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龍母文化節是哪個節日

龍母文化節是哪個節日

發布時間:2022-06-03 11:57:41

Ⅰ 龍母的傳說是什麼

1、傳說一

相傳,龍母原是一個砍柴姑娘,跟媽媽住在綠桃村耪田種莊稼。一年,騰越坎子凹的黑龍占據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變成一片汪洋。老百姓無法安生,紛紛逃往外地。

母女倆無人幫助,無法逃走,只好到蒼山的蘭峰以割草砍柴為生。一天,女兒口渴,見樹上結了一個又綠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裡放,桃子滑到肚裡,從此懷了孕,生下一個兒子。女兒怕別人笑語,把兒子丟進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給小孩餵食,不僅沒餓死,還長得天真活潑。

龍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後跟龍母上山砍柴、割草。母子倆有一次割草回家,在龍潭邊歇腳,得知龍王生病,孩子被請進龍宮,用仙草治好了龍王的病,在宮時,孩子出於好奇,穿上了龍王的共袍,變成了黃龍,然後打敗了黑龍,解除水患,大理重又變成了肥沃的田野。

綠桃村的百姓為他建了龍王廟,尊小黃龍為本主,稱小黃龍的媽媽為龍母。

2、傳說二

相傳龍母姓溫,廣西藤縣人,出生於公元前290年,卒於公元前211年。龍母剛出生遭遇水災,因家貧無法撫養,父母將她放在一個大木盆里,放在西江上任其順江漂流,一直來到德慶縣悅城,被打魚人梁三發現。

梁三想抱回家收養,但一想到自己的生活也很貧寒,於是他用力地將木盆往西江里推,但令他感到奇怪的是,沒過多久,木盆又漂回到他跟前,他還是希望她能被家庭條件更好的人家收養,於是他再次狠心地將木盆推向江中。誰知,木盆再一次漂回到梁三的身邊。

梁三覺得這是上天安排的緣分,最終決定把她抱回家。

龍母長大後,貌美非凡,聰明過人,能漁能織,能醫能牧,身附神奇力量。一日,龍母在河邊洗衣,見一小孩子掉落水裡,也飛快地跑過去把孩子救起,但孩子已經死了,只見龍母在孩子的身上摸幾遍,孩子便慢慢復活了。

龍母不僅心靈手巧,勞動勤快,而且具有「辟穀」本領,又學習了岐黃之術,鑽研各種醫書、葯典,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里百姓服務。於是,大家都把她看成是天上下凡拯救百姓的「神女」,遂擁戴她為氏族的領袖。

一天,溫女到江邊洗衣服,突然看見水中有一顆像斗那麼大的巨蛋熠熠發光,通體晶瑩閃亮,於是就把它抱起來,原來是一枚石蛋,帶回家裡經過了七個月又二十七天,石蛋忽然裂開,爬出五條如蛇狀的蜥蜴,生性非常喜歡玩水。溫女把它們看作龍子,像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地喂養。

這五條小龍漸漸地長大了,溫女把它們攜到江邊,讓它們生活在這里。一天,溫女覺得江邊草棘叢生,有礙五條小龍的活動,便取了一把大砍刀,把那些草棘灰色的砍掉,沒想到,那五條小龍卻在這時游上來湊熱鬧,溫女收刀不及,一刀砍斷了其中一條小龍的尾巴。於是,它們都遊走了。

眼看揮刀誤傷了自己最喜愛的小龍,溫女嚇得癱坐在地,心疼得好像自己被尖刀扎了似的。沒過幾天,這里本來風調雨順的地方,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捲起了掀屋倒樹的大風。原來平靜的江面,怒濤澎湃。西江兩岸,一片汪洋。

不少農田、房屋、市鎮都被洪水淹沒了,許多人驚慌失措地爬到高坡上、屋頂上避難。大家都說這準是「掘尾龍」發怒了。

龍母面對滔天的洪水流著眼淚禱告說:「我心愛的五小子呀,你們真是能興雲布雨的龍嗎?你們是不是因為我誤傷了你們當中的一條就掀起了這樣的一場洪災呢?我求求你們,要懲罰就懲罰我吧,但請你們千萬不要濫害無辜。」

終於,風停下來了,雨停下來了,洪水退下去了。大家對溫女這種為了老百姓免除災難而願意承擔一切責任的崇高精神,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從此,五條小龍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斗,造福黎民百姓。

於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群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1)龍母文化節是哪個節日擴展閱讀

龍母文化

龍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護神」的贊歌。

古代生產力落後,西江流域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社會不文明,官害嚴重,人們害怕水旱害,惡浪驚濤,渴望風調雨順,農漁豐收,安居樂業。於是,龍母豢龍的傳說傳開以後,人們寄託龍母,把龍母當作水域的「保護神」,祈禱龍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寧就是自然的了。

探討龍母文化對研究神話的起源和作用,對認識我國古代,特別是戰國、秦漢時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對宏揚中華民族「龍」的精神,對保護、宣傳和利用文物,對開發文物旅遊資源,都有積極意義重要。

Ⅱ 梧州龍母誕的簡要介紹

梧州龍母信仰起源於戰國時代,內容主要包括早期關於龍母的民間口頭傳說、歷史文獻資料以及由龍母崇拜而產生的獨特的古建古壇、廟宇、民間信仰、節日活動、民風民俗、大量的詩詞、楹聯、傳說、戲曲、小說等等。龍母文化是龍的圖騰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對龍母文化的崇尚,是「龍的傳人」對「心靈」中的「母親」的緬懷和敬仰,它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龍母文化成為兩廣及港、澳、台同胞以至海外僑胞尋根問祖的精神紐帶,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龍母文化的傳承以民間信仰和拜祭活動為主要方式。2000多年來,龍母太廟作為龍母文化的載體, 民間各種參拜龍母的活動成為龍母文化的重要內容。龍母文化以信仰龍母為核心,以傳說、神話、故事、祭典民俗等無形文化和由信仰產生的宮廟建築、雕刻、壁畫、文獻等有形文化為基本內容,形成了無形文化和有形文化相結合的特徵。

Ⅲ 廣東德慶龍母廟、南海觀音節是什麼時候

五月十二龍母誕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乃是觀音誕

Ⅳ 正月初四是德慶悅城龍母廟什麼節日!~~

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龍母祖廟以神、絕、巧、靈著稱於世。

巧——龍母祖廟石雕、磚雕、木雕、陶雕等,建築雕刻藝術巧奇天工。一塊小方磚竟能雕刻出四、五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山門、香亭的蟠龍花崗石雕柱,廣泛運用深雕和透雕工藝,使盤龍的口中「龍珠」還可滾動而拿不出來;廟內木雕、陶雕題材廣,造工精、數量多、保存好,堪稱小型雕刻藝術館。龍母祖廟無論從建築技藝、文化底蘊都堪稱「古壇僅存」。

龍母祖廟的山門面闊五間,深三間,硬山頂、上履綠琉璃瓦,正脊有陶塑裝飾,正中為雙龍戲珠,飾以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草蟲等,具有濃厚的嶺南風情,在建築上也很有藝術特色。山門左右牆頭上僅存兩件刀法精細的磚雕藝術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香亭在山門之後,平面方正,綠琉璃瓦。內外檐柱均為四根,面闊、進深各三間,比通常的做法省去外柱8根,明間與次間之比為3:1香亭立於高約0.5米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頂。香亭的蟠龍石柱,是通過深雕和透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的,石珠能在龍嘴內滾動。

Ⅳ 壯族三月三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1]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圩,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關於壯族三月初三的由來有好幾個歷史故事:
壯族神話故事-特掘掃墓(大明山原生態龍母文化)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著。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家裡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後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後,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人們為了歌頌乜掘的偉大品質和傳頌孝道,便給這位老嫗乜掘立廟,人們為了表達尊敬,在壯語里將之稱為「妲婆廟」、或者是「姥婆廟」(羅波廟),漢文里統稱為「龍母廟」。當地的壯族人也開始崇拜蛇,對蛇也是敬而遠之,忌諱殺蛇和吃蛇。伴隨著隨著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的文化傳播和影響,蛇的形態後來就融入中華圖騰龍的形態里,所以後來特掘就成了龍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龍,因此特掘又稱為掘尾龍。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聖墳,成為了古時候壯族人心靈的信仰,認為人死了,靈魂也會飛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認為是祖宗的墓,變成了壯侗語民族神話信仰傳說里的聖山。所以說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才是真正的「龍的傳人」。乜掘於是就被尊稱為龍母,各地祭拜的神廟都朝向大明山。
之後便有了壯族人傳統上掃墓的時間定在三月三。人們會在三月初一的時候,采楓樹枝插在門縫和窗縫上,三月三的時候還會做五色糯米飯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龍母廟。

大明山地區的龍母文化(2張)

壯族歷史故事-賽歌擇婿

其中一個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壯族歷史故事--劉三姐

另一個是在壯鄉廣為流傳的,是為了紀念劉三姐的。講的是因為歌仙劉三姐以歌為劍,反抗地主,為人民爭利,在山上砍柴時被地主割斷山藤,墜落山崖,大難不死,被阿牛一家救起,用山歌又開始與地主的對抗,各地的人民奔赴那裡劉三姐對歌,同時與阿牛在藤樹下對歌結成連理的故事。
壯族歷史故事-韋達桂
再一個是相傳,很久以前,狀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土皇帝因一次韋達桂給壯鄉人民稟告要免皇糧而憎恨韋達桂,於是千方百計要陷害韋達桂。一計是叫韋達桂按要求完成一座閣樓,但達桂完成了要求。一計不行,又生二計,叫達桂在清明節時要一個像宮殿後面那座大山一樣重的豬頭來祭祖,達桂也完成了命令。土皇帝又想出了一條毒計,讓達桂在二十天內弄490
個公雞蛋,因「男人不生小孩,公雞怎麼生蛋?」這話,皇上大怒,下令捉拿達桂。壯家百姓聞訊立刻送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圍,只見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飯,就是不見人,皇上下令放火燒山,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後,鄉親們上山在一棵合抱不過來的楓樹洞里找到了達桂的屍體,大家含著眼淚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墳前放聲痛哭。淚水灑在墳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蘭的紅蘭草。為了紀念達桂,鄉親們又在墓旁邊建造了廟宇,名曰:「達桂堂」。因為達桂生前喜歡喝酒,吃糯米飯,用喝酒、吃糯米飯的方法戰勝了皇帝,後來又因為拿不出公雞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這一天,狀鄉家家戶戶都拿著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達桂墓前祭奠。正當人們陷入哀思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從廟堂里沖出一條五色大蛇,這條大蛇向鄉親們點了點頭,就直奔宮殿把皇帝給咬死了。
從那時起,桂西一帶壯族人家為了紀念達桂,年年到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為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贊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圩的習俗。

Ⅵ 五月初八是什麼節日

5月 1日 國際勞動節 10月15日 國際盲人節
5月 4日 中國青年節 10月16日 世界糧食日
5月 5日 碘缺乏病防治日 10月17日 世界消除貧困日
5月 8日 世界紅十字日 10月24日 聯合國日
5月11日 國際母親節(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
5月12日 國際護士節 11月 8日 中國記者日
5月15日 國際家庭日 11月 9日 消防宣傳日
5月17日 世界電信日 11月14日 世界糖尿病日
5月18日 國際博物館日 11月17日 國際大學生節
5月18日 全國助殘日(每年5月第三個星期日) 12月 1日 世界艾滋病日
5月20日 全國學生營養日 12月 3日 世界殘疾人日
5月23日 國際牛奶日 12月 9日 世界足球日
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

Ⅶ 關於龍的節日有什麼

關於龍的節日有:

  1. 春龍節,舊時山東惠民一帶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二月初一。是日,鄉人取灶灰作青龍關,以圖吉祥。

  2. 龍抬頭節,漢族傳統節日,時在二月初二,該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3. 端午節,漢族傳統節日,該節雖不名龍節,但在此節卻有龍舟競渡的習俗,據說是為紀念中國偉大的詩人屈原。

  4. 看龍場,湘西一帶功族傳統節日。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天算起,頭次逢辰日即為看龍日,習慣稱「看頭龍」。

  5. 龍船節,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五月間,具體節期各地略有不同。

  6. 龍頭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正月初五。是日,當地群眾備供品祭祀龍王。

  7. 龍母上天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二十日。是日,當地群眾祭龍,並送龍母升天。

  8. 龍公上天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八月二十日。是日,當地群眾祭龍,並送龍公升天。

  9. 祭龍節,哈尼族從農歷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紅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陸續開始過節。

  10. 龍王廟會,雲南麗江地區枘西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十五日。屆時,當地群眾赴會交流各種物資進行賽馬、演戲、展覽、廣播宣傳等活動。

  11. 玩龍燈,雖非節日,但漢族人每逢佳節,盛會,人們或在廣場,或在村頭灣邊,舞起龍燈,以增添歡樂氣氛。

(7)龍母文化節是哪個節日擴展閱讀:

  1.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

  2. 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3.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4. 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5.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

  6. 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7.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8.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Ⅷ 請問有關龍的習俗有那些

一、「三月三,祭龍王」

我國有的少數民族,把農歷三月初三作為祭龍日,特別是水族,在這一天各村寨都聚集到龍王廟舉行祭龍儀式,用豬羊供奉龍神,族長念祭詞,集體禱告,祈求風調雨順、無災無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二月二,龍抬頭」。據說冬眠的龍,在這天抬頭升天,故有民間信奉的「龍頭節」,又稱「春龍節」。此節是龍文化意識最濃厚的一個節日。民間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二月二,不懶床,懶床壓在龍頭上」「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之說。

Ⅸ 為什麼越南年輕人喜歡玩龍母

龍母的傳說

廣東《德慶州志·卷五》有:「龍母神生於周秦之世,載《南漢春秋》志乘廟原碑,斑斑可考。」的記述。德慶縣悅城龍母廟的《孝通祖廟舊志》寫得更加具體:「 敕封護國通天惠濟顯德龍母娘娘,溫氏,晉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廣西藤縣人,父天瑞,宦遊南海,娶悅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龍母,其仲也,生於楚懷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廣西梧州的地方誌《藤縣志·卷六》,則對龍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和墓地作了更精確的考證:「按龍母贏秦祖龍(即秦始皇)時之神也。溫姓或曰蒲姓……今考粵東肇慶府舊志及悅城孝通祖廟舊志,咸以為藤縣人,則無論毓於何都,其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無疑者,然其墓獨在悅城,何也?父天瑞娶悅城梁氏,生三女,龍母其仲也……隨其母至悅城,心喜其地,欲以為安厝所。因熟記之,及歸於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宮狀,喜水,母豢漸長,放之江遂去,越數年,鱗甲輝煌,復來見母,母知龍子之遠迎也。別其父母曰:兒當乘龍至悅城,遂跨龍,薄暮抵江口。……」龍母仙逝後,「立廟祀,極顯應,故至今香火獨盛雲。」可見在珠江流域的西江上下游千百年來,民間始於秦朝有關龍母的傳說是有史可據的。
綜合上述史料,我們可以知道:
一、龍母,姓溫,她的父親叫溫天瑞,是廣西梧州市藤縣人;
二、龍母的母親姓梁,是廣東德慶縣悅城人;
三、龍母出生於戰國時期的楚國,而生活於並吞六國的秦代的廣西梧州藤縣,後隨母至德慶悅城生活(一說因水災,童年被放在木盆里,漂流到悅城),仙逝後葬於悅城;
四、龍母有三姊妹,她是老二。

龍母文化的內涵

龍母,是我國民間流傳周秦之世的神女,《中國神話傳說》記載:「秦始皇時代,有兩個傳說故事,一個是關於陷湖的傳說,一個是關於龍母的傳說。」
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系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來,頭發就有一尺長,身體奇偉,臉慈祥。從小喜歡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特別值得珍貴的是,她有一顆晶瑩的善良的心,當她長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鄰居的四位姑娘結成「金蘭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澤天下,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龍母有預知人間禍福的本領,精通各種醫述,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里百姓服務。當時,各種病疾、水災、旱災威脅著西江流域倉吾(蒼梧郡)、西甌各族人民,一逢這些天災人禍出現,蒼梧古郡、西江流域就會瘡痍滿目,餓殍遍野。聰明、勤勞的龍母,率領「百越」群眾戰天斗地,戰勝天災人害,讓當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們的擁戴,被推為倉吾氏族的領袖。
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件的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洗著,洗著,突然見到旁邊水中熠熠發光,覺得生奇,便慢慢地走過去,只見水中沉著一顆象「斗」那麼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於是把它抱起來帶回家裡,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經過了七個有又二十七天,那隻石蛋忽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個個非常喜歡玩水,溫氏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喂養。到長大它們卻是五條活靈活現的小龍。五小條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斗,造福黎民百姓。於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群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有關龍母的故事,以後我們再細細說來。
文化是一種社會里精神財富的積累,它通過書籍、藝術品、民間傳說、建築物等在時間上傳之後世,或在空間上向一定地域傳播。產生於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遠播我國東南沿海、東南亞一帶的龍母崇拜,其產生的大量詩詞、楹聯、傳說、戲曲,由龍母崇拜產生的一些獨特古建築古壇、民風民俗,由龍母崇拜促進和發展的文物旅遊,就構成了一種龍母文化。這同全中國的黃帝、炎帝情結,以及女媧補天、神農償百草、誇父逐日和孔子文化,東南沿海的媽祖崇拜等同樣道理。只不過是崇拜的地域大與小而已。正如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楊應彬寫的七絕詩所揭示那樣:「龍母出龍國,江聲載譽聲。原無迷信意,本為濟蒼生。」這完全道出了龍母崇拜和龍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質區別。
對龍母文化我們的初步心得是:
1、龍母文化是龍的圖騰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
「圖騰崇拜」是社會初級階段的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我國黃帝、炎帝所出的漢族圖騰崇拜物是「龍」。「龍」是我們國家的象徵,民族的族微。古代南方中國人也有崇拜「龍」的習慣,他們在農歷正月舞龍,二月有祭龍節,要殺豬祭龍,祈求人畜平安、糧食豐收,五月初賽龍 就是證明。溫氏因豢養龍而成為龍母,又因受「龍」的圖騰影響而受崇拜,那就容易理解了。
龍母文化中的「龍的圖騰」色彩是十分濃烈的。傳說中的龍母豢龍,龍銜魚孝敬龍母;龍母不願接受秦始皇的禮迎,龍就引船四次南返;龍母仙游後,五龍化作儒生來操辦喪事,「常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為墳」;五蛇守廟側直至以後歷代皇帝因征戰將領的風送轉運,勝利奏凱,地主郡縣的陰陽協調,雨澤豐收,平民百姓的出入安,旅途順暢都歸功於龍母和五龍的賜福,而不斷地給龍母以敕封,無一不顯示「龍的圖騰」的意義。「龍的圖騰」既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精神遺產,又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精神財富,我們海內外的華人自詡的「龍的傳人」。 「龍」的精神,即團結整合、利澤天下、奮發進取、天人和諧的精神,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國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辦。龍母文化正是龍的圖騰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信仰自由,發揮這種文化的作用,將能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華人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2、龍母文化是「龍的傳人」對母愛主題的真情抒寫。
龍母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在南國的「龍的傳人」的眼中,龍母就是他們的一位偉大而又仁慈的母親。
在傳說中,龍母是偉大的,她勤勞、聰敏,不僅有「利澤天下」的理想,而且有「利澤天下」的本領,善織能耕,心靈手巧,既有扁鵲的醫術,又有預測風雨,先知禍福的超人功能,更感人的是,她還確有「利澤天下」的實績,戰國和秦時的西江流域還屬蠻荒之地,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當險惡,龍母率領南越、西甌的群眾開荒山、治旱澇、導江河、抗洪水,戰勝許多自然災害,使蒼生得以安居、生自、繁衍、發展,且因有豢養五龍,雨澤萬方,秦始皇禮迎未果的神話故事,而備受愛戴和擁護。
在傳說中,龍母又是仁慈、博愛的,這位阿婆、阿嬤在「無意望報」的「豢龍和養物放生」中顯示她的「愛」,竟澤及到生物,龍子復來後「蟠旋游戲。親馴如初」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現了久別母子的無限情深。更為高尚的是她的「母愛」是有原則的,她「喜白鹿,常豢之乘以出入。」「但農人惡其害稼,母便斷一足,放之南山麓。」然而又對它牽腸掛肚,常渡江去探它。正是這種仁慈、博愛的母親情懷,又擴而成為「利澤天下」的願望和行動。這種「母愛」,對當時和後代的普通人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親切的,人們才越把龍母看成了自己的祖宗、母親,而四時禮拜,特別是當他們在憧憬追求一種理想目標或者在生命的游戲中遇到挫折,越不可能成為勝利者的時候,他們就越會像祖宗、母親傾訴一樣,向龍母祈禱,從而獲得內心的慰藉。千百年來,許多人來參拜龍母,正是懷著這種尋根拜祖的感情而來的,原來並無迷信色彩。
3、龍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護神」的贊歌
古代生產力落後,西江流域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社會不文明,官害嚴重,人們害怕水旱害,惡浪驚濤,渴望風調雨順,農漁豐收,安居樂業。於是,龍母豢龍的傳說傳開以後,人們寄託龍母,把龍母當作水域的「保護神」,祈禱龍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寧就是自然的了。
探討龍母文化對研究神話的起源和作用,對認識我國古代,特別是戰國、秦漢時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對宏揚中華民族「龍」的精神,對保護、宣傳和利用文物,對開發文物旅遊資源,都有積極意義。
歡迎大家對龍母文化及其作用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龍母文化與梧州

一、 龍母文化的形成
千百年來,西江流域的民眾把龍母信奉為"水神",這種對龍母的信仰形成了"龍母文化"。過去龍母之所以被封建統治者和文化人所接受和景仰。其根源在於中國人對龍的圖騰崇拜,中國人對龍的崇拜與敬意,對於一個養龍的女子自然是充滿深深的敬意。由於龍母與她的龍子們竭盡全力帶領族人開山治水,造福於民而深得百姓的愛戴。龍母去世後仍時常在珠江流域顯靈護助鄉親,因此被民間奉若神靈並立廟紀念。龍母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能為民造福、給善良人民帶來好運的神奇人物,這一定位迎合了梧州及其周邊地區和粵港澳大批祈福者的心理需求。人們在傳播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對內容進行取捨、加工,甚至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神化",使之發展成為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在龍母誕這個日子裡,眾多的信眾聚集在一起,共同接受一種道德的教化。經過漫長歷史的浸潤,慢慢地就會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一種民間習俗,培養和積淀為一種民間文化心理,這種民間文化心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這也就是千百年來梧州龍母文化影響著西江流域一帶,龍母廟依然香火不衰的原因。
"龍母文化"是龍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無論是歷史文化原因,還是民間文學的流傳,包括典故、詩歌、戲劇等等,以及建築和商業文化都體現了西江流域民眾對龍母的崇拜,形成一種獨特的民俗民風的龍母文化體系。
龍母文化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已不亞於海神媽祖娘娘,梧州也因此享有"龍母故鄉"的美譽。

二、 龍母文化的發掘
龍母文化已成為一種可供我們今天開發利用一種文化資源,我們應該從人文角度去挖掘它研究它,從民俗文化方向去研究它利用它,使龍母文化為今天的梧州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增加梧州的知名度,創造出更有影響力的梧州品牌。
目前,我市對龍母文化從歷史考證、藝術創作、學術研討、民俗活動等環節全面加強建設,具有梧州特色的龍母文化正在逐漸形成。近一兩年來,我市宣傳、文化等部門加強了對有關龍母的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今年龍母文化旅遊節前夕,《龍母的故事》、《龍母文化與梧州》兩書正式出版,兩書詳細介紹了龍母的生平和傳說,把一個較為完整的龍母形象推到了世人面前,標志著我市對龍母的歷史考證工作已基本結束。在龍母文化旅遊節期間,我市文藝團體向嘉賓獻上兩個精心排練的新創作節目:粵劇《龍母娘娘》之教子,合唱歌曲《龍母故鄉請你來》。這是我市在藝術上的成功嘗試。
我市還召開梧州歷史文化研討會,在會上,來自兩廣的專家學者對龍母文化的發掘、龍母文化與經濟的結合等課題作了深入探討,提出了"龍文化與母文化"、"大龍母文化"等概念,為人們理解龍母文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思路。
一年一度的龍母誕觀光本是傳統的民間活動,由於我市的正確引導和管理,這一活動得到了健康發展,現在每逢龍母誕,前來梧州龍母太廟參觀膜拜的香客數以萬計,大多數來自粵、港、澳、廣西及西南地區,這些朝拜者中,有三分之一篤信龍母,有三分之二隨家人前來,有的是來尋根問祖,更多的是來觀光旅遊。每年的龍母誕,給梧州帶來了人氣、商氣、財氣。"龍母文化"游的火熱同時也帶旺了交通、飲食、旅宿等第三產業,這一活動已成為西江流域有較大影響的傳統民俗活動,推動了龍母文化和我市旅遊業的發展。

三、 龍母文化的經濟內涵
藉助"龍母文化"的影響,挖掘"龍母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含義,使之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這是梧州人民的共識。
以"龍母文化"提高梧州的歷史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進梧州與各地的經濟、文化合作與交流,加快梧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這是我市在開發利用"龍母文化"為我市的經濟和建設服務所確定的思路。創造節慶活動,進行城市宣傳,促進經濟騰飛,這早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發展策略。我市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成功地舉辦龍母文化旅遊節,通過文化搭台、經貿唱戲,實現了文化、旅遊、經貿齊頭並進,許多嘉賓和遊客也因此與梧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0年6月初,梧州市舉辦了規模盛大的首屆龍母文化節暨經貿洽談會,正式亮出了影響深遠的"龍母文化"品牌,通過組織開展龍舟競賽、花燈一條街、名優產品一條街、龍母文化旅遊以及經貿洽談會等一系列活動,展開了招商引資的強勁攻勢,共簽訂了投資項目33個,總投資8050多萬美元,其中外資額達4200多萬美元,可謂名利雙收,依託龍母文化品牌,成功地演好了一出"經貿戲"。

大明山是壯族的聖山。

大明山的壯語名字叫「岜是」,最早記載大明山的漢族古籍《太平寰宇記》把它音譯為「博邪山」。「岜」在壯語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寫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譯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

隨著武鳴馬頭元龍坡遺址、全蘇勉嶺遺址、安等秧遺址、兩江獨山岩洞葬遺址、陸斡岜馬山岩洞葬遺址等壯族古文明遺址的發現,人們對大明山神秘面紗後蘊藏的文化內涵有了新的認識,許多學者深入大明山地區考察,試圖解讀她那神秘的文化「遺傳密碼」

「掘尾龍拜山」的古老傳說

在大明山下的武鳴縣馬頭鎮,廟口村村民陸叔指著龍頭峰東面的一座墳墓形的山峰介紹,這就是當地著名的「莫乜掘」山。「莫乜掘」是壯族地名,譯成漢語就是「禿尾龍母親的墳墓山」。「禿尾龍」壯族叫「特掘」,「特掘掃墓」這個故事在壯族地區流傳很廣,但像大明山地區這樣確指具體地名的卻很少。除了「龍母墳」之外,大明山地區與「禿尾龍」故事相聯系的地名還很多,如羅波鎮的羅波潭叫「龍窟」,傳說是「禿尾龍」居住的「龍宮」,羅波鎮布凌村的水潭傳說是「特掘」化龍的地方,大明山的龍頭峰是「禿尾龍」叩頭拜母的地方,龍尾瀑布傳說是「禿尾龍」掃墓時為母親掛的挽幛……

流傳在大明山地區的「禿尾龍拜山」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以前,在大明山下的一個村子裡,有個貧窮的「婭邁「(壯語寡婦的意思)。一次上山挖野菜時,救了一條幾乎凍餓而死的小蛇,從此相依為命。小蛇逐漸長大了,「婭邁」的茅棚已裝不下它,婭邁只好拿起菜刀砍斷了小蛇的一小截尾巴。小蛇於是變成了禿尾巴的蛇。壯話把禿尾巴稱做「掘」,於是「婭邁」給小蛇起名叫「特掘」,人們按照壯族的習慣把「婭邁」叫做「乜掘」(「乜」在壯語中是母親的意思)。

「特掘」越長越大,「乜掘」只好把它送到河裡去謀生。「特掘」走了以後,「乜掘」的門前常常會莫名其妙地出現鮮魚和鮮果,人們都猜測是「特掘」送上門的。「乜掘」的生活慢慢富起來,成為人們崇敬的仙婆。後來,「乜掘」年老體弱病死了,村裡人剛想來為她辦喪事,即見狂風大作,雷雨交加,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昂頭擺尾凌空而下,把「乜掘」抬到大明山安葬了。於是人們把這座山叫做「莫乜掘」(壯語「莫」是墳的意思)。

「乜掘」安葬以後,「特掘」每年三月三前後都上大明山為「乜掘」掃墓。這就是著名的龍母起源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兩廣地區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叫做「掘尾龍拜山」。但只有大明山的龍母故事最為具體確切,並且地理環境與故事的背景最為吻合:背靠大山,鄰近有深潭和通大河的河流。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大明山地區「特掘掃墓」的故事最具有古越人文化的特色,它的地名、人名都是壯語詞。全國學術界已一致認定龍母文化是古越人文化,因此可以認定大明山地區「特掘掃墓」的故事就是珠江流域龍母傳說故事的原版。

--------------------------------------------------------------------------------

探訪大明山龍母村

在清代編篡的《武緣縣圖經》中有一幅標有「龍母」地名的地圖,龍母村位於大明山腳下的雷江圩附近,屬於現在的武鳴縣兩江鎮管轄。

在龍母村北面路口豎有一塊雕著蛇頭的圖騰石,大約是明代前的文物。整個雕刻的風格古樸傳神。村民都言之鑿鑿地說,這就是「掘尾龍」「特掘」,是古時傳下的守護神像。龍母「乜特掘」也是他們村的人。流經龍母村邊的河叫龍河,壯語名為「達鱷」,是蛇河的意思。龍河是武鳴河的上游,發源於大明山淥達峽谷,南流與右江匯合再與左江匯合成邕江。

龍母村附近的蛇溪峽谷口有一個龍母廟,傳說古時候龍母廟在大明山上,鄉親們上山祭祀很不方便,都紛紛提議在山下修一個龍母廟。後來龍母顯靈,發了一場大洪水,把山上龍母廟的碑沖到了山下現在龍母廟的位置,於是大家就在這個位置上建起了新的龍母廟。

龍母村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著名的獨山戰國岩洞葬恰好位於龍母村的旁邊,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

著名的廣西考古專家鄭超雄先生最近對龍母村進行了考察,他認為龍母村是珠江流域絕無僅有的以龍母命名並以龍蛇為圖騰的村子,它的文化內涵非常深厚,值得進一步挖掘研究。

龍母崇拜源遠流長

清代編撰的《武緣縣圖經》卷三記載:「龍母廟,縣境鄉村多有之,祀秦女龍母溫夫人」。這一記載證明大明山地區所供奉的龍母神和梧州、廣東等地的龍母神是同一個人,並且從這一記載也可看出,龍母崇拜民俗在清代前就已盛行。

記者在大明山下的兩江、馬頭、羅波等鄉鎮采訪時發現,許多村子都有龍母廟和龍神廟的遺址,現在新建的廟宇中也多有龍母或龍神的神位。羅波龍窟潭的羅波廟正殿祭祀的神只雖然是古思想恩府土官岑瑛,但是進門的兩側殿卻分別供奉龍母和觀音。 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有一個獨特的民俗:忌諱吃蛇和殺蛇。一些受外來人影響的年青人殺蛇吃蛇都會受到老年人的責罵。他們傳說吃蛇會遭到災異的報應,在家煮蛇煙塵落下會中毒。這一民俗與珠江流域的民眾以蛇為佳餚大相徑庭,只有沿江的部分水上人家的風俗與大明山地區的壯族民俗相同。所以有一些民俗專家認為,只有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和沿江的水上人家才是真正的「禿尾龍的傳人」。 大明山「特掘掃墓」的民俗對壯族文化影響很大,據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教授介紹,80年代在北京的壯族代表在研究為壯族設定一個法定的節日提案時,就是根據「特掘掃墓」的故事而提議將三月初三作為壯族的法定節日的,後來這一提案獲得了自治區政府的批准。可以說壯族的三月三是源於龍母文化。

「龍形」玉雕確證歷史大明山下的兩江、馬頭、羅波、陸斡一帶在先秦時代是壯族先民駱越族的一個大聚落,在這里的元龍坡一帶發現了700多個商周至戰國時代的壯族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文物和。鄭超雄先生在他的新作《壯族文明的起源》中認為,大明山下的兩江鎮至馬頭鄉一帶是壯族的一個古方國,是壯族文明的發源地。在元龍坡的一個貴族墓中出土了一個廣西歷史上最早的玉雕,這一玉雕像一條蜷曲的鱷魚。在這些古墓中還出土了上萬片狀如魚鱗一樣的玉片,這些玉片每一片都有一個細小像頭發絲一樣的小孔,一些專家認為,這就是龍鱗玉衣的玉片,是最尊貴的殯葬衣飾。

這些以龍為裝飾的文物的出土,說明遠在商周時代,龍就成為壯族先民崇拜的圖騰。

出現龍崇拜文物的元龍坡恰好位於大明山「龍母墳」的山腳下。這又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化現象。為什麼廣西的龍文化不產生在出現了貝丘遺址和大石鏟文化的邕江和鬱江大河邊,而出現在一個高地上呢?鄭超雄先生在他的新著《壯族文明的起源》一書中這樣解釋:在新石器晚期,全國出現了一次大范圍和持久的洪水期。使古邕江、鬱江、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成了一片澤國,人類文明於是向高地轉移。

這一場洪水在漢族古籍和壯族《布洛陀經詩》中都有過記載。洪水的猖獗使人們產生了制服洪水的強烈願望,這便是大禹治水等傳說和故事產生的原因。也是龍母故事產生在大明山地區的歷史原因。後來大洪水逐漸消退,發生在高地上的青銅文明便逐漸向平原轉移,龍文化也逐漸向沿江平原傳播。

最近,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區管理局邀請了包括壯學家趙明龍、考古學家鄭超雄、生態學博士文軍、社會學家蘇華清等各有關學科組成的專家組對大明山地區的龍母文化資源進行了考察和研究,一致認為大明山地區是重要的龍母文化發源地。

專家們認為,環大明山地區是壯族龍母文化發源地這一研究成果是壯學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專家們建議南寧市在大明山旅遊開發中要重視民族文化的挖掘,重點打造壯族龍母文化品牌。

--------------------------------------------------------------------------------

我家鄉就是地處馬頭和兩江之間,我從小聽到的《特掘掃墓》的故事都是有幾個版本的,故事情節大概相同,不同的是特掘這個主角,有的說是蛇,有的說是鯉魚,還有說是泥鰍,我過看是蛇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把蛇打死,更不可以砍斷蛇頭,至於為什麼,老人也沒說,只是看到小孩子打蛇時就會大聲喝住。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老一輩的人再也沒有這種權威了,這種不許這不許那的習俗也日漸衰退了,我們只能從一些古老的傳說里找到失去的文化了。

--------------------------------------------------------------------------------

閱讀全文

與龍母文化節是哪個節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