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文化政治歷史中心從古代到底在哪裡》
從上古到秦漢時 代,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穩定在中原地區。從魏 晉到南北朝時期,拉開了江南經濟開發的序幕。 雖然此時中國的經濟重心仍在黃河流域,但是已 經開始微微向東南傾斜。唐代中葉的安史之亂使 黃河流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全國的經濟中 心基本上完全轉移到了長江流域的下游地區。 自宋元以來的干余年間,由於黃河流域環境 不斷惡化,長江流域條件優越,致使中國的經濟 中心始終穩定在江南地區,而且從未出現過再度 回復到黃河流域的任何可能性。這種南盛北衰的 格局起碼還會維持若干個世紀或更久。正是由於 中國經濟中心轉移的這種基本趨勢及其所形成 的經濟發展格局,吸引著中國的文化中心和政治 中心先後在北宋王朝末葉和滅亡之後相繼轉移 到了江南地區。換言之,如果沒有經濟中心的轉 移,另兩類中心的轉移就很難實現。 政治中心一方面隨著經濟中心的轉移而轉 移;另一方面,由於國內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形 勢的不斷轉換,它有時往往脫離經濟發達地區而 向斗爭的第一線轉移,它對文化中心轉移的影響 是有條件的、不太穩定的。當兩者轉移方向一致 的時候,政治中心則往往促進文化中心地區文化 的進一步發展。 從夏、商、周三代到北宋滅亡的三干多年間, 中國的政治中心始終在黃河流域,並且沿著西安 —洛陽—開封軸心緩緩自西向東遷移。其中 歷時最長者當屬西安。自秦漢到隋唐的千餘年 間,長安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它領導中國文 化第一次在漢代、第二次在唐代登上了世界封建 文化的高峰。 公元1127年的開封陷落和宋室南遷,標志 著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江南。杭 州和南京曾一時成為偏安王朝的首府。然而,由
於塞外游牧民族對農業王朝的威脅並未消除,所 以,中國的政治中心便在明朝初年北上燕趙,北京成了最近數百年間中國的政治中心。
Ⅱ 文化在哪裡
廣義地講,文化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側重於精神財富;狹義地講,文化就是文治與教化。本文重在討論後者。雖然文化不是文與化的簡單相加,但卻是文和化的有機結合。文的本意是彩色交錯,花紋斑斕,《易·系辭下》:物相雜,故曰文。引申為有文采,有品質,有思想,有內涵,包括文藝典章、禮樂制度等。文與野是相對而言的,文乃美和善之載體。美好的東西,很容易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遷化人。化的本意即教化、感化、遷化,《說文解字》雲:化,教行也。文化正是通過文這種寶貴的正能量對人的遷染與潛化,化其言談舉止,正心誠意,暢美事業,直至改善和優化社會風氣乃至風俗習慣。
文化是一條源遠流長的文明之河。它從遠古浩盪而來,並向未來奔瀉而去。我們沐浴在浩瀚的民族文化長河的某一流段之中,背對歷史,面向未來,最重要的是抓住當下,回答好文化的去今來問題。
?在生活中,細節里。
我們所謂當下文化的全部意義,就體現在人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和活動中,以及大大小小的事情里。舉手投足是文化,待人接物是文化,企業形象是文化,機關作風是文化,社會改革是文化,制度創新是文化。有一段時間,我的女兒非常迷戀國外一個著名的電子品牌,但我卻對之大潑涼水,並斷言其不久便會衰微。原因很簡單以它的手機產品為例,在沒有什麼重大技術創新的情況下,每添加或者修改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要批量生產並加價銷售。如今這個品牌真的開始衰落了。不是我在惡意唱衰它,它的衰落就蘊含在其營銷策略和企業文化中。《呂氏春秋·義賞》說得好: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同樣,一切以偷奸取巧、以鄰為壑、殺雞取卵、飲鴆止渴為經營理念的公司、企業或者其他什麼機構,都是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的。盡管文化可以產生財富,然而負面文化亦可以產生負資產、負效應以及負能量。《詩》雲:匪今斯今,振古如茲。這類反面教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在歷史中,典籍里。
歷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長。文化是一條激盪在人類歷史中湍流不息的長河。《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文獻之獻古作賢講,所謂無賢不成禮;現在則不妨把它當成文獻典籍來解。只有歷史留存下來的文獻典籍,才能作為文化曾經存在的憑證和依據。我們說起郡縣制,即有《史記·秦始皇本紀》述其原委;我們談到科舉制,亦有《隋書·高祖紀》敘其肇始。我國傳統文化歷來講究修齊治平,諸如我們今天常說的以人為本和以民為本,最早分別見於《管子·霸言》和《晏子春秋》,屬於政治文化的治平范疇;稍微生僻的以身為本和以仁為本,較早亦分別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和《三國志·魏書·鍾會傳》,屬於修身文化之修齊范圍。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即使是凝固的歷史(遺跡),亦需要文獻典籍來佐證,更遑論其他!此謂之其來有自、良有以也。
?在傳承中,發展里。
文化具有多向性與多面性,既有物質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態的,也是動態的;既有過去時,亦有現在、未來時;既要傳承它,更要創新發展它。然而,任何一種文化(或曰文明)都不可能割斷母體的臍帶憑空發展,故學習、研究和繼承傳統文化,是開拓創新未來文化的重要一途。沒有讀過《易》的人,很難想像那些現在看來仍富於生命力的詞語文明、革命、消息、事業等,均來自古老的《易》。正是由於有《易》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和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後哲才會創造出窮則思變和與時俱進這兩個頗具時代色彩的新詞。盡管《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與當代哲學意義上的實事求是,無論內涵還是外延都有較大的差異;但是你得承認,《漢書》的實事求是乃基礎性工程,是今日之實事求是的原始根據。俗話說,往來成今古,無古不成今。莊子亦雲,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未來文化要想創新和發展,必須把根深深扎進傳統文化營養豐厚的土壤中,只有根深才能葉茂,沒有博大何來精深!
當然,文化的健康發展,不應拘執於弘揚傳統文化一端,要敞開胸襟,面向世界,汲取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泰山不卻微塵,固能成其大也。
文化是人類前行的燈塔。探詢,是為了追尋文化的意義何在,探求文化的作用所在。文化的本體和本質在於文,它的作用和意義卻在於化。教化可以美風俗。有道是,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還說,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不僅好書可以遷化人,好人更能影響人。古代嘗用仁義化人。仁者,人也,做人就要有個人樣;義者,宜也,做事必須做應該做的。所謂文雅與文明,就是文化化的結果。一個人的文雅與文明程度的提升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卻是全民素質和覺悟的整體提高。白樂天詩雲:鄉人化其風,薰如蘭在林。這便是文化的功能和使命所在。(李建永)
Ⅲ 中國在哪裡找尋「文化自信」
(1)語言自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涵無限,世人皆知。我們必須知道最基本的中華元素,並用心、用行動去踐行。(2)形象的自信。文化遺產、聖賢名著、歷史名人、哲理思想,都是有我們中國特色的東西,都要去珍惜與發揚。(3)行動的自信。身為中華後人,要保持中國人的氣質與涵養,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讓優秀的語言傳播給世界、讓中華文化傳播給世界,分享文明的果實,這才是文化自信的初衷。
Ⅳ 太倉市沙溪豬油米花糖圖片、典故、 製作過程
太倉市沙溪鎮位於江蘇省太倉市的中部,距上海虹橋機場50公里,沙溪境內水鄉古鎮,歷史悠久,風景獨特,物產豐富,素有「東南十八鎮,沙溪第一鎮」的美稱。
沙溪鎮始於元末。明弘治年間,市鎮日趨繁榮。監察御史蘇贊的「御史府」,山西道御史曹逵,刑部朗中葉遇春等達官貴人,相繼在這里建府造第,街景日好,「沙溪八景」,遠近聞名。到明清時,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大批商人應運而生,需要一個文化交流、商品經濟活動的地點。於是,沿戚浦河而建的臨水建築脫穎而出,古樸的石拱橋橫跨戚浦河,「印溪書舍」、「南野齋居」、「連蕊樓」等一批古宅名居拔地而起,形成了枕河人家,小橋流水,小巷深處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
江南水鄉古鎮是沙溪最顯著的特色。「古巷同戶寬,古街三里長,古橋為單孔,古宅均挑梁,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盪」,構成了一幅幅精美典雅的水鄉風俗畫。沙溪鎮民俗風趣,民風純朴,民間燈會,妙趣橫生。沙溪自古香火很旺,尤以普濟寺、長壽寺、延真觀最甚。沙溪的豬油米花糖、桃珍糕、盤香餅、塗松山芋等風味小吃、特產也遠近出名。
沙溪鎮自古以來人傑地靈,是引近西方文化較早的江南名鎮之一,明清時就有一批文人出洋留學。沙溪人才輩出,名人雅士眾多。史學家桑悅,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學家龔樹模,兒童文學家龔堡,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沙溪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古老而美麗的沙溪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
豬油米花糖
在蘇州地區享有盛譽,並在抗戰勝利以後一度遠銷到香港、台灣、澳門及東南亞地區。而在蘇州地區僅有沙溪出產,現今在太倉地區僅有沙溪鎮范圍有該產品銷售。
光緒年間(1900年)沈緩之在沙溪開設了「鼎盛祥」糕餅店。產品以桃片、麻糕、酒釀餅、肉餃為主。第二年(1901年)在爆米花的啟發下,獨創了豬油米花糖,並且成為太倉一絕。後來成了太倉人探親訪友的送禮佳品。其後,沙溪也有做米花糖的糕餅店,如紫陽館等,但其口味還是以「鼎盛祥」為最佳。
由沈緩之創立的沙溪鼎盛祥糕餅店生產的沙溪豬油米花糖曾在沙溪、太倉一帶享有盛名。解放後鼎盛祥公私合營,成為沙溪糕餅加工廠。沙溪釀造廠職工李建永下崗後從原沙溪糕餅廠廠長周根寶處繼承其製作技藝,生產豬油米花糖。但豬油米花糖有季節性,一般在十月開始,到第二年春節結束 ;受銷量及時間限制,李建永一般根據訂貨需要進行生產。
沙溪還有一戶人家生產豬油米花糖,生產者是原沙溪糕餅店職工的家屬。產品主要在沙溪街上銷售。
材料
陰米25公斤,川白糖13公斤,板化油1.75公斤,菜油12公斤,花生米5.5公斤,飴糖5.5公斤
製作方法
工藝流程:制陰米→發酵→炸泡子(米花)→拌合糖液→花生仁裝盆成型→切塊包裝
1.制陰米:選用上等糯米篩去碎粒後,用清水反復洗3次,以不見渾水為宜。然後浸泡10小時,撈起將水滴干蒸熟後進行攤晾,待收水後除去團團塊,過篩陰干即成。
2.發酵:將陰米進行發酵後,在鍋內用微火收汗,控制陰米不曝花為宜。
3.放泡子(炸米花):菜油、豬油的溫度在鍋內升到200~210℃時即放入陰米,炸成泡花。要特別注意火候,即不要火色過老,又不要過嫩,以白色酥脆為最好。
4.拌糖:將白糖、飴糖和水同時下鍋熬製成糖液,火溫控制在120~130℃之間,然後放入炸好的泡子、花生米、調拌均勻,倒入匣內擀平壓緊。要求厚薄一致,板扎、切塊刀路要直,造型上做到四楞四線。
質量標准:
規格:造型美觀大方,整齊平穩,厚薄均勻,無缺角掉邊,無撒子。
色澤:呈白色或米黃色。
組織:酥脆化渣,不砂不化。
口味:香甜可口,有米花,花生仁的清香,無異味。
Ⅳ 過年了,這些煙花民俗對聯絕對用得著
花綻中國夢;
炮鳴大地紅。
——河北省辛集市文化館 李建永
曉煮夜蒸,事齊只喊童燃炮;
布新除舊,鞭響方看戶過年。
——河南省三門峽市 李進才
貼畫貼聯放爆竹;
接財接福迎新年。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 孫福奎
喜慶新春,人間天上花爭艷;
欣逢盛世,城裡鄉中炮比聲。
——北京豐台 胡周崇
......
Ⅵ 為什麼我們常說「俗話說得好
人常說:「俗話說得好。」這不僅僅是引用或生發某一句俗話時所使用的語辭和套話,同時也是對俗話本身的一種價值判斷與中肯評價。俗話亦稱俗諺、諺語。它本該是傳統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處處有根,言簡意深,直指人心,是民間智慧的結晶。它是人民的詞典,從中真切地感知和領略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品格風骨。
俗話說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韓非子》有言:「古無虛諺。」由於諺語是我們的先民通過口耳相傳源遠流長傳承下來的,真實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不然,誰會將一句套話、假話抑或虛與委蛇的話,一代又一代「義務」地接力傳遞下來呢?孔子曰:「修辭立其誠。」真誠與真實,乃講話作文的第一要義。俗話說:「十句諺語十句真,一方水土一方人。」還說,「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諺語之天然本真,誠如唐詩所謂「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完全是通過不加修飾地自然呈現出來的。
俗話有說:「千兩紋銀萬兩金,難抵父母在世恩。」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才會將「有的」兒女家裡的東西,悄悄轉遞到「沒的」兒女家裡。俗話還說:「少不離家是廢人,老不離家是貴人。」這句看似純然談人事的諺語,其實包含著天道與自然法則。少年似春天,是生長、拔節、發展的時節,窩在家裡荒廢光陰,豈不成了「廢人」?老年如冬天,是淡泊、潛藏、收山的季節,守在家裡頤養天年,那不等於「貴人」?類似的俗諺還有,「少年讀書,如石板刻字;中年讀書,如粉筆寫字;老年讀書,如水面畫字」,等等。俗諺是真言,也是箴言,但箴言首先必須是真言。
俗話說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歸。而現實中最大的問題卻在於,知善是一碼事兒,行善則是另一碼事兒。俗話常說:「嘴裡念的《金剛經》,懷里揣的豺狼心。」西諺亦雲:「舌尖兒上掛著上帝,心窩兒里藏著魔鬼。」可見此類口是心非、言清行濁的惡人惡行,古今中外,並不罕見。貪官和惡人也知道善是美好而光榮的,因為他們所極力表現出的種種偽善,恰恰是藉助人們對美德所表示的禮贊和景仰以售其奸。
諺語的善,在於它的益世功能和實用價值。諺語是人類歷史長河裡沉澱下來的金子。千百年來,諺語保留著許多對生產生活頗有用處,對世道人心頗有教益的東西。譬如,「春捂秋凍」(養生),「吃飯先喝湯,到老不受傷」(飲食),「一房好媳婦,三代好兒孫」(婚姻),「驚蟄百蟲動,走馬快耕田」(生產),「花開在春天,人學在少年」(勵志),「凡人敗德壞名,錢財佔了八分」(警世),等等。
諺語雖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話,但在家長里短中卻包含著生活哲理與人生哲學。諺語的內容內涵,幾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縱使傷時罵世,也是從反面來隱喻勸善的。俗話說:「打一個比方勸一個人。」古往今來,諺語始終「自覺地」承擔著一種社會教化功能,如知時節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即使是從未上過學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諺語來教育子女,引導他們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長大成人。諺語是人世間最寶貴的「經驗之談」。諺語是人生的向導。
俗話說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美。有道是,「情景合一是美」。俗諺「情人眼裡出西施」,便是典型一例。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生活與美學》中講過:「美是生活。」作為全景式反映生活的諺語,其本身就是美的集合。俗話說:「養兒不用屙金尿銀,但能見景生情。」生活中常見的這種其樂融融的骨肉親情,體現的即是天倫之樂,人倫之美。俗話還說:「一白一黑是一天,一青一黃是一年。」青黃黑白,四季晨昏,設色對比,簡單分明。俗話又說:「人是正月正,景是九月九。」老百姓講究,寧窮一年,不窮一天,「正月正」乃大年初一,這一天,每一個人都有錢有閑有精神!「九月九」已入深秋時節,天高雲淡,涼爽宜人,橙黃橘綠,美景無限。正月正的人,九月九的景,風光鮮麗,正當其時。此類俗諺,既是景語,亦是情語,情景交融,美美與共。
可以說,所有的諺語都似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是詩文。詩意是美,雋永是美,幽默是美,思想是美,物我交融、情景合一是真美,樸素自然、俗中見雅是大美。
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俗話所關注的從來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遠是生活與心靈。自古及今,它就像空氣和泥土,其存在價值和用世功能,不僅百姓日用而不知,即使學術界、思想界或許亦未曾意識到它的巨大的思想價值和文化意義,並真正加以重視起來。俗話說:「是真佛只說家常。」說一聲「粗布衣裳家常飯,吃不俗,穿不爛」,你說它該有多朴實,多深刻,多精闢!它是名副其實「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活的哲學。形式上的大白話、大實話,內容上的鄉土氣、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流布廣遠的真諦所在;也是它稱之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
作者:李建永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人民日報
Ⅶ 中國文化在哪裡
在台灣
在國外(唐人街)
甚至在日本、韓國
可嘆我們自己的祖國只剩下中國情人節這樣的東西了
Ⅷ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要了解中國文化的五光十色形質,要讀諸子百家。春秋戰國到秦始皇統一再到漢朝雄起,這種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的過程,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在驅動中華文化的生機。然而文化源起卻另有玄機。
文這個字。甲骨文寫法上面是人,下面是乂。丿表示陽,乀表示陰。陰陽相愛是人之範式,陰陽相交是乂之範式。人、乂兩範式疊加。示愛求交配發出的信息就是文這個字的範式。
化文個字,從倒人。人是倒著生出來的。人生人的場景是化這個字的範式。
中華文化便是傳播仁愛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裡有仁愛的土壤,那裡就可以長出中華文化來。只要人們心中有仁愛,那麼中華文化永存。
Ⅸ 為什麼說文化重要,重要在哪裡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將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延續到現代社會。而這些悠久的歷史文化,見證了我們的先輩一步一步創造出如今的太平盛世。所以說文化有多重要,它就是我們民族的根本,如果沒有文化,國家將無法前進,人類也無法進步,最終只會走向滅亡。而文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你的精神層面可以得到拓寬,對社會的認知加深。
三、文化的歷史意義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全球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而文化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因為文化的力量融合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所以在國際競爭中,有代表性作用。
Ⅹ 請你說說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體現在哪裡
中國的萬里長城啊,足以說明歷史的悠久性了,也是凝聚了中國人民的汗水,保存下來的,有很多悠久的歷史文化,自己可以慢慢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