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方文化很好,它好在什麼方面
一直以來,東方文化全是絢麗多彩的,而且具備較強的多元性,備受全國各地熱烈歡迎,其特性也十分顯著。
3、內斂。長期性受儒家文化具體指導的中國,包含韓日等東南亞我國也遭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陶冶,因此 大家為人處世為人處事都較為內斂,注重修養身心,並不像歐美人那般展現自我,那樣做不但能讓他人感受到舒服,並且還能獲得維護。
例如他人讓你送禮物時,大家亞洲人大部分也不親自開啟,由於假如送的禮品不太滿意,萬一大家很有可能控制不了自身的神情,便會使場景特別難堪,危害人際交往,因此僅有顧客離去後,才會開啟禮品。他與歐美人不一樣,她們注重的是主要表現激動的覺得,主要表現時下最實際的體會。
㈡ 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差異
1、餐具的差別:中國人喜歡用筷子,而西方人喜歡用刀叉。
2、思維方式上的差別: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3、生活態度上的差別: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4、對待病人的差別:東方人認為病人是中心,親朋不探視認為缺乏同情心;西方人認為病人需要一個人呆著,去探望被認為是集體來檢查。
5、強調關系的差異:東方人強調「我們」這個集體;西方人強調「我和你」的關系。
6、吃的態度差異:東方人吃的是藝術:要求色、香、味俱全;西方人講究吃的是科學:喜歡生吃(營養全面)。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桌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有整體觀念而西方人有個體意識。
7、愛的表達差異:東方人是行為為主,西方人是語言為主。
8、隱私觀的差異:西方人反感詢問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可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
9、消費觀的差異。西方人提倡為自己活著,為今天活著,敢於貸款超前消費;東方人提倡錢存銀行,為下一代活著,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買房。
10、競爭觀上的差異:中國的文化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西方文化是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
㈢ 中醫學與中葯學哪個更好
這是兩個不同的專業,中葯學屬於葯學范疇,專門研究中葯基本理論和中葯來源、產地、採集、炮製、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規律等;中醫學屬於醫學的范疇,偏重於對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等
。從性別來看,這兩個專業女生都可以考慮;從就業來看,中醫專業前景堪憂。中葯專業相對要好一些:一是中葯師數量較少,二是就業面要寬一些,因為醫葯企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是說中葯專業既可以去醫葯企業,也可以進醫院。
至於針灸,還是屬於中醫臨床的。
㈣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在本質上有哪些差異
西方文化是瞎子摸象,摸到哪裡是哪裡,你發現一個理論,他發現一個定理,這個理論只有實際驗證,如果這個實際也只是片面性的,理論也就錯誤沒有人知道了。西方文化看到的只是局部,沒有整體觀念,最高就是相對論、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還互相矛盾。東方文化強調整體、長久,由此看到了輪回循環和平衡的力量,東方文明因為注重全局和長久,所以把很多局部和短期的理論糾正、總和,最後得到的思想總綱就是,事物一直在變化發展,不能斷章取義,拘泥於死規,要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做到大道歸一,天人合一,萬物歸宗。而西方文化不管天時地利,不管全面和長久,一發現一個現象,一統計出一個結果,就意味著永遠正確,不認為有其他變化。
㈤ 東西方文化差異
第一,是義利關系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贊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
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復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干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如果團長說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說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說。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么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說,我現在想提點建議。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
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定看不懂,這里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像,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
第五,是我們思維方式里經常有意會性。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里,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說,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
㈥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
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響深遠,其根源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編纂修訂的「六經」為其文化基礎,這種文化總的表現為:注重個人修養,注重道德力量,反對武力,注重與他人、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精神的超脫,以「仁」和「孝」為社會核心。同時更注重於自給自足的內向型文化,清朝時的閉關鎖國正是其體現。
而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礎都是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源頭則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受基督教影響深遠,看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注重實踐和探索,跟中國人喜歡對生命本源的哲學思考不同,他們更注重於對自然的探索和求證,從物質層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愛」為社會核心。同時具有開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開辟時對新大陸的侵略為代表。
二、中西方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異同
①科學觀
在科學方面,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所以,盡管人類歷史上四大發明都是出自中國人之手,鄭和下西洋時,中國的造船技術是世界一流的,但幾千人的船隊七下西洋,不過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與強大」,但是當麥哲倫的船隊環游世界時, 當西方人使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葯入侵我們時,我們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邊再造一處萬里長城,思維的保守與守舊,缺乏創新和探險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於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發展。
②法制觀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禮,已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可見,在中國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補充,所以,中國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對法律的重視不是很夠。在對慾望的約束方面,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主張,即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控制和壓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慾望,講究克己復禮,這種結果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統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認為人的慾望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於社會和個人的規范,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於從屬的地位。
③民主觀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雖然整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的歷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斷加強,是民主政治的徹底喪失,但從一開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們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個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認識和看待, 要求統治者愛民、親民,重視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著「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權神授,維護等級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於民,一切的權利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權力,所以,西方人對不能為民服務的政府,通過選票的方式可以給予否決或者改選。當然這中間可能也有許多問題,但無論認識水平上還是制度設計上,無疑都比我們要先進的多。
④人際交往
中國人看重人情方面的情誼,思考問題不會單純從一個方面去考慮,而是喜歡整體、長遠去考慮,往往使一件原本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而西方人可能相對想的比較簡單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碼歸一碼,處理問題爽快而有效率,也有利於形成正直的社會風氣。
⑤個人與集體的利益關系
相對於個人權益,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慾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認為沒有國那有家,沒有家那有個人,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富於愛國和獻身精神,但也容易忽視個體利益,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經常委曲求全,犧牲自我,甚至付出慘重代價。
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三、關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感想
西方文化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 由於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生存環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導致了中西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是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探討中西文化的總體差異,目的是促進中西經濟與文化交流,加強「地球村」的聯系,謀求共同發展。
㈦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大致說來,東西方企業管理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東方宣揚集體主義,西方崇尚個性張揚;東方講究人際關系,西方推崇科學思想;東方重倫理,西方尚法制;東方管理意在引導,西方管理旨在防範;東方企業鼓勵以廠為家,西方企業則主張工廠只是工作的場所;等等。東西方企業管理中的種種差異,導致其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但是,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各自的歷史傳統,應當說是其管理差異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企業管理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源於文化基礎的不同,而「東西方文化基礎的最根本的差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季羨林語。總的來說,東方思維方式的最大特點是綜合,而西方思維方式的顯著特徵是分析,用哲學語言來說就是東方是合二為一,西方是一分為二。
在對世界的認識上,東方思維方式從綜合出發,認為萬物歸一。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也就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元氣,它是一個混沌的整體,充塞宇宙,推優惟愧,視之不可見,搏之不可得。然而它的作用卻是實在的,與天地萬物相融合。同中國傳統哲學所講的元氣論不同,西方古代哲學講的則是原子論,認為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一種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其根本屬性就是「實在性」。如果說西方思維容易導致的結果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那麼東方思維則是「見林不見木」。也就是說,東方文化傾向於從整體看問題,而西方文化則傾向於關注個體和局部。就拿「國家」這個名詞來說,中國原來就這么一個詞,其含義籠統而豐富。而西方則分得比較具體,有幾種說法:一是state,對應的是國家機關;一是country,對應的是疆域;一是nation,對應的是民族。再拿醫學來說,中醫治病是望、聞、問、切,全面考慮,一付湯葯,多方照顧。而西醫則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東西方綜合與分析的思維特點,由此可見一斑。
在思維方式上,東西方都講辯證法,東方的老子和西方的赫拉克利特都是辯證法的大家,但東西方的辯證思維又是有所不同的。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比較注重對立的統一,認為和諧,對立雙方的統一是最重要的;而西方則強調對立面的斗爭。老子特別強調和諧,孔子亦講「叩其兩端」,講和諧與統一的「中庸之道」。而赫拉克利特則特別強調斗爭,強調雙方的對立。這說明雖然東西方古代都有辯證思維,但其思維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東方重合,西方重分。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也體現在對天人關系�或者說主客關系的認識上。東方文化傳統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則是「天人相分」。
在東方漫長的文化傳統中,「天人合一」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天人合一」的觀念源於原始氏族時代,成熟於先秦。它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的順從、一致、和睦、協調的關系。此後,漢代的董仲舒講「天人感應」,講「人副天數」。建立起了「陰陽五行」的宇宙論圖式,並以此來規范人們的政治、經濟活動。如果說漢代的「天人合一」觀念主要建立了制約人們外在行為的規范的話,那麼,宋代的「天人合一」則已經浸透到了人們的內心世界,用來規范人們的倫理道德、情感、心性。被朱高尊為「宋德之首」的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把宇宙生成、萬物化生的理論和人類、社會的產生及道德倫理規范統統融合在一起,認為從天地萬物的「立太極」到善惡五性的「立人極」,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後來的未贏對周的學說極盡發揮之能事,從而使自然、社會、人生一體化的整體觀念成為東方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思維模式。從這種思維模式出發,無論在認識客觀世界上還是在社會組織管理及人際關繫上,東方文化體現出來的都是天人合一、整體和諧與中庸平和的特徵。
與東方不同,西方文化傾向於天人相分、主客相分。長期以來,西方哲學史上佔主導地位的是二元論,亦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兩個各自獨立、性質不同的本原構成的。早在古希臘時代,先哲們就將人與自然分割開來。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們,關注的對象主要是自然,而人本身則在哲人們的視野之外。傳說當時的哲學家泰勒斯因一邊走路一邊仰頭觀看星象,不慎跌落井中,引得一位姑娘嘲笑他,只急於知道天上的東西,卻忘了自己的存在。只是從智者派領袖普羅泰戈拉起,才出現了以「人事」為主要對象的哲學,到蘇格拉底時,他已經認為「心靈是惟一值得研究的對象」。也正是由此開始,西方文化中就出現了關心人與關心自然的分野,這也正是天人相分思維方式的體現。在中世紀,整個世界又被一分為二,出現了「上帝之城」�天國與「世人之城」(人世)的長期對立,人學成為神學的「奴婢」,人性受到神性的壓制。中世紀神學家安瑟倫曾告誡人們說:「輕視自己的人,在上帝那裡就會受到尊重,你若把自己看得很微小,在上帝眼中,你就是大的。」在這一時期,人不但與天相分,而且成了天�亦即神的奴婢和臣民。近代以來,隨著人性的解放和科學的發展,人們不僅把無形的天�亦即神踩在了自己的腳下�如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同時,還開始向有形的天�即自然開戰。伴隨著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的節節勝利,科學精神與理性分析亦得以發揚光大,在近現代的西方文化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並影響到了包括企業管理在內的諸多人類行為。
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同各自的歷史傳統亦緊密相聯,而正是不同的歷史傳統,對東西方企業管理差異的形成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
稍具管理學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任何一個組織,其功能的真正發揮都有賴於管理。因此,自從有了組織,便也就產生管理。產生於19世紀中期的現代企業,遠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重要組織,因此,最早運用管理理論和管理原則來發揮組織功能的並不是企業,而是其他比企業出現得更早的組織,早期組織中形成的管理思想和原則自然會影響到後來的企業管理。可以說,歷史傳統是決定企業管理面貌的基本因素之一。
在西方,最早出現的重要組織是政府、教會、和軍事機構,西方關於領導、指揮、協調、控制和職能等管理學方面的專業化概念,都是在這些組織的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在西方的歷史傳統中,國家和教會是兩個各自具有不同勢力范圍的獨立機構,它們分別發揮著不同的社會管理功能。在漫長的中世紀,教會是西方文化和「人與上帝關系」的主要管理者,它壟斷了人們的全部精神生活,政府無權過問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政教分離的二元化社會組織傳統,對西方管理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教會壟斷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管理就被看作是與思想信仰無關的活動,16世紀的馬基雅維利,就明確提出了管理與道德互不相乾的觀點。工業革命以後,隨著機器大生產和現代企業的出現,人越來越被只當作勞動力來使用,從而逐漸形成了將人作為社會精神存在物和生產者分割開來的觀點,即認為企業只是工作的場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只應該在工作場所之外。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直到今天也還是西方企業管理中仍然存在問題的根源之一。
與西方不同,傳統中國是一種一元化的社會組織結構。先秦之時,諸侯林立,百家爭鳴,思想文化燦爛繁榮。然而,並未出現西方早期文明中那種重自然與重人事的分野,亦即科學探究與人文追尋的對立。中國早期的哲人們,其思維的翅膀主要在人文王國的天地翱翔,這使得中國文化一開始就缺少科學精神支配下的對自然的理性探尋。如果說先秦之際的文化可以不受國家的控制而自由綻放的話,那麼,秦朝之後,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由之花就開始萎縮和凋零了。秦統一中國後,把軍、政、財、文大權全部集中到朝廷或皇帝手中,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隨著封建統治的日益完善,不但人們的經濟、文化活動被統進了政治之中,最後就連人們的倫理道德,情感心性也被同政治統治緊密結合在一起。至宋代時,經過儒學家們的努力,終於構起了自然、社會、人生一體化的系統思維模式。這一思維模式不但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導,而且也直接強化了政治—經濟—文化一元化的社會組織結構。中國社會長達2000年的這種一元化的社會組織形式,也使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行為不單同經濟和政治,而且同文化活動與道德倫理都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對中國現代的企業管理有著直接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企業管理普遍帶有濃厚的政治性和強烈的倫理色彩,企業不但是工作的場所,而且也是政治宣傳和道德教育的場所。與西方企業中嚴格的法制、冰冷的理性不同,中國企業中發揮作用的是無章的人治、溫和的人情。因此,「以廠為家」的觀念對西方企業是格格不入,而在東方企業看來則是順理成章。諸如此類的東西方企業管理中的差異,正是由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歷史傳統所致。
總之,文化與管理的關系,已經成為當前管理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正是文化差異,帶來了管理基因的特性差異,使不同的文化特質,成為不同管理模式差異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探究東西方文化的特質,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東西方企業管理的差異,進而主動迎接日益到來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戰。
㈧ 中醫西醫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中西醫的根本區別是兩者的醫療理念的不同,由此發展成為各自不同的理論基礎,這是中西方文化根本不同的必然結果。
西醫產生較晚,也就在百年計的時間內,受西方科學出現的影響,建立起了自己的醫療理論體系的根據。科學是什麼?至今還沒有一個十分肯定而准確的定義,但它本身還在不斷發展中則是可以明確的事實;因此,它不能成為一個唯一而恆定不變的判斷事物的標准,也是一個事實;原因就在於它並不能周延,很多未知它不能作出或作不出合理的解釋;即或解釋了,也會隨著它自身發展的原因而又作出修正;這正是「科學」目前沒有肯定準確定義的原因之一;所以,它只能是對學識分科的認知;但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務「實」,只認可眼見為實,不認可未見之虛,這就是它無法周延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西醫以解剖肉眼所見、或顯微鏡等儀器可見為其認識的醫理,對人體的病患,就局限在病灶本身具體可見范圍內,至於這個病灶對其它臟器潛在的隱患,因未發生而不可見,就出現了針對病灶實體的所謂「頭痛治頭 足痛治足」的醫療認識及實質性操作。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它的歷史以千年計,如今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歷史存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源於河圖洛書所誕生出來的八卦陰陽《易經》文化,即「醫易同源」;古有不學易,無以為醫的說法,說明《易經》對中醫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易經》講什麼呢?講陰陽變化、陰陽周流;陽為顯,陰為隱,顯者可見,隱者不可見;將不可見視作可見,所以人們謂之「玄」;這是東方哲學即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無法抹去的概念;中國人極擅在這「玄」中去認知世界,我們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與偉大!古人認為,世界是由可見與不可見組成的,是一個統一體,即陰陽對立且合一;這一認知,使古人看問題趨於周延全面,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避免了片面性;這是中醫所以能看到儀器無法檢測到的經胳、血位、以及精氣神等不可見的根本原因,實質就是陰陽關系;古人並不局限於此,還進一步認為,世界是相互關連的,彼此互有影響的;古人觀天察地識萬物,總結出五種關系特性,就是金木水火土,即五行;它是物質但不等同於實際物質,是類屬物質的共同屬性,體現為物質運動的規律,故謂之「行」;行就是運動,五種物質屬性運動的狀態就是生與克,即它們有相生相剋的運動規律;之所以為五,是因為古人認為數之極為十,至極則變,故去十不用餘九,九之中為五,前後各四,亦合河洛五居中的特點;正如《易傳》所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五行正好成為古人對五臟的對應認識,臟腑是相互關聯制約的;這就奠定了中醫的整體認知觀,視人為整體,病則為這一整體上的變異,牽一發而動全身,使五臟六腑失去平衡而成病;所以治其異變,就會考慮到它對相關臟腑的影響,而不是「頭痛治頭 足痛治足」,而是全盤考慮臟腑五行生剋關系,使之重新恢復整體平衡;所以民間就有中醫在於調理的認識,但並不全面;治療的過程就是調理以使體內平衡而達到病癒的治療目的,這就是中醫;它是對人體最大的保護,不認為體內任一構成器官是多餘的,是可以切割丟棄的;西醫的手術切割,本質上己破壞了人體自身本有的原始平衡。
可見,中西醫基於不同的理念建立起來的醫療基本理論是完全不同的。
中西醫之爭論焦點,實質是理念間的爭論,中醫以古代哲學或如人所說是玄學為基礎建立起自己整體觀即宏觀的基本理論;西醫以尚在發展中的科學實見為基礎建立起自己個體即微觀的基本理論;哲學為形而上,科學為形而下;所以中醫務實亦務虛,西醫只務實不務虛。孰高孰低,爭論一直在這理念層面上,並未觸及本質。
本質是什麼?就是中西醫都是醫學!
醫學是什麼?醫學就是以葯物或物理手段根除病患的過程。因此,中醫西醫都是一個層面的,都是醫學的體系,是醫學上的兩個分枝。醫學的最終目的體現為療效,只有療效才是說明中西醫高低的關鍵!西醫因憑借科學的優勢,而擁有了各類醫療器械,但這應歸功於研製這些儀器的醫學科學家們,而非西醫生的治療手段的自生發明;中醫除了四診外,還有針灸、按摩、拔罐等醫療手段,這是中醫生在治療過程中的獨有發明;從實質上論,中醫更象純粹的醫生;西醫如果失去醫療器械,將以什麼為依據而治病呢?將如何下手呢?外科可以說是技術操作工,技術嫻熟源於對病人治療的經驗總結,經驗不足如美容將人毀容就說明這一問題,如果把切除縫合手術視為醫,這也只是基於西醫的認知;如果加以化療放射等為治療手段,其痛苦程度不亞於病痛本身,這也是西醫只顧病灶漠視病人本身整天都體存在的最明顯的實例。如果醫療就是給人帶來更大痛苦,與不醫治之痛有何區別?尚且還未必治癒。
中西醫既然同屬醫學,它們各自以什麼為自己的醫療理念,是無需詬病的,只要是立足於「醫」就是達到目的了。就如同學生學習文化,是選人教版課本還是本土課本,會成為一個問題嗎?只要學到文化就OK;西方講上帝,中國講神仙,是信上帝靈呢?還是信神仙靈呢?所以,以中醫以哲學或玄學為醫療理念就認定是迷信就不是醫學,西醫以科學為醫療理念就是高大尚就是醫學,是十分膚淺的!哲學能治病嗎?科學能治病嗎?都不能!各拜各的神各修各的道,只有以之為理論核心的醫學能治病;所以不要以其所據理念為何論是非,更不要幼稚到以古老與現代論優劣,更無須以西方神聖東方卑劣來叫板;醫的優劣在療效!中醫幾千年存在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是社會的幸事而非禍事!
簡言之,中西醫區別在理念,而不是醫本身;什麼樣的理念產生什麼樣的醫,並使醫法有了區別。中醫是不可否定的醫學存在,它將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這是永恆的出路,而不是靠西醫改造而沒有了路!
㈨ 東西方習俗有哪些異同點
東西方風俗及禮儀的差異,其實最根本的在於文化的差異。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西方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但在他們內部之間,比如:南歐和北歐,西歐和東歐,就是英國,德國內部也有著異處,然而體現著本質差異的無疑還是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
龍和鳳在中國,龍是圖騰的形象,在圖騰發展的進一步神聖化之後,形成了龍,鳳等具有多種動物特徵的綜合性圖騰形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是一種能興雲降雨神異的動物。因而,在我國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虎比喻豪傑志士。「龍」在成語中也被廣泛的利用,如、「龍飛鳳舞、藏龍卧虎」等。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以「龍的子孫」自豪。我國的傳說中,鳳凰是一種神異的動物,與龍、龜、麒麟合稱四靈。鳳在中國還指優良女子,還有太平昌盛之意,舊時,鳳也為聖德。"鳳毛麟角"指珍貴而不可多得用來比喻有聖德的人。
在西方龍和鳳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在西方,龍是罪惡和邪惡的代表,西方的鳳,是再生復活的意思.在西方傳說神話中,龍是一種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 ,能夠從嘴中噴火 。到了中世紀,龍演化為罪惡的象徵,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電腦游戲)中的魔鬼diablo是個長得很像龍的怪物, 在英語中,龍所引起的聯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想完全不同。要是對西方人表示贊美千萬不可用龍鳳等。
中華民族是一個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像龍、鳳是一種福音。從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長期受宗教的影響,我國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封建思想的統治。西方人信仰上帝,與上帝作對就是過錯,就是罪惡;而我國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給我們帶來好運,神把龍作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間,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東西思維方式的沖突
在歐洲工作生活了26年,現在是中國駐德國大使的盧秋田老師說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在臨死以前,你問法國人,你死前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法國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檳酒。又問德國人,你死前有什麼願望?他說如果我還有力氣的話,我想再作一次報告。這就是德國人,喜歡作報告。我想這也許就是思維的不同,這還只是在西方內部,要說到東西方的差異,我想就更大了.
對於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有四點:第一,思維的廣泛性.我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 一個美國人給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美國人的信,一看就發火,因為美國人在信的開頭,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開門見山,後面才講些客套話。中國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國人的來信先看後面。而美國人看中國人的信,開始越看越糊塗,不知道對方要說明什麼問題,到信的末尾有幾句才是他要說的問題,前面說的都是客套話等等。 美國人讀中國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寫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
第二,思維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年輕一代的思想變化也正是如此。我們已經與50,60,70年代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思維方式的差異有時感覺得到但很難說清楚,也不容易反饋給對方。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第一,是義利關系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贊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
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復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干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如果團長說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說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說。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么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說,我現在想提點建議。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
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定看不懂,這里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像,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
第五,是我們思維方式里經常有意會性。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里,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說,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聯接著確切。
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徵。濟慈名句所謂: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聽不見的更美。還常常用問句作回答,以問為答,問而不答,讓你對下文有著無限的憧憬和想像。
造成的教育差異
兩種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極其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處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說西方的教育,從體制到政策實施都近乎完備,一批批的孩子們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級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的學生養成了很多驕奢的習慣,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他們的教育環境比起中國的簡直好之又好,他們的主體是過於培養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質,這也是鄙人比較欣賞的地方。從小時就鍛煉他們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國際夏令營中明顯看出他們的孩子比我們的要堅強的多。我想,這也有著一定的環境因素吧。
比而較之,中國的素質教育總也不能盡善盡美,除了環境因素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難改變這種傳統。還有,中國的素質教育過分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及自我能力的提高,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學生在國際競賽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則遠不及人。在中國有很多學生對教育不滿,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兩種等級。
我想,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並不能說明孰好孰壞,這只是兩種文化及社會制度的產物,他們各有好壞,我們應該互相吸取對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
周老師說:「中國是陸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 這話很有道理。一個是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中國長期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我們大陸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一種鄉土情誼,一種鄉鄰的情誼。我們不是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這在西方國度一定很淡漠,他們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同鄉,不會很激動,而我們的華僑,在外面有很多同鄉會,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會。我們經常講本土本鄉,甚至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等等。這些跟我們的長期農業社會都很有關系。還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都帶有很濃厚的情,這種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
另一個是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是以儒家為主、兼有諸子百家各學派的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方式,這與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方式大不一樣。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裡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就分別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或個體思維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㈩ 東西方文化比較...
1語言方面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代表著東方,但中國的語言和西方的語言差異不小。在稱呼、問候、表達上等有明顯的差異。
例如:漢語和英語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說法,請別人幫忙前,也要先說點什麼,例如漢語里「謝謝」、「對不起」、「請…」,英語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等。總的來說,這些表達方式十分相近,不會造成什麼麻煩。但是,盡管相近,仍有差異。
英語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漢語的「謝謝」和「請…」用得更加廣泛。如果求人幫點小忙,比如借支鉛筆,問個路,傳個話,叫人來接電話等,中國人常常不說這些客氣話,特別是對親屬和好朋友,更不用這樣客氣。許多中國人認為,西方人過於喜歡說Thank you和 Please,沒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煩。另一方面,中國人相信對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來,不說這些客氣話就有些失禮,對別人不夠尊重。
由此也可看出,東西方的語言差異,因此,當我們外出到其他西方國家時,應該先了解西方國家的語言在表達上、問候、稱呼等的方式,才能更好的進行溝通與交流。
2教育方面
西方的教育的主導思想則是:每個人都是特殊人才。不能因為某學生數學不好,就認定其笨,或許該生會是生物、體育、或音樂、文學等領域的奇才。西式教學,給予所有學生機會去充分發揮個人所長,並鍛煉將來在社會上實用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適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如此培養的學生,越往高處走,才幹越能得到發揮。這也是為何西方的高等教育和國家科技水平能領先世界的原因之一。
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是三缺一因而不算全面,這也是為何東(中國)西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學生都會有缺陷。應該把「教、學、做」三階段統一起來,教育全過程才算完整,培養出的人才也比較全面。目前西方教育界已認識到問題,因此正在加強中小學基礎知識教學和考核。而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在向另一方面努力,台灣取消聯考,而大陸提倡所謂「素質教育」,都旨在補充純知識教育之外的內容。如果東西方的教育方式能夠融會貫通,相得益彰,那將是比較理想的。
如今的中港台地區,科舉制早不存在,高考制也面臨挑戰與改革,那種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早晚會被更科學的方法取代,我們頭腦中的傳統教育觀念也應該改變
3:飲食方面
吃中餐時,食客們圍坐在餐桌旁等飯菜,全過程是:廚師將飯菜做好以後端到餐桌之上,圍坐在餐桌旁的進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據各自的喜好選取相應的飯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種飯菜都不屬於任何一個食客,大家為了相同的目的聚在同一張餐桌旁,面對相同的飯菜各取所需,解決飢餓問題和生存問題。
吃西餐時,食客們圍坐在餐桌旁等飯菜,廚師將做好的飯菜分成相應的幾份,將每一份飯菜端到相應的食客面前,每個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飯菜。
不同的飲食文化,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4:建築方面
東西建築風格的不同,從本質上看是因東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國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則較重視科學與宗教
在此我們總結出了3點比較明顯的差異
1)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區別是在製造空間的方法上。在西方,確立室內的空間,牆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先通過牆確立空間,上面加頂就像一個蓋子,只是一個覆蓋物而已。在東方正好相反,屋頂是最重要的建立空間的因素。通過由柱子支撐的屋頂確立空間而後再填充牆。
2) 第二個區別在於空間本身的狀態。西方世界強調的是積極空間,即發揮建築物本身作用的內部空間。然而在東方主要強調的卻是消極空間即建築物周圍的外部空間。
3)第三個區別在於東方的基本建築原則和風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西方的風格卻得以進步。在東方,一種建築風格只是簡單的重復。而西方卻越來越強調建築物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個性,其結果就是建築風格和特點的持續改變。
東西方由於民族風格、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種種差異,造成了建築風格的迥異
5 音樂方面
中西音樂之差異中西音樂之淵源各異,除了因民族性所產生的色彩差異之外,主要表現於中國音樂注重的是情韻,而西洋音樂注重的是和諧?
溯本求源,西洋的和諧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數學與幾何學的科學性及數理協調性;而中國的情韻則可說是源於先秦諸子的哲學,甚或是源於古代鍾鼎的花紋及原始壁畫的動物飛騰之象?因為,「飛舞躍動」之美始終是中國諸藝術的主要特色,當代美學巨擘宗白華也認為:「舞」是中國藝術意境的靈魂?
歸根結底,中西方的宇宙觀?世界觀的不同,是中西音樂風格形成各異的根本原因。
6 繪畫方面
西方繪畫十分講究透視法,所謂透視法,簡單地說,就是用線條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空間的方法。世界是立體的,西方人沒法不觀察到這一點,然後他們聰明的大腦指揮他們靈巧的雙手在白紙、畫布和牆壁上如實地記錄下他們看到的一切。西方寫實主義繪畫尤其強調對細節的刻畫和還原生活的特性。他們嚴格地按照物體在同一空間中的大小比例進行描繪,也就是說,是按照近大遠小,近高遠矮的基本原理進行創作的。所以物體在平面上也能呈現出具有長、寬、高三維空間感覺的立體效果,給人以生動、逼真、身臨其境的感覺
中國繪畫傳統,則以「形神兼備」為皈依,重在抒發主體精神,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把握,由表及裡,強調其精神特徵的理解,將畫家的主觀精神因素,包括修養、品德、秉性與客觀世界相融合,從而創造出具有深刻內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區別於西方繪畫的種種技法,如毛筆的皴擦、點染,運用線描或色、墨的變化來表達形神,且擅詩、書、畫、印結合,富於東方特色。
中西方繪畫發展至今,由於彼此的借鑒、交流,均可根據材料工具分為水墨畫、油畫、版畫、壁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等。許多畫種還可細分,如版畫有木刻、銅版、石版、膠版、絲網版等;中國畫又有寫意、工筆、兼工帶寫等樣式;油畫可分無光和有光;壁畫則除傳統濕壁畫、鑲嵌畫外,更發展了眾多材料和技術各異的新型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