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在什麼朝代的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鹿鼎記》《飛狐外傳》 《雪山飛狐》清,《天龍八部》, 《神鵰俠侶》 《射鵰英雄傳》宋,哪個南宋哪個北宋我忘記了,呵呵,《倚天屠龍記》,宋元明交接。
只知道這些了,呵呵。
⑵ 中國武俠時期是什麼時代(江湖時期)
這個問題你要看附加條件的,武俠是沒有特別限定是哪個朝代的,但武俠故事的發生卻有明顯的朝代分布。最主要的還是兩宋至明清時期。這樣分布也是有原因的。
拿金庸先生的武俠體系為例子,最早的《越女劍》是戰國時期,當然沒什麼人看過。
飛—《飛狐外傳》清
雪—《雪山飛狐》清
連—《連城訣》(有人說原著插圖有辮子,是清朝,但據書中細節推算應是明朝中期,有爭議)
天—《天龍八部》北宋
射—《射鵰英雄傳》南宋
白—《白馬嘯西風》清朝
鹿—《鹿鼎記》清
笑—《笑傲江湖》目前尚不知曉
書—《書劍恩仇錄》清
神—《神鵰俠侶》南宋
俠—《俠客行》明中
倚—《倚天屠龍記》元末
碧—《碧血劍》明末
鴛—《鴛鴦刀》清
據此可見,絕大多數為宋元明清時代,其中兩宋很好解釋,中原漢人政權不穩,時局動盪所謂時勢造英雄,可見一斑,元末之《倚天》和明末之《碧血》亦是如此,政權交替之中總有世道綱常天崩地坼之類的事情發生,因此,俠客就要拔劍而出了。清朝的下為何如此之多,原因則是漢人對於野蠻的奴隸部落制的後金(後來叫大清)的統治所表達不滿,並極力想改變現狀的表現。也是,極少數人手中掌握幾乎所有的生產資料,肯定是不平衡的。其實,太平天國運動就是的。
至於,為何集中在宋元乃至近代,我覺得一方面是後人對這段時期內的史實以及社會各方面的了解更為深入,翔實。還有就是,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達到一定的高度了,才有了俠的層出不窮。另外就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俠這個群體本身也越發的符合這個代名詞,俠對於家國天下的關注與認識不斷地提高,才能使那些俠真正成為俠。
此些均為感興趣,純粹手打,語亂章雜,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⑶ 中國武俠文化誕生的緣由是什麼
作家楊大俠認為武俠文化是種正能量精神
作家楊大俠分析,武俠是華人界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武俠文化以各式俠客為主角,神乎其神的武術技巧為特點,刻畫宣揚俠客精神。
⑷ 武俠起源
武俠小說的起源
中國武俠小說起源於起源於先秦,其最初的是作用是,記人,記俠義之人,敘述他們的事跡。在《左傳》、《戰國策》等史傳散文和《韓非子》先秦諸子散文中都可以知道武俠小說的影子,這個時候最著名的就是《荊柯刺秦王》。時間來到了西漢,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有兩個傳記,一篇是《刺客列傳》,另一篇是《俠客列傳》,在這兩篇傳記中,司馬遷集中記載了俠義之士的事跡,這在小說史上是第一次,盡管史記更多的是記錄真實的故事,渲染和誇張的成分不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小說特別是武俠進入了發展期,有一批小說問世。其中以《世說新語》和《搜神記》最為著名,2書中記錄了大量俠義故事,比如宋定伯捉鬼、李寄斬蛇等,這些故事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虛構性,對主人公進行了藝術上的加工,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隨後是唐宋時期,這個時候的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在世界上都屬於前列,造就了一批優秀的文人墨客,以武俠傳奇為代表的通俗小說,逐漸為大家所接受。傳奇無論在人物塑造上還是在語言上,都要生動得多、也豐滿得多。比較著名的傳奇小說如《我來也》、《昆侖奴》、《白猿記》、《霍小玉》等等。最後宋末明清,中國的武俠演義達到了一個顛峰,以施耐庵,吳成恩為代表一批傑出文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四大名著自然不用說,包公案和三俠五義也堪稱經典大作。
民國初,武俠小說的寫作風格開始多樣化,長短兼有,文言,白話並存。向愷然渲染奇幻加技擊;趙煥亭演敘風土人情、神化武功;顧明道運用新文藝筆法,描寫俠骨柔情;姚民哀開創《幫會武俠》一脈其中以向愷然的《近代俠義英雄傳》,趙煥亭的《奇俠精忠傳》以及顧明道的《荒江女俠》最為經典。由於國家衰落,小說往往強調民族氣節,宣揚俠烈精神,給國人以警示的作用。民國三十年後,活躍於華北文壇號稱北派五大家的武俠小說巨擘——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而成為社會大眾心目中的新偶像,與其說是讀者喜新厭舊,為他們旗幟鮮明、各有特色的作品所吸引,不如說民國二十年代的先進武俠名家實未能自我完善其創作內涵,統一小說風格。屬於這一時代的優秀作品有《平妖傳》、《濟公傳》、《綠野仙蹤》、《女仙外史》乃至《七劍十三俠》等。
接下來就隆重推出中國最影響力,同時也是被改編成游戲的作品最多的金庸大俠了。金庸本名查良鏞,繼梁羽生之後,在《新晚報》發表武俠連載小說《書劍恩仇錄》。此作文采斐然、對白傳神;處理群戲場面,繁而不亂。啼聲初試,即一鳴驚人!與梁羽生同時創作的《七劍下天山》比較,二人均善於結合歷史傳說而虛構人物故事。如果說《書劍》是金庸邁向成功的一小步,則越過虛實相映成悲、反諷農民起義的《碧血劍》(一九五六年),挾著史詩般大格局、大氣魄的《射鵰英雄傳》(一九五七年)即一躍而登武俠小說的頂峰。金庸先生所建構的入世武俠神完氣足,剛柔並濟特別是靈活運用早年還珠小說中的奇妙素材,含英咀華,所過皆化;再採取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乃使武俠小說脫胎換骨,煥發新姿,普遍獲得世人肯定與重視。
⑸ 中國武術起源於哪個朝代
按照傳統的說法,中國武術起源於古代戰爭,戰國時期士兵們在戰爭中掌握的一些搏擊競技技巧經過慢慢的發展與演化就形成了後來的中國武術。但是也有一些觀點認為中國武術起源於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人們覺得野獸可以和很多人對抗 ,就開始模仿野獸的動作,從最開始的熊、狼、到鶴、蛇、螳螂等等。少林武術有很多也是相形拳,這個時代叫做拳術時代。而商代產生田獵更被視為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武術的起源沒有確定的時間,先人在狩獵時掌握了搏鬥的技巧,這些都為以後士兵在戰場上應用搏鬥技巧鋪好了路。除了這兩種觀點之外《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一書卻提出武術雖然部分來自軍事需要,但是大部分還是來自民間的私鬥。軍事用途的武術和民間武術的要求不同。對於中國武術的起源的觀點大致就這三種說法。無論是哪一種觀點都各有各的道理,畢竟中國武術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時間某一項活動上。
中國武術自它出現之時起就和搏鬥有關,武術在各各朝代由於軍事等原因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商周時期,武術為舞蹈的一種形式。通常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御、習舞列為教育內容之一。戰國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將領、游俠、劍客、一些帝王、大夫以上的人都必須配劍和日本一樣是一種禮儀。劍起源於黃帝時期,是短兵器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可見黃帝與蚩尤都已鑄劍為兵。弓劍的出現要比箭的出現早的多,弓箭至少出現於距今2萬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約5600年的新石器時代才出現用劍殺人的實例。
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庄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漢代槍的應用達到顛峰,各種槍法開始出現。據傳華佗首創「五禽戲」,使得中國武術得到廣泛推廣。
三國時期四處彌漫在戰火之中,武術沒有較大的發展,但是士兵的格鬥術有很大的提高,逐漸演變成後來的武術招式。
北魏時期少林寺的建立可謂是對中國武術文化具有深遠意義,少林寺僧眾習武源遠流長,少林建寺初期,即有武裝僧眾保衛寺廟財產。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混戰,割據洛陽的王世充與占據關中的李世民在嵩山一帶廝殺。少林寺洞察時局,決定站在李世民一邊。寺僧率眾以拒偽師,幫了一代英主的大忙。李家天下坐穩後,少林寺「屢被恩寵」,還被特准建立武裝僧兵。從此,少林寺形成育經拜佛與練武並重的傳統。之後少林寺慢慢就成了中原武林的泰山北斗。並且有著「北宗少林,南崇武當」的說法,可見少林寺對中國的影響之大。
到了唐朝武則天設立了武舉制度,並用考試的辦法授予一定的稱號,這大大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此時武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形式,這個時期武舉人的選舉大大刺激了武術的發展,並且產生了流派,各大武林門派紛紛成立。也是在這段時期,中國武術開始影響到東南亞各國。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團體在鄉村習武成風,鏢局、幫會、派系、浪跡江湖,有習練槍棒的「英略社」,習練弓射的「弓箭社」等。也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賣藝為生的「路歧人」。有單練、對練的形式。 所謂的武林也是繼宋元之後才出現的。中原武林給大家的印象應該是最深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 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中原是「北起並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新蔡、安豐。」這個范圍主要是現在的河南,還包括山西南部,江蘇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數地方。「客家之源在整個古中原地區,具體說長城以南、長江以北的遼闊地帶。」這樣說來,上面所說的中原,那就是個「小中原」了,客家先民在900多年的三次大遷徙,「他們途中經過除河洛地區」之外的其他遼闊地區。受到秦隴文化、燕趙文化、晉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的多元影響。可見「古中原」地區多麼廣闊。
⑹ 請問金庸15部武俠小說各屬於哪個朝代
金庸先生一共寫了15部小說,寫作的先後順序是: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
《神鵰俠侶》《雪山飛狐》《飛狐外傳》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
《越女劍》
1955
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金庸」筆名首次出現
1956
《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
1957 寫《射鵰英雄傳》連載於《香港商報》
1959 《神鵰俠侶》開始在《明報》創刊號連載
《雪山飛狐》連載於《新晚報》
1960 為《武俠與歷史》雜志撰寫《飛狐外傳》
1961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3 為《東南亞周刊》撰寫《連城訣》
《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5 創作《俠客行》
1967 創作《笑傲江湖》
1969 創作、發表巔峰之作《鹿鼎記》
1970 寫《越女劍》。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
1972 《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金庸小說年代排序——
一.春秋時期
1.《越女劍》:公元前五世紀前葉
二.北宋後期
2.《天龍八部》:公元1094年前後
三.南宋中後期
3.《射鵰英雄傳》: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懷胎到鐵木真逝世)
4.《神鵰俠侶》:公元1239年-1260年(楊過出場到蒙哥歸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龍記》:公元1337年-1360年(張三豐90歲到張無忌22歲)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計是明朝中期
因為有武當派,而且書中官職是明朝的,並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還
有在《鹿鼎記》中澄觀老師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7.《俠客行》:明朝
因為有武當派,並且書中好象沒有什麼民族矛盾,而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
8.《碧血劍》: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從10歲到20歲)
六.清朝
9.《鹿鼎記》:公元1670年-1689年
鰲拜死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為1670年,韋小寶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歸隱,那是1689年
10.《書劍恩仇錄》:公元1756年前後
因為《飛狐外傳》中趙半山曾對小胡斐說過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紅花會抓住過
11.《飛狐外傳》: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飛狐》推算,從胡斐13歲到17歲
12.《雪山飛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陰歷)
書上開頭就寫了「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叄月十五」
13.《鴛鴦刀》:清朝
書上倒數第二段寫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連城訣》:清朝
這個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有辮子,這可是金庸授權的,而且從
官職、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15.《白馬嘯西風》:清朝
原因和前面的一樣,書上插圖中的男人有辮子
⑺ 武俠最早開始於什麼時期 誰才是武俠文化的鼻祖 未來
分新舊
舊派:最早來源已不可察,有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最為代表性的就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整合包拯故事和江湖豪俠的事跡結合而成。
新派:民國時期新派就已經隱隱成型,有《五女七貞》、《永慶昇平》、《小五義》、《續小五義》,民國《三俠劍》、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即《童林傳》)等等,已經有了新派的構架。也有人走向了最初的玄幻道路,比如網路玄幻文學的始祖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
龍虎鬥京華是新派武俠的最早之作,這是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主要講述了義和團進北京的事跡。系新派武俠開山之作。亦是「新派」武俠小說之源頭伊始。其靈感來自於當時形意拳大師和太極拳大師要交手,在港澳地區引發了轟動,被宣傳為龍虎鬥,於是梁羽生先生趁機創作了龍虎鬥京華,為新派武俠第一本小說。
新派武俠的發展:這里主要要誇獎金庸先生。當時武俠小說在社會地位很低,屬於獵奇的市井文學,屬於最低級的文學,大量的劣質創作往往也針對於黃暴恐三元素,加上大量的武俠誇張描寫,使得很多文章烏煙瘴氣。而金庸的創作射鵰英雄傳給武俠小說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尤其是其核心價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讓武俠小說擺脫了低級文學的帽子,走入主流價值觀。也幫助了清華,北大當時的「武俠小說是否有價值」這一辯論戰里,支持武俠一方的勝利。
金庸先生歷史,文字功底深厚,又有大量的劇本寫作經驗。加上他自己辦報紙,寫社評,散文,在當時魚龍混雜的武俠創作中脫穎而出,而且金庸嚴格遵循武俠不可過於玄幻,掌握了武俠的純粹性,比起其他戰鬥力崩壞的作品,金庸武俠里的角色並不沒有那麼移山填海般的實力,卻反而更顯得更加強大有力(舉個例子,三流網文里控制無數宇宙的邪神,也比不上固古惑仔里聽著藍色多瑙河神經質的把受害者從樓上扔下去的張耀揚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角色不是靠戰鬥力強就能塑造的更強的,而是靠劇情,靠描寫,)。加上他擅長把人物放在歷史里寫的特點,更顯真實感。歷史-純粹武俠-俠之大者的精神,是金庸對武俠的巨大貢獻
另一位要說古龍,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光說文字,古龍的人物,場景,氣氛描寫更勝一籌。金庸則在歷史感,時代感,大場景上更有其獨到之處。很多文學青年會更喜歡古龍,因為其文字和情感把握更加細膩靈動,而很多熱血青年更喜歡金庸,其歷史感和豪情萬丈的時代感帶動了所有角色的升華,而不需要具體細致描寫一個人一物
⑻ 金庸的武俠小說各發生在什麼朝代
越女劍:春秋吳越時期
天龍八部:北宋時期
射鵰英雄傳:南宋時期
神鵰俠侶:南宋末期
倚天屠龍記:元末明初
笑傲江湖:明朝(鹿鼎記:前朝有個獨孤大俠,又有個【令胡大俠】,以無招勝有招,出自新修版《鹿鼎記》)
俠客行:明朝(根據裡面的一個閏二月推測,然後《俠客行》里有武當,縮小閏二月范圍,推測出是明朝中業)
碧血劍:明末清初
鹿鼎記:清康熙
連城訣:清康熙(根據新修版《連城訣》中,記載了是在《鹿鼎記》之後的朝代)
鴛鴦刀:清雍正
書劍恩仇錄:清乾隆
飛狐外傳:清乾隆
雪山飛狐:清乾隆
白馬嘯西風:這個我忘了是怎麼具體推測的,好像是千年前高昌國滅亡,然後根據高昌滅亡的時間來推測出,好像是清朝年間,具體我也忘了
⑼ 武俠小說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
武俠小說是中國小說的一大類別。「俠」這個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在《韓非子·五蠹》中有「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至於武俠小說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史記·游俠列傳》,是武俠史上最早的篇章.
第一部武俠小說 當推漢代無名氏的《燕丹子》,六朝時期的武俠小說侈談鬼神,俠客也常用怪誕的手段來達到行俠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干寶《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李寄》和陶淵明《搜神後記》中的《比丘尼》等。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把以武力挾持他人的人也歸之於「俠」 ,代表作品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的《周處》、《戴淵》等,為後世的武俠小說塑造性格復雜的俠客形象開了先河。唐代的武俠小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趨向成熟。代表作品有杜光庭的《虯髯客傳》、袁郊的《紅線》、裴鉶的《聶隱娘》、《昆侖奴》等。宋代武俠小說主要模仿唐代,但也有不同於唐代的作品。例如,含有喪國失地後思鄉之情的《俠婦人》,著重寫道教法術的《李勝》,講述盜賊機智狡黠的《我來也》等。明代文言武俠小說已處於低潮,但有一部短篇文言武俠小說集《劍俠傳》,采自唐、五代、宋的傳奇小說,多屬膾炙人口的精品。白話武俠小說自宋元話本開始 ,日趨興盛 ,明代短篇白話武俠小說散見於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中,代表作品有《李汧公窮邸遇俠客》、《神偷寄興一枝梅俠盜慣行三昧錢》等。長篇白話武俠小說當推元末明初成書的《水滸傳》,是古代武俠小說的扛鼎之作。清代是武俠小說發展中的一個高峰 ,從內容上可以分為 4個流派:忠義盜俠型、武俠公案型、英雄兒女型、武俠神怪型。文言的有蒲松齡的短篇《小翠》、《嬌娜》、《聶小倩》等,白話的以天花藏主人編次的《濟公全傳》和唐芸洲編次的《七劍十三俠》為代表。《濟公傳》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武俠小說,主人公濟顛是一位亦俠亦僧、亦丐亦神的喜劇性人物,成為後世武俠小說中喜劇俠客形象的重要淵源
⑽ 武俠文化的概述
武俠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大眾文化,深受全球范圍內華人歡迎。
該文化通過各種藝術和文學作品得到廣泛傳播,甚至影響至歐美日韓等國家,尤其電視、電影和電子游戲等以武俠故事為題材的文化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一度受到熱捧,甚至影響至今。
國內民眾對武俠文化也有著深厚的民族情節,武俠文化中所宣導的俠義道德深得民眾之心。
所以談論當前的影視與游戲等文化作品,不得不談到這些作品中的武俠文化情結的影響。
武俠文化包括:處於主體對象的武俠、作為文化載體的武俠文學和作為文化內核的武俠倫理三部分組成。
武俠文化可以尋根至春秋戰國時期,歷代文人墨客對該文化都有不少的文字評價和著書立說,甚至還把武俠文化中的俠士根據表現出來不同的文化觀念劃分為:偏重儒家體系的儒俠,體現佛家修為的佛俠,以及道家觀念的道俠甚至無所傾向的無俠等等。
這種分類明顯地體現出武俠文化的思想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和佛之間的淵源,關於該類層面的研究在國內武俠文化研究圈內不乏少數,例如:對武俠文化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的王立教授的《武俠文化通論》,在此本文也不再贅述。
武俠文化中所建構的俠義世界是中國民族在幾千年歷史發展中,對生與死的覺醒和思考,並在傳統文化的儒、道和佛文化的滋潤下孕育而成的完美形象之範式,是世代民眾對自然以及社會生活的抗爭和願景。
所以,盡管華人身處全球不同的地域或文化,但凡受過中華文化影響的人大都會對武俠文化情有獨鍾,尤其武俠文化中的俠義心腸、除暴安良、知恩圖報、誠實守信、義薄雲天等等武俠精神得到人們的認同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