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楚辭有多少文化

楚辭有多少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02 15:04:18

A. 楚辭產生的文化背景

楚辭是指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造的一種新詩體,是在在楚文化的氛圍中和楚地民歌、音樂的基礎上,誕生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詩歌。楚國獨特的地方文化是楚辭產生的根本基礎。

B. 楚辭的具體內容

「楚辭」是戰果後期楚國大夫屈原開創的一種新詩體。「楚辭」這個名稱西漢時始出現。
「楚辭」中,充滿著楚地風物的描寫,使用著道地的楚地方言。
主要代表是屈原的作品,如《離騷》等等。
《離騷》前半部分回顧往事,追憶身世、理想和遭際。後半部分寫對未來道路的探索。《離騷》塑造了一個屢遭迫害打擊,而九死未悔;忠貞愛國反受其難,卻初衷不改;理想終於破滅,便以死殉國的峻潔純美、獨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九歌》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共11篇作品。
只是一組祭神的歌曲,除了《禮魂》為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都主祭一神。
《九歌》是屈原唄放逐江南時,在民間祭神歌舞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祭神的同時也寄託這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規諷之意。

C. 楚辭的文化淵源

楚辭淵源:詩經、楚地

D. 什麼是楚辭試述楚辭體的來源和它的主要文體特點。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圌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圌義詩歌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圌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屈原畫像)

《楚辭》對整個中圌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圌國浪漫主圌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圌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圌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至19世紀,楚辭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

E. 楚辭的是怎樣體現了文化內涵,體現了什麼文化內涵

試論楚辭的文體特點.
一.
從詩風言,鋪排誇飾,想像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徵.如《離騷》充滿奇幻不拘的想像,抒發真情層進反覆. 二.
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
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試論《離騷》的思想內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愛國情感.屈原嚮往「前聖」治國君明臣賢、君臣和諧的境界,提出「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的具體治國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堅韌品和疾惡如仇的批判精神.貴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棄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離騷》寫他上天入地,尋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實現的形象描繪.批判精神在於他堅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時,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試論《離騷》的主要藝術特點.
一.濃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像.《離騷》前半回顧往事,追憶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寫實,但那些比興手法鋪敘誇飾自己的美好品質的詩句,已具有奇異想像的特色;後半寫對未來道路的探索,則更是火一樣的濃烈激情、忠貞深沉的愛國情感,通過奔騰飄逸、上天入地的想像淋漓盡致地噴發出來.

二.潔純美、獨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貴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潔純美、獨立不屈的人格,及其異常濃烈的情感,構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脫俗的完美想像,具有象徵意味,表現了這篇抒情長詩的精神實質.
三.
比興手法的拓展.它把《詩經》片段的比興發展成為長篇詩歌中比興的連續使用,還把《詩經》那種喻象、喻體各自獨立的單純比喻合二為一.在《詩經》基礎上拓展的寄情於物、托物抒情的表現手法,形成了我國文學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傳統,影響深遠.
四.
結構特點.全詩都圍繞著,詩人忠貞不渝的故國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來謀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顧歷史,實寫,後半部分對理想之實現的探索,虛寫.
五.
形式和語言特色.既採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成為一種句式長短不拘、韻句散語相間的新的文學表現形式.《離騷》後半表現詩人的思想活動,往往設為主客問答,鋪排描寫.語言豐富多彩、雙聲疊韻比比皆是.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歷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

同時,楚辭又是南方楚國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後,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F. 簡述楚辭的基本知識

《楚辭》是「騷體」類文章的總集,同時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浪漫主義詩歌集。「楚辭」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後來才專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晚期,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承襲、模仿之作匯編成集,共計16篇,定名為《楚辭》。


東漢王逸又作《楚辭章句》為之註解,並增入己作《九思》,遂成17篇。《楚辭》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承襲了屈原作品的形式和精神。因其運用了楚地的文學樣式和方言聲韻,描寫了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文化世情,故而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是南方楚系文化的代表,並與北方中原文化相映成趣。與《詩經》那種古樸和以四言為主的詩歌形式相比,《楚辭》的句式較為靈動和活潑,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

《楚辭》作為《詩經》之後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文學作品,其對整個中國文化體系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尤其在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傳統,與《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相輔相成,對此後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創作以及文學理論、文學思潮的發展和流變,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楚辭》在漢字文化圈的日本等國家中也有較大影響,現代傳入西方後,也曾引起持久而廣泛的關注。

《楚辭》注本,以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為最早,今人黃壽祺、梅生合著的《楚辭全譯》集注釋、翻譯於一體,最為實用。

《離騷》是一首具有自傳性質的長篇抒情詩,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反映了屈原對當時的楚國黑暗腐朽政治的憤慨和他熱愛國家、願為之效力,不可得的悲痛心情,抒發了自己對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的哀怨。《離騷》的主旨是愛國和忠君。它塑造了兩類意象:美人、香草。美人、香草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美人」作為詩歌象徵手法,是屈原的創造,但它們又是與楚國地方文化緊密相關的。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斷的特點,即創造了一種新鮮、生動、自由、長短不一的「騷體」。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楚辭》

G. 簡要說說《楚辭》產生的文化背景

劉向的《楚辭》是「楚辭」的結集,這一點並無異議;「楚辭」作為戰國時期在楚地出現的一種新型詩體,也是公認的;則楚辭自然是先於《楚辭》存在。最早出現楚辭的記載,是《史記》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庄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38] 這是楚辭最早見諸文獻的記載。大意約為朱買臣由於喜歡讀《春秋》、言楚辭,獲得漢武帝的召見並得以升遷。
「天問」書影
1977年發掘的安徽阜陽漢代汝陰侯夏侯灶墓遺址中,發現過兩片《楚辭》殘簡,一為《離騷》,一為《涉江》,墓主在世時間距屈原之死約百餘年,這是有實物證據的最早《楚辭》文本。(註:湯炳正曾據此實物,更加有力的批駁胡適等「屈原是傳說」論,並形成確鑿定案)。屈原之後的「楚辭」情況,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39] ,班固《離騷》贊序稱:「屈死之後,秦果滅楚,其辭為眾賢所悲悼,故傳於世。」[23] 兩則記載同樣說明,秦滅六國,火焚書,但「楚辭」終究還是流傳下來。[6]
搜集
漢初,開始有了楚辭的搜集,《漢書·地理志》載:「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娛遊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並發,故世傳《楚辭》。」[40] 大意簡述了「楚辭」的由來;顯示出高層對「楚辭」的推崇,甚至嚴助(註:即庄助,避漢明帝諱,其子庄忌,一說為《楚辭》「哀時命」作者)、朱買臣因之「顯貴於朝」;更重要的是,文字透露出了當時「楚辭」的兩個搜集群體:其一是吳王劉濞及其招納的「娛遊子弟」;其二是淮南王劉安及門下士人。據《漢書》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秘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41] 淮南王劉安甚至還受命創作《離騷傳》。但《離騷傳》的內容,除了班固《離騷敘》所引幾句,余皆失傳,不知其詳。
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成帝使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劉向搜尋輯錄天下遺書,《漢書》卷十·成帝紀第十:「(三年)秋八月。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42] 大意是,劉向在公元前26年(河平三年)的秋天,開始奉命搜尋天下遺書。這自然也包括搜集「楚辭」作品。
輯錄
《漢書·地理志》所透露出來的漢初兩個群體劉濞、劉安因「謀亂」,次第滅亡,時間遠早於劉向的領銜集書。劉向集書性質屬於最高權力的官方徵集,應該有來自前兩者所收集保留的若干「楚辭」作品。但一共搜集到的具體數量及內容則無考。劉向《楚辭》的具體結集時間,也未有明確記載,有些研究者希冀考據出具體輯錄成書時間,但普遍未獲認可。
按劉向受命搜書時間公元前26年,劉向去世時間為公元前6年[35] 。則可以推出最早輯錄「楚辭」的劉向《楚辭》,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這20年之間——這是較為穩妥的說法。這期間,劉向將宮中堆積如山的圖籍典冊以及各地獻上的遺書分別校讎繕寫。每一部書整理完畢,劉向便寫出《敘錄》,「論其指歸,辨其訛謬」。「楚辭」的整理、結集工作也就在這期間得以完成。[6] [29]
由於劉向《楚辭》早佚,並未能確知其篇章卷數,從被認為是保存較完好的《楚辭章句》及通行版本看,應是16卷16篇,據王逸在《楚辭章句·敘》中說,其中有屈原作品25篇(註:《楚辭章句》正文在《大招》處又注「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如加上則26篇[36] ),「後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慮,纘述其詞。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即是說,劉向《楚辭》一開始只有十六篇。[6] [29] [35] 現通行本的17篇,是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補增了自己的作品《九思》。[5]

H. 楚辭的文化意義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閱讀全文

與楚辭有多少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