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極拳精髓要領
他影響的動作要領就是要慢,跟這個視頻中會有老師教的那樣去一步一步的學。建議看一看陳氏太極拳24式的視頻來學。
② 太極拳是金庸筆下的第一拳法么,它的精髓是什麼
它的精髓就是以柔制剛,陰陽並濟,太極拳中速度不是第一的,強調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簡單的招式把天地萬象包含進去,現代的太極拳也是大家養生健身的首選。
③ 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太極拳的精髓就是練出松沉勁,松沉勁是基礎勁,是底層勁,其他勁都是由松沉勁展開。
一旦練出整體的松沉勁,腳下覺得生根,一般人會推不動你。
只有整體練出松沉勁,才能力發於根,發放手的勁都是由根發出。
運勁如抽絲的勁也是松沉勁。
勁斷意不斷說的還是松沉勁。
可以說,得松沉勁者得太極。
松沉勁是無止境的,所以要不斷的練,太極功夫的深淺也可以看成松沉勁的深淺。
關於用意不用力
比如抬胳膊,任何人抬胳膊都不會覺得費力,假如胳膊有五斤重,如果你用十斤力抬胳膊當然不會覺得胳膊沉重,這時就要求你大腦想著減少胳膊的用力程度,慢慢的用八斤力,七斤力,直到用五斤力,這時你會感覺到胳膊的份量,減少胳膊用力的程度越多,會感覺胳膊份量的加重,這時就慢慢的練出胳膊的松沉勁。
關於虛實分明
一些簡化太極拳和比賽套路太極拳練不出功夫的原因就是虛實不分,導致腰跨松不下去,練不出腰跨的松沉勁。
傳統太極拳要求是後座的動作,必須頭頂,尾椎,腳跟乘一條直線,這樣的好處就是只有直立才能最大程度的放鬆,因為不直導致身體的某些部位用力而松不下去,只有松下去後才能練出腰跨的圈來,只有腰跨練出圈來,才能主宰於腰。
比如簡化太極拳做「按」這個動作,當把雙手由「擠」後拉回來後座時,幾乎所有簡化太極拳動作都作不到位,不成直線,就是虛實不分,導致腰跨松下來不,更畫不出圈來,那末前推的手永遠也發不出應有的勁道。
前弓步,小腿應該與地面垂直,最多不能超過前腳掌的一半,當你練到松漆松腳時,如果超過前腳掌,就會覺得失中,當練到松漆松腳這種程度的弓步,會覺得前腳跟和後腳跟踩在一個圈的內沿上。
太極拳的剛勁
太極拳的剛勁是通過鬆柔練出來的,隨著松沉勁的逐漸練出,剛勁也就慢慢的顯現,練出整體的松沉勁,剛勁才完整,要想練出剛勁,必須練出松肩墜肘,松要松垮,松漆松腳,這樣才能具備力發與根,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發放勁,所謂發放勁就是剛勁。
所以,整體松沉勁練出來了,通過鬆柔練出來的,柔自然會,剛勁也就出現了,剛柔並濟自然上身,這時就可以以柔克剛,也可以以剛打力。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啟發。
④ 太極的精髓是什麼
呵呵···我認為太極的精髓就是沒有止境的循環,就像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真正的解釋出太極的含義一樣,每個人對於太極都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因為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深度也不同導致了看法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人說太極的精髓是借力打力,有的人說太極的精髓是松沉,有的人說太極的精髓是哲學,還有的人說太極的精髓是更好的打架,每個人都存在著不同的認識,關鍵是你自己本心是怎樣感悟的。就我本人而言,太極的精髓在於接觸自然,我曾經一度拜訪很多大師學習他們的拳,但是後來發現每個人都存在著不同的練法,每個人都存在著不同的風格,他們被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形成了自我的風格,對於太極擁有著自己的理解。後來我又參考很多不同種類的拳術,發現不管是什麼拳種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環境、以及生活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不同的環境以及不同的經歷造就了我們中華璀璨的武術文化,但是本質都和環境十分離不開的。太極,每個層次的認識也都不同,有人追求無為,有人追求自然,有人追求動靜結合,有人追求自然放鬆,這些都是因為一個人的心境而決定的,至於精髓,最適合你自己的對於你來說就是精髓!當你理解到一定程度後往往會發現貌似你的問題又回到了原地,只是層次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而已,吸納百家之長,形成你自己的風格才是最重要的!
⑤ 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太極拳的精髓為以弱制動,以柔克剛。
太極拳以養氣蓄神為主,無固定的形勢,動則為勢,靜則成形。靜中生動,雖動猶靜。應用時崇尚無形無招,空中有物。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
⑥ 太極的精髓哲理
無極和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兩個概念,古人認為,宇宙形成之初是從一片「混沌」開始的,是靜止的,沒有方向、沒有時間,不存在具體形態的物質;這種混沌的狀態稱作「無極」,之後,逐漸形成了天地、及各種具體形態的物質,經過不斷地發展演變,形成了今天世界的面貌,這個世界始終都在運動著,不停地變化著。那麼從當初無極的靜止,到事物開始成長變化的過程就稱為「太極」。簡而言之,一切事物未產生之時,稱之為「無極」,一切事物開始發生的萌動階段,稱之為「太極」;所以無極就是空無、靜止;太極就是初生、將動。
⑦ 太極拳理論知識精髓
主要是要先明白太極拳運動的產生。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一句話最易被廣大練拳愛好者忽略,其實這一句話是總綱,可以說是整篇拳論中最重要的一條,他直接道出了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是什麼啊?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簡單的說太極就是分陰陽了,有虛實了,有剛柔了,有冷熱了。古人觀察到水總是從高位流向低位,而我們所知道的能量幾乎都有水的特性,都是從高位流向低位,熱能,電能都是如此,也就是說因為位差(陰陽)的存在,所以產生了運動。陰陽分是運動產生的根本。所以分虛實是太極拳第一要義,不明虛實則運動不暢,作者怕大家可能不明白,所以在後面又用偏沉則隨,雙重則滯來進一步說明,對於對抗雙方來說大家力量相等,且方向相反,那雙方形成平衡的靜止狀態,只有當一方的力量超過另一方時,平衡被打破,位差重新存在,那運動由此產生——力小的一方將被推動。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不能簡單的認為象撥浪鼓一樣運動就分開,靜止就合攏。因為運動是相對的,所以動和靜其實一直是同時存在的,一個部位相對於另一個部位而言是運動的,那另一個部位就是不動的,正所謂一動無有不動,那就是說每一個部位相對於另一個部位都要產生改變,每個關節都要運動,而現在許多人練拳時在一個時間內只動一兩個部位,比如許多人過分注重身法,練拳時多數時候只有腰轉,別的地方都不動,就如同人坐在車子上,車子相對於大地是在動了,但是人相對於車子其實沒有動,這一點學拳的人一定要注意,但是無論是運動還是靜止都要無過不及,不能破壞自己的良好結構,比如放長擊遠不能用身體去湊,使重心偏前,收縮時不能收縮的太過,使自己喪失運動空間。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成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幾句是說要與對方連成一體,人剛我柔(對方勢大,我勢弱之處避退)主退讓謂之走,我順人背(我主動,對方被動之處宜攻)主進,謂之粘,粘走相合是為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是與對方同頻。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這里作者首先用了幾個基本要領給讀者指引了一個方向,那就是要放鬆,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都是讓自己保持放鬆的要點,如果前俯後仰,左右歪斜,重心就會偏頗,那為了維持平衡肌肉就會自主產生拉扯的力量,人就會僵硬。去除身體的緊張,人就能處於放鬆狀態,放鬆時才能讓自己處於隨機應變的狀態,做到下文所說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的對敵方法,而這些方法其實就是置對方的力量於虛處,讓對方的力量有一個宣洩口,說到底還是對開篇總綱動靜之機的補充,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個是感應了,沒什麼好說的。運動以對方為主,去除自己的主觀,一切都是靈活機動的,當然可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了,這個也沒什麼好說的。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一段主要闡述了太極拳的練習側重點不在功力上面,而是對於自身的發現和對力學的研究,使自己的身體能與力學相融合。立如枰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雙重的現象前面解說過了,這里我們著重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上面我們說過走主退讓,粘主進逼,粘走相合方為化,光有退讓,只會讓對方得逞,自己空間不斷被對方壓縮,就象現實生活中,你一味軟弱,對方就會不斷的壓迫你,光顧進攻就會犯頂,所以需要進中有退,退中有進,就如水一般向前進,但是遇到阻擋又能改變方向,繼續尋找低位前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這最後一段不光是用法也是練法,在用的時候要順應對方,舍己從人,在練的時候更要無人當有人,這樣身體就會根據假想敵的來勢自然的產生攻防動作,古人把這種方法稱為借假修真,而現在多數人練拳只是按主觀意識在行拳,美其名曰規范標准,正統傳承,這就不是舍己從人了。因為是主觀意識所產生的動作所以怎麼練也放鬆不了。學者不可不詳辨。同樣的外形動作一個是主觀意識產生的,一個是被動產生的,雖然只差了那麼一點意識,但是效果去差了何止千萬里。
了解更多太極拳知識請來微信 公眾號 楊氏太極拳中架推廣社
⑧ 太極拳的核心和精髓是什麼
太極的精髓
太極拳是怎麼回事?太極拳是把對方的力量引出來,對方有反應,他自已產生矛盾,所以太極拳是借力打人。好象一個小船在水上漂,水上撐船。波浪搖湯,小船在水中晃。如果不懂得跟波浪走,就會翻船,就會跌到水中去。那是你不懂勁。懂勁的呢?就會駕馭小船跟水浪走。練拳者要自已是水是浪,讓對方是小船。我按下去,你身體不通,就會自身產生矛盾,搖兩搖你就跌出去。太極拳是聰明拳,用意不用力。用思想用智慧,要表現智慧。
有人問楊祿禪: 「你是楊無敵,你有沒有甚麼人不能打?」他說:「石頭做的、銅鐵做的、木頭做的人不能打。」也就是說沒有反應的人,死人不能打。石頭、木頭,沒反應,不會自已用力。從這個觀點來看,是要對方自已產生矛盾跌出去。楊祿禪的搬攔捶,是前後波浪、左右波浪、裏外波浪、綜合起來就是搬攔捶。每一動都是搬攔,大也是搬攔、小也是搬攔、全身無處不搬攔。他的浪過來,你暈啦,都不知道是怎麼跌出去的。其實這只不過是沉重量飄浮量,起浪而已。如果你跟的不好就跌出去,如果你拍子跟的不好、或者浪的大小跟的不好、時間跟的不好、或者有丟有頂,都會跌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