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 閱讀答案
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最本質的特徵是什麼?除了血緣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想我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共有56個民族,血統本自不同,然數千年來同舟共濟,音聲相通,認同自己是伏羲、神農、黃帝、蚩尤的子孫,靠的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條無形的紐帶。我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族,然而漢族本身就是在中華這塊遼闊的大地上多民族混血而來的,世界上沒有純血統的漢族,漢族首先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共同體。道學的龍文化是中國諸子百家之學的總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中華民族能在數千年間衰而復興、亡而復存,靠的就是道學文化的根沒被砍伐和挖斷。中華民族能把百千種異族的異質文化融會成華夏民族文化,能在歷史上引進印度的佛教文化,能在近代汲取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顯然不是「嚴夷夏之防」的儒學文化起的作用,而是「海納百川」的道學文化創造了奇跡。北宋末年金人侵佔了中國北方,雖然在今天看來這是一次中華民族內部的不同兄弟民族之間的戰爭,但在當時看來卻使漢民族面對國破家亡之痛,於是有岳飛、韓世忠等名將面對異族的入侵奮起抗爭。中華民族的知識分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他們面對異族入侵也深深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危機,雖然後來金世宗認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在歷史上有「小堯舜」之稱,但當時中華民族的知識分子卻為保存傳統文化煞費苦心。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王重陽熔道、釋、儒三教文化的精華於一爐,以「三教合一」為號召創立全真道,並由此發展出性命雙修的丹道文化,保存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從此之後,全真道不滅,內丹學不失傳,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會斷滅,因為內丹學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華。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面臨著喪權辱國之痛,西方列強包括自稱「脫亞入歐」的日本,皆張牙舞爪、磨刀霍霍,力圖宰割中國,中國人在這些帝國主義強盜眼中成了可以任意欺辱甚至屠殺的牛羊。當時中國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將中國多年野蠻專制、積貧積弱的原因,追索到最深的文化層次,發現和平、專制、馴良、忠孝的儒學「羊文化」在西方征服、民主、競爭、自由的「狼文化」面前相形見絀,憤而提出「不讀中國書」,「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上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袞袞諸公將西方時髦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引進中國,「物競天擇,優勝劣敗,棄舊圖新,革命自強」的思潮成了時代的主旋律,魯迅先生面對處在危亡之際的中國社會發出時代的最強音:「救救孩子」!
中國13億人民告別了多災多難的20世紀,同全世界人民一起邁進21世紀的時候,我們不能不以無限深情緬懷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崛起而流血犧牲、奮斗不息的先烈。正是這些優秀的中華兒女,打敗了曾在中國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作的帝國主義強盜,收回了被列強割據的香港、澳門,使中國人重新贏得了民族尊嚴。然而長期以來,在中國,真正熟悉和研究過老子、孔子等中國哲學的僅限於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少數學者,甚至連保障中華民族延續數千年的中醫和針灸等醫療技術也僅是各大醫院角落裡的小科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被國人自己邊緣化了。歷史上中華民族引進外來的佛教文化,是以中國老子、莊子的道學文化做橋梁,以道學術語理解、比附、解釋佛學,稱之為「格義佛教」階段。而近代中國哲學的研究,是由胡適、馮友蘭等學界前輩肇其端,胡適首將道學文化作為中國哲學之始基,馮友蘭則始終以儒學文化貫通中國思想史,然他們卻都是以西方哲學的模式來剪裁中國古代哲人的思想,即以西方哲學「格義」出「中國哲學」。好在胡適、馮友蘭那一代學者都有深厚的國學功底,雖以西方這些的觀點透視中國哲人的思想,但仍不失為一種新穎的研究方法。新中國成立後對中國這些的研究又照搬了前蘇聯的政治模式,僅限於給中國哲學家劃定「階級成分」,或分別歸入「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以這種中國哲學教科書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沒有胡適、馮友蘭那代學者的國學功底,又沒有真正的西方哲學功底,直到他們窮年累月熬成教授、博士生導師,再教出來的學生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承傳則或幾乎息矣。我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少數學者對中國哲學研究的現狀即這般模樣,我認為真正以中國人自己的觀點對中國哲學的研究至今還沒有起步。哲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哲學的研究尚且如此,中國文化傳統的斷裂可想而知。一個忘記祖宗、喪失傳統、認賊作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喪失自己文化根基的民族只能跟在別人後面充當「小伙計」,我中華民族真正的「老祖宗」伏羲、神農、黃帝、蚩尤(中國之戰神)開創的民族傳統不能丟!從少兒到中學以至初中,是一個人性情定型、人格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記憶力最強的智慧待開發期,古人正是在這一時期誦習中華聖賢經典,接受本民族文學、音樂、美術、書法等所謂「琴、棋、書、畫」的藝術熏陶,以打下扎實的國學根底。而現代的教育制度則從幼兒時期便將孩子推入殘酷競爭的應試教育之中,這就難怪青少年犯罪激增,社會道德淪落,人生的價值觀日益自私和缺乏誠信。失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華民族只是一群黃皮膚、黑頭發的二等公民,從人生信仰、思維方式、生活習俗,乃至城市風格,衣食住行等皆失去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必將一蹶不振。
㈡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閱讀答案
要考慮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須明確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長期以來,國人認為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豐富燦爛、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評價,或者是就東亞漢語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圍內,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整體上說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產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都還很落後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區之間缺少必要的人員和生活必需物資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獨立發展的。正如恩格斯所總結的,「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這些文化都適應了各自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並無優劣可言。由於不存在交流和比較,也談不上哪個先進,哪種落後。
從不同文化的群體開始相互接觸以來,文化的傳播一直有兩種方式——自願的和強制的。一般來說,對物質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願的,而對精神文化的接受則兩者兼而有之。強勢文化往往會依靠武力、權力、財力、人力強制推廣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語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這樣的結果。
在古代中國內部,同樣如此。一方面,自認為居於「天下之中」的華夏諸族(漢族)對自己文化的優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絕不會向「非我族類」、尚未開化的「蠻夷」推廣,僅給那些「仰慕華風」又具備學習條件的人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蠻夷」歸化以後,就必須接受中國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歸流後,新設置的府、州、縣內就必須辦學校,興科舉,尊孔孟,以儒家學說教化百姓。民間信仰和宗教一旦對主流文化構成威脅,也會被堅決取締。
時至今日,在世界多數國家已經基本實現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的條件下,物質文化的傳播已經不存在障礙。但在大多數人已經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條件下,精神文化的傳播只能以自願接受為前提。中國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學說再高明玄妙,中國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別指望能取別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觀念、模式而代之。
因此,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由於主觀或客觀的種種原因,直到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各國一直缺少人員和文化的交流。中國文化主動走出去,能讓各國人民近距離或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有利於改變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國人走向世界,他們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傳帶者。如果他們普遍具備了優良的素質和文明的舉止,中國文化的地位就能隨之提升。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另一個目的,是要學習世界文化。我們不能坐待各種文化主動傳入中國,而且通過走出去後的比較借鑒,同類文化優劣立顯,取長補短順理成章。中國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進的文化自期,了解和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徑,是向世界提供盡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這也是傳播文化的有效途徑。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文化商品大多還是來樣加工、貼牌生產,外銷商品中的文化含量還很低,文化服務近於空白,發展的餘地非常廣闊。
㈢ 文化也能打造嗎 閱讀理解答案
C
拒絕深層的文化,只要光怪陸離的部分
對原有文化胡亂改造
假造景點古跡
文化是時間和心靈釀造出來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創造的成果。是自然積淀而成,無法打造。
打造文化的手法是拒絕深層文化,只要光怪陸離的部分,對原有文化胡亂改造,
假造景點、古跡。是對文化的破壞。
㈣ 什麼叫做文化閱讀答案
17.研讀文章第①②節,說說文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3分)
18.聯系語境,解釋第②節畫線句中加點詞「不霸道」的含義。(3分)
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19.第③節寫了簡朴的農家婦女起到怎樣的作用?(2分)
20.分析第⑥⑦⑧節的論證思路。(3分)
17.(3分)①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②如何對待他人,③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
18.
(3分)能夠尊重別人,對弱者有憐憫之心,對同類有謙讓之心,不損害別人利益。(答出尊重他人就得3分)
19.
(2分)這是舉例論證(1分),通過農家婦女換裙裝來見客人,表明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體現出一種文化底蘊(1分)。
20.(3分)第⑥⑦節分別舉例論證(1分),(第⑥節例舉斗笠老伯不讓我坐報紙例子,
第⑦節例舉法國指揮官保護巴黎古城例子,)第⑧節在此基礎上歸結出論點: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對破壞這種「價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