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巴文化有多少考古

巴文化有多少考古

發布時間:2022-06-04 00:32:09

Ⅰ 巴渝文化發展史

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 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巴蜀兩地相距較近,交流方便,兩地出現的船棺葬、扁莖無格柳葉劍、銅器紋飾中出現的虎紋則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徵。銅兵器和銅印上的各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與楚文化影響外,它還影響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
在秦以後,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加速融合獲得新的發展。川西平原自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後 ,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為天府之國。四川自古盛產蠶桑,絲織為中國之冠,漢時成都即成織錦中心。由於錦緞馳名,錦城成為成都的代稱。四川很早就發明鑿鹽井取鹵,打氣井取氣,燃煮鹵制鹽,其鑽井技術為世界首創。蜀道難久為人知,但巴蜀創造的棧道卻是一種奇跡。它不僅溝通與中原的往來,也是西南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巴蜀藝術風格獨特。川劇是其特有的表演藝術,語言生活氣息濃厚,幽默風趣,尤以幫、打、唱緊密結合,川劇高腔最具代表性。四川人很講究吃的藝術,川菜特點注重調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蔥、蒜,味醇厚,人稱「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酒芳香濃郁、綿醇爽甜。名酒有五糧液、瀘州老窖特曲等。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發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四川盆地雖為高山和高原所環抱,但山原之間的若干河谷卻成為巴蜀得天獨厚的對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礱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們穿行於橫斷山脈,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為古氐羌民族遷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東部有長江三峽作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劍門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隴,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漢中。而盆地以東的清江流域又北與江漢平原相通,南與湘西山地相連。正是依據這樣的地理特點,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東、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為薈萃農耕、游牧文化的聚寶盆。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巴蜀文化與以下三方文化有明顯的交流與兼容:一為荊楚文化,是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農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詭浪漫,以《楚辭》為圭臬;二是秦隴文化,注意綜核名實,講究耕戰和商業;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禮,看重歷史,以《詩經》為准繩。巴蜀文化兼容了這三種因素:它接受荊楚文化而把《楚辭》發展為漢大賦;它接受中原文化而使蜀人史學趨於發達;它接受秦隴文化而導致「隴蜀多賈」,工商業繁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除與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滲透影響而外,主要表現在對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詔文化的輻射,還遠達東南亞大陸地區,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
元代的雙流人費著《歲華紀麗譜》曾說:「成都游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俗尚游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遊習俗,到唐宋時達到頂點。以成都而論,全年的固定的游樂活動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體出遊,並與歌舞娛樂、體育競技、商貿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險幽秀之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閣天下險,夔門天下雄。經過當代的開發,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麗」的特色:九寨溝山水的神奇,黃龍山水的瑰麗,熊貓世界的趣,恐龍世界的奇,是今日旅遊者領略的最大感受。從線路上看,有西北線的九寨、黃龍、四姑娘山、貢嘎山,有北線的劍門蜀道,有東線的三峽風光,有南線的蜀南竹海風光和瀘沽湖探秘。整個巴蜀景觀布局疏密相間,如金線穿珠,珍珠滿盆,幾乎每個縣都有可供旅遊的景點。
巴蜀旅遊線最大的特色是雄險幽秀的自然景觀,往往包含著人傑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劍門蜀道具有豐富的三國蜀漢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則天故里的文化內涵;九寨黃龍一線,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國蜀漢文化的內涵;瀘沽湖具有「母系王國」的文化內涵;三峽一線則更是一個古代文化的寶庫。這是巴蜀旅遊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三國蜀漢文化的中心遺跡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劉備墓、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和諸葛武鄉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們都用武侯祠這個名稱來代稱這幾處遺跡。諸葛亮作為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萬世雲霄的崇敬,「武侯祠」這一稱謂,讓我們深深領略到其中歷史文化積淀的況味。從武侯祠出發,沿著當年劉備入蜀的路線,可以陸續拜謁大邑子龍廟、德陽龐統祠、綿竹諸葛祠、綿陽富樂山和蔣琬墓、昭化費禕廟和劍閣翠雲廊,北出漢中可到沔縣定軍山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們盡可以領略歷史淘盡千古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鐵馬金戈變為漁樵江渚的滄桑變化,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
前後蜀時期是巴蜀歷史上繁榮富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峰時代。永陵(王建墓)為我們留下了這一時代的歷史見證。永陵石棺上的廿四樂伎石刻是我們了解唐代音樂的極品,從中可體味清樂與龜茲樂相結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傳的情況。前蜀和後蜀各有一位花蕊夫人,究竟是誰寫下了留傳至今的《宮詞》,肯定可以引起在旅遊中探索的興趣。永陵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經科學發掘的陵墓,可供遊人參觀,這更可以引起人們對於帝王陵寢秘密的興趣。
三峽風光的雄奇壯麗,舉世聞名,再加長江支流大寧河小三峽的青幽神秘,身臨其境,自會使人們充分體會到妙如仙境的峽中神韻。三峽庫區的考古發掘表明,三峽很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當我們領略大溪文化的原始意味的時候,自然會引起我們對於洪荒遠古的無限遐思。沿岸及上下游的豐富文化遺存,如豐都的鬼城、忠縣的石寶寨、涪陵的水文石刻寶庫白鶴梁,劉備向諸葛亮託孤的白帝城等,都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大江大水是巴蜀沖出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活力之所在。當我們巡行三峽之中時,會對巴蜀人為什麼從來嚮往走出夔門做出自身心靈的闡釋。
位於長寧縣和江安縣的蜀南竹海面積有6萬余畝,其中還有仙寓洞、龍吟寺等文化景觀,既是大自然的奇觀,也是邛笮人和僰人等蜀地先民世世代代辛勤的傑作。
岷山是古蜀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發源於岷山的岷江,自古稱為「江源」,是蜀文化最先發達起來的地方。這里有人間仙境九寨、黃龍和大草原,有巍峨的四姑娘山,有著名的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和養殖基地,有古蜀文化的大量遺跡,有全國唯一的羌文化風光。游覽岷山,不僅可以使我們體味山川的神奇秀美,更可以使我們領略古老的巴蜀文化的千姿百態。只要我們把山川旅遊同文化旅遊結合起來,我們就必然會有一次與一次不同的新的收獲、新的感受。

Ⅱ 巴蜀文化包括哪些

「蜀道」文化:

(1)四塞之國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發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2)南方絲綢之路: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

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雅安)、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2)巴文化有多少考古擴展閱讀:

巴蜀文化特色:

(1)文化地理區域:

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如今已分為巴和蜀。在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為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主要地理位置涵蓋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由是觀之,巴蜀的核心區域即為如今的四川省和重慶市。

(2)形成過程:

濫觴於商代,見名於春秋,主體氣質成於秦漢,巴的進取與蜀的兼容由此合二為一,秦漢以後逐漸融入中原文化,搖曳而生姿,經歷代而飄然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雲,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攏成星體,過去不能,現在不能,未來亦難能。

(3)文化特點:

總體上,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

Ⅲ 到底什麼是巴文化,什麼是蜀文化,川渝的區別

巴蜀文化,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 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巴蜀兩地相距較近,交流方便,兩地出現的船棺葬、扁莖無格柳葉劍、銅器紋飾中出現的虎紋則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徵。銅兵器和銅印上的各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與楚文化影響外,它還影響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渝指重慶市的簡稱。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Ⅳ 想知道古巴國的詳細歷史

巴國,在中國先秦時期位處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國家。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一個諸侯國,滅於戰國秦惠王時期。巴國的都城為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

中文名稱: 巴國
所屬洲: 亞洲
政治體制: 君主制
主要民族: 漢族
主要宗教: 佛教
常用語言: 古漢語
1.巴國的形成時期:商周之際。 巴國
據《辭源》:「巴者,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川東地區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2.巴國的發展時期: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范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盪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3.巴國的鼎盛時期:春秋末葉至戰國晚期。 在此期間,巴國青銅文化發展到高峰。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製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徵鮮明突出。巴國文字和符號廣泛流行,都城已發展成為地域性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多種產業的生長點,具有組織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功能。 4.巴國的滅亡時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歷史。
編輯本段巴人
巴國
巴人,古巴族人的簡稱,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傳說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以廩(音lǐn)君為首領,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秦滅巴以後,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內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蠻的別稱,是川東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縣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蠻這個名稱,來源於賨人善用一種本質楯為武器,賨的名稱則由於板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板楯蠻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川東地區,是川東巴國各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戰勇猛頑強,以致被稱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強大部族的包圍中經過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他們斬蛇蟒、射虎豹、獵牧捕魚、墾荒種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這對川東地區,特別是大巴山一帶(包括宣漢)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至清朝,川東地區歷史上曾有五次移民遷入。由於戰爭、瘟疫和天災等原因,川東地區歷史上曾出現過飢荒無人、屍橫遍野、群虎白日出遊、賨人幾乎滅絕的慘景。為填補戰爭死亡、瘟疫死亡、天災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晉、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這五次移民遷入,既促進了川東地區土著居民與漢民族的同化,同時又加快了川東地區的開發步伐。
編輯本段巴文化
文化內涵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 巴國
文化的演變
戰國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國文化和巴地文化兩部分。巴國文化是一種方國文明,巴地文化則是一種地緣文化。 (1)巴國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跡。 (2)巴地文化:包括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川東,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這才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巴文化。
文化的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巴國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3)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4)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5)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起源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 據考古發掘,川東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約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川東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斗地,自強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編輯本段建立
而後巴人建立巴國,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不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曰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於夷城,四姓皆臣之。」 即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領導權,巴人首領巴務相成為該集團的首任領袖,稱廩君,即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首領。該部落集團溯流而上,同樣憑借武力和船技戰勝了原住民載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產,在夷城(湖北恩施)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
編輯本段夏代
至夏禹時期,巴國加入夏王朝,成為夏王朝的諸侯之一。《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至此,巴國成為夏的統治集團的一個部分。《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孟塗)居山上,在丹山(瀘州丹山景區位於瀘州市南114公里的敘永縣境內,由分散的幾個景點組成,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為國家級旅遊景點)西。丹山在丹陽(屬太湖流域,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屬蘇南經濟板塊,東鄰常州市武進區、新北區,西接句容市、鎮江市丹徒區,南與金壇市接壤,北接鎮江新區,並與揚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是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之一。)南,丹陽居屬也。」《竹書紀年》也記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人巴涖訟。」
編輯本段商代
夏末商初,巴作為夏的一部分,參與了夏與殷的斗爭,起碼在夏滅亡的時候,巴並沒有成為商的同盟。《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厥咎,乃降於巫山。」巫山,即巴國所在,巴國收留了夏亡國後的遺民。 在商代,巴沒有完全臣服加入殷政權,反而和殷發生過戰爭。殷墟文字記載說明,公元前13世紀的殷武丁時期,武丁和婦好都曾經征討過巴國。
編輯本段周代
公元前11世紀,巴的軍隊作為前鋒加入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也因此在周滅商後,正式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並入周王朝的疆域。《華陽國志·巴志》稱:「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 春秋時期的楚國逐漸強大,驅趕巴國的疆域不斷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載:「巴、楚數相攻伐」「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 《左傳·桓公九年》:「文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以後,巴遂不見,蓋楚滅之。」最終楚國奪取了巴國經濟的根基:位於巫溪和清江的鹽業基地。逼使巴都城也沿江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或治墊江(合川),或治平都(豐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 到戰國時期,《華陽國志·巴志》說:「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其疆域是「東至魚復(奉節),西至僰道(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巴國依然還是一個疆域廣闊,可與七國相比的國家。
編輯本段滅國
《華陽國志·巴志》:「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於巴。巴蜀世戰爭,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四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應巴的要求,使張儀、司馬錯率大軍南下滅了蜀國。順道向東滅了巴國。在江州設立巴郡,成為秦始皇36郡之一。
編輯本段人文
「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巴人詩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編輯本段遺產
巴文化是重慶的根系文化,為追溯千年巴文化歷史淵源,弘揚巴文化精神,九龍坡區政府及龍力地產斥資4億元,聯合打造一座融文化、生態、旅遊、商務、休閑於一體的重慶市文化觀光勝地——巴國城。 巴國城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定位於「呈現巴國歷史文化的主題公園」,內設大量人文雕塑及雕刻,整個建築群風格仿古代巴國時期文化,將復原古代巴國鼎盛時期的版圖及其模型遺址,同時還將設置巴國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塑長廊。 巴國城將集巴國文化之大成,建設巴文化博物館、巴國文化研究中心、巴國文化廣場、巴國湖中舞台、巴國歷史人物雕刻、巴國傳奇雕刻等。同時融入現代商業內涵和旅遊休閑概念,建設高級商務區、賓館會議中心、運動休閑區、湖中舞台游覽區、城牆觀光區等,是一座氣勢宏大的大型歷史文化觀光型商業中心。 巴國城將挖掘巴渝文化的獨特資源,通過展示千載巴文化的燦爛,彰顯重慶先民忠義愛國的民族精神,傳承千古巴國人文傳奇,讓更多的人了解重慶的歷史。同時將古文明與現代商業完美結合,探索出文化商業的運作典範。徜徉未來的巴國城,人們將解讀巴國文化神韻,領略中國漢唐風情,觀賞文化建築經典,享受現代文化商娛旅業的魅力。 巴國城的建設,體現了九龍坡區政府文化造勢、生態興區的城市建設理念,是一次極具文化智慧與市場遠見的神奇創意。

Ⅳ 巴文化的考古發現

出土巴國文化遺存的湖北省宜昌市位於北緯30度,東經111度,四川省宣漢縣位於北緯31度,東經107度;這兩地分別處在長江及其支流清江和渠江兩岸,均為山區。兩地同處於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交替控制區域,季節變化明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年降水800mm以上,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隨著三峽考古工程的有序推進,有關巴文化的種種謎團正被逐步揭開。 學術界對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種觀點:一說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說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強大影響下產生的;一說巴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與楚文化、蜀文化並駕齊驅,但又互相影響和滲透,故也有「巴楚文化」與「巴蜀文化」之稱。
巴文化概念的提出始於20世紀40年代,其動因與「巴國銅器」的出土直接相關。

20世紀50年代,以船棺葬在重慶地區的考古發掘出土為契機,學術界正式拉起了巴文化考古學研究的序幕。從50年代迄今,立足於考古材料的巴文化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為21世紀深入研究巴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既往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對巴文化的涵義界定、時代限定和文化甄別等含混不清或稍欠嚴謹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上馬的三峽考古發掘,更為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好機會和好條件。三峽考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古代巴地域的考古,因為在長達600多公里的三峽庫區中,基本上都是屬於古代巴文化活動的區域。迄今止在持續時間已長達十年的三峽庫區考古中,已積累了一大批重要的巴文化考古資料,對今後巴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三峽地區的所獲的考古資料,可謂時代早晚俱全,從史前時期到明清時期幾乎所有的時代環節都沒有缺失,文化內涵豐富多彩且不乏精品佳作。考古學的巴文化是指巴族人在特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創造的物質文化,他們本身應有其時空范圍的因素制約。對三峽庫區巴文化的研究中,出現了一些對巴文化上限時間無限延長的傾向,即將一些史前期的文化亦列入早期巴文化行列,有人以為此舉實不可取,因為史前期巴地域的文化不等於巴文化,也不應該稱為「巴文化」,應遵循史前考古學文化命名規則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命名為宜。考古學的巴文化其時代上限應界定在國家制度出現的夏商時期,下限或以秦一統之前的東周末年為宜。秦漢時期的巴地區文化,事實上已是中原漢文化中帶巴地域色彩的文化融合體,也不屬於前述界定的巴文化范疇。
在近十年的三峽庫區文物搶救發掘中,已發現發掘並確認出一大批從夏商時期直到東周時期的巴文化遺址。夏商時期文化遺存在三峽庫區的發現分布一直是學術界格外關注的問題。發現和發掘的重要遺址分別有湖北庫區的宜昌楊家灣、中堡島、秭歸長府沱、官莊坪、巴東官渡口和重慶三峽庫區的巫山琵琶洲、江東嘴、奉節新浦、雲陽李家壩、東洋子、萬縣安全墓地、中壩子、忠縣哨棚嘴和中壩等等。
夏商時期三峽庫區的文化發展,
普遍呈現出巴文化、蜀文化色彩偏濃、楚文化色彩較淡的趨勢,這可能與巴國、蜀國鼎盛時期的勢力范圍直接相關。此時期庫區內的考古學文化,與川西成都一帶發現的蜀文化遺址內涵特徵基本雷同,兩者當存在直接的傳承或影響關系。此外,中原地區夏商文化對庫區文化的影響也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三峽庫區年來發現和發掘的西周文化時期遺存較多,重要遺址主要有湖北庫區的秭歸大沙壩、巴東雷家坪、重慶三峽庫區的巫山雙堰塘、跳石、雲陽李家壩、忠縣瓦渣地、豐都石地壩和涪陵藺市、鎮安、石沱等等遺址。重慶三峽庫區的西周時期文化,除均帶有中原文化影響的因素外, 一般而言,湖北庫區范圍內的西周文化表現出較濃的楚文化色彩,而重慶三峽庫區范圍內的西周遺存則表現出較濃的巴文化味道。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巫山雙堰塘西周遺址發現大量的包足鬲,有傾向認為這是巫山地區在地理上與鄂西毗鄰直接受楚文化影響的結果,有人認為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客觀而言,雙堰塘西周陶鬲的形態與「楚式鬲」有明顯的區別,「楚式鬲」實際上是一種中原銅鬲文化與楚地陶器文化結合的產物,而雙堰塘陶鬲則明顯屬於中原銅鬲文化與巴地陶器文化結合的產物,它們應是目前峽區考古揭示年代最早的「巴式鬲」。
東周文化遺存在重慶三峽庫區的分布發現一直享有盛名。
發現和發掘的重要遺址分別有湖北庫區的宜昌楊家灣遺址、秭歸柳林嘖和重慶庫區的巫山劉家壩、藍家寨、巫溪和坪、廟溪、奉節新浦、老油坊、雲陽李家壩、忠縣崖腳(半邊街)、瓦渣地、中壩、涪陵小田溪等等。 三峽庫區東周時期的文化基本與中原文化並軌,湖北庫區或殘留有楚文化的特點,而重慶庫區亦或多或少見到巴文化的痕跡。由於科學發掘遺址數量的驟增,三峽庫區的夏商西周文化的面目和分布特點等亦逐漸清晰。從宏觀上看,包括湖北、重慶在內的整個三峽庫區的夏商西周考古學文化面貌較為一致,其文化內涵的風格特點多具濃厚巴蜀色彩,與川西同時期文化明顯雷同,兩者當有較直接的淵源發展關系。此外,庫區的夏商西周考古文化又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中原和楚地夏商西周文化的影子,兩者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或影響。重慶巫山雙堰塘、雲陽李家壩等西周遺址的宏大規模和豐富的出土遺物,暗示了重慶庫區西周時期曾存在過大規模的城市聚落,它們為探索重慶庫區古代巴人早期的都市聚落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實物資料,對揭開古代巴都之迷、復原早期巴人歷史則具有重要的、特別的意義。

Ⅵ 巴族的巴族-巴文化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
戰國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國文化和巴地文化兩部分。巴國文化是一種方國文明,巴地文化則是一種地緣文化。
(1)巴國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跡。
(2)巴地文化:包括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義的巴文化: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川東,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這才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巴文化。
學術界對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種觀點:一說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說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強大影響下產生的;一說巴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與楚文化、蜀文化並駕齊驅,但又互相影響和滲透,故有「巴楚文化」與「巴蜀文化」之稱。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區民間武舞。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商末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巴渝舞特點:舞風剛烈,音樂鏗鏘有力,屬武舞、戰舞類型。「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而弱起」,「退若激,進若飛。五聲協,八音諧」,由此可見巴渝舞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漢初,巴渝舞被劉邦移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也成為接待各國使節貴賓的樂舞,還成為王朝祭祀樂舞,天子喪禮樂舞。那時巴渝舞幾乎成了國家樂舞。三國曹魏時巴渝舞更名為「昭武舞」,西晉時將「昭武舞」易名為「宣武舞」。唐時,巴渝舞仍為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巴渝舞便從宮廷樂舞中消失了。盡管如此,在民間,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踏踢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變,現今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鄉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致秦昭王與板楯蠻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清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巴人善釀清酒,表明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3)巴人風情
巴人有古樸凝重的民風,歷來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織,家家戶戶能自己織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給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織的麻布,秦滅巴後,令板楯蠻以交納賨布代替戶賦,由此賨布名傳海內。
(4)巴人神話
巴人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巴人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巴人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5)巴文化雕塑區
巴文化雕塑區位於重慶市歌樂山風景區內。重慶是古代巴國的首都,在這里,巴族先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古代文化,屬於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歌樂山風景區「巴文化雕塑區」旨在把這段文明從史料和博物館中引出來,進入大眾空間。
雕塑區在取材上盡可能搜尋能代表巴文化特徵的史料、神話。大型浮雕《巴人之舟》取材於《世本-氏姓篇》,是史學界較為肯定的關於巴人種族來源的古史傳說。大型雕塑《棧道文明》集中地表現了古代巴人開鑿棧道的艱辛和偉大。大型浮雕《祭祀》取材於巴蔓子將軍和巴族獨特的喪葬民俗,在高高的懸棺之下,跳喪舞蹈宣洩著巴族宏大的生死觀和巴蔓子將軍剛烈之精神。
雕塑區在構成上造成強烈凝重的原始文化氛圍。雕塑手法粗獷豪邁,充分表現了巴民族開拓向上的精神。
根據考古發掘,巴文化代表還包含巴人詩作、巴國符號文字和青銅文化等內容。由於秦朝大規模的「焚書坑儒」,加之戰亂、災荒和歷史年代久遠等,其史料逐漸絕跡,巴文化已埋藏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對巴文化的更深層次研究,有待依賴考古新發現。

閱讀全文

與巴文化有多少考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