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泰山文化有哪些

泰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1 05:55:21

⑴ 泰山有什麼民俗文化

由於距孔子誕生地曲阜很近,泰安人的日常風俗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最大。同時,泰山是道教名山,對泰安人的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下面簡單介紹一些比較常見的風俗。
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陰歷的3月15日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這是泰安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這時拜山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泰城的人更是幾乎每家必去。如果旅遊者時間恰當,可不要錯過,你能從中感受到古代百姓進香盛況的影子。
東岳廟會東岳大帝的誕辰是3月28日,自宋朝起,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以祭東岳大帝。地點在東岳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後世逐漸增加了商貿、娛樂活動等內容,服務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滸傳》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東岳廟會上。
現在的東岳廟會會期在5月6日至12日,一般在岱宗坊西側的廣場舉行。廟會內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外,主要是經貿活動、旅遊觀光和文化娛樂。近年來,八方人士紛至沓來,國外客商及遊客也不斷增加。
王母生日陰歷的3月3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進香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海外、港澳的香客不在少數。
喪事泰安喪事的辦理講究不少。首先要向親朋好友報喪。訂好日子設靈棚,門口有專門負責上帳的人,親朋好友捐的錢要上榜公布,來的人越多,捐的錢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直系親屬捐的錢越多說明家庭團結。被人高看一眼。每有喪事自家直系親屬要在旁哭喪,人越多聲音越大,說明孝心越多,最後主家要設宴招待賓朋,以示感謝。
酒席泰安人乃至山東人酒桌上的講究特別多,在鄉下尤其如此。首先是座次,一定不能搞錯,座位有主賓副賓、主陪副陪之分,一般面對門的座位是正座,應為主賓副賓坐,背對門的座位為主陪副陪坐。喝酒時一般用幾錢的小酒杯,但花樣繁多,「哥倆好」「四喜發財」「六六大順」「十二周全」等等,一不留神,就不知喝多少了。全國有一半的白酒產自山東,山東人酒量大多很好。
打招呼如果你在泰安問人:「您是哪人?」老泰安人一般說自己是「泰城的」。由於受孔子的影響,泰安人打招呼一般尊稱一聲「老師」。
生小孩自己家有小孩出生先要通知親朋好友。親朋好友會來看望,一般由家中女性出面接待,過去,每家大多是用一對小籃子,裝上雞蛋等物品在用紅布蓋上,挑者送去,現在,大多是送雙數的營養品即可,在鄉下,還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大嬸挑著蓋紅布的挑子排著隊的身影。之後主家會回請,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吃面」。
許願還願這一民俗是泰山周圍方圓幾百里的古俗。據民國時的泰安縣志記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祈嗣。」並向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一旦沒有實現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
許願還願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
進香進香的准備工作很復雜。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岳大帝的生日是陰歷3月28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3月15日,所以這一期間香火最盛。准備妥當後就開始啟程上山進香。進香的一般程序是:「啟程,沿路焚祠,沖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貢,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
上山進焚的香紙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岳大帝為別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元君璽」,有錢的香客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
求子進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的都有。求男孩者在碧霞祠拴一個金男娃,求女孩拴一個金女娃。並以此向泰山老奶奶許願。
生育禮俗岱下方圓幾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
一是擇定吉日。欲求生子,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
二是籌備供事。主要是購置香燭、火紙、供品等。供桌的擺放是兩碗饅頭,兩個盤子――魚和雞蛋,兩個果碟――棗和栗子。供品前擺三個香爐一字排開。紅布條寫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裝入火紙折成的紙盒中,將供桌抬往神媽子家。
三是舉行儀式。由求子的婦女點燃三炷香,插在香爐上,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媽子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接著,神媽子續香,再由求子婦女訴說求子的心願後進香,並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盡。
四是還願。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宮還願(最好是到泰山碧霞祠還願)。
若祈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
石敢當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國外中華文化圈都有源於泰山的石敢當信仰。將寫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或石人立於路、橋要沖之處,或者砌於房屋牆壁之內,起到避妖邪、壓災殃的作用。日本、新加坡等國也有此風俗。
節令習俗泰山腳下除了我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端午、乞巧(7月7日)、中秋、重陽等節日外,還有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天貺節和浴佛節。
天貺節源於宋真宗封禪泰山,公元1008年的舊歷6月6日天降書於泰山,於是宋真宗大舉封禪。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貺殿,而且定6月6日為天貺節。這一節日現已沿襲演繹成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看望雙親的節日,或者曬衣、曬書的日子。
浴佛節為4月8日,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節又增加了慶賀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生日的內容,三位一體,佛道融合,古代十分隆重。

傳說:
泰山奶奶游徂徠

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葯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
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
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花養葯,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
和尚就常年在這里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里水不充足;第二,這里經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里,就會被夾住。
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穿。泰山奶奶覺得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捨,於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
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
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在的「滴嗒泉子」。
泰山奶奶後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
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裡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
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該酬謝酬謝,於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里有兩個瓮,一個叫「米瓮」,一個叫「面瓮」,在這兩瓮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後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很不方便,於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
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說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
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裡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麼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塊很象簪子的石頭

傳說2:
泰山女兒茶的傳說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著一對姓單的夫妻,他們的年過半百,膝下無子,兩人相依為命,靠種山上幾畝薄地維持生活,日子雖過得清苦,卻也算安穩。

人老了,七病八災的就來了,有一年,單老漢的妻子得了一場重病,經過千方百計地救治,雖然保住了性命,卻欠下了山下米財主的五兩銀子。那一年到頭,老天幾乎滴雨未下,地里的莊稼基本上顆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財主派人來催債,單老漢連飯都吃不上,哪裡還有錢還債。

單老漢來到米財主家,把他的難處向米財主說了一遍。米財主說如果明年還的話,連本加利要還二十兩,單老漢頓時感覺喘不過氣來。單老漢來到黑龍潭附近,突然聽到前面有人在哭,只見一個年輕女子,邊哭邊往黑龍潭裡去。單老漢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對她說:姑娘,有什麼事想不開,年紀輕輕的可不要尋此短見。姑娘哭泣著告訴了單老漢她的遭遇,單老漢可憐姑娘,就說,你要確實沒有去處,不怕受苦的話,就跟著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無兒無女,只有一個老太太,生活雖然清苦,卻還不至於餓死。天上掉下這樣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單老漢心裡樂開了花,剛才的煩惱也煙消雲散了,他領著女兒回家,見過妻子,一家人過起了平靜的生活。

可是,每當單老漢想起米財主那還不清的閻王債時,就又愁眉不展了。姑娘想為爹爹分憂,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澗里的青桐葉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製成茶葉,一定好喝,又能治病。姑娘當天就去采來一筐青桐葉,試著製成茶葉,單老漢一嘗,還真有個茶葉味,清香甘甜,綿軟爽口。單老漢說,我看咱這茶葉來自泰山,又是你制出來的,乾脆就叫泰山女兒茶吧。姑娘創制了女兒茶以後,生意在泰城越做越大,葉姑娘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誰知,米財主聽說單老漢做火了茶葉生意,而且家中還有一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就來到單老漢家,對老漢說「聽說你賣茶葉發了財,怎麼,借我的銀子也不還,想賴帳嗎?」老漢說「:攢夠了你數,我一早准給你送去。」米財主又說「你要是真沒銀子,我也不難為你,我看你閨女長得還算標致,就給我做五姨太吧。」單老漢早就知道米財主的德性,抓起扁擔就要拚命,但被米財主的狗腿子打倒在地了。葉姑娘沉著鎮定地說,你不是要人嗎,我答應你,既然我們要結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碼也要抬花轎來聘。如果你同意的話,三天以後可以成親,不然你就等著吧。

三天後,米財主帶了一幫人,吹吹打打地來娶親,姑娘一上轎,天上一陣風起刮來一片烏雲,不一會大雨便下了起來,山洪一瀉而下,沖毀了小橋,把米財主那幫人沖進了黑龍潭餵了魚。此時有人看見姑娘坐在雲頭上,朝著扇子崖乘風而去。

從此以後,單老漢便以制茶為生,老兩口過起了平靜的生活。據說,單老漢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麼汶河南岸吳家莊的人,而是泰山上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來揚善懲惡,幫助單老漢的。
傳說3:
泰山神話傳說:牧羊老人

朱元璋做了皇帝,傳下旨來,重修泰山,想把原來岱頂上小小的昭真觀,改建成碧霞元君祠。要修得金碧輝煌,宏偉壯觀,全部用青磚銅瓦。工程這么大,山又高,路又陡,磚又沉,瓦又重,全靠肩挑人抬。

開始往岱頂運料的那天,挑夫上百人,可是每人只能挑兩塊磚,或者兩片瓦。從山腳向山頂,一個挨一個,個個累得汗流浹背,直喘粗氣。到了十八盤,抬頭一看,盤道直上直下,腿軟目眩。大家放下扁擔,想歇歇腿兒,喘口氣。這時山膀上傳來山歌聲。那歌聲,悠悠自得。挑夫們抬頭一看,只見一個放羊的老頭懷里抱著一根鞭子,邊唱邊向大家走來。他身後跟著一群白雲似的山羊,也都悠然自得地啃著草。那放羊的老頭,走到盤道旁,歪著頭,瞧瞧扁擔,又打量打量挑夫們的可憐樣子,哈哈大笑。笑罷,又繼續唱他的《蹊蹺歌》:

「蹊蹺蹊蹺真蹊蹺,山高不如小廟高。兩條腿的喘粗氣,四條腿的盡逍遙。 」

挑夫們一聽,氣得眼都紅了。有的說:「咱們累成這個樣子,這老頭還罵我們哩!」有的人跳起來,想上前抓住老頭子講理……可是一轉眼,放羊的老頭無影無蹤了;再看山膀,那群白雲似的山羊也不見了。眾人覺得出奇,湊在一起,琢磨那四句歌謠的意思。這一琢磨,大家高興得拍手大笑。

「哎呀!這老頭一定是魯班點化。他笑我們太笨了,何不讓四條腿的運這些磚瓦呢?」

於是,大家扔下扁擔,趕了羊群,叫一個羊背上馱一塊磚瓦,一人趕上百隻羊,從山下到山頂,又快又穩當,兩天工夫就把磚瓦運完了。
傳說4:
泰山神話傳說:何首烏
泰安城南有個何家莊,住著姓何的父子倆,以采葯為生。村裡還有個大財主,開了個葯鋪,要他們給他采葯。這一年,父親身體不好,兒子因為照顧父親,就很少上山采葯。那財主說:
「你們再不上山采葯,我就把你們攆出去。」
何家的兒子沒辦法,只好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山采葯。到了山上後,父親說:「我從東路上,你從西路上,咱們分兩路采。」「好吧!」他們就分手了。
那老頭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電交加,雨就嘩嘩地下起來了。老頭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頭也昏了,正想找個地方避雨,忽聽對面一座小山上有個小孩哭。老頭子心想:這么大的雨,怎麼還有小孩子哭呢? 再怎麼難受也得救孩子!就冒著雨跑到對面山頭上去了。一看有個小黑孩,胖油油的,很愛人,在那裡哭呢!老頭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個山洞裡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頭也昏過去了。醒來一看,小孩不見了,手裡剩下個黑黑的、跟個地瓜樣的東西,很香。老頭也餓了,就把這個東西吃下去了。
一會,他兒子就來了,拉開嗓子喊:「上哪去了,下這么大雨!」
老頭在洞里答道:「在這兒呢!在這兒呢!」
他兒子進來一瞧,里頭是個頭發烏黑的年輕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兩個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紀來?」
「我就是你爹,你怎麼不認得我了?」
兒子他仔細一看,果然是父親,就說:「你怎麼這么年輕了呢?」
他父親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又說:「你看這還剩了一半呢?」
他兒子把這東西拿下山去,找葯鋪里的先生一看,原來那黑東西是葯。由於這葯能使人白發變黑,又是姓何的採的,從那以後,這個葯就叫「何首烏」了。
傳說5:
泰山神話傳說:姊妹松

從前,泰山山後的馬家莊有個馬員外,他勾通官府,霸佔周圍的名山大川,有錢有勢,肆意欺壓百姓,強占民女,壞事做絕,橫行鄉里,莊裡的人都恨透了他。因為他姓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們都叫他"大馬蜂"。
大馬蜂有個佃戶馬老大,馬老大有一對黃花閨女,年方二八,姊妹倆雖說生在窮家,自幼喪母,卻長得濃眉大眼,如花似玉,莊裡的人誰不誇馬老大的這兩只金鳳凰。
大馬蜂雖年過花甲,但他對馬家姊妹卻早就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將她們搶過來。這一天,大馬蜂把馬老大叫到堂下說:"老大,你家兩個閨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該找個婆家了。這門親戚我早就給你看好了,那人的長像和我一樣,家產萬貫,她們嫁過去有吃不盡的雞鴨魚肉,穿不完的綾綢緞,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老大,你看如何呢?"
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懷鬼胎,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就連忙說:"謝謝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閨女許給人家了。"
大馬蜂吃了個閉門羹,一聽就來了氣,向馬老大吼道:"說穿了吧,你這倆閨女我要定了,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除非是今晚她們一命歸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親。"
馬老大聽到這此,好像是晴天一聲霹靂,女兒是他的命根子,怎能把她們往火坑裡推,送給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便向大馬蜂乞求道:"員外爺,我家貧寒清苦,女兒貌丑,怎能配得上你老人家。請你高抬貴手,饒了我們吧。"
"哼!你不要不識抬舉,這是聘禮,趕快回家准備吧。"說完,把馬老大趕出門外。
馬老大回到家裡,像是沒了魂。大馬蜂是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的,什麼都幹得出來。老大急得火燒火燎,只恨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只好把事情告訴了女兒,說完父女三人抱頭痛哭起來。姊妹倆非要以死相對,老大忙勸說:"你娘死得早,我把你們拉扯大,你們死了,扔下我這孤老頭子,活著還有啥意思?"他沉思片刻說:"天無絕人之路。看來只有到後石塢青雲庵出家了。你們莫怪我心狠,這也是你爹沒有辦法的辦法。姊妹倆自然知道出家生活的清苦,可是看著老爹滿面愁容,年邁體弱,倘若以死了之,日後誰來照顧他老人家?姊妹倆只好答應了。晚上,父女三個直奔青雲庵。
他們來到庵里,拜見了庵主,說明了來意。庵主慢條斯理地說:"佛門敞開,善者進來。此乃佛門凈地,佛祖當家,佛祖保佑,阿彌佗佛!"馬老大安置好女兒,辭謝了庵主,便星夜趕回鄉里。
第二天清早,馬老大正准備下地,又被大馬蜂召去。大馬蜂冷笑到:"老大,青雲庵可是個好地方。哼!孫悟空一跳十萬八千里,還沒跳出如來的手心呢。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耳目,你想從我的手裡逃走,沒門!我要讓你親眼看著我和你女兒成親。"說完,坐上山轎,押上馬老大,一隊人馬向青雲庵奔去。
原來庵主早就和大馬蜂私通,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當夜便派人報告了大馬蜂。此刻,庵主一聽大馬蜂駕到,便走出山門高接遠迎,盛情相待。禮節過後,大馬蜂道:"庵主,弟子想暫借你這佛門寶地在此成親,不知庵主意下如何?"庵主連忙恭維道:"托你老人家鴻福,在此成親是本庵的榮耀,我已傳下話,讓馬家姊妹梳洗打扮,請員外爺稍等。"說完便和大馬蜂眉來眼去的笑起來。
大馬蜂和庵主正做好夢,只見一個小尼姑跑來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庵主一聽慌了神,大馬蜂也傻了眼。
馬老大剛才看到庵主和大馬蜂有舊,心裡早涼了半截,現在聽說女兒跳崖,更是痛不欲生,不禁失聲笑道:"哈哈哈......佛門凈地,佛祖保佑,見鬼去吧!這世間哪裡有窮人的活路。女兒,等著我。"說完,一頭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薩面前。
卻說馬家姊妹,原來幫她們梳妝的幾個尼姑,得知她們的身世後,都很同情,便讓她們偷偷從後門逃了出來,不巧被大馬蜂的家丁發現追來。茫茫山林,哪有路可逃,姊妹倆跑著跑著,前面出現了一道萬丈深淵,眼看後面的人就要追上來,馬家姊妹對視一眼,倆人便拉起手,跳下了懸崖。
後來,在她們跳崖的地方,並排長了兩棵松樹,枝枝連理,葉葉交通,好像手挽著手一樣,人們便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⑵ 泰山文化

悠久的歷史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⑶ 泰山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

1966年在新泰發現的「智人牙齒化石」證明,早在五萬年前,泰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1959年在大汶口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說明,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在這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還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也表明了幾千年前,以泰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是我國古代文化一個重要發源地。傳說少皞居曲阜,舜耕歷山,也和泰山有密切的關系。泰山一帶地處黃河下游,遠古時期經常是洪水泛濫為災,為什麼這里反而一直是人口密集、生產先進、文化發達的地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古代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時都談到治水問題。我想上述問題,也和治水有關。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當洪水泛濫時,都依託泰山,向高處轉移;等到洪水過去之後,這里又變成大片適宜農耕和放牧的肥沃的土地。所以治理洪水,變害為利,就成了遠古時期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大事,並造就了像舜、禹、益這樣的治水專家;而泰山也就成了我們祖先生產和生活以及創造文明的基礎。《尚書·舜典》中稱泰山為「岱宗」,據我的理解是: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為歷代之祖,也就是說,泰山是祖宗之山,由此也可證明,泰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
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區的人們不斷向外地疏散遷徙。他們雖然遠離泰山,但仍然視泰山為自己的故鄉,死後靈魂還要返回故土。如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晉代干寶《搜神記》中的《胡母班》、《蔣濟亡兒》、《賈文合》等民間神話傳說,直到宋代《太平廣記》中的《集異記》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語》、俞樾的《右台仙館筆記》等書,均記錄了人們死後魂歸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國這一古老的宗教神話傳說,上下流行數千年,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在窮鄉僻壤中還到處可見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護。此外,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挾泰山以超北海」、「重於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識泰山」等譬喻,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語。這一切都說明泰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尊貴和崇高地位。
歷代帝王的封禪泰山,對於泰山崇高地位的確立與泰山文化的發展,在客觀上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封禪之說,最早見於《管子·封禪篇》,原文已佚,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曾節引其片斷。據說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禪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業和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認,亦即奉天承運、君權神授。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自以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禪泰山,但管仲認為齊桓公還不夠資格,因而作罷。以後魯國三卿之一季氏「旅於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樣遭到孔子的反對,認為是非禮的行動。真正把古代封禪神話變成事實的應首推秦始皇帝。秦始皇吞並六國,一統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完全具備了封禪泰山的資格。於是在統一全國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親率千乘萬騎,大小臣工巡狩山東,封泰山,禪梁父,並立石頌德,成了有歷史記載以來封禪泰山的第一個封建帝王。其後歷代帝王不斷有封禪活動,著名的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與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禪以後,直至清代,歷代帝王雖沒有再舉行過封禪大典,但仍據祀典按時派遣官員祭告泰山,或親臨致祭。如清朝乾隆皇帝來泰山就多達十一次。當然,不論是封禪還是祭祀泰山,現在看來,都屬於封建迷信活動,且有其政治目的;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些活動,也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豐富了泰山的歷史內容。
泰山不僅是歷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國古代文化大體有三個系統: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這三系統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來,泰山就是道教興盛之地。從祭祀東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從山下到山頂幾乎所有的重要宮觀廟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屬於道教的建築。金元之際興起於山東半島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勢力。全真教大師棲霞人丘處機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廟西北隅的長春觀任主持,後由元帝賜其廟號為妙真觀,廟中原有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張志純曾募化擴建泰山頂上的廟宇,「累歲乃成」,其詩友杜仁傑《天門銘序》稱其有「破天荒」之功。普照寺,可視為佛教文化的代表。據說始建於北朝,重建於金代,是泰山現存唯一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明初朝鮮名僧滿空禪師等人渡海至山東,於宣德三年(1428)領得度牒來普照寺,為重開山門之祖。清初詩僧元玉(號石堂)也在此做過主持,著有《石堂集》。普照寺是清代禪宗的著名寺院。泰山書院則代表著儒家文化。可惜已經廢棄,僅存遺址。泰山書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孫復、石介、胡瑗讀書講學的地方,號稱「宋初三先生」。黃宗羲《宋元學案·序錄》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孫復)為之先河。」這說明泰山學派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泰山書院治學嚴謹刻苦,注重學以致用,為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建議恢復泰山書院,把泰山書院建成一個現代教育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對外文化交流中心。
上述儒釋道三大派的文化,通過泰山歷代建築、書畫石刻,以及有關泰山大量的名人題詠,各種文物古跡,而充分表現出來,使泰山成為文化名山。有人說泰山是歷代書法石刻藝術的長廊,也有人說泰山是古代建築的博覽會,這都是當之無愧的。我以為泰山還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一個縮影和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泰山,開發泰山,不僅具有歷史的和現實的雙重意義,而且也是我們泰山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詩經·魯頌·閟宮》有兩句話:「泰山岩岩,魯邦所瞻。」我斗膽改動其中一個字,曰:「泰山岩岩,萬邦所瞻。」就以此作為向世界名山泰山的獻禮吧!

⑷ 列舉你所知道的的泰山文化至少五處。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2泰山研究歷時綜述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簡介
"學術盛衰,當於百年前後論升降焉。"(清·阮元語)當二十世紀的最後一頁悄然翻過之時,"勒馬回看岱嶺雲"(清人題泰山回馬嶺刻石之語),就會深切感到,關於東岳泰山的探賾考索,在此滄桑百年之中,確乎是豐富而多彩的。眾多的學人專家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數量之豐,水平之高,都遠遠超邁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從而將泰山之學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折疊編輯本段泰山研究歷時綜述
今分論如下:
折疊古代至1949年
傳為漢代人應劭所著《泰山記》當為泰山專著之濫觴,惜其書早已失傳,僅在《藝文類聚》、《初學記》等古籍中留下片斷,據周郢統計,自《泰山記》乃至1949年,泰山專著共127種。自《泰山記》後至明代,見於著錄的僅有北宋劉跂的《泰山秦篆譜》。有明一代泰山專著開始大量問世,共有30種之多,其中最著名者當屬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1、清代時期
有清一代,泰山專著更加繁榮,共計53種,使泰山研究出現了一個全盛時期。其中以聶鈫《泰山道里記》、金棨《泰山志》和唐仲冕《岱覽》最為著名。
2、民國時期
泰山專著共胡42種,亦屬洋洋大觀。如王連儒《泰山游覽志》、胡君復《泰山指南》等。值得關注的是高宗岳《泰山葯物志》,專錄泰山所產中草葯,在歷代泰山專著中別具一格。這一時期最為權重者當屬泰山學者王價藩、王次通父子編輯的大型文獻《泰山叢書》。 《泰山叢書》系王氏父子用了四十餘年的時間編輯而成。泰山文獻卷帙浩繁,王氏父子披閱泰山文獻一百八十多種,予以審慎細評,對其中有些篇章的內容還作了實地考察核對,按文詞水平和資料價值選錄四十種,共一百一十卷。用毛筆手抄成四十五冊。按文獻內容分甲、乙、丙、丁四集(注:其中一集與泰山無關):山經水志為甲集(十三種六十一卷);輿地人文為乙集(三種十四卷);文苑詩稿為丙集(十四種十五卷);年譜記事(包括王價藩自撰著述)為丁集(十種二十卷)。全書有例言、目次、後記等。1936年出版《泰山紀勝》、《岱宗大觀》、《泰山圖說》、《泰安州志》四種作第一輯,內有序、跋和梁漱溟題簽,王易門的題額以及出版概況等。《中國叢書綜錄》收錄《泰山叢書》中的《泰山紀勝》、《泰山圖說》、《岱宗大觀》各一卷。《泰山叢書》全部手稿今存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1989年11月復制印刷,是古代近代泰山著述的集大成者》[以上參見《周郢文史論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46-277頁。]。 3、西學東漸時期
二十世紀的學術新思潮的傳入,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產生了一批學術巨子,而這些學術巨子也每每用其新的思維與視角展開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研究,泰山文化他們偶有涉及,但卻代表了這一時期泰山文化研究的學術高點,同時也反映了泰山文化研究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學術精英的新思維。
如章太炎在《訄書》中專設《封禪》一節,在《檢論·原教》中也專論封禪。章太炎在《封禪》中稱:"人主方教民佃漁,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議禮?"可見,"人主"教民打獵與捕魚以防飛禽走獸侵擾的草昧時代,尚談不上禮儀。他認為帝王"封禪為武事,非為文事"。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逐步演變成社會習俗,"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以祭天以肅其志,文之以祀後土以順其禮,文之以秩群神以揚其職。是其示威者,則猶偃伯靈台者也。"章太炎對斯賓塞社會學思想情有獨鍾。早在1898年,時任《昌言報》主筆的章太炎和總翻譯曾廣銓合作翻譯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著作《短論:科學的,政治的,思辯的》(Essays: Scientific,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中《論進境之理》(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1])及《論禮儀》(Manners and Fashion)。 "章太炎行文的思路正是藉助斯賓塞《論禮儀》中所闡明的社會風俗習慣的演變與政治統治、宗教統治一樣,有其整合社會思想的目的[王天根,《章太炎對"本土經驗"的強調與早期"西方社會學中國化"》,《東方叢刊》2004年第1期。]。所以他認為"然則所以惡傷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草者,在彼不在此。先王以'仁物'叫號於九圍,而實陰收其利,故封禪可尚也。"[章炳麟,《訄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8頁。] 章太炎還從社會風俗習慣變遷、新陳代謝的角度,詮釋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河圖》。實際上,隨著宇宙的進化與更替,"河圖"之說同"封禪"一樣,不過是人們對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斷詮釋的結果,其原意與章太炎所處的近代社會對此的審視完全是兩碼事。這樣,與《史記》所彰顯的"封禪"觀念形成強烈對比,為泰山封禪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學術視角。
又如:顧頡剛以其現代學術眼光對"封禪"、"五嶽"及"碧霞元君"等泰山文化現象進行了闡釋與解讀。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由顧頡剛、孫伏園、容庚、容肇祖、庄尚嚴等組成調查團對妙峰山香會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調查,調查文章在當時的《京報》副刊連續刊出,引起學術界的震動,宗教學者江紹原、社會學家何思敬、藝術學家傅彥長、心理學家崔載陽等都從不同的學術領域撰稿予以高度評價。1928年29篇調查文章集結為《妙峰山》一書出版。此次調查開創了我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先河,使西方的民俗學真正在我國落地生根,妙峰山因此被譽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發祥地。 根據調查,顧頡剛認為,京津地區的民間多認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是東岳大帝的女兒,對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的身世提供了田野調查的第一手材料和確鑿的結論,同時也極大的拓展了泰山文化研究的空間,拓寬了泰山文化研究的視域。
4、本時期
本時期體現泰山文化研究最高水平的當屬王獻唐。王獻唐綜合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對泰山上古史事的全面研討。
王獻唐的泰山文化研究主要表現在《炎黃氏族文化考》[《炎黃氏族文化考》,齊魯書社1985年版。]一書中。王獻唐認為:"征諸故書所載,泰山一帶,為中國原始民族聚居之處","往古先民,生聚於斯,萬代諸皇,建業於斯……木本水源,血統所在,泰山巍然,同族仰鏡"、"泰山一帶為中華原始民族之策源地","伏羲發源祖地,證以現存地名、山澤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帶。""伏羲伏字既為族地名稱,羲字又作何解?曰:羲猶雄也、皇也,推尊之呼號也。……伏羲亦曰太昊,昊,弘聲,聲轉訓大訓高,亦猶皇也,雄也,羲也。其稱太昊,猶雲太皇、太雄、太羲。太即泰字,泰山之謂。《史記》:'泰帝興,神鼎一。'師古謂泰帝即伏羲。"[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第453-455頁,齊魯書社,1985年版。] 王獻唐雲:"伏羲族居泰山一帶,故稱泰皇。……今鄒城、鳧山、染山均有伏羲廟,魚台、寨里有伏羲陵,陵南有伏羲畫石,其他魯南各地,如嘉祥、滕州及蘭山各處,有伏羲、女媧畫石,作蛇身者亦伙。而山陵古跡,父老傳聞,時有羲媧舊事,正以地為羲族舊壤,崇祀仰鏡,迄今不替,非無因而然也。古代帝王受命,必封告泰山……故凡得天下者,易姓而後,必告泰宗,示不忘本,猶其祭告宗廟之義。"[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534-537頁,齊魯書社,1985年。]主張以泰山為中心,形成了東方的伏羲文化圈。他還認為:"伏羲出於泗水,以泗水之故,知古代羲族實居泰山一帶高聳之地,為中國東方古族發源之鄉。其源既明,則凡他處如濮縣、永濟各地,地名與泗水相同者,皆族遷名隨,為羲族後徙所居,不能執此以為伏羲生長之鄉也。而凡伏羲施政之處,如陳與仇池各地,又皆都遷所在,足跡所經,亦不能執此以為伏羲興於西方也。"[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492~493頁,齊魯書社,1985年。]
5、十九世紀後期
因受西方現代科學思想的影響,泰山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也開始進行,十九世紀後期,德國學者李希霍芬率先展開對泰山雜岩之探索,此後張相文、翁文灝關於泰山山脈的論爭,竺可楨關於泰山高度的實測,孫雲鑄等關於泰山地質的調查及泰安高宗岳關於泰山葯物的著錄,都取得突出的成績。--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泰山研究,諸多學者已自覺運用現代學術理論,篳路藍縷, 使研岱之學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這一時期值得重視是一批外國學者的泰山文化研究。泰山文化不僅為東方學界所重視,還曾引起西方世界的矚目。自十七世紀以來,眾多的西方漢學家都對泰山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海外"泰山學"的出現,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冊上留下重要的一頁。

⑸ 泰山的詩賦典籍文化簡介

泰山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關於泰山的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泰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

古代至1949年
傳為漢代人應劭所著《泰山記》當為泰山專著之濫觴,惜其書早已失傳,僅在《藝文類聚》、《初學記》等古籍中留下片斷,據周郢統計,自《泰山記》乃至1949年,泰山專著共127種。自《泰山記》後至明代,見於著錄的僅有北宋劉跂的《泰山秦篆譜》。有明一代泰山專著開始大量問世,共有30種之多,其中最著名者當屬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1、清代時期

有清一代,泰山專著更加繁榮,共計53種,使泰山研究出現了一個全盛時期。其中以聶鈫《泰山道里記》、金棨《泰山志》和唐仲冕《岱覽》最為著名。

2、民國時期

泰山專著共胡42種,亦屬洋洋大觀。如王連儒《泰山游覽志》、胡君復《泰山指南》等。值得關注的是高宗岳《泰山葯物志》,專錄泰山所產中草葯,在歷代泰山專著中別具一格。這一時期最為權重者當屬泰山學者王價藩、王次通父子編輯的大型文獻《泰山叢書》。《泰山叢書》系王氏父子用了四十餘年的時間編輯而成。泰山文獻卷帙浩繁,王氏父子披閱泰山文獻一百八十多種,予以審慎細評,對其中有些篇章的內容還作了實地考察核對,按文詞水平和資料價值選錄四十種,共一百一十卷。用毛筆手抄成四十五冊。按文獻內容分甲、乙、丙、丁四集(註:其中一集與泰山無關):山經水志為甲集(十三種六十一卷);輿地人文為乙集(三種十四卷);文苑詩稿為丙集(十四種十五卷);年譜記事(包括王價藩自撰著述)為丁集(十種二十卷)。全書有例言、目次、後記等。1936年出版《泰山紀勝》、《岱宗大觀》、《泰山圖說》、《泰安州志》四種作第一輯,內有序、跋和梁漱溟題簽,王易門的題額以及出版概況等。《中國叢書綜錄》收錄《泰山叢書》中的《泰山紀勝》、《泰山圖說》、《岱宗大觀》各一卷。《泰山叢書》全部手稿今存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1989年11月復制印刷,是古代近代泰山著述的集大成者》[以上參見《周郢文史論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46-277頁。]。

3、西學東漸時期

二十世紀的學術新思潮的傳入,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產生了一批學術巨子,而這些學術巨子也每每用其新的思維與視角展開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研究,泰山文化他們偶有涉及,但卻代表了這一時期泰山文化研究的學術高點,同時也反映了泰山文化研究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學術精英的新思維。

如章太炎在《訄書》中專設《封禪》一節,在《檢論·原教》中也專論封禪。章太炎在《封禪》中稱:「人主方教民佃漁,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議禮?」可見,「人主」教民打獵與捕魚以防飛禽走獸侵擾的草昧時代,尚談不上禮儀。他認為帝王「封禪為武事,非為文事」。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逐步演變成社會習俗,「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以祭天以肅其志,文之以祀後土以順其禮,文之以秩群神以揚其職。是其示威者,則猶偃伯靈台者也。」章太炎對斯賓塞社會學思想情有獨鍾。早在1898年,時任《昌言報》主筆的章太炎和總翻譯曾廣銓合作翻譯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著作《短論:科學的,政治的,思辯的》(Essays: Scientific,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中《論進境之理》(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1])及《論禮儀》(Manners and Fashion)。「章太炎行文的思路正是藉助斯賓塞《論禮儀》中所闡明的社會風俗習慣的演變與政治統治、宗教統治一樣,有其整合社會思想的目的[王天根,《章太炎對「本土經驗」的強調與早期「西方社會學中國化」》,《東方叢刊》2004年第1期。]。所以他認為「然則所以惡傷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草者,在彼不在此。先王以『仁物』叫號於九圍,而實陰收其利,故封禪可尚也。」[章炳麟,《訄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8頁。]章太炎還從社會風俗習慣變遷、新陳代謝的角度,詮釋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河圖》。實際上,隨著宇宙的進化與更替,「河圖」之說同「封禪」一樣,不過是人們對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斷詮釋的結果,其原意與章太炎所處的近代社會對此的審視完全是兩碼事。這樣,與《史記》所彰顯的「封禪」觀念形成強烈對比,為泰山封禪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學術視角

⑹ 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6)泰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

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

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⑺ 泰山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深入了解泰山歷史文化

1、歷史意義: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
2、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華山、恆山,僅占第三位。但就歷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3、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⑻ 泰山為何被稱為東岳泰山,成為歷代皇帝封禪的地方還獨具文化魅力呢

歷史上皇帝對於封禪這件事非常重視,顒必須要選符合自己身份的最佳地點,首先是選方向,必然選東方,因為皇帝代表天子,而日出東方,所以西、南、北三個方位的山就沒機會了,根本入選不了。其次是看高度,放眼望去整個中國版圖的東側,最高的山,非泰山莫屬。除了高度和方位以外,更重要的得有“名頭”

泰山的旅遊攻略

泰山是我國5A級景區,風景如畫,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購買門票後3天內不限制遊玩次數,堪稱中國最良心5A景區。當到達泰山站後,乘3路公交至天外村站,在這里可以搭車到山上。我是一直往上走的,沒有坐車,一直往上走就會看到12根龍柱,站立兩旁,代表著祭拜過泰山的12位帝王,中心浮雕很是大氣磅礴。

爬泰山,必須做好體力儲備,快的話2-3小時,慢的話4-5小時,在山腳2元買根爬山棍,可省不少力氣。可以不用帶太多的吃的喝的,上面的泡麵加熱水6元;菠蘿5元2個,黃瓜10元4-5根。

⑼ 分析泰山的文化與自然價值

泰山山地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中山山地,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我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
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山下1月均溫-3℃,山頂為-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為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為重要景觀之一。泰山水系以岱頂為分水嶺,北坡河流直入黃河,東、西、南坡河流江入大汶河,經東平湖再入黃河。

⑽ 泰山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泰山,五嶽獨尊,雄居於華北大平原之上。

歷史記載,第一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 保存在岱廟的兩塊殘石,9個半篆字是由秦丞相李斯書寫的,俗稱秦刻石,原本立於岱頂,碑文記述了秦始皇兼並天下後,登峰泰山,周覽東極的赫赫功業。

秦始皇在此築壇祭天,表示歸功於天,這叫做「封」,然後他又下山後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設壇祭地,這叫做「禪」。封建時代的泰山封禪由此拉開了帷幕。
泰山是道教名山,但儒、佛兩教在泰山的影響亦不可小覷,三教合一的情形比比皆是。道教在泰山是最為彰顯的文化現象,登山途中處處可見的幾乎都是香火鼎盛的道觀。
儒教仰仗著國教的地位,又有著孔子遠在泰山名揚海內外之前的歷史性登臨,再加之歷朝統治者對泰山無以復加的頂禮膜拜,才得以獲得了與道教分庭抗禮的平等地位。
傳為漢代人應劭所著《泰山記》當為泰山專著之濫觴,惜其書早已失傳,僅在《藝文類聚》、《初學記》等古籍中留下片斷,據周郢統計,自《泰山記》乃至1949年,泰山專著共127種。自《泰山記》後至明代,見於著錄的僅有北宋劉跂的《泰山秦篆譜》。有明一代泰山專著開始大量問世,共有30種之多,其中最著名者當屬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泰山專著更加繁榮,共計53種,使泰山文化研究出現了一個全盛時期。其中以聶鈫《泰山道里記》、金從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紀結束,隨著大陸文化事業的復甦,泰山研究也開始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不僅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活動廣泛開展,中老年學者在學術上日趨成熟,年輕一代嶄露頭角;這使得研究成果大量涌現,而且質量也有顯著提高。舉凡歷史、文學、藝術、美學、文物考古、宗教、民俗、旅遊及自然科學諸領域,泰山各個層面的學術課題均被觸及。一些長期困擾學界的學術難關被一一攻克(其中人文研究中關於泰山封禪、宗教、石刻、文獻的研討與自然科學研究中關於紅門醉心石質的探討,都在學術界深有影響),新方法、新史料迭見層出,泰山的學術影響明顯擴大。

閱讀全文

與泰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