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主要是指我們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以及對文化的地位作用、發展規律和建設使命的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
第一,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文化是人類基於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都是永恆的。
第二,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的建設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淀的過程。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
文化自信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並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
要形成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覺和自信; 對人類文明成果的自覺和自信;保持高度開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善於養成和保護文化多樣性;堅持以文化創新為動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形成人們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❷ 怎樣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要深化對文化價值的認識,樹立文化擔當的責任意識,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夯實文化發展的根基,勇於和善於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切實提高文化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善於站在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新視角、新維度,不斷學習,提高對文化發展的認識。
1.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提高對文化價值的認識。
2.加強對文化知識和理論的學習,提高對文化規律的認識。
在理解文化發展階段性、文化構成多樣性和文化建設長期性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自覺、培養文化自信。
3.加強對世界文化及其發展潮流的學習,提高對文化趨勢的認識。
強化文化自覺,在主動參與文化競爭的實踐中,增強文化自信。
(二)把握規律,尊重科學
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應該建立在尊重規律的科學文化水平之上。
1.把握文化建設階段性規律。
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基礎,制定切實可行的文化發展戰略。
2.把握文化構成多樣性規律。
堅持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相統一,培育和壯大主流文化,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主見。
3.把握文化建設長期性規律。
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做到重在建設,注重積累,避免突擊運動的文化建設方式。
(三)與時俱進,擔當天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擔當天下的文化情懷為前提。
1.自覺地承擔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
學習、熱愛、保護民族文化,使民族優秀文化薪火相傳。
2.自覺地承擔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責任。
加大文化事業的投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擴大文化消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質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3.自覺地承擔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責任。
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加快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
❸ 怎麼增強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1、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要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2、推進文化創新,大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內在要求。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斷推出文藝精品力作。要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為人民提供豐富精神食糧。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准化建設。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3、堅持「雙創」方針,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堅持取長補短、兼收並蓄,以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的胸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❹ 什麼是「文化自覺」,怎樣做到「文化自覺」
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覺」,需要對「文化自覺」的涵義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編者 ■究竟何為「文化自覺」 李宗桂(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語義上講,文化自覺就是對文化的自我覺悟。這個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國家的,還是階層的、地域的,乃至團體的、個人的。一般意義上(廣義)的文化自覺,是屬於國家民族層面的。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便是一種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是指對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變、特質和發展趨勢的理性把握,以及對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關系的理性把握。 按照費孝通的解釋,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特色和發展趨向,從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並獲得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此外,應具有世界眼光,能夠理解別的民族的文化,增強與不同文化之間接觸、對話、相處的能力。 馮驥才(中國文聯副主席):文化的自覺就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和文明於人類的意義必不可少。反過來講,如果人類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覺,便會陷入迷茫、雜亂無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蠻。 ■「文化自覺」首先是誰的自覺 馮驥才: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文化自覺首先是知識分子的自覺,即知識分子應當任何時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覺,主動承擔;還有黨和國家的文化自覺,黨和國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還要有清晰的時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黨和國家在文化上自覺,社會文明才有保障。當然,關鍵的還要靠政府執行層面的自覺,只有政府執行層面真正認識到文化的社會意義,文化是精神事業而非經濟手段,並按照文化的規律去做文化的事,黨和國家的文化自覺才能真正得以實施與實現。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覺最終所要達到的是整個社會與全民的文化自覺。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覺,社會文明才能逐步提高、放出光彩。 ■怎樣理解「文化自覺」中的「人格的自覺」和「個人的自覺」 宋圭武(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文化也是有層次的。最外圍的,是物質文化;居於中間的,是制度文化;處在中心的,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另外,在文化的建構和演變過程中,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所以,人格既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靈魂。所以,文化自覺,既包括物質文化的自覺,也包括制度文化的自覺和精神文化的自覺,這里更重要的,是人格的自覺,人格的自覺是文化自覺的終極。 所以我認為,文化自覺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文化自覺就是對自身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講的文化自覺的主要涵義;另一方面,文化自覺關鍵是要形成自覺人格。這里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是文化自覺的前提,而形成自覺人格是文化自覺的最終目的。因為文化自覺最終需要文化靈魂的自覺,而人格是文化的靈魂,所以,人格自覺體現了文化自覺的最終自覺。 李宗桂:現在對於文化自覺理念的詮釋,人們過多地強調了其屬於「宏大敘事」范疇的層面,重視了學理的層面,而輕視了其實踐的層面,忽視了其本身具有的提升全社會文化自覺精神的內涵。如果說,文化自覺命題和理念屬於「大學之道」的話,那麼,現階段所要追求的目標,就不是「止於至善」的問題,而是要「明明德」、要「新民」的問題。其中,「新民」是更為重要的一步。其中,個人的文化自覺,對於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個人范疇的文化自覺,不僅體現在對民族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深切關懷和科學把握之中,體現在對自身文化品位、文化價值追求的實踐之中,而且體現在對當地(地區、城市)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的關切和貢獻之中。 ■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源於何處 馮驥才:我們現在常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並提,這十分必要。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當然還有各自的內涵。文化自覺是真正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覺地承擔;文化自信的關鍵是確實懂得中華文化所具有的高度和在人類文明中的價值。否則自信由何而來? 周文彰(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表明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表明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信。我們黨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源自於深厚的歷史積淀。黨領導人民推進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正如六中全會《決定》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我們黨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源自於對當今形勢的正確把握。全會深刻分析了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形勢,提出「三個更加」: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全會深刻分析了國內形勢,強調「四個越來越」: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我們黨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源自於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並按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提出了到二二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對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作出了全面部署,號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 ■實現「文化自覺」的關鍵是什麼 宋圭武:恩格斯說過,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中國要實現長期健康發展,文化自覺就是一個關鍵變數。實現文化自覺,這里筆者認為:第一,文化人首先要實現自覺。文化人要積極做社會發展的啟蒙者,文化人只有不怕擺脫短期個人利益的約束,才能為文化人和社會贏得整體的長遠利益。第二,權力行使者文化自覺是關鍵。文化自覺,一方面需要文化人的呼籲;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各方面切實行動起來,這里權力精英就是轉變的關鍵。第三,要積極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文化自覺,目的是要實現文化自強。而文化的封閉性,必然導致文化的落後性。所以,中國發展,應當積極借鑒國外一切先進文化的成果,為我所用。在文化觀上,一味地盲目自大或一味地自我貶損都是不可取的,應當是各種文化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促共進,共同繁榮;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應當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馮驥才:在現實中,實現文化自覺的關鍵是在政府的執行層面上。或由於長期以來重經濟輕文化,或由於與政績難以掛鉤,致使文化在經濟社會中處於弱勢。文化的缺失不會顯現在任何一級政府當年的統計表中,但日久天長便崢嶸於各種社會弊端上,並積重難返。因此說,政府的執行層面的文化自覺成了關鍵。若要使這一層面具有文化自覺必須要有切實辦法。否則,文化在這個層面必然化為幾場大轟大嗡、明星雲集的文化節和一大片斥資數億的文化場館。因為,當前文化的遭遇,往往是要麼依附於政績,要麼與經濟開發掛鉤,化為GDP;文化失去了本身最神聖的功能——對文明的推進,還有自身的發展與繁榮。任何事物只有順從其本質與規律去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違反其規律與本質就是反科學——在文化上就是反文化的。當然這就更說不到文化自覺了。
❺ 如何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含義:
所謂「文化自覺」,是借用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覺的途徑:
第一,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
第二,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第三,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
❻ 如何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
1、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一方面要認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發展和繁榮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堅實根基。
另一方面又必須以建設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特別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2、為了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努力增強和提升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這應當成為我們當前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之一,因為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乃是這個民族在社會實踐中通過世代相傳而構築起來的共同的精神家園。
3、為了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堅定文化自信的人,還必須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澄清一些誤區,掃除一些障礙。
在當前必須繼續清除文化虛無主義的不良影響,堅持貫徹黨的以德為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繼續清除西方中心主義、文化殖民主義的不良影響,牢固確立文化多樣主義、民族文化本位主義的價值觀。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堅定文化自信,是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於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如何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
❼ 大學生如何培養文化自信
大學生培養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認同和高校教育。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認同、信任,是一種自覺基礎上的自信,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強自覺鑒賞的能力。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要引導大學生分析、鑒別傳統思想文化中哪些是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東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後的要被歷史淘汰的東西,外來文化中哪些是中國社會所缺乏又能彌補中華文化發展之不足的東西,哪些是西方霸權主義、腐朽思想。
把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納入高校和諧校園建設。我們必須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校園文化體系,建立大學生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基本准則,引導大學生踐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行為方式;
重視校園社團文化建設,積極開展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核心的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社團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的傳播陣地建設,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傳播的各種有效載體,為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營造濃厚的校園氛圍。
文化認同的意義: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
更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以上內容參考共產黨新聞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文化自信
❽ 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1、先變得有文化。比如說看看我們史學著作。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類的書,以期可以了解大概的了解我們國家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的各個時代。
2、無論無何,都要熱愛文化。
3、要了解其他的文化,可以做一個對比。這樣你說出來的話會很有道理。
4、有文化說出來的話就有道理。有道理說出來的話就硬氣。硬氣就自信了
❾ 什麼是文化自信我們如何增強對祖國民族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更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背景
主席多次在重大場合引經據典,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國文化熱。跟著習近平總書記的節奏,我們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在當代,文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維度。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劇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更應為中國社會各界所重視與扶持。我們須知,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文明的創造力所在,只有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之根,才能保證中華民族的持續健康成長 。
❿ 高二政治:我們應該如何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文化是人類基於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
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都是永恆的。
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
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的建設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淀的過程。
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 文化自信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
西方文化自覺反思
從世界的視野來看,西歐18世紀的啟蒙運動,使歐洲社會決定性地進入了現代,啟蒙的中心思想是理性,理性用以正當化人們的信仰,並以之規范社會的公(甚或私)領域,亦即以理性作為構建「好」社會的基礎。
韋伯指出,啟蒙在現代社會中,不是理性的勝利,而是一種他稱為「工具理性」的勝利。工具理性之特性,不是導向普遍自由的實現,而是他所謂的「鐵籠」的出現。韋伯對啟蒙的理性的反思,導引了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與後現代主義對啟蒙、對現代性的全面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