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齊文化博物院簡單介紹20字
齊文化博物院,由淄博市臨淄區籌建 ,由天津華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周愷 大師主創設計,目前已完成總體規劃 及博物館外型的概念設計,已完成項 目備案手續、基本建築規劃和環評手
總投資為6億多元,建築面積為
續等。
13.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一座集 收藏、保護、研究、展陳、教育、休 閑功能為一體、以齊文化為主線,
齊國故都臨淄為核心,展示齊國各種 歷史及現代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
❷ 青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青州博物館還有154條相關問答,更多青州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❸ 青州有哪些景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城市的西南郊區有雲門山、駝山、玲瓏山,「三山聯翠,障城如畫」。雲門山主峰海拔400多米,雖不甚高,但卻是拔地而起,巍峨聳立。山頂有洞如門,夏秋時周圍雲霧繚繞,故名「雲門」。山上多摩崖石刻,其中著名的是一巨大「壽」字石刻,高7.5米。其旁駝山自古是齊魯名山,山上有五座石窟,內有600多尊石佛,稱為駝山石窟。
青州城則內有紀念北宋范仲淹的范公亭和建於元代的清真寺真教寺等名勝古跡。近郊的龍興寺遺址曾發現一巨大窖藏,內有數百尊南北朝至北宋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水準頗高。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駝山石窟
❹ 青州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青州古城旅遊區
位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東省青州市境內,總攬青州古城、雲門山、博物館三大板塊,是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城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區。
青州古城是國內外罕見,至今保存完好、山水城一體的明清古城。大量衙署建築遺存、遍布古街的牌坊、120多條明清古街巷及眾多傳統民居,蔚為大觀。隆盛糕點、金城葯鋪等老字型大小和特色店鋪400多家,青州府傳統名吃100多種,延續著海岱都會的繁華。世界上最早的拉弦樂器——青州挫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州回族花毽以及滿族八角鼓等70餘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述說著青州古城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
青州古城歷史脈絡清晰,城建格局完整,至今完整地保留原貌。漢、回、滿等多個民族、2萬多原住民完整延續著古青州地區的傳統文脈。具有800年歷史的昭德古街,2009年被列為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真教寺為全國僅存的三大元代真教寺之一,始建於宋代的萬年橋,歷經千年,保存完好。三賢祠、歸來堂等記錄著范仲淹、富弼、歐陽修、李清照等眾多歷史名人與青州古城的不解之緣。這里,先後走出了800名進士,12名狀元,國內罕見;北魏賈思勰在此著成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齊民要術》;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多處涉及青州古城;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奎星樓、三官廟等上百處古建築凸顯了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建築文化共融共生的青州古城文化。
❺ 青州市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青州博物館陳列面積達7000平方米,十二個展廳,分別為:
青州簡史陳列廳
內藏元青花三件
三件珍貴的元代青花瓷器,為1985年4月山東省青州市糧食中轉庫鐵路西側元代墓葬出土。
此墓出土的三件青花瓷器,一瓶、一盤、一碗,為墓葬中常見的器物組合,從胎、釉、造型、紋飾、青花的發色看,處處都表現出元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徵。三件瓷器胎體均堅致細密,較為純凈,局部含有少量雜質,呈鐵褐色小點狀,胎體從口沿到底部由薄逐漸增厚,玉壺春瓶和碗尤其變化明顯。其釉質瑩潤,白中閃青,口沿處非常薄,有的地方甚至露胎,底足施釉不甚到底,玉壺春瓶底足內施薄釉。胎與釉結合處呈現非常自然的火石紅色。從造型看,玉壺春瓶頸部細長,腹部不太豐滿,整體顯得瘦高;玉壺春瓶和碗圈足外撇,盤、碗口沿呈葵花形,碗圈足內有明顯的乳丁狀的突起,這些都是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徵。從紋飾看,卷草紋、回紋、蕉葉紋、變形蓮瓣紋、菊花紋、龍紋都是元代非常流行的紋飾,尤其是玉壺春瓶上的龍紋,小頭,細頸,三爪,網狀鱗,堪稱元代龍紋的典範之作。從青花的顏色看,顏色深淺不一,發色較為濃艷,所用鈷料應為進口的蘇泥勃青料。顏色深的地方呈現藍黑色,用手觸摸有明顯下凹的感覺。這三件青花瓷器出土地點明確,時代特徵非常典型,為我們深入研究元青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資料。
說明:
01龍紋玉壺春瓶
口徑8.8厘米,底徑9.3厘米,高30厘米。圈足略外撇,器底輪旋紋明顯。胎質較薄,胎體堅致細密。釉質細膩而瑩潤,白中泛青。器底施薄釉,通體沒有明顯的積釉之處。胎與釉交接處呈現火石紅色。器紋飾上下分八層,口沿內繪卷草紋一周,頸部飾蕉葉紋、變形回紋,肩部及近底處飾蓮瓣紋、卷草紋各一圈,腹部主體紋飾為龍紋。龍三爪,小頭細頸,張口露舌,雙目炯炯,四肢矯健有力,頗具動感,龍鱗為網格狀,龍四周點綴有如意頭飄帶雲和火焰紋。整體畫面構圖嚴謹,主次分明,和諧完美。
02鹿紋盤口徑16.5厘米,底徑13厘米,高1.4厘米。口沿為七瓣葵花形。唇邊外折,淺腹,平底無釉,口沿邊緣用青料繪卷草紋一周。盤心為兩棵交叉的倒垂柳,樹枝在微風中飄盪。樹下畫一隻鹿,作回首仰頭狀,一隻前足抬起,三足踏地,作觀望狀,似乎在招呼同伴,充滿動感。近景繪石頭蘭草、靈芝以及其他花草。此盤圖案構思美觀大方,紋飾布局嚴謹,給人們的印象是滿而不亂,主次分明,渾然一體。
03菊花紋壓手杯
口徑7.5厘米,底徑2.9厘米,高3.9厘米。葵花形口沿,圈足,足內無釉。內口沿繪卷草紋與細弦紋,杯心繪纏枝菊花紋與寬弦紋。外邊緣飾青花紋帶一周,腹部繪纏枝菊花紋與弦紋。胎體稍顯厚重,紋飾較粗,顯得敦實、沉穩。這種杯因胎質厚重,器形小巧,將杯覆合手中,大小恰合掌心,故有「壓手杯」之稱,可做茶具、酒具及其他生活用具 。
龍興寺佛教造像
多次赴海外展出
古代書畫陳列廳
有清明上河圖,狀元卷等
石刻雕塑陳列廳
陶瓷陳列廳
2006年6-8月,山東省考古所青州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位於青州市譚坊鎮香山北麓的香山漢墓陪葬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並對墓葬和周邊進行了考古鑽探。此次發掘共清理陶俑、陶器2000餘件,青銅質、鐵質武器2000餘件,因陶器、陶俑彩繪保存完好,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被評為2006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之一。此後,在國家文物局的鼎力支持下,在文物保護專家的極力呼籲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國家文物局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基地)、青州市博物館聯合制定文物保護方案。到目前為止,這批文物的保護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成果處現。現將成果作初步展示,以饗專家和廣大遊客。香山漢墓陪葬坑南北長約7米,東西寬5米,深4米,分三層。陪葬坑內容龐雜,大體可分為人俑、犧牲俑、家禽俑以及各類禮器、生活用器等。這里是陪葬坑第二層全景圖。西半部為陶牛、陶馬,東半部以生活用器為主,南端放置十幾個大型立俑。從墓葬地域、形制以及出土器物來看,年代為西漢前期,墓主至少是淄川國的貴族,甚至是國君。人俑近800件,可分為立俑和騎俑。現在我們看到的六身長袍男立俑,方冠,束髻,身著及地長袍,手拱而立。他們的冠帽帶,有的用泥條粘在下巴上,有的則是在下頜處用紫褐色彩繪勾勒,整體感覺大方威儀。此處陳列的三身男侍俑,一身短打,作僕役打扮,雙手分開,作執物狀。從冠飾、服飾及發髻細節可推測其身份地位遠低於長袍男立俑。長袍女俑體態小巧,身姿婀娜,呈S形,盡顯女性柔美。發髻宛然,鏡中可見長發飄飄,引人遐思。面容低眉順目,謙卑恭謹,顯示出當時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騎俑服飾華美,面容肅穆威武,胯下戰馬健碩,昂首嘶鳴,氣沖雲霄,出征在即、勝券在握的感覺躍然於眼前。陶馬約350件,或張口長嘯,或昂首側目,或低頭嘶鳴,各具神態。做工精緻,肢體比例准確勻稱,有棗紅、白、黑、花等多種色彩,周身飾有彩繪,馬具馬飾一應俱全,尤其是披掛於馬背上的彩繪馬鞍,線條清晰流暢,精美異常,為研究漢代馬具提供寶貴資料。家禽俑約250件,如陶豬、牛、羊、狗、雞等,他們或卧或立,形態各異,極具生活情趣。另外,有成套的禮器,如鼎、壺、卮等,也有生活用具,如盆、盤、耳杯等約600多件。大部分器物上有紅、白、紫等精美的彩繪,紋飾以卷雲紋、水波紋為主。陶質細膩,顏色絢麗,紋飾清晰,製作精巧細致,充分展示了漢代的制陶工藝水平。總體來看,香山漢墓彩繪陶最卓著的特點是精緻細膩的彩繪。人俑形態逼真,面容清晰,五官、胡須、冠服細節等表現手法極具真實感和藝術感。衣冠服飾色彩主要有紫、粉紅、黃、黑等。諸多色彩中最讓人振奮的當屬紫色,此色叫中國紫,又名漢紫,是兩千年前的一種人工合成顏色。當今科技水平可以輕松地分析出中國紫的分子構成,但兩千多年以前的人們是如何合成這種顏色的,目前仍是未解之謎。細心地觀眾會發現,諸多人俑或是馬俑身上有粘合處或孔狀,這說明其製作方法大部分是分開製作,人俑的頭和身分別製作,馬俑的頭頸四肢與軀干分開燒造,然後再粘合在一起。人俑身上的孔內原來多為木質的禮器或是兵器,現已腐朽不見。透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盛行的厚葬之風,他們「事死如事生」,認為人不會死去,只是到另外一個世界享受生活。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兩千年前漢代人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和浪漫情懷 。
石刻碑碣陳列廳
玉器陳列廳
宜子孫玉璧
青銅塑像陳列廳
陳列展覽堅持精品化、專題化的原則,突出青州特色,集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雅俗共賞。
狀元殿試卷
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中國唯一的殿試卷真跡,價值連城。它的發現和失而復得,曾引起國內外的一陣陣轟動,外國幾家通訊社也曾為此爭發消息。它填補了中國宮廷檔案空白,是研究中國科舉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獻,系國家一級文物。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為19折冊頁,每折通高47.6厘米,寬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為全綾裝裱。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皇帝朱翊鈞御書下鈐「彌封關防」長印,佔一折。下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為1厘米見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闢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主張「實心先立」、「實政繼舉」才能天下太平安樂,具有重要的歷史、現實意義;並附有作者上三代簡歷。後3折列著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位等9位讀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職銜與姓名。為滿足專家學者及收藏家的要求,青州博物館將狀元殿試卷復制展銷。趙秉忠(公元1573-1626年),青州鄭母鎮人,15歲補府學生,25歲中狀元,30歲任會試同考官,39歲升庶子,典試江南,曾為國家選拔過不少棟梁之才,官至禮部尚書。因受魏忠賢閹黨迫害,致仕還鄉後又被削官奪俸。天啟六年,憤懣而逝。
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1996年10月7日,青州博物館在青州龍興寺遺址內勘探並搶救性發掘了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並在博物館展出。龍興寺約始建於北魏時期,元末明初廢棄,是一處延續千餘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於寺院遺址最北部,南北長8.7米、東西寬6.8米,坑內有規律地埋藏著北魏東魏、北齊至隋、唐、北宋時期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其中既有大型造像碑,又有單體造像,涉及佛像、菩薩像、弟子、羅漢像、供養人像等諸多題材;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高僅20厘米。裝飾豐富多彩,浮雕、鏤雕、線刻、貼金、彩繪等無所不包。其中北齊時期用青州本地出產的石灰石雕刻的石像為最多,絕大多數上施彩繪和貼金,部分保存較為完好,實屬罕見。這批佛教造像延續時間長達500年,類型多樣,造型優美,雕刻精湛,立體感強,威嚴凝重,是研究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的佛教造像群之一,被評為『96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國家文物界的權威人士認為:龍興寺佛教造像「地方特色鮮明,整體藝術很高,為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漢代「宜子孫玉璧」
1982年春從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冢子東漢古墓中出土。經鑒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完整、最大、最優、藝術性最高的一件。質地為和闐墨玉。圓形出廓,外徑15.4厘米,內徑2.6厘米,出廓5.4厘米,重375克。中部有凸起圓環。環與外廓間交互淺浮雕夔龍與乳丁共8組。環與內孔間雕乳丁158個,背面與正面同,是乳丁減為118個。出廓部分由透雕夔龍紋組成,紋中間透雕「宜子孫」三字。這塊玉璧以體形大,雕技精湛為世人所珍,是僅見的有字漢璧,為國家一級文物。
北宋銅錠
國家一級文物。長14厘米,重1562.7克,兩端呈圓弧形,中部呈束腰形,表面微凹,凹部鏨刻銘文,只辨「重□五十兩」數字,背面平光。這是朝廷的壓庫幣,中國罕見。
清明上河圖
明四家之一仇英臨摹的《清明上河圖》。圖卷畫心縱33.4厘米,橫840厘米。不僅摹寫逼真,而且有「再創造」。它描繪了北宋時東京汴梁(今開封)的遠郊、近郊、汴河兩岸、城內和宮城等地清明佳節時的情景。圖中有高大的宮殿,繁華的市區,也有幽靜的村店;有豪華的宮廷龍舟,高雅的軒輦,也有古樸的牛車帆船;有華貴的官員和夫人在賞春,也有窮藝人在街頭賣藝,農夫在辛勤耕作等。畫中人物2012個,或動或靜,或聚或散,城郭樓台與遠山近樹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運筆細膩,設色考究,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明代繪品,也是傳世的唯一摹本。畫卷前有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撰寫的《清明上河圖記》,文末說:北宋張擇端所繪之「真本傳歷既久,自元及明,原委有緒,今已入天府,不可復見,其粉本向藏朱理大家,予及見之,因乞吾友仇君實文臨摹,經歲畢工,纖毫無漏,直可奪天巧,復舊觀矣,後之覽者,當即以真本視之可也。」
清代石碑
青州市博物館還存有兩方清代石碑,記載了青州駐防旗兵參加鎮江抗英戰役的英勇事跡。一方是鈔刻的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六月,在江蘇鎮江府建立的「青州駐防忠烈祠碑」;一方是同年八月青州府在駐防滿洲城(北城)建立的「顯忠碑」。兩碑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同一歷史事實。
在鴉片戰爭中,英軍調集了新式槍炮裝備的7000餘人,攻打鎮江,而城中只有旗兵1500人,其中有青州旗兵500人,他們手持大刀長矛,與侵略軍奮勇拼殺,取得了斃傷敵160餘人的勝利。據鎮江「青州駐防忠烈祠碑」記:「六月十四日,天將午,火箭齊發,東、西、北三城樓俱被焚燒,賊乘勢攀躋,其他守兵以千數,皆震懾,獨青州兵奮勇格殺,至血積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殺賊,青州兵何以異此?此以見忠義之氣常存於天壤也。抑又聞自軍興以來,調防兵多為民病,獨青州兵與民相親,民恃以無恐。故戰死而民思之,不置禮有之;有功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郡之人立宙宇城西內享祀……」革命導師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高度評價了青州兵的衛國獻身精神:「駐防旗兵雖然不通兵法,可是決不缺乏勇敢和銳氣。這些旗兵,總共只有1500人,但都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個。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第189-190頁)。青州人一直把這兩方石碑看做中國近代史的一份珍貴史料,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份好教材。
其他珍品
青州市博物館收藏文物之精品,難以盡述,諸如距今7000年之久的北辛文化遺存,岳石文化郝家莊類型之典型器物,蘇埠屯商墓出土大批青銅器,特別是大型「亞丑」銅鋮等都是出土的稀世珍品。再如北齊臨淮王像碑、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的陸子彰造像、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的黃良造像等均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的明末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的書畫長卷,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手書條幅《前璧賦》,清末林則徐錄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真跡等等。另外,大於北京故宮門前石獅的一對明代石獅,高於頤和園門前鐵鶴的一雙鐵鶴也被譽為「中國一絕」。
館內「青州簡史陳列」採用通史式陳列布展,脈絡聯貫清晰。「原始社會」,重點介紹古代精彩的陶製品。「奴隸社會」,以蘇埠屯墓群為重點,突出介紹殷商時期精美別致的系列青銅器。「封建社會」,重點介紹南北朝佛教盛期的石雕珍品、紅襖軍起義的遺跡遺物、明代趙秉忠狀元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側重介紹革命導師恩格斯歌頌的鎮江戰役中青州駐防滿營將士們的英雄壯舉等。展覽融實物、照片、模型、圖表、文字、講解為一體,並配以光、聲等特殊效果,使觀眾在感受歷史之餘有賞心悅目之感。青州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外觀眾近15萬人次。
綠釉雙魚壺:高27厘米。壺為兩條連體鯉魚相擁的造型。通體施綠釉,釉色凝重,眼珠用黃褐彩點綴,造型奇妙,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
清李紫封葡萄圖:紙本,6軸組成,每軸縱179厘米,橫47.8厘米。 畫面正上方有李紫封的題詩:昨歲中秋月倍圓,海南豐母不成眠。明珠一夜無人管,迸向誰家紙上懸。落款:丁酉年畫於桂林草堂,以應慧林大和尚雅緻,七癭主人李紫封。整幅畫面鈐朱印:李氏畫、蕉窗、李氏紫封、景恆之印。李景恆、紫封、李氏畫印等。 圖中葡萄的老乾從左下邊畫起,蟠曲伸向畫面右方,藤條彎彎曲曲,錯落有致,枝葉連片紛披,累累葡萄掛滿枝頭,隨意自然,富有生機,遠望畫面有如蟄龍驚雷,橫空而起之勢。畫面以勻凈透明的水墨技巧,達到了動人的氣勢,有著逼真的表現力,尤其那根老葡萄藤用筆蒼勁,含蓄有力,氣脈貫通。此畫採用了西式光照構圖原理法,枝葉果實畫得清晰,似乎處在燈光下,使人感到一種別樣的迥異於自然感覺的境界。
蘇埠屯出土商銅車轅:長7厘米。青州蘇埠屯出土。正面裝飾凸出的饕餮紋(即人面紋)。
商代青銅車飾件: 長21.4厘米。青州蘇埠屯出土。上面裝飾有饕餮紋。
❻ 青州的免費景點,哪個好
青州的范公亭公園景區。
范公亭公園位於山東青州城西門外一塊300餘畝大的小盆地里,包括范公亭和李清照故居、洋溪湖、永濟橋墩和滿心亭等景緻,這里地勢低窪,綠樹成蔭,南陽河穿流其間。
這里雖與城裡只有一牆之隔,但由於地處盆地之中,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嚴冬不結冰,盛夏無酷暑,氣溫城裡相差3~5度,是一處難得的旅遊勝地,為廣大遊客所喜愛。央視版《西遊記》計收豬八戒曾在此取景拍攝。
范公亭公園,始建於北宋。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於赴穎州途中。人們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 」。范公祠居中,內有范仲淹塑像;富公祠和歐陽公祠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澗之側,明末皆移建於范公祠左右,統稱「三賢祠」。
❼ 求青州景點排行榜,哪些比較推薦
青州景點排行:雲門山風景區、黃花溪、青州博物館、仰天山國家森林公園、泰和山、宋城
比較推薦去的地方:雲門山風景區、黃花溪、青州博物館、宋城
1、雲門山風景區
雲門山坐落於青州市區南郊,自古為山東中部名山,也是青州的標志性景點之一。雲門山主峰大雲頂海拔421米,其山勢巍峨峻峭、松柏疊翠,登上山頂可俯瞰青州城區,也是賞日出的好地方。青州標志性景點之一,賞石龕造像和摩崖石刻,登上山頂可盡覽城區風光。
4、宋城
「宋城」是青州市打造古城風貌的第一個城建項目,其總體范圍西起冠街,東至雲門山路,南從范公亭路向北至鎮武廟街和王府街,總面積約2000畝。「宋城」建設以萬年橋為中心,將按照《清明上河圖》中的內容和建築風格,在南陽河上一公里余長的「宋城」范圍內,恢復歷史上的虹橋、表海亭、歸來堂、商業店鋪、風俗表演等場所,充分展示宋朝輝煌的文化和民風習俗,將其打造成為青州歷史文化的一個新亮點。
❽ 青州市博物館的介紹
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青州市范公亭公園(范公亭路)西端,始建於1959年,1984年異地新建。它收藏文物之豐富和品類之珍貴,在中國同級博物館中名列前茅。今館址佔地39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整體設計為一古典式民族建築群,展廳分別為單檐、重檐歇山式建築,四圍合抱,間之以迴廊相連。廳廊均以金色琉璃瓦覆頂,檐牙高啄,金碧輝煌,展示出濃郁的傳統特色和歷史氣氛。館內現存文物已達兩萬件,是中國規模最大、收藏文物最多、門類最全的縣級博物館,有「小大博物館」之稱。每天吸引全國各地遊客數千人,在山東乃至全國享有盛譽。
❾ 青州博物館怎麼樣
青州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始建於1959年。新館佔地40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分十二個展廳對外展出。坐落在風光秀麗的青州城西北角,博物館整體設計為一四合院式仿古建築群,展廳分為單檐、重檐歇山式建築。金色琉璃瓦覆頂,檐牙高啄,金碧輝煌,各展廳間有迴廊相通,具有濃郁的傳統色彩。館藏文物達三萬余件, 國家珍貴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館藏明代趙秉忠的殿試卷、東漢「宜子孫」玉璧、戰國玉人、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既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陳列面積達7000平方米,十二個展廳,分別為:青州簡史陳列廳、陶瓷陳列廳、龍興寺佛教造像群陳列廳、龍興寺佛教造像精品廳、古代書畫藝術廳、銅鏡陳列廳、石刻雕塑陳列廳、石刻碑碣陳列廳、玉器陳列廳、青銅塑像陳列廳、革命文物陳列廳和古錢幣陳列廳。陳列展覽堅持精品化、專題化的原則,突出青州特色,集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雅俗共賞。
近年來青州博物館每年可接待遊客25萬人次。一些國家領導人和社會名流也慕名而來,海內外專家、學者到這里來考察、研究的更是不計其數。歐盟十四國大使也曾專程到青州博物館參觀。青州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始建於1959年。新館佔地40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分十二個展廳對外展出。
❿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原位於齊國故城宮城遺址東部,1997年成立,陳列面積1500平方米,是以齊國故城大城與小城相互銜接的特殊形製作外形,青磚砌壘,形似古代城堡。總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頂高15米,四周有宮殿建築遺址桓公台、齊故城城牆遺址、排水道口、東周墓殉馬坑、孔子聞韶處、晏嬰墓、三士冢、稷下學宮、營丘故城等眾多遺址。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座落於世界足球起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淄。齊國故城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48處重點遺址,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齊國歷史博物館是首館,古城堡式建築,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是《齊國歷史陳列》。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已於2016年7月8日閉館,喬遷至之太公湖北岸,並更名為齊文化博物館,隸屬於齊文化博物院,新館於同年9月面向公眾開放。
注冊資本:346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