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1、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2、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3、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4、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
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1)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建設擴展閱讀
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財富。
我們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對傳統文學藝術的扶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
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中華文化綻放時代風采。
2. 運用哲學觀點分析,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
一、用聯系的觀點,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和發展,不是橫空出世的,兩者不是隔離開來的;
二、發展的觀點,傳統文化與新文化具有歷史上的傳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不能適應社會新特徵的需要,社會主義新文化要對傳統文化在甄別的基礎上加以吸收,使其能夠更大限度的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作用,
三、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封建文化的積累,是封建制度生產關系的體現,是在維護封建社會統治關系中形成的,隨著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必然要求改變上層建築,需要社會主義新文化來推動生產發展,社會進步,
四、辯證的看兩者關系,傳統文化不能全盤否定,其中有價值的部分要吸收保留,形成社會主義新文化的一部分,對於糟粕的東西要斷然拋棄
我只能想這么多了呵呵,你自己想想看
3. 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國傳統道德文化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意義重大,正確對待傳統道德文化,堅持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加速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文明,是我們應有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是新時期主流價值觀和道德建設的標桿,也是現代道德文化與傳統道德文化碰撞的結果,是新的道德體系重建的支撐。道德文化的發展具有時代性和歷史傳承性,它在紛繁混雜的道德取向上,正本清源,去粗存精,而傳統道德文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正確對待傳統道德文化的意義
傳統道德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由歷史沿襲而來的道德觀念倫理思想的綜合體。它具體體現在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和價值觀念上,內化積淀於每個社會成員的心靈深處,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得到傳承和延續,是這個社會成員的社會道德觀念自覺認同的結果,而決不是以強制性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因此,只有正確地對待傳統道德文化,才能正確地對待整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固具有極大的相對穩定性,它往往是反映和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社會整體意識和行為傾向,並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傳播和積累。因而,傳統文化要想對現代文化具有正確地導向性,就必須堅持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統一,它既可以堅持反對「全盤西化論」、「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又可以堅持反對過了時的所謂的保守的復古的意識現象的發生。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時代精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但往往優秀的道德文化,一方面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營養,另一方面也是具有深刻的歷史局限性,並呈現了精華與糟粕相互交織的復雜狀態,仍需我們作出科學的合理的自覺的選擇,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提高自身判斷優劣是非的能力,才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正確對待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的改革必足於本國實際,充分考慮到人民群眾的心理承受力,國勢利導,努力尋找傳統和現實的結合點,揚長避短,超利避害,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對外來文化的消化吸收,否則就會無原則地,失去理性地否認「自我」,陷入迷茫之中,最終背離社會主義大方向。因此,我們必須站在現代化和民族化相統一的高度,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文化。
4. 高二政治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1: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
2: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4: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內容,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拓展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
5. 論述在現代,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從前時代繼承和保留下來、存在於生產關系和上深建築中的部分或全部因素。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內容十分豐富。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史學、哲學、道德、宗教等 理論和思想方面,在安邦治國、品德修養、成就事業等 實踐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富貴的遺產。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一是分析和評價;二是批判繼承;三是使現代化。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評價傳統文化。首先,我們應當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封建的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基礎之上的,是對它們的反映和表現。其次,我們應該看到,傳統文化的許多基本觀念、基本思想,本身具有兩重性。要歷史地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性質、特點和作用。最後,對傳統文化的評價,要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判斷什麼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什麼是糟粕,真正發掘出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清除其中的垃圾。
文化的批判繼承,是文化發展中的常規。離開批判繼承就談不上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在社會發展的轉變關頭,在變革的時代,這個問題就顯得特別引人注意。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科學地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是培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的前提和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和沃土。必須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民族文化,又必須在創新中確立和發展我們民族精神民族傳統。就總體而言,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不能割斷,文化史也無法割斷。在要不要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有的人主張採取歷史虛無主義態度,用一把火饒光,說「中國傳統文化早該後繼無人」;有的人主張民族虛無主義,徹底否定傳統文化;也還有的人對傳統文化採取毫玩批判地收兼收並蓄、食古不化的態度,提倡所謂「國粹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與「國粹主義」形成了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的左、右兩個極端。事實上,不管是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還是「國粹主義」都不是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傳統文化之所以可批判繼承,根本源因就在於它是一種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性。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論會中的文化不都是剝削階級文化,傳統文化中包括了剝削階級的文化,又不等同於剝剝削階級文化。事實上,傳統文化中除了剝削階級文化,還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充滿革命、科學、民主精神的勞動群眾文化,人民大眾文化。在階級社會中,還存在著作為社會成員的各階級共同創造和流傳的反映共同利益的文化,如環保意識,公共交通和秩序等。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的文化傳統當然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即使剝削階級的文化,也有不同時期的區別。當這個階級作為新興的革命階級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時,其文化也有不少體現人民性的成分可以搦批判繼承。階級斗爭的復雜性使剝削陣營里分化出一些開明派士,自覺不自覺地站在人民的一邊總結和反映人民願望的文化。作為剝削階級文化主幹的儒家文化,也有正統的矛盾斗爭,在不同時期作用也不同。只要做好批判繼承,就可以為社會土土主義服務。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是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問題的進一步深化。即進一步解決怎樣從普遍到特殊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它特殊的意義。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不是指整個傳統文化 的現代化,而是指怎樣把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轉化成具有現代內容的東西。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實質。發掘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要把眼光放得開闊、長遠。要著力於發掘傳統文化中帶有民主和科學因素的遺產。要站在現代化的高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傳統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加工、改造、冶煉、重鑄、創新,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廣泛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古為今用。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和發展適應社會市場經濟和時代要求的新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的現代化能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根深蒂固、枝繁葉茂
6. 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在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傳統。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從傳統文化中繼承必要的思想材料。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結構,既有地主階級的文化,也有勞動人民的文化,地主階級的文化有兩重性,勞動人民的文化也有兩重性。即使是那些帶有全民族普遍要求的一些文化觀念,也有兩重性。
7.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 2.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8.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試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應如何正確對待祖國的傳統文化。
(l)傳統文化通常是指歷史上延續下來的民族文化,它或指歷史上延續下來已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或指本土的民族文化。一般說來,本民族的文化由於植根於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代表著本民族的整體意識和價值取向,往往更具有鞏固性、持久性和相對穩定性,也更容易從歷史上沿襲下來。因此,傳統文化一般也就是民族文化。
(2)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正確地對待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第一,文化是有繼承性的,任何一種新文化的誕生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中華民族的先人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決不可視而不見,更不能視為包袱,丟掉了之。沒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
第二,傳統文化是有兩重性的,必須正確對待,批判繼承。任何傳統文化都可以分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一方面,任何一種文化,總有其積極的、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種文化,都會存在某些落後的、消極的、保守的因素。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切優秀成果,使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
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走上近代社會以後,在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我們開始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以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在不斷的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的同時將傳統文化予以現代化,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10. 新形勢下應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推薦參考:
我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先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是個重要的問題。正確對待傳統道德文化,堅持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加速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文明,是我們應有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一、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由歷史沿襲而來的觀念思想的綜合體。它具體體現在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和價值觀念上,內化積淀於每個社會成員的心靈深處,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得到傳承和延續,是這個社會成員的社會觀念自覺認同的結果,而決不是以強制性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因此,只有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才能正確地對待整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固具有極大的相對穩定性,它往往是反映和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社會整體意識和行為傾向,並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傳播和積累。因而,傳統文化要想對現代文化具有正確地導向性,就必須堅持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統一,它既可以堅持反對「全盤西化論」、「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又可以堅持反對過了時的所謂的保守的復古的意識現象的發生。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時代精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但往往優秀的道德文化,一方面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營養,另一方面也是具有深刻的歷史局限性,並呈現了精華與糟粕相互交織的復雜狀態,仍需我們作出科學的合理的自覺的選擇,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提高自身判斷優劣是非的能力,才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正確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的改革必足於本國實際,充分考慮到人民群眾的心理承受力,國勢利導,努力尋找傳統和現實的結合點,揚長避短,超利避害,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對外來文化的消化吸收,否則就會無原則地,失去理性地否認「自我」,陷入迷茫之中,最終背離社會主義大方向。因此,我們必須站在現代化和民族化相統一的高度,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二、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對待傳統文化的二種觀點
1.「民族虛無」論持這種觀點的人把傳統民族文化視為「沉重的包袱」、「歷史的惰力」,把中華民族的民族性 貶斥得一無是處。他們明確地主張「擺脫中國文化的傳統形態」,「根本改變和徹底重建中國文化」,「要反傳統,要全力動搖、瓦解、震盪和清除舊傳統。
2.「儒學復興」論 持這種觀點的人看不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局限性和消極的一面,不加分析地盲目肯定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甚至認為中國的儒學會在一個新的基礎上得到復興。在這里,有兩種錯誤地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不可取的:一是採取虛無主義或取消主義的態度,不問青紅皂白,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把它們統統歸之為「封建、迷信、落後」,乃至「反動」的范疇,甚至把近代中國的貧弱、目前中國存在的困難統統歸咎於傳統文化。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全盤肯定,並且不允許人們對之有任何懷疑與批判,否則就是貶低中華文化,數典忘祖,崇洋媚外。這兩種表面上極端對立的態度,其後果則是一樣的,即斷送我國的傳統文化,影響我國的發展步伐,導致我們走上錯誤的道路。
(二)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走進21世紀,影響中國文化未來發展方向的因素有兩個:其一,作為主導方面,它將吸收容納五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它是中華民族內聚力的象徵,是聯結全民族的精神紐帶。其二,中國現代文化將盡可能地吸收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成果,為現代化服務。
對傳統文化的合理揚棄:
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揚棄。一定的文化形成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但由於文化具有滯後性,因而當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傳統文化並沒有消失,反而是跨階段地影響與制約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我們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要有選擇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綜合,用歷史和 科學 的觀點來考察中國的傳統文化,切實把握和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現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進行有選擇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發展和創新。例如,社會主義本來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國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用中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來建設社會主義。從前我們也曾生搬硬套地學習西方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由於脫離中國的實際,所以成效不大,推廣不開。
當然,對待傳統文化,需要我們辯證地看,並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現代價值,它有精華,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東西,如權力崇拜、個人崇拜,封建等級觀念,專制主義、個人迷信、封建家長制、閉關鎖國、踐踏知識與人權、任人唯親,唯書唯上,官本位,皇權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國民、公民意識,缺乏民主、法制觀念,缺乏創新意識,缺乏科學精神,重農抑商,重義輕利,重群體輕個體,反對競爭,輕視效率等等。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還對我們當今的社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需要我們去判斷去甄別去篩選去批判,但過去那種對傳統文化不問青紅皂白,一概懷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