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代中國存在的文化問題有哪些
當代中國存在的文化問題有很多,例如傳統手藝正在逐漸失傳。文化是國家發展的動力,在這個不斷發展的社會里,文化問題總是無處不在,面對這些問題,加強道德教育是當前的首要准備。
現代中國存在的文化問題是什麼?
目前中國文化簡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擺脫不了意識形態的束縛,至少在上層建築中是這樣說的。 同時主流文化和民間文化不能很好地融合,導致脫離狀態。 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世俗化的思想傳到了中國,拜金主義變得嚴重,傳統文化的精髓無法與市場文化相抗衡。 國民物質富裕,精神空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急需進行相應的文化建設。
已經失傳的傳統手藝有哪些?
1、糖塑
糖工藝品,是漢族的民間工藝品之一,通常被稱為吹糖、糖工藝品。 做這項工作的人被稱為吹糖人,遍布全國各地。 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加熱糖使其變軟,吸收紅、藍、黑等色素,必要時可調出數十種不同的顏色。 之後,用剪刀、梳子、小竹刀等工具和竹片、彈簧、石膏粉等輔料,經過藝人吹、擦、拉、拉、捏、按、切等技術成型。 常見的有連年有魚、二龍戲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掛帥、楊宗保點兵等,為傳統工藝品。
2、瑤綉
瑤綉是中華民族傳統手工刺綉的一種,是中國刺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廣西壯族自治區刺綉歷史悠久,刺綉工藝精巧精巧。 刺綉的圖案、圖案的顏色有一定的規定,即使是布也很講究。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文明飛速前進的今天,許多傳統藝術由於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逐漸減少,被人們忽視、遺忘、寂寞地退出歷史舞台。 其實,這些珍貴的傳統技藝值得我們重視。
B.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論文怎麼寫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令億萬中華兒女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載,經歷多次朝代更迭和外族入侵,卻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飽經滄桑,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下面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3篇,供大家借鑒參考。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第一篇:新媒體環境下漢中傳統文化遺產的現代轉化探析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探索新媒體技術支持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當下研究熱點。本文以漢中地區為切入點,藉助新媒體技術,探討漢中歷史文化遺產的現代轉化與傳承的問題。分析漢中地區的經典成語故事、古代文學作品、傳統戲劇、以及傳統手工藝的數字化創新與傳播,探索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傳承,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公眾的民族情懷與人文素養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 中國傳統文化; 漢中歷史文化遺產; 現代化轉化與傳承;
1 研究背景
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其意義就在於對傳統文化進行新時期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證明:人們只有在已有的傳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傳統和傳統文化才能承承相因、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發揚光大。」[1]「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傳統文化是人民辛勤工作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必須從歷史的延續和文化發展的繼承出發,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進行創新。」[2]因此,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化,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同時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一種使命。
新媒體是一種新生的媒體形式,它是繼傳統的報刊、廣播、戶外、電視後出現的「第五媒體」。其功能強大,主要藉助於當今發達且成熟的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移動網路、區域無線網等技術渠道以及互聯網、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的終端,實現海量信息資訊和娛樂體系的在線共享。新媒體技術使得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接收者實現了平等和對等,人們既可以發布和傳播信息,也可以接收和享用信息,並與周圍的人和事物以及世界實現互動。「新媒體的特徵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3]新時期,保護和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歷史性任務。將新媒體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結合起來,使得兩者相輔相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2 漢中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簡介
「截止到2011年6月,漢中已經擁有國家級名錄6項,省級名錄39項,市級名錄59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種類多樣,既有體現歷史文化的故事傳說及民間戲曲,又有貼近百姓生活的各種民俗活動。」[4]其中比較知名的有蔡倫造紙傳說、洋縣佛教音樂、鎮巴民歌、漢調桄桄、洋縣架花焰火技藝、洋縣懸台社火等,兩漢三國時期遺存下來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民俗豐富了漢中的地方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急需藉助新媒體傳播平台進行現代轉換與傳承。
3 漢中地方傳統文化新媒體形式的現代轉化與傳承
(1)漢中經典成語故事及傳說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成語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一頁。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包含著一段令人回味的歷史煙雲,其中蘊含著很豐富的人文哲理與生活經驗。漢中歷史悠久,兩漢三國歷史文化比較豐富,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流傳下了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及歷史傳說,比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蕭何月下追韓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騫故事傳說、廉泉讓水、褒姒傳說等。對經典成語故事及傳說進行整理和編排,標注拼音,製作成為電子書樣式,並配上真人語音以及名家講讀的音頻;還可製作成幻燈片PPT的形式,配上相應的圖片,如果條件允許則可使用GIF動態圖片,這樣更具吸引力。此外,將文化典故以動畫的方式進行呈現,或製作音頻節目,將文本轉化為音視頻以滿足受眾群體的多樣化需求,藉助手機APP在線功能推廣和宣傳,實現文化的活態傳承。
(2)漢中地區傳統手工技藝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千百年來,中國的傳統工藝與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工具與材料,人們將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經驗和認識,以相對穩定的造型、圖式、技藝和文化等要素凝結在器物之中。[5]中國傳統工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由於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氛圍,漢中本地保留下來了一些傳統的手工技藝,例如,漢中麵皮的製作技藝、蔡倫造紙工藝、漢中張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藝、洋縣蓑衣編制技藝、城固泥塑、洋縣架火煙花、謝村黃酒釀造技藝、西鄉松花蛋製作技藝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地方手工技藝急需得到關注和保護。在今天這個網路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大眾傳媒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可以藉助網路媒體的傳播方式來進行宣傳與推廣,使傳統技藝能夠被廣大的人們所認知和了解。
因此,對漢中本土傳統手工技藝進行視頻加工,將諸如蔡倫造紙技藝、漢中麵皮、謝村黃酒的製作過程完整的拍攝記錄下來,對其中的加工環節進行細致和完美的展現,能夠引發受眾的感知欲和好奇心。通過拍攝紀錄片或微電影形式,配以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讓觀眾在觀賞這些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愉悅與放鬆,體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3)漢中傳統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動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歷經千秋的歷史典故,家喻戶曉的民俗活動,見證了漢中地區歷史的進步和人們思想意識的開放,相比陝南地區其他區域所特有的自然風光,漢中地區的民俗文化更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是漢中的民俗文化,即在漢中境內的民間地區所形成和保留下來的民間藝術,例如漢調桄桄、鎮巴民歌、洋縣佛教音樂、端公戲等。進行新媒體形式的轉化,可以請一些老藝人和技術成熟、經驗豐富的民間藝術家進行現場演繹,通過現場錄制和後期製作的方式形成音視頻作品,通過各大視頻媒體以及網路平台進行投送,也可以由當地政府著手操作,在地方台以及各大公共場所的LED屏幕上進行滾動循環播放。
其次是漢中的民俗活動,漢中的民俗活動多種多樣、種類豐富,如南鄭協稅社火高蹺、南鄭新集采蓮船表演、略陽羌族羊皮鼓舞、洋縣杖頭木偶戲、洋縣懸台社火、老君廟會、春官說春發放春貼、勉縣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動等。這些精彩紛呈的傳統民俗活動展示了漢中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要對其進行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播,可以藉助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網路進行傳播,充分挖掘民間傳播的力度。例如,可以邀請知名視頻網站的主播,比如嗶哩嗶哩、Ac Fun、斗魚、抖音等,現場參與活動並進行實時直播與互動,藉助主播個人的影響力和自媒體視頻平台的強大擴散力,可以吸引更多的關注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漢中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此外,藉助微信,建立漢中民俗活動的公益性宣傳公眾號,向廣大的在線用戶進行推送,有一定的宣傳與展示效果。
(4)VR技術與漢中文化旅遊景點的線上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模擬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互動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模擬,能使用戶沉浸到環境中。
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還擁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即各種文化旅遊景點。其中,兩漢三國時期的石門棧道、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武侯墓、張良廟等。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聘請專業的技術團隊,對這些文化旅遊景點進行精準的測繪,然後通過計算機進行3D立體建模,建立線上文化博物館。還可在城市內的各大公共場所建立市文化旅遊景點的VR體驗館,廣大市民和外地遊客不用親臨景區,藉助VR設備,進行在線漫遊,體驗立體沉浸式虛擬游覽,並能與景點內的物體進行互動,從而獲得立體式全感官的綜合性體驗。這種新的游覽方式與以往的遊客進入景區實地遊玩體驗相比,在保持景點全部區域各種參數與信息完整收錄與提供的同時,還降低了參與體驗的門檻,能夠讓遊客獲得多倍的感受與身心的全面滿足,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維與設計理念。
4 結束語
本文主要探討了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漢中歷史文化遺產的轉化與傳承的可行性策略,提出藉助在線網路媒體技術和各種視頻平台,以及VR技術,對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進行視頻化和立體化的製作的發展路徑。此設想的實現需要政府的幫助與支持,加大新媒體傳播的力度,使漢中的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得到普及並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吳增禮,王夢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維度和限度[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1):1-7.
[2] 侍舒瑋.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化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J].戲劇之家,2019(12):219+221.
[3] 張婕,苗思雨,逯鵬祥,等.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特徵與對策研究[J].城市黨報研究,2020(03):90-92.
[4] 潘秀梅,張慨.淺析陝西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保護現狀[J].美與時代(上),2013(07):43-45.
[5] 賀超海.中國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8.
C.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存在的問題可以這么講吧,在學校裡面要你好好聽話,認真聽老師講,老師講什麼你聽什麼,聽話就好了,要求你當個乖孩子好學生。到了社會上卻要求你主動表達善於表達會說話。但是在學校裡面沒有教啊,對不對?這是很大的一個矛盾呀。在學校裡面把孩子們管的太單純,真的有點傻。一下進入社會很難適應。這就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沒有銜接好。
D. 傳統文化面臨的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國家走向富強的軟實力資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意識的認同感,喚起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與當代中國文化之間割裂現象比較嚴重
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化客觀上給中華傳統文化帶來相當嚴重的沖擊。各種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嚴重沖擊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文化結構和文化模式。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視本民族文化的現象。
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帶來巨大壓力。一些文化甚至面臨失傳和消失的境地。據調查,2000—2010年,僅10年時間我國自然村總數就從363萬個銳減為271萬個,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個村落,傳統村落從2005年的5000個,銳減為如今的不足3000個。1999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劇種 374 種(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內),到 2013 年,全國僅存劇種286種,15年間消亡了88種。
社會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認識不清,存在對中華文化全盤否定的傾向。對中華文化的態度,有過曲折的歷史。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有一股全盤否定的風氣,文化人反思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時,把賬記在了中華傳統文化頭上,這是看病找錯了病因,開錯了葯方。毋庸諱言,新中國前三十年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也是採取了簡單否定的態度。當前,一些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者或者西化思想嚴重的人仍然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非議。此外,民眾對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敬畏感在減弱,這直接導致民眾的文化素養明顯退步。雖然知識的豐富今天較之過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文化的基礎在動搖,對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時,在專業技能增長的同時,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是追求的對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飯吃的工具。在一個輕視文化、排斥文化的社會,是難以產生文化大家的。歷史上的文化大家,學貫中西,無論什麼專業,首先是知識廣博,學養深厚,這一代人已經過去。
缺乏結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創新時代
需要的深入系統的挖掘研究
E. 談談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社會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認識不清,存在對中華文化全盤否定的傾向。對中華文化的態度,有過曲折的歷史。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有一股全盤否定的風氣,文化人反思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時,把賬記在了中華傳統文化頭上,這是看病找錯了病因,開錯了葯方。毋庸諱言,新中國前三十年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也是採取了簡單否定的態度。當前,一些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者或者西化思想嚴重的人仍然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非議。此外,民眾對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敬畏感在減弱,這直接導致民眾的文化素養明顯退步。雖然知識的豐富今天較之過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文化的基礎在動搖,對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時,在專業技能增長的同時,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是追求的對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飯吃的工具。在一個輕視文化、排斥文化的社會,是難以產生文化大家的。歷史上的文化大家,學貫中西,無論什麼專業,首先是知識廣博,學養深厚,這一代人已經過去。缺乏結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創新時代需要的深入系統的挖掘研究
F. 中華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一是文化割裂現象比較嚴重,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視本民族文化的現象。
二是缺乏結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創新時代需要的深入系統的挖掘研究。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在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嚴重不足。同時,缺乏科學的通俗化闡釋。
三是傳承與弘揚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利用不足,深度開發利用不夠。有的地方對傳統文化元素挖掘不夠,無法有效地和文化產業對接等。同時,也存在文化遺跡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相矛盾的現象。
四是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有待加強。特別是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地方財政困難,基層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現象嚴重,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後繼乏人,存在人走藝絕的現象。
五是傳承和弘揚的方式和手段相對單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社會參與程度相對較低,社會力量參與的渠道不暢通,參與意願不強烈,難以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合力。
事實證明,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難以實現中華優秀文化有效傳承的,因為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其職能應是加強宏觀管理,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優秀文化傳承與弘揚。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吸納和推廣民間優秀的經驗和做法,不能充分發揮家庭、科研院所、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
傳統文化只有在傳播中才能得到升華,但當前的傳播手段相對單一,主要是以紙質媒介、通過傳統購買和閱讀完成為傳播,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運用不足,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以說教灌輸方式為主,不能寓教於樂,無法與公眾需求有效對接,難以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影響了傳播的效率。
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的弘揚與傳承,必須盡快加以解決。當前,針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症下葯。這個葯就是培訓。從幹部培入手,引進進一步的關注。通過學習和培訓,能夠准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以及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能夠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立場,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有根本的關系;處理好尊重傳統與反省傳統的關系;處理好繼承弘揚與轉化創新的關系。在與不同文明的對話、交流、互鑒中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意識的認同感,喚起弘揚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增強文化自信。
G. 中國傳統文化收獲哪些存在的問題有哪些自己努力的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1]。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2]
中國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3][4],經歷了有巢氏 [5][6]、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7]、黃帝軒轅氏[7]、堯、舜、禹等時代 ,《先秦史》雲:「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3][4];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為歷代儒客尊崇;而且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2][8]。
中文名
H. 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即「厚德載物」,「大象無形」的胸襟和氣質,但也存在著種種不足,最主要的就是作為一種價值思維方式所具有的不合理所帶來的封閉性、保守性、落後性、及儒家倫理發展中的非主體性。任何一個民族只要有其發展的歷史,就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延續下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愈悠久其傳統文化也就愈雄厚。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歷史上的文化,是一種具體的文化形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形式是多樣的,但核心系統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思想文化而形成的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總體上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自古以來造就了的特有的、優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氣質,這種精神和氣質的集中表現,用古人的話來說,在於「厚德載物」、「大象無形」的胸襟和氣概。「厚德載物」一語出自《周易•易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這句話的前面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主張國人君子要學習天地之勢,掌握陰陽之理。天屬陽,代表剛健、有為、進取,所以君子要學習「天行健」,永遠自強不息;地屬陰,代表誠厚、寬容、順達,所以君子也要效法「地勢坤」,有大地一樣的胸懷,以「厚德載物」,能夠包容和負載多種多樣的世事、人生、物類,使之相互和諧,生長繁息。顯而易見,在社會生活中,以博大的氣勢,造就「厚德載物」的環境和條件,是造成勃勃生機和萬千氣象的前提。「大象無形」一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說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稜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較晚,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大象無形」可以理解為:世界上最偉大恢宏、崇高壯麗的氣派和境界,往往並不拘泥於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現出「氣象萬千」的面貌和場景。「厚德載物」、「大象無形」,從不同的角度講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載萬物,兼容天下,故總體上似無「定形」;由於「固無定形」而能容納「多形」,時時吞吐吸納外來之物,壯大豐富自己,故能看似「無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用「大象無形」來形容中華文化的特點,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羅萬象、生機無限的偉大精神氣質,是非常貼切的。可以說,「厚德載物」和「大象無形」,正是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偉大國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氣派,是一個有志於肩負人類歷史重任的偉大民族共同體所需要、所應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風格和整體面貌。
I. 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缺失的論文
你可以從儒家文化入手.嘗試從多個角度去剖析它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