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壯族的起源是什麼,又有哪些歷史文化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人口數為16178811。壯族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南宋時已出現用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土俗字使用面不廣,會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國家幫助壯族創制了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並得到了推行。1982年又做了適當修改,並推廣使用壯文。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壯族是由中國古代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它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鳥滸,宋以後的僮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當秦朝勢力進入嶺南以前,在祖國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主要居住著屬於百越系統的西甌和駱越兩族群,這兩個族群就是壯族的先民。
⑵ 中國各個民族文化有哪些
1、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
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將「9」視為吉數。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
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
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7、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8、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
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幾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迴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
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1、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
「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怒族的傳統節日有新年、花節、祭祀山神、祭祀山林節等。其中,新年的節日氣氛是最強烈的,既盛大又簡單。神仙節是雲南貢山縣的一個民俗傳統節日。當地的花節,又稱花節,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5、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從事畜牧和農業,少數從事狩獵業。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
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6、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
每年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節日篝火節。在這一天,鄂倫春人不得不點燃篝火,唱歌跳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每月23日,也有送火神的習俗。鄂倫春的祖先與火形成了不解之緣,對火有特殊的感情,篝火無比接近。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8、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林芝市、錯那縣等地。「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人使用藏歷,節日也和藏族人一樣。節日期間,牛被殺,羊被屠宰,豐富的菜餚被設置,客人被邀請。傳說中,藏傳佛教的佛祖師吉雅尼的生卒日是藏歷4月15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地區的所有寺廟都舉行了祈禱和各種宗教活動。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市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
1956年,根據全國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有許多傳統節日為白族。有數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最大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現在被稱為「三月街國家節日」。也有「火炬節」(又稱星節)等全國性節日。自古以來,白族人就把「六」看作是非常神聖的。
其主要原因是:一說白族是6位僧人的後裔(唐初生活在雲南大里渤海地區的6個部落的總稱)。每年六年,都會向唐帝國進貢。每次都有6個。大唐也送了六件禮物作為回報,每人都得到了一件。因此,白族的禮物必須帶上「六」字;有人說,「福與福」(福與富)一詞在漢語中的意思。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縣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
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2、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4、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
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5、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6、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
杜隆人過去的宗教信仰仍處於自然崇拜或一切事物的較原始階段。甚至唯一的節日(杜隆語言:卡雀哇)也與宗教有關。紅雀每年(不同時間)在冬季的某一日舉行。節日的長度通常取決於准備的食物量。
27、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俄羅斯族人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基本相同。他們信仰東正教。俄羅斯人非常重視傳統節日,特別是「復活節」。假期前一周,沒有肉,只有素食。俄羅斯人非常嫉妒「13」和「星期五」,因為宗教。
據《聖經》記載,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召集了13名門徒,在猶大各地傳教。後來,由於猶大的背叛,耶穌被猶大的羅馬帝國總督彼拉多逮捕,並於13日(星期五)被釘在十字架上。
28、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9、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
主要節日是宰牲節和肉節,以及「納武熱天」節。哈薩克人熱情好客,誠心誠意。散發「保爾奶昔」、糖和問候是哈薩克的傳統儀式。哈薩克人有懲罰「七」、「沖」、「上」的習俗。處罰"7"。
在哈薩克汗時期,法典規定,凡侮辱的人,如果七人作證,可被用石頭打死;殺害蘇丹人和其他貴族,必須以7倍於生命的代價懲罰普通人;如果判決不公正,七汗可以上訴。在哈民間文學中,有很多關於「40」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用「40」來形容某事。
30、基諾族
基諾族人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那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金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人自稱「基諾」,中文翻譯為「音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第55個少數民族。
在過去,基諾人信仰萬物的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佔主導地位。傳統節日以新年為重點,具體時間由各村設定,但多在農歷期間進行。在農歷九月,基諾人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新稻節。當地人叫它"好希早"
⑶ 中國的56個民族各有什麼文化或是最出名的是什麼。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統一體,五十六個民族都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服飾文化。由於每個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按民族名稱拼音順序排列:婦女穿窄長袖對襟衫,下著裙。未婚女子梳辨盤於頭頂,已婚婦女束髻,纏高聳的包頭。婦女喜戴各種銀飾。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那裡蒼山洱海風景秀麗,民族文化較為發達。白族男女均上著衣、外套領褂,下著褲。服裝顏色的搭配簡單鮮明,對比協調。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褲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
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內大河家地區。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長褲,頭戴白或黑色圓頂帽,在節日里穿長袍。女子穿色彩艷麗的衣褲,上衣為剛過雙膝的有花邊的大襟襖,外套坎肩,戴頭蓋,也戴禮帽。
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圓領長袖對襟或大襟衣,下著寬腳褲。婦女上著緊身短衫,下著筒裙,也有著長褲的。名地婦女均喜歡戴銀飾。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衫,戴瓜皮帽。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朝鮮族中國的朝鮮族是明末清初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形成的。其文化與朝鮮半島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朝鮮族男子的上衣為斜襟、寬袖,前襟有飄帶,他們還喜歡穿「背褂」(坎肩)和燈籠褲,這種褲子很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婦女多穿短衣長裙,上衣與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鮮族兒童多穿七綵衣,色彩斑斕,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鴨舌帽,中撈年人則戴氈帽,婦女普遍戴花色頭巾朝鮮族男子常穿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多穿鞋頭尖而蹺起的船形膠鞋達干爾族達干爾族主要聚居在嫩江兩岸,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觸和交流較多的民族之一。
達干爾族的服裝式樣以袍式為主,為便於騎馬,袍前後兩面開衩。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達干爾族婦女的發式和裝飾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頭,有的戴頭飾
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德昂族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西南部,其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藍、黑色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青年男子戴銀項圈等飾物。婦女上著藍、黑色上衣,下著筒裙,在腰部佩戴數個腰箍。
東鄉族:東鄉族居住於甘肅省臨夏東北部。東鄉族服飾與當地的漢族和回族相近,婦女一般穿藏青色和黑藍色布衣,外加一件齊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褲和坎肩,也有穿長袍的。婦女一般戴絲綢製成的蓋頭,頭蓋分綠、黑、白三色。
侗族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臨地區。侗族服飾分為南北兩種類型。生活在北部地區的侗族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婦女上著無領衣,銀珠大扣,下著褲。南部的男子多穿對襟衣,裹綁腿,頭纏亮布;女子上著緊身衣,下著百褶裙,或上著短衣,下著長褲,盛裝時著雞毛裙。侗族婦女喜愛銀飾,以多為美,以重為貴。
獨龍族獨龍族世代聚居於雲南的獨龍河兩岸。獨龍族喜歡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既有古樸的山林風韻,又有現代時裝魅力。獨龍族男女均喜歡用染色紅藤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婦女頭披大花毛巾。
俄羅斯族我國的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的移民和蘇聯歸國華僑的後裔,其服飾較多地保留著俄羅斯人的傳統特色。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頭戴呢帽或皮帽。婦女上穿粗布襯衣,外罩一件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著長裙.鄂倫春族鄂倫春人世世代代游獵於大小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之中,創造了適合森林游獵的狍皮服飾文化。
鄂倫春族服裝以袍式為主,有皮袍、皮褲、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前後開衩的長袍,婦女也穿長袍,但女袍比男袍長,不是前後開衩,而是兩側開衩。春秋和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襖和皮褲。
鄂溫克族鄂溫克族世居於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廣闊地區,由於各地生存環境的差異,各地鄂溫克人有著不同的服飾文化特點。鄂溫克人對服飾的製作和穿著比較講究,無論男女衣服,其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等鑲邊裝飾。男子一般都要束上帶,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行為;婦女平時可以不束腰帶,但勞動時也要束上。鄂溫克人喜愛藍色的衣服。鄂溫克族的皮靴上飾有精美的圖案。
高山族高山族生活在中國的台灣、福建、湖北等地。高山族服飾色彩絢麗,華麗精美。男子上穿短衣,束腰裙。婦女上著短衣,下穿長裙或短褲。
仡佬族:仡佬族多數居住在貴州西部,主要從事農業。仡佬族男子多穿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大襟短衣、長褲,青年婦女喜穿褶裙,襯衣外套坎肩,頭頂一方塊頭巾,額頂用一綢帶束住。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的衣裙和長、短褲。哈尼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薩克族男子穿套頭式襯衣,喜歡在襯衣外套穿坎肩,冬季穿不帶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襖,下穿皮褲。婦女著名色連衣裙,夏季,外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則罩棉衣。哈薩克人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種類、式樣很多。
漢族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裝式樣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袍服。
赫哲族赫哲族世居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下游沿岸。三江流域的豐富野生動物資源造就了赫哲人獨特的漁獵文化,其眾多的魚皮服飾構成了鮮明的民族色。赫哲族人將魚皮熟制後,用來縫制上衣、套褲、革兀革拉(一種鞋)、腰帶等,上衣較長,式樣類似旗袍,主要是婦女穿用。赫哲族婦女的魚皮服裝赫哲族婦女比較注重發型和首飾,喜歡戴金、銀、銅、玉的耳環和手鐲等。
回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較多,分布在全國幾乎三分之二的縣。回族衣飾簡單,老年男性一般穿黑色或灰色長衫,或低領對襟襯衫;中年人穿對襟白襯衫,外套黑色坎肩,著白褲子;婦女穿大襟右衽衣服;年青人除參加宗教儀式外,大都穿與漢族相同的服裝。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的小圓帽,稱禮拜帽,或用白毛巾和白布裹頭。婦女一般戴白色圓撮口帽,或戴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有別,老年用白色,中年用黑色,少女用綠色。在服飾的顏色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視白色為潔凈之色。由於回族分布廣泛,受當地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在服飾上表現出不同特點
。基諾族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的基諾山一帶。基諾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對襟衣,下著及膝寬腿褲,裹綁腿,喜用長布包頭,戴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鑲七色紋飾的短上衣,內襯緊身衣或盤三角形刺綉胸兜,下穿前開合短裙,頭戴披風式尖頂帽。
⑷ 中國民族文化介紹
中國民族文化介紹:
1、苗族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多被稱為「踩堂」,但由於「踩堂」舞蹈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這一傳統名稱已基本被人們改稱為「蘆笙舞」了。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製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
2、回族
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回族在飲食習慣、服飾裝飾、誕生命名、成年儀式、婚姻和喪葬、節日等習俗上,都有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
回族的信仰包括內心誠信、誦念表白、身體力行三個部分。具體來講,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必須保持六大信仰:信安拉(真主)是六大信仰的核心,即認為安拉是獨一無二的,造化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回族宗教學者把這一信條編為十六字「清真言」,即:「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其他節日主要有阿術拉日、登宵節、白拉台節、蓋爾德節、法圖麥節、亡人節。
3、瑤族
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分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瑤族人民的信仰屬於多神崇拜。過去,瑤族認為萬物有靈,對自然虔誠膜拜,祭禮寨神、家神、水神、風神、雨神、雷神、樹神、山神等,每逢年節都要上香。瑤族男女,喜蓄長發。古籍中就有瑤人男女蓄發,盤結頭頂,名為「椎髻」的記載。據漢文史籍所述,早在《後漢書》中就有瑤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記載。以後的史籍也載有瑤族人民「椎發跣足,衣斑斕布」。
瑤族以玉米、稻米為主食。大部分瑤族有忌食狗肉的習慣,即使煮食,也必須在屋外進行。
瑤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過得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清明、社節、盤王節、「祝著節」、「耍望節」等。
4、布依族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布依語,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壯語有密切的親屬關系,通用漢文。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種神靈。山、水、井、洞及生長奇特的古樹無不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各村寨建有土地廟。一些特定的宗教儀式,要供奉神竹。各地布依族還供奉雷神、門神、灶神、龍王等等。這些反映了布依族作為農耕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玉米、小麥、紅稗、蕎麥等。布依族尤喜糯食,並有多種製作方法,如製成糍粑、圓糖粑、耳塊粑、枕頭粽和三角粽等。逢年過節,必食糯米飯,並以糯米粑贈送親友。節日里還喜食用花汁和樹葉汁染制的各色「糯飯」。
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等色。男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人多著長衫。布依族婦女講究頭飾,婚前頭盤發辮,戴綉花頭巾;婚後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5、壯族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壯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 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
壯族民間常用的樂器有嗩吶、蜂鼓、銅鼓、大鼓、銅鐃、銅鑼及笙、簫、笛、馬骨胡、天琴等。天琴是壯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主要流傳於廣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的龍州、寧明和防城一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壯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媽勒訪天邊》中,壯族先祖媽勒就是彈著天琴去天邊尋找太陽的。
⑸ 56個民族各有什麼特點
1、漢族:漢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風俗千姿百態,豐富異常。漢族崇拜龍鳳,歷來信仰「神仙」;在色彩方面以紅色、黃色為貴。
漢族的傳統節日比較多,還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體系。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節日禁忌特多,如不能掃地,不準講不吉利的話,不要女人下廚等,多為討彩求吉。
2、壯族: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歌節最隆重。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孕婦不能參加婚禮,不能摸新娘的床。不準用腳踩灶,灶上不能吐口水。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則手指會斷掉。有些地方的壯族禁止捕殺食用烏鴉、蛇、牛、蛙;禁止砍伐榕樹,因為這些是他們的圖騰崇拜物。
3、滿族:滿族是我國東北最古老的一個民族。遼闊的東北大地,白山黑水之間,是滿族的故鄉。滿族人講禮貌、重禮節。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滿族嚴禁人為傷害和捕獵烏鴉、喜鵲、狗的習俗。不準殺狗,禁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鋪狗皮褥子。
4、回族:回族的禁忌大多來源於伊斯蘭教,體現民族情感與民族內聚力的禁忌保留至今。在飲食方面,回族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同時禁食自死之動物、動物血、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嚴禁喝酒。
在社會行為方面,回族禁止求簽、玩賭、崇拜偶像、放高利貸。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讓算命先生給自己算命,也不去給別人算命。
5、苗族: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在水井裡洗衣服;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家中有孕婦,忌在房屋周圍鳴炮、放鞭炮、動土或移動重物,否則,震動了胎神,容易流產。
6、維吾爾族:「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聯合」。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維吾爾族在飲食方面有許多禁忌,只吃由穆斯林宰殺的畜禽;禁食動物血,動物必須經過宰殺流盡血方食用。
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吃饢時不可將饢的背面朝上。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雙手、忌用單手。
7、土家族: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土家人忌食敬神的食品、忌食蛇,認為蛇是土家人祖先。同時還忌食貓、烏鴉、鷹等動物,認為食之不祥。
婦女孕期,家中不得搬動大中型東西,不得在家中動土,不得在牆上釘釘子。除夕之日,婦女忌梳頭、洗衣;還禁殺傷生靈畜禽。忌用手指月亮,不然會惹惱月神;忌在人背後吃飯。
8、彝族: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飲食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忌諱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會為此報復。忌贊美別人家嬰兒「胖」、「漂亮」之類,惡語傷之,家長歡喜。
9、蒙古族:蒙古族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的「那達慕」大會是其傳統節日。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
在遞送蒙古刀時忌諱將刀尖對著他人;也忌諱在火撐上烤腳、烤手、磕煙袋或是跨越;帽子一般不能隨意亂放,不能跨踩、反戴,更不能換戴帽子和將帽子贈送人;敖包上的石頭、樹枝忌隨便拿走。
10、藏族: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非常講究禮儀,尊重長輩。見面稱呼時,忌直呼其名,要加敬稱,以示尊敬和親切。
藏族禁食驢肉、馬肉和狗肉。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不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摸其頭。
11、布依族: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臟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大年初一,忌曬衣服,忌掃地,忌借錢,忌動土。忌踩門檻、坐門邊;婦女坐月子不準串門;孕婦不能進新人的洞房,不能摸洞房裡的東西。
12、侗族: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以春節、祭牛神、吃新節較為普遍。平日里,禁忌早晨和晚上在家裡打口哨。因為打口哨會招引鬼神進屋,帶來禍殃。切忌腳踩掉在地上的飯,說是這樣會觸怒雷公,雷公要用斧頭劈你。
13、瑤族:瑤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瑤族是十分注重禮儀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禮儀禁忌。路途相遇,不論相識與否,都要熱情打招呼,否則被視為不懂禮貌。
火塘是瑤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腳踩,火塘內的柴火忌諱倒著燒。
14、朝鮮族:朝鮮族過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十五、清明、仲秋節。朝鮮族禮節很多。晚輩對長輩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若相互間不熟悉也用敬語,以示尊敬。
孕婦不能看人家辦喪事,不能看人家遷墳、救火等。生了嬰兒的人家在大門上掛一根草繩作為禁繩,禁止外人進入。
15、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其中以三月街和火把節最為盛大。年節或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到別家串門。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續,斟滿杯茶。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
16、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哈尼族素來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都要以酒相待。在參加哈尼族的祭祀活動會餐或到哈尼族家裡做客就餐時,先要等老人說幾句祝福的話,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後,才可以動筷。哈尼族人家的門檻忌站、忌坐、忌諱用刀砍。
17、哈薩克族: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主人割給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給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絕,要愉快的接受,否則主人會認為你瞧不起他;
在哈薩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過兩天;借用的馬在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認為是不禮貌的。
18、黎族: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也有特有節日,就是每年農歷「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忌頭朝門口睡覺,因屍體才頭朝門口待抬出埋葬。凡年初一至初五日不能穢語傷人,不能掃地,不然,不但家裡六畜不寧,生產不好,而且影響別人不吉利。
19、傣族: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
到傣族家做客,不可隨意進入主人家的卧室;男子不準進產房;外人不能進未滿月的產婦家;忌在家裡高聲叫喊、唱歌和吹口哨;忌把生樹枝拿進堂屋。頭只能被高僧或父母撫摸,外人隨便用手觸摸傣族人的頭部被認為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20、畲族: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
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鱔、鰻;忌用筷子打貓,忌吃貓肉;忌用單只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別人家做客,吃點心時忌吃光,應有所剩餘;忌用腳踩地上飯粒,否則會被雷擊死等等。
21、僳僳族:傈僳族過去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所有傳統節日都和宗教祭禮活動密切相關。主要節日有新年闊時節、刀桿節。
祭鬼神或祭龍樹時,忌婦女參加。產婦分娩,基家門口掛茅草葉或刺枝,防鬼闖入,若生男,客人不可帶弓箭和長刀入門。
22、仡佬族;仡佬族崇拜祖先,信奉多種神靈。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最隆重的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除夕忌掃地、倒污水、倒拉圾在門外;初一不得生火煮飯,不準在家裡做針線活和梳頭。吃新節忌碰上陌生人,萬一碰著,陌生人只准吃不準說話。
平時忌站和停在門口或坐在門坎上。屋內不準打傘戴笠。家有遠行的人,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忌別人在家裡哭。
23、東鄉族:民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東鄉族的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爾德節、阿舒拉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騾肉、驢肉和自死動物及動物血;吃餅和饅頭要掰開吃,不能整吃。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遞煙敬酒;禁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
24、拉祜族: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
主人殺雞待客,客人不能主動拿雞頭吃,如主人拿給客人吃時,客人要接受,不得推辭或轉讓給別人。禁止打狗殺狗。
25、水族: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
每年陰歷八月下旬起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共四個),就是水族人民過「端」節的日子。過節期間忌葷腥,點燈也忌用桐油。忌豬、牛進家,認為這樣是極大的不祥,要把進家的豬、牛殺掉敬神。
26、佤族:在佤族節日中,便克是第一大節日;過年又叫「新水節」;每年農歷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佤族大多忌食雞蛋,不用辣椒作饋贈之物。禁止踐踏剽豬石,禁止用手抹神灶,禁止帶生薑進屋,禁止在神樹林中狩獵。
客人進寨要經過允許,並贈送酒肉或甘蔗;客人進屋,只能在外屋火塘煮飯燒水;主人殺雞,客人須勸阻;主人獻雞,客人要回報敬雞頭。
27、納西族: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吹口哨。
28、羌族: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29、土族:「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到土族人家做客,進門前必須先呼喊招呼,否則,被視為無禮;進屋後上炕必須脫鞋,否則是對主人的不尊敬;忌諱同未婚姑娘開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
30、仫佬族: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
仫佬族的民間禁忌並不多,重要的是年節的十一禁忌,忌天亮才起床、忌掃地、忌吃青菜、忌吃葷、忌洗衣物。
31、錫伯族: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西遷節和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比較重大的節日。
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製品;不許坐、踩或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不許坐、踩鍋灶,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不能在屋內吹口哨;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
32、柯爾柯孜族: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時,擺在盤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豐盛。如吃不完,切忌將剩菜剩飯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殘羹剩飯,這一禁忌不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記,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33、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他們把正月十六定為「黑灰日」。忌婦女上房頂、坐灶門、睡西炕。忌用刀、剪、筷子指點人,背手或拿馬鞭進入屋內。
34、景頗族:目瑙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該族所信奉的鬼種類繁多,對鬼的忌諱亦極多。每戶都有特為鬼開辟的鬼門,忌外人通過;祭鬼的地方不可去。
寨邊祭「地物神」時,圍上的石頭忌人搬動和觸弄。到景頗人家做客,進門必須脫鞋,到曬台處,則在過道門前脫鞋。進屋後,忌在房內久站不坐,應按一定位置入座。
35、毛南族;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毛南族信萬物有靈,道教、巫教有一定的影響,但在人們的生活中,相信祖先神靈及萬物有靈甚於宗教。
36、撒拉族:撒拉族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到撒拉族做客,必須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飲時避免提及豬肉等詞彙。
37、布朗族:布朗族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打掃寨子期間,不準人進出寨子。過新年期間出門玩耍,不準在外住宿。登入布朗族人竹樓時要脫鞋,表示尊重主人。
38、塔吉克族: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禁食豬、馬、驢、熊、狼、狐、狗、貓和兔等動物的肉。見到鹽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揀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禁止用腳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騎馬穿過羊群或接近羊圈,並忌諱羊在產羔時去觀看。
39、阿昌族:阿昌族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兄弟都結婚以後,互相不能進對方的卧室;不能讓婦女住在樓上,男人在樓下;婦女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門坎上,認為這樣會破財。
40、普米族:普米族的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青蛙肉、馬肉、貓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能用掃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豬。
晚上不能掃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發、洗頭、梳頭。不能將鞋放在床頭了,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桿,旗色為白色或紅色,桿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裡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
41、鄂溫克族;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此外,鄂溫克族還會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產婦未滿月前,忌外人帶槍或鑰匙進屋,以防產婦斷奶。父母在世時,兒子不得蓄鬍須;下午忌理發、刮臉;忌說「死」,若老人死,要說「成佛了」;小孩死,要說「小活了」。
42、怒族: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按照怒族的禮節,到怒族人家做客應帶些煙、酒之類作禮物。兒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
43、京族:京族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孕婦不得入哈亭,民間供奉神祗的場所。懷孕個月以上者,忌他人在其房內煎東西,否則嬰兒會歪嘴。逢初一、十五忌別人進門借火、借鹽腌魚,否則,家裡「水頭」(錢財)會給別人借走。
44、基諾族:基諾族的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祭鬼之供品,忌人觸摸,認為有鬼附其上;住室忌無男,大竹樓里必須有男性家長。若某家男性死光,須拆掉房子,令婦女回娘家或改嫁。
45、德昂族: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婦女不與男客同桌吃,婦女不得在男子面前蹺二郎腿。婦女衣褲不能晾曬在男人穿行地方。忌同姓婚姻,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同姓,就會有血統上的相同。血統相同的人相婚配,不利子孫後代的繁殖和健康。
46、保安族: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保安族的禁忌滲透著伊斯蘭教文化的意識。所食牛、羊、雞肉,必須經阿訇或懂經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則禁食。嚴忌食豬、驢、騾、馬、狗肉以及凶禽猛獸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動物的血。忌用手去撫摸食物。嚴忌客人進入女人的寢室。
47、俄羅斯族: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去俄羅斯族人家作客時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後,方可進屋,進屋後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
忌諱數字「13」,被他們稱為是鬼數,最不吉利。忌食馬肉、驢肉。飲酒時不可以左手舉杯。喝湯不得用左手拿勺。
48、裕固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穿紅衣、騎紅馬的人是不準進帳篷的,這是由於裕固族信仰佛教的緣故,據說他們信奉的「毛神」就是穿紅衣、騎紅馬的,因此有這樣的禁忌。
49、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不食豬、驢、騾、狗肉。
50、門巴族: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忌諱在客人面前走動,須從客人身後繞行。客人吃飯時不要吃光喝盡,須讓主人家的鍋里、碗里剩一些食物。客人未睡時,主人不能先睡。家裡有人出遠門,當天不能掃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門口壓有帶刺的樹枝,謝絕外人來訪。
51、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晚輩不許直呼長輩的名字,也不許把長輩名字告訴別人,否則生下的孩子會沒有骨頭節。
52、獨龍族:獨龍族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獨龍族的禁忌主要有產婦不得在室內分娩,認為其「不潔」之氣,會沖犯室內的弓弩等狩獵用具,致使狩獵無獲。分娩時,忌男人照料,否則認為不潔之氣會導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雙目失明。
53、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塔塔爾族最忌諱豬,不吃豬肉。禁食驢、狗、騾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內)。
54、赫哲族: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他們規定,獵人進山後,不許說怪話和謊話。在山林中遇到大樹樁子不許坐,他們認為這是山神爺老把頭坐的,別人是不準坐的。冬季在山裡狩獵,看到其他獵人的腳印不許踩。
55、高山族: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禁忌接觸神物、接觸死者的器物等;婦女懷孕後,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貓、穿山甲和並蒂果實等,忌生雙胞胎;忌見蛇、山貓、鼠、橫死者及其葬地;
56、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
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動、坐其上邊;村村有神樹,不得砍伐。每年集體繞神石、神樹轉三圈和殺雞、投放飯菜、酒祭祀。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大陸官方實行無神論宣傳教育,漢族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地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中國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制定了具體政策,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
中國少數民族中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普米、納西7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撒拉、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10個民族;
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頗、傈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羅斯和鄂溫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在獨龍、怒、佤、景頗、高山、鄂倫春、珞巴等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持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
各民族群眾,不論信仰何種宗教,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他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參考鏈接:網路:56個民族
⑹ 貴州布依族和廣西壯族曾是同一個民族,為何劃分為兩個民族
貴州布依族和廣西壯族曾是同一個民族 但是之後因為風俗習慣不一樣 就劃分兩個
⑺ 布依族是什麼樣的名族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97萬餘人(2000年),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荔波、獨山、平塘、鎮寧、麻江等10個縣(市)。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廣,故通用漢文較多。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⑻ 布依族是由壯族演變的說法對嗎有沒有考證
布依族和壯族是一個民族:僚族。那是由於政治原因按行政區劃分成兩個民族。布依族和壯族本來是同一個民族。為什麼出現兩個民族呢?據說劃分民族成分的時候,先劃分的貴州僚人為「布依族」;後來考察廣西才發現,廣西更多的人和布依族是同樣的風俗語言等等,但已經決定廣西的那些人是另一個民族,所以就按傳統叫法稱為「僮族」,後來周總理提議改為「壯族」。其實布依族、壯族、傣族、國外的泰族、布岱族、禪族都屬僚人。叫「僚族」可能最恰當。總人數大概在四五千萬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