、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
道家
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並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統,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於道家的別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3][4]
道家哲學不同於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內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11]所以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由此道家黃老派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並提出了因循天性、順勢而為、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主張,而老莊派認為現實中充滿了束縛和限制,大至鯤鵬,小至蜩鳩,都需要憑借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即它們都是「有所恃」的。為了擺脫所有的束縛,達到完全「無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齊物」「逍遙」的生活態度。另外,老莊派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以實現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以實現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時,老莊派還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法於陰陽,以朴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而楊朱派認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時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觀∶老莊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
人生觀∶黃老道家主張因循萬物,身國同治,老莊派主張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
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生卒年不詳,一說生於公元前604年,謚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於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鄭國(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劉向所整理之《列子》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而成八篇之數,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其餘篇章皆已失散。
文子
老子的弟子,與卜商子夏同時,而少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現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認為是漢以後的偽書,但1973年河北定縣40多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所以確證是先秦著作無疑[3][4]
『叄』 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有四點到四點分別是什麼
從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外,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其中又以思孟學派的思想佔主導地位,在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中,曾與道家思想結合而出現魏晉玄學,與佛家思想結合而出現宋明理學,同近現代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結合而出現所謂新儒學。儒家思想,雖在不斷變化之中,但也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東西,現就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特點,作些簡述。
一、天人合一
在天人關系中,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兩種主要的不同觀點,從儒家的主導思想看,主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又可分為人對自然規律能動地適應和控制,人對主宰的神和理的順從和崇拜。因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象》)和「人定勝天」(《荀子•天倫》)的枳極思想;也有將天神學化和將天理學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天人感應中的某些消極因素。
從天與人的關繫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勾畫出了中國古代教育哲學邏輯結構的基本脈絡。宋儒進一步將「天命」演繹為「天理」,這樣「道」與「理」又統一起來。由此可見,儒家的本體論,不是對宇宙的自然生成進行揭示和探討,而是將天、道、理、氣以至心、性等問題全部人格化,形成了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文化。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張載《西銘》)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全書•近思錄拾遺》)。總結了儒家所宣揚的天人關系,而且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到了最高的埋想境界。
以倫理為內容的天人關系,必然產生以性善論為主體的人性論,把人性與大道聯系起來,從本體論出發來界定人的本質,使人性也道徳化。盂子把仁、義、禮、智都放在人性之中,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並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把道德修養放在首位,教育就是要從人的內在本性來改變人的氣質。「仁」是儒家的道徳價值標准、「仁政」、「德治」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從孝悌出發,做到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體現出個體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高度的責任感、義務感和獻身精神,使個人與群體達到平衡發展。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對解決人我關系的枳極表現。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沒有把人與自然區分開來,沒有把自然作為獨立對象來進行認識和探討,這就影響到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不能得到獨自的研究和發展,其結果是直覺思維代替了科學實誠,道德實踐代替了生產實踐,這種思維方式和實踐方法,都對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不利的,這又是它的消極的一面。
二、政教統一
從政治要求出發看待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緊緊地為政治服務,這是儒家的一貫思想。《大學》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記》中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欲化民成俗,其為由學乎」。這里所說的「教學」與「學」,都是指整個教育而言的。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點。
前面已講到儒家非常重視「仁政」和「德治」,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不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因為前者只能達到「民免而無恥」,而後者則能夠達到「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要施仁政,行德治,就必須抓教育工作,通過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達到國泰民安的政治目的。孟子更進一步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因而他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要求統治者「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使天下之民都能夠達到「明人倫」,「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孟子•騰文公上》)。他認為民心之得失,關鍵在教育。孔孟的「德治」和"仁政」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曾起過愛民的積極作用,但也形成了我國長期重德治而不重法治的傳統。
漢代的董仲舒更進一步提出「敎,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的論點(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把教育看作是實行政治統治的根本。在他的《賢良對策》中明確地提出,「古之平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把重視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作為一條歷史經驗向漢武帝進行建議。
教育為政治服務,體現在多方面,如統治階級利用國家政權掌握教育領導權,規定著各個階級和階層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為教育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利用國家政權來管理和控制學校,為學校制定規劃,確定教材,進行監督和檢杳;直至確定人才的培養規格和選拔制度(如歷史上的察舉制和科舉制)等等。
在儒家思想中,為學與為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而優則仕」,一直作為封建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信條被奉行。在儒家的治國安邦、「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的思想指導下,把為仕作為實現其政治現想的重要途徑。孔子曾提出「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的主張(《論語•微子》)。也就是說為仕是為行道,以達到其政治目的。所以《大學》中提出「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體系,是對儒家政教關系最系統的闡明。
總之,教育與政治關系的極端密切,是中國以儒家為主傳統教育的一大特點。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第一、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與社會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就教育的社會功能而還有經濟功能(包話生產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環境保護功能等等。
第二,在現代社會中,現代政治和觀代教育,應當具利現代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特點,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等,應當成為現代政治對現代教育的基木要求。
三、文道結合
「文以載道」,「尊德性而道問學」,是儒家教育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教育,把知識教學與教學過程也道德化了。把知識教學與道徳教育融為一體,形成了知德論的特點。《中庸》提出:「知、仁、勇,天下之達德也」。因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有人把知、仁、勇解釋為智、德、體,但在儒家思想中,有關智、德、體的要求,也離不開道德的內容:孔子設文、行、忠、信四教以教人,大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性質。他所編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除《樂經》亡佚外,其他五經,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教科書。六經的意義和作用,如同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解釋的那樣:「《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都是施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要求把道德教育滲透到知識教育中去,把道德理想和現實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從兒童抓起,從小事做起。朱熹將教育分為小學與大學兩段,認為小學教育就是要「教以事」即「教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以此向兒童灌輸道德倫理觀念,培養和訓練道徳行為習慣。到大學階段再「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並指出:「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大學章句序》)。這個道,就是當時社會所要求的倫理綱常和行為准則。在這些倫理綱常中,固然有不少是有歷史性與階級性局限的,如封建倫理關系中的「三綱」就屬於這一類;但也有不少是符合社會發展、適用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共同道德規范,直到今天還可加以修正補充為我所用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性格和風尚,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體,只要我們賦予它以新的時代特色,還可以為我們今天所用。
四、知行一致
在知行關繫上,雖然對先後、輕重有著各種不同的意見;知行體現在不同領域內(如知識領域和道德領域)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在知行的思想基礎上也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分,等等。但在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踐行是其主要特點。
以上是對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的幾點簡略說明,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一是在發揚傳統教育思想時,要以儒家為主,兼容其他各家之長,集古代優秀文化之大成;二是要把傳統思想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立足於中國,放眼乾世界,建設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教育哲學體系來。
『肆』 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三大派
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因悉達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在中國境內廣泛傳播,影響巨大。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也是最早的中為洋用、洋為中用,體現了中國開放寬容的胸懷。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球也如同一個小村落,更多優秀的文化呈現在世人前,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
『伍』 在中國古代思想流派重視自然是哪一學派
1、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2、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
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4、法家學派化人物有:韓非子。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
5、屈宋:指戰國時期的屈原、宋玉。
以屈原為首,包括宋玉、唐勒、景差在內的楚辭、楚賦的作家群體。其中,屈原以楚辭著稱,宋玉等人皆效法屈原而以楚賦見長。而水平最高、作品最多者,首推屈原,次為宋玉,故後世或以「屈宋」並稱。
『陸』 哪一學派的學說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儒學思想,儒家最初指的是喪葬冠婚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內在以仁恕,外在以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以奉信以孔子為先師,以「儒」為共同認可符號,各種與此相關、或聲稱與此相關的思想道德准則,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在魯國講學,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為經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孔子還是儒家的創始人。
儒家學說,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種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為宗師,所以又有稱為孔子學說,對中國以及遠東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范和准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但是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學說包括:五倫 十義 四維 八德 。
儒家經典形成於孔子時代,但是不同時代對儒家經典的解讀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沖擊,不過在歷經多種沖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鏟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早已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儒家尊奉儒學,深諳易道。
儒家「知天文、識旱澇」( 章太炎語),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也是封建的根本。
『柒』 新儒家學派
http://ke..com/view/182107.htm
新儒家是指民國新文化運動以來全盤西化的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擴大,一批學者堅信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仍有價值,認為中國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恆的價值,謀求中國文化和社會現代化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1921年學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學衡雜志的創刊,以純學術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國文化的精粹,同時也引發了新儒家哲學思辨的興起。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東美所說:「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牟宗三說:「凡是願意以平正的心懷,承認人類理性的價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包括哲學思想、觀念系統、主義學說、政經活動……),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當代新儒家的共通點是一方面致力對儒、釋、道三家作出新的詮釋及應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學思想融會在中國傳統智慧之內,從而肯定中國傳統哲學也可發展出民主與科學等現代思
當代新儒家的分期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錢穆;1950年至1979年為第二代,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余英時等。其中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曾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
當代新儒家的貢獻
據台灣東海大學榮譽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在香港《成報》發表的「當代新儒家的學術貢獻」,可分為以下五點:
表述心性義理:使三教智慧系統煥然復明於世
發揮外王大義:解答中國文化中政道與事功的問題
疏導中國哲學:暢通中國哲學史演進發展的關節
消納西方哲學:譯注三大批判融攝康德哲學
會通中西哲學:疏導中西哲學會通的道路
1949年前後,錢穆、唐君毅等不少新儒家學者均因時勢動盪而居於香港,並在港設立新亞書院,對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作出不少貢獻,並被視為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
新儒家可有兩種理解:
(1)指宋明時期的儒家各學派,如「程朱理學」一派、「陸王心學」一派等(參見本書「理學」條)。
(2)更普遍的指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一直發展到現在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這一學派力圖在現代中國恢復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重建儒家的價值系統並以此為基礎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以謀求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現代化。為了區別這兩個不同內涵的學術流派,後者又往往被稱為「現代新儒家」。這里我們是專指「現代新儒家」。
新儒家的學說被稱之為「新儒學」,它是與馬克思主義派、自由主義西化派並稱的中國現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化保守主義的主要思想代表。新儒家號稱是接著宋明理學來講的,他們所重視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學,把它看作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和開發現代科學與民主事業的根據。新儒家的學說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文化哲學,他們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本性和優越性,認為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陸、王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道統」;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義,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統一;儒家的心性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對西方文化吸納和會通。新儒學的理論可以簡單概括為如下六個要點:
一、繼承了宋明理學的本體論,認為中國傳統哲學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體論,它把天地生生之德與人性內在地統一起來,形成了內外合用的政治思想、誠明能合的人生修養、知行合體的社會實踐哲學。這種哲學避免了西方哲學中那種本體與現象、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對立,達到了所謂「體用不二」的高度。新儒家也吸取了西方哲學中的一部分內容以充實自己的理論,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新實在論的邏輯原則、康德的「自由意志」、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等等。
二、強調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統一。他們的所謂方法首先是體驗本體的方法,其次才是認識現象的方法,而其基本原則就是以直覺為體,以理智為用,力圖既把握本體,又不忽視現象。這種方法論不僅有傳統儒學的因素,而且也包含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
三、在其本體論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新儒家把世界區分為「本體世界」與「物理世界」,或「價值世界」與「事實世界」。前者是真善美和道德形上學的根據及人生價值之所在,哲學的任務就是用實踐理性的直覺體驗去把握「本體世界」或「價值世界」,而科學只能用理智分析的方法去認識物理世界的事實;哲學追求人生價值、運用價值理性,科學追求物理變化、運用工具理性;中國哲學主要是價值哲學、人生哲學,但忽略對物理的認識,沒有形成精密的邏輯;西方哲學主要是認識哲學、邏輯哲學,所以自然科學發達,但沒有真正達到對人生價值的認識。
四、中國哲學「內聖強,外王弱」,在現代條件下,「外王」就是科學與民主,因此必須由「內聖」之學開出科學與民主的「新外王」。具體方法就是通過所謂的「良知自我坎陷」,由「德性主體」轉出「知性主體」和「政治主體」,從道德開出科學與民主。
五、從儒家文化背景出發也可以進入資本主義。所謂的「儒家資本主義」就是以儒家思想指導來實現資本主義的模式,它既不同於西歐、北美的現代化道路,也不同於東歐、前蘇聯的現代化道路。「儒家資本主義」的模式,在近幾十年的東亞國家和地區已經初步取得成效,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就是例證。
六、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要現代化,而且可以世界化。西方已經進入「後現代化」階段,出現科技成果與人文價值嚴重不平衡的危機,人們在享受發達科技的同時,明顯地感到人的價值意義的失落。中國儒家思想的世界化有助於解決「後工業文明」所面臨的許多問題。儒家思想在繼先秦至隋唐的第一期發展和宋明的第二期發展後,完全有可能進入「第三期發展」,「儒學的第三期發展」將可能是具有世界性意義的。
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今,新儒家經歷了七八十年的發展歷程,涌現出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有關新儒家的發展階段、代表人物等問題,目前學術界有許多不同說法,比較通行的看法是:從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馮友蘭、賀鱗等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港台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方東美等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從八十年代開始,有杜維明、劉述先等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從理論發展階段來看,新儒家的學說大致又可分為四個理論階段:
第一階段:以梁漱溟、熊十力為代表,他們援佛入儒,融合陸王心學、佛教唯識宗名相學說和西方哲學中柏格森生命哲學等,建立了生命哲學的「體用不二」的心性本體論,在比較中、印、西思想文化差別的基礎上,力求發揚傳統儒學中的心性理論,適應科學與民主的新潮流,以創立新的儒家思想體系。
第二階段:以馮友蘭、賀麟、張君勵為代表,認為中國的現代化不等於西化,但也不同意中國文化本位論,他們要接著宋明理學講,貫通中西哲學,試圖建立所謂的「新理學」和「新心學」或「心物平行」的心性理論。
第三階段:以牟宗三、唐君毅為代表,他們繼承熊十力、梁漱溟愛佛入儒的方法,又重新引進康德的道德哲學和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建立起了以「良知」價值主體為核心的道德形上學的心性學說。
第四階段:以杜維明、劉述先為代表,他們利用現代西方哲學的新思潮詮釋中國傳統哲學。提出「對話」理論,在超越的層面上與基督教對話,在社會經濟層面上與馬克思主義對話,在深度心理學層面上與弗洛伊德對話,力圖謀求人文價值與科技成果的平衡。主張發展儒家資本主義,認為儒學有第三期發展的可能性。
新儒家的理論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比較突出的缺點是:
一、把多元的、多民族、不同時空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簡單歸結為儒家文化,這是不符合中國歷史的事實的。
二、對傳統儒家文化造成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巨大負面影響,不是低估就是視而不見,即使有一點批判也往往是輕描淡寫的。
三、過分強調了道德的作用,沒有找出從「內聖」開出「新外王」的可行性途徑,他們的理論大多帶有一廂情願的、純理論的色彩,尤其是他們集中於闡發了儒家的「內聖」心性之學,具有明顯的唯心論傾向。
總之,新儒家和新儒學發展到今天,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這一切將有待於今後的事實來回答。
『捌』 百家爭鳴中,最神秘的學派是哪個,它的一些思想流傳至今
百家爭鳴中,最神秘的學派是墨家。墨家思想在當時的春秋戰國時期,可是屬於影響巨大的顯學。墨家「全面發展」和「人人平等」的思想,也一直流傳到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於是,准備將天下一統的君王,就勢必不會容忍這種勢力的存在。在儒家和君王的聯合打壓之下,墨家無可避免地走向了沉寂。
如今,隨著考古研究的發展,墨家的思想又開始現世,它的很多先進思想至今仍然適用,墨家的精華值得我們去推崇和學習。
『玖』 中國唯一敢與「儒家」對抗的學派是什麼,卻突然間在中國消失的非常徹底
這個學派就是墨家學派。由於當時他與儒家學派的分歧比較大,大部分君主都選擇的是以儒家文化來統治國家,所以這就導致了當時墨家學派越來越不受統治者的重視。由於墨家學派本身就與儒家學派是對立的。所以在儒家長時間的打壓之下,墨家學派生存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少,直至最後滅亡。如果當時墨家學派可以說與儒家學派有著相似點的話,那麼墨家學派並不會如此快的滅亡。當時墨家學派的思想是特立獨行的,他面臨的道路也是越走越狹隘。這就讓統治者並沒有辦法接受當時的墨家思想,統治者只要不贊同了之後與他相獨立的那些學派也不可能會贊成墨家學派繼續發展下去。所以就導致了當時墨家學派的處境越來越艱難,直到最後完全滅亡。
『拾』 中國古代那個學派主張,與綠色和平組織相近
道家學派主張與綠色和平組織相近。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
(10)哪個學派不認可中國本位文化擴展閱讀:
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