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意義
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以經濟為代表的硬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逐漸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國家的整體發展和戰略角度來說,文化軟實力的強弱也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文化「走出去」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也直接關繫到我國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西方國家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維持共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對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脅,於是採用文化滲透、價值觀輸出等方式沖擊中國的文化市場,並且在國際社會宣揚一些對中國不利的言論,比如「中國威脅論」「文明沖突論」等,煽動國際社會情緒,破壞中國的文化建設和詆毀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和諧國際關系的構建。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可以進一步加強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增強國家的話語權建設,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
增強綜合國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國經濟硬實力逐漸強大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具體來說,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世界交流、合作的實力是「中國製造」,那麼隨著自身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在未來與世界各國進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國金融」、「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倡議」等。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響應,不斷深化與中國的合作,值此契機,中華文化也可以實現對外的傳播。通過發掘中華優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闡釋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文化實現交流、碰撞,增進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有利於求同存異、增進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敵對勢力給中國造成的不良影響,重塑國家整體形象。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有利於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堅持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發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硬實力與軟實力是我國不斷發展進步的兩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協調發展,才能共同增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促進國家的社會建設。近年來,我國對軟實力越來越重視,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發展硬實力的同時需兼顧軟實力」,這些政策措施對於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從兩者的屬性來說,軟實力不同於硬實力,其本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通過文化因素,可以影響、改變人們的行為,並且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可以為硬實力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價值遵循。雖然文化具有強大的力量,但它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依然需要依託於經濟硬實力。軟實力與硬實力協調發展,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強大支撐。同時,軟實力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硬實力的發展,推動國家硬實力「走出去」。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硬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充分結合、協同共進,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靈魂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唱響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著重展示我國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文化淵源。通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獲得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進而增進國際間的交流互動。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使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等相關言論不攻自破,從而樹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建設。
Ⅱ 如何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到走進去
單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強大合力。有學者認為,學術團體、社會組織、留學生、出境遊客、華人華僑等等,這些都是展示中國形象的好「窗口」。同時還要藉助新媒體力量,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實現展示的多媒體化,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立體、更鮮活。將中國文學、美術、音樂、影視、傳統文化等文化樣式,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起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效果。
中華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遠,傳播好中華聲音,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每個中華兒女都使命在肩。
Ⅲ 請用「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的相關知識分析如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這樣才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③通過商業活動、教育活動等多種文化傳播途徑,藉助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傳媒進行文化傳播。
(3)如何助力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擴展閱讀:
做法: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態度
尊重文化多樣性,加強文化交流。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Ⅳ 怎樣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1、繼承傳統、突出當代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更應以積極的姿態、開放的胸懷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中告訴世界中國人民的所思所想、不懈追求和未來。 [詳細]
2、中國文化、世界表達
與時俱進,不斷探索開拓對外宣傳的新思路新舉措,要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積極探索我國對外文化傳播的專業化、市場化道路,要藉助手機、網路電視、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高新技術和新媒體。要重視人與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溝通。 [詳細]
3、尊重規律、科學發展
官民並舉,推動政府對外文化交流同時加強民間文化交流;兼容並蓄,「走出去」同時積極吸收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成果;雙輪驅動,加強公益性文化同時發展商業性文化貿易;注重長效,充分發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活動常態、作用長效特點;凝心聚力,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形成對外文化工作合力。 [詳細]
Ⅳ 中國古代文化要怎樣才能走出國門
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但是文化卻出現了斷層且無人繼承的現象,而且,古代文化想要走出國門,也並非一件易事。如果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必須要進行重新包裝美化,然後通過教育、網路、還有一些綜藝節目的電視效果等等多方面,不斷向國外輸出,讓外國人知道我們中國有著這么豐富的文化寶藏。
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一定要進行創新,畢竟很多古代文化都是有一定的受眾的,就算在國外也一樣,他們也是在用一種非常欣賞的眼光看待中國文化,因為這對於他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會讓他們從熟悉到喜愛,慢慢的了解中國文化。
Ⅵ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Ⅶ 中國傳統文化將如何走出去
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在傳播內容上,先術後理,首器次道。海外異域,國情民情迥然不同,文化傳統差異巨大。在國內叫得好、叫得響的作品、項目,在國外不一定叫得好、叫得響;反之亦然。想當然把國內的做法,運用到國際上傳播,很可能適得其反。比如說,在國內傳播傳統文化,我們一般是先從理論上講其重要意義,解決認識問題,然後再著手貫徹實施具體項目。而在他國,相關背景缺乏,文化圈差異帶來的理念截然相異,對我了解有深有淺,感情有好有差,判斷事物的價值標准不一,認知不等於認同,因此或許正好相反:先實施具體的文化項目。如此說來,我們應尊重差異,不強求對方點贊苟同。特別是,不糾纏於文化觀念「形上」的是是非非,而在文化的實證和器物層面上多下工夫,先讓對方感性了解,然後激起其主動的思考、理性的好奇、熱情的學習。
《意見》恰恰體現了這一原則。在例舉的中華傳統文化代表性項目中,大部分具有「普世」的實用價值。有誰能拒絕一個健康身心的需要呢?像我們包含神奇針灸、豐富多彩的醫葯,色、香、味俱全的烹飪飲食,養生技擊一體的武術健身等,頤養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對其他國度的人民亦大有補益。像園林、戲曲、民樂、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藝術,千百年來熏染陶冶出來的精神產品結晶,情感色彩濃厚,如音樂被稱為「無國界的語言」,自然也能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受魅力」。中華典籍、中國文物聞名於世,更能激起世人探尋文明根源的驚奇。不同文明的交融,一定是先在物質的、感性的表層上相互接觸,然後慢慢深入至神經和骨髓上去。在此基礎上,面對人類共同的問題,放下各自的矜持或傲慢,大家平等坐下來一起研究,然後進行深度的合作才有可能,我們所說的漢學交流、智庫合作、圖書出版,也有可能進一步地展開和擴大。
第二,在傳播方式上,途徑不一,模式多樣。任何文明、文化傳播,都要藉助一定的載體、手段。古代受地理和技術條件限制,各個不同文明板塊來往有限。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大踏步提高,國家和民族交流逐漸多了起來,但文明主體的互動染上了大規模殖民和戰爭的色彩。世紀之交,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體的出現,正在把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變成一個信息瞬間傳遞、擴散的「村落」,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文化傳播格局」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2017年1月19日,在中國實學研究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領導幹部學國學促進會主辦,26國學網承辦的「國學孔院行」啟動儀式上,有專家就提出:應結合當地政府和學校的有關文化項目,契入進去,豐富其內容,使活動的單向展開變成一種雙方的需求。我們理解,《意見》提出的「充分運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旅遊推介和各類品牌活動」來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個是我們有較大主動性的文化中介機構或人員:比如說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還有華僑華人、各方面出境人員,我駐外機構、中資企業、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館;一個是雙方合作開展的活動項目,比如說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旅遊推介和各類品牌活動(這些活動有時我們也可以作為主動的一方);一個是對方主辦的各項文化活動,如果有可能我們也可以考慮參與進去。這樣看來,只要積極性調動起來,並給予適當政策鼓勵甚至資助扶持,機會還是很多的。與某些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圖謀不同,我們不是去故意搞亂別的國家和人民,而是更多地從對方的角度著想,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意見》提出要「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方式」,其中「大眾傳播」強調了文字(報紙、雜志、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路等大眾傳播媒介和工具,受眾龐雜;「群體傳播」相對范圍小,針對的是利益、觀念、目標、關心等因素相互聯結起來的集合體;「人際傳播」專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感官參與度高,可使用語言和大量的非語言符號(如表情、姿勢、語氣、語調)等等。
文化不只是抽象的觀念,還和經濟利益掛鉤。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開始進入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智能生產力時期,文化除了傳統的意識形態和教化功能外,出現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現象。過去是賣產品(成本+利潤),現在是賣品牌、賣文化、賣價值觀。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成長最快、利潤最大產業之一。但是,不要說同歐美發達國家比較,就是和日韓相比,我們在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也是很低的——這與文明古國的歷史地位、第二大經濟體的現實很不相稱。新世紀伊始,我國的文化產業年年攀升,潛力巨大。為此,要充分運用我們的經濟對外貿易、「企業走出去」前期奠定的基礎,配合國家制定的經濟開放新格局(如「一帶一路」),擴大人文交流,尤其注重「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讓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使得雙方受益、多方獲利。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新模式」究竟是什麼?恐怕一下子也很難講清楚,雙方都能接受的模式,需要在實踐中磨合、探索。本土化、世俗化本來就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要互通有無、友好協商,切忌自以為是、單向流動。在傳播我方文化活動、文化理念的同時,還應注意發掘和汲取所在國的文化精髓。傳播、交流實質是不同文明的對話。換個角度、換個方位看自身,對我們在今天從形式到內容上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言,也是一個外來的比對「刺激」因素。當一種文化具有全球性影響和眼光時,對比使它能夠回到對自身的反思和自覺中。
第三,在傳播目標上,虛實結合,互利共贏。所謂「實」,就是讓交流的雙方能夠受益得利;所謂「虛」,就是《意見》指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這是我們單向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它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向對方的好故事、好聲音、好特色、好形象的學習。
「故事」在傳播交流中最富有親和力、感染力。來自於生產生活的故事,富有人情味,傳達的信息可看可聽,大家都樂於接受。如果上升到理論的層面,那就要能作出「打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匯聚和表徵中國的努力、思考和期望,提煉出中國方案、中國智慧。這有利於我們盡快擺脫「國大聲弱」的困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使我們不僅身置國際舞台中心地帶,還能在舞台中心發出強音。
Ⅷ 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輸出到全世界
傳統這種東西,恕我直言,根本就輸出不了,只能自嗨。
Ⅸ 作為新世紀的學生,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
作為新世紀的學生,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那就發揚中國的偉大傳統,多結交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