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亞、非、歐古代各大文明發源地現在屬於那些國家
對於世界文明的介紹,既要涉及到不同時段的主要文明形式,例如古代、近代、現當代等;也要兼顧到不同地區的文明類型,如非洲的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地中海的克里特島文明、黃河流域的殷商文明、歐洲的古羅馬文明、美洲的瑪雅文明、西亞的阿拉伯文明等。
兩千年前的古代,世界主要文化區有:(1)地中海文化區:以希臘文化、羅馬文化為代表,還包括波斯文化和希伯來文化,是游牧、商業、航海發展起來的文化;(2)中國文化區:以定居的農業文化為主;(3)印度文化區:以佛教文化為特色;(4)中美洲文化區:由瑪雅文化、阿茲台克文化、印加文化組成。現在世界可以分為六大文化區:即肯達爾劃分的文化區。(1)西方文化區(主要指歐洲和美洲);(2)伊斯蘭文化區(西亞和北非);(3)印度文化區;(4)東南亞文化區;(5)東亞文化區;(6)非洲文化區。
⑵ 中國的西方主要是指哪些地方
中國的西方主要是中國的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市及自治區,即西南五省區市(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內蒙古、廣西。
中國西部地區,總面積約68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72%。同時,西部地區與蒙古、俄羅斯、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尼泊爾、印度、緬甸、寮國、越南12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8萬余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邊境線的91%;與東南亞許多國家隔海相望,有大陸海岸線1595公里,約佔全國海岸線的1/10。
⑶ 西方國傢具體指的是什麼哪些屬於西方
西方世界(英語:Western World),也稱西洋、西方國家(英語:Western Countries)、西方文化區、自由世界,在不同場合和不同時間有不同定義。這些國家文化與文字皆是一脈相承,惟地理上不一定位於西方,例如位於中東的以色列、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西方世界被認為是歐洲(俄羅斯除外),北美的美國及加拿大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即是以白人為主、具基督教文化及西方文化背景的國家,亦有認為信奉天主教為主的拉丁美洲國家也屬於西方世界。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後來的基督教文化,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及通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戰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自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的西亞、南亞與東亞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里,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美洲及大洋洲的國家。
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國人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現代用法則與「西方世界」同義,明朝初期以婆羅洲島中間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西方國家
北歐: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冰島
西歐: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
南歐: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
中歐:德國,奧地利,瑞士
北美:美國,加拿大
澳洲:澳大利亞,紐西蘭
亞洲:日本
除了傳統的東西方國家劃分以外,日本是比較特殊的國家,日本在地理上雖然屬於東方,但是因為政治上實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所以日本一般被認為是西方國家。
(3)西方文化區屬於哪個區擴展閱讀
西方國家飲食特色
1、法國
法國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廢墟上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羅馬省,稱為外高盧。當時就有一些雅典和羅馬的有名廚師來到這里,奠定了法國菜的基礎。
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盛行的燴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種少司的製作方法等傳到了法國,使法國菜更加豐富起來。由於歷代法國國王崇尚美食,使得當時的法國名廚輩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法餐卻趨於保守,發展較為緩慢。
2、義大利
義大利地處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義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業都很發達,其以面條,乳酪,色拉米肉腸著稱於世。
公元前2世紀後期,古羅馬宮廷的膳房已形成龐大的隊伍,並有很細的分工。廚師總管的身份與貴族大臣相同,烹調方法日益完善,並發明了數十種少目的製作方法。時至今日,義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3、英國
英國的農業有發達,糧食每年主要靠進口,英國人也不像法國人那樣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英國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調。
但英式菜的早餐卻很豐盛,受到西方各國的普遍歡迎。另外,英國人喜歡喝茶,習慣在下午3點左右吃茶點,一般是一杯紅茶或咖啡再加一份點心。如遇朋友有傷心事,遞上一杯好茶,是對朋友最好的安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方國家
⑷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
要說起文化的差異,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里,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亂,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就是向牛挑戰,紅色可以激怒鬥牛,所以,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里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覺得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
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西方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
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就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好後不亂」,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有些時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利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在西方,兒女成人後,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觀念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國人娶了中國老婆後才感嘆:「以前,我以為中國人比美國人聰明,現在我才知道, 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美國的家長從不幫助孩子輔導功課,他們認為:如果家長是老師,那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如果孩子做作業出了錯,他們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會讓孩子再思考,他們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 他們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從來不打擊孩子,不說小孩怎麼笨,總是不斷地誇獎.他們也不會讓孩子犧牲周末玩耍的時間去學習。中國的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孩子的成績更是自家的事,別人管不著。
中國的教育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在當今競爭如此無情激烈的世界裡,唯有強者方能出成就。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塑造一個真實的孩子,總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你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讓一個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中國一再強調自己的基礎教育有多麼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永遠都處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們中國人天天都用的電腦,其中的電腦晶元和裡面運行的大大小小軟體,有多少不是美國人搞出來的?
⑸ 西方文化分為哪幾大文化圈在地域上是怎樣分布的
拉丁文化圈,又稱為西方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羅馬文化圈、歐美文化圈等,其地理范圍主要包括歐洲大部分地區、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南美洲由於自近代以來被西方殖民時間較長,其文化多被歐洲殖民者所同化,有時也被看作拉丁文化圈的一部分。拉丁文化圈的主要特徵為:民眾多信奉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拉丁字母使用廣泛,文化上多繼承古羅馬、古希臘文化。
⑹ 西方文化圈有哪些國家和地區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⑺ 這是世界七大文化區分布地圖
正在為您解答!
理論上講還是比較準的。西方文明的分布區域如此廣泛,主要還是因為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侵略者會對當地的原住民與當地文明進行」清除「與征服,如北美的印第安文明。而除了西方的其他國家,比如中國,雖然在大航海時代時的航海技術遠先進於西方各國,但中國主要走的是和平路線——詳見鄭和下西洋——而不是拓展殖民地,因此華夏文明的擴展范圍僅僅局限於現在的中國(蒙古國以前是我國的領土:外蒙古,後來獨立出去了)
回到西方。西方國家在建立殖民地後,由於其政策的不平等,移居的白人同時也受到了嚴重的經濟限制。於是,在18,19世紀時,發生了大規模的獨立運動,如美國獨立戰爭,玻利瓦爾和聖馬丁起義。這些政權都是由白人所建立的,因此,這些國家的統治范圍也就納入了西方文明的分布范圍。
至於非洲(除了南非,注意,曼德拉不是南非共和國的建立者),20世紀非洲獨立運動的領導者大多為黑人,方式就是推翻西方的殖民政府。所以,非洲大部分還是屬於當地文明的范疇的。
俄羅斯就不用說了,雖然人家在亞洲的土地比歐洲大,但他依然是歐洲國家。。。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