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喝了這么久的茶,這些地方趣味橫生的飲茶文化你了解嗎
個人覺得,既然是一種文化就不是一兩句能說明白的,小罐茶讓你真正體會到茶文化,大家都知道,小罐茶在雲南昆明舉辦了一場看見茶文化的書展活動,書展的意圖就是讓大家看得見,也摸得著茶文化。
⑵ 在飲茶文化上,你對它有什麼了解
了解也不是特別多。我只知道第1杯茶不能喝,而且我們給客人倒茶的時候不要倒的太滿,不要把茶壺嘴對著客人。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慢慢的品嘗,千萬不要著急。而且喝茶也可以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可以保持身材,也可以抵抗紫外線。
⑶ 我國的茶文化起源於哪裡喝茶有哪些好處
茶的應用很早。茶的名稱也很多。"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初期主要葯用。《本草》:止渴,令人不眠"。可見國人認識茶作用很早,具體何年代無考,應以《本草》成書年代前為是。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的飲茶情懷浪漫風雅,當人們說到「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時,彷彿語句中都伴著一縷清香。其實,茶與中國文人、中國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關鍵他們的飲茶文化是從我們中國引入後再加上他們民族自己的創意和環境特點比方英國🇬🇧人發明了奶茶(紅茶),日本🇯🇵人發明了米茶和他們自己特色的綠茶品種。發源於巴蜀神農地區。
⑷ 古代都有什麼飲茶藝術
道茶禮儀: 第一、茶具一定要潔凈,包括茶杯、茶壺、托盤及裝茶葉的罐、盒。 第二、取茶葉要用專用的器皿----竹製或木製的茶勺,也可用不銹鋼或陶制的勺代替,不要用手抓 第三、要用雙手敬茶,杯把在客人的右邊。敬茶時要用茶托盤,如果沒有,也要用小茶碟,一手托著小茶碟底部,一手扶著茶杯,雙手捧上。手指不能觸及杯沿。 第四、第一杯差要敬給來賓中的年長者,如果是同輩人,應當先請女士用茶。 第五、淺茶滿酒。說的是給客人斟酒要倒滿,敬茶只需七八分滿。 茶文化: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葯」,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葯,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凈;(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道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日本茶道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⑸ 不同國家的飲茶文化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世界上許多飲茶國家都與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傳播世界,同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識相融合,呈現出五彩繽紛的世界各民族飲茶習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隋唐以前,兩國已有文化交往。以後,隨著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茶文化也同時傳到了日本。飲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風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一種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日本茶道有20多個流派,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現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積不大、清雅別致的茶室里進行。室內有珍貴古玩、名家書畫。茶室中間放著供燒水的陶炭(風)爐、茶鍋(釜)。爐前排列著專供茶道用的各種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規矩比較講究,友人到達時,主人在門口恭候。待賓客坐定,先奉上點心,供客人品嘗。然後在炭爐上燒水,將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後,由主持人按規程沏水泡茶,依次遞給賓客品飲。品茶時要吸氣,並發出吱吱聲音,表示對主人茶品的贊賞。當喝盡茶湯後,可用大拇指和潔凈的紙擦乾茶碗,仔細欣賞茶具,且邊看邊贊「好茶!」以表敬意。儀式結束,客人鞠躬告辭,讓人跪坐門側相送。整個過程,都洋溢著「敬、和、清、寂」的精神。 (二)亞洲其他國家的茶文化 東南亞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習慣沖泡清飲烏龍、普洱、花茶。南朝鮮因受中國和日本雙重文化影響,興起「茶禮」習俗。港澳地區則沿襲閩粵飲茶習俗,以飲普洱、水仙、花茶為主。泰國、緬甸和雲南地區相似,習慣吃「腌茶」,將生茶腌製成酸味製品,吃時拌入食鹽、生薑、花生之類,干嚼佐餐。 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家飲甜味紅茶,或甜味紅奶茶。印度飲茶總量為世界第一位,喜歡濃味的加糖紅茶。巴基斯坦一般以茶、奶、糖按1:4:3的比例沖泡調飲,喜味濃的紅茶。 西亞地區的土耳其人,不論大人小孩都喜歡紅茶,城鄉茶館普遍,出門飲茶也方便。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離濃味紅茶,用沸水沖泡,再在茶湯中添加糖、奶或檸檬共飲。 (三)歐洲各國的飲茶文化 英國飲茶之風始於17世紀中期,先由皇室倡導,後普及到城鄉,成為英國的社交風俗。英國人喜歡飲滋味濃郁的紅茶,並在茶中添加牛奶和糖。上流社會設置家庭茶室,收集陳設名貴茶具,講求傳統身分和閑情逸致的飲茶風度,以顯示英國紳士的氣派。 愛爾蘭人飲茶之風更甚,為歐洲首位,喜歡味濃的紅碎茶。 荷蘭是西歐最早飲茶的國家。菜湯放糖,多飲襲泡紅茶和香味茶。 西歐的其他國家也都習飲高檔紅茶和甜式調味紅茶,青年人則多喜歡香味茶。 (四)美州國家的茶文化 美國的飲茶習俗與眾不同,主要以紅茶泡用或用速溶茶沖泡,放入冰箱冷卻後,飲時杯中加入冰塊、方糖、檸檬,或蜂蜜、甜果酒調飲,甜而酸香,開胃爽口。 加拿大人多為英式熱飲高檔紅茶,也有冰茶。 (五)非洲國家的茶文化 非洲的多數國家氣候乾燥、炎熱,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不飲酒而飲茶,飲茶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無論是親朋相聚,還是婚喪嫁娶,乃至宗教活動,均以茶待客。這些國家多愛飲綠茶,並習慣在茶里放上新鮮的薄荷葉和白糖,煞煮後飲用。 當今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飲茶風俗,都因本民族的傳統、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異,然而「客來敬茶」卻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禮俗。
⑹ 飲茶文化有一些歷史感,你知道嗎
我知道,飲茶是一種精神和物質和諧結合的活動,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漢朝,茶葉 成為佛教 “坐禪 ”的專用滋補品。
⑺ 各國的飲茶習俗
歐洲茶文化說起歐洲的茶文化,是不是第一時間會想到英國呢。沒錯,歐洲的茶文化先是從英國傳出來的,先是由皇室引起這種喝茶的浪潮,然後再慢慢想著鄉村普及。最後變成了英國人的社交習慣,英國人喜歡濃濃的紅茶,然後再在其中加入奶和糖。南亞南亞飲茶的習慣主要是以紅茶為主,印度朋友很喜歡喝茶這也是不稀罕的事情了,他們喜歡的也是濃濃的加了糖的紅茶,土耳其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非常喜歡喝紅茶的,所以在土耳其,滿街都是茶館,約上三五知己出門喝茶是他們經常做的事情。非洲非洲天氣乾燥,炎熱,大家常喝綠茶解。慢慢地,喝茶成為了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重要的大型節日都不可少的一項,他們最為習慣的就是在在茶中放入薄荷葉與糖一起煮後飲用。日本日本茶道蘊含的內容可真的是很多,他們通常是使用這么的一個平台或者說是機會吧,對人們進行一種禮儀的教育以及道德修養的普及。非常講究茶道,特別是有客人上門的時候,更是體現著滿滿的尊敬。
⑻ 茶文化都在哪些國家比較受重視哪些國家的茶文化比較有名、舉例說下(除了中國,日本,韓國)
1 法國茶文化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西*大西洋。自茶作為飲料傳到歐洲後,就立即引起法國人民的重視。以後,幾經宣傳和實踐,激發了法國人民對"可愛的中國茶"的嚮往和追求,使法國飲茶從皇室貴族和有閑階層中,逐漸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在,法國人最愛飲的是紅茶、綠茶、花茶和沱茶。飲紅茶時,習慣於採用沖泡或烹煮法,類似英國人飲紅茶習俗。通常取一小撮紅茶或一小包袋泡紅茶放入杯內,沖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鮮雞蛋,再加糖沖飲的;還有流行飲用瓶裝茶水時加檸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還會在茶水中摻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涼的雞尾酒飲用的。
法國人飲綠茶,要求綠茶必須是高品質的。飲綠茶方式與西非飲綠茶方式一樣,一般要在茶湯中加入方糖和新鮮薄荷葉,做成甜蜜透香的清涼飲料飲用。
花茶,主要在法國的中國餐館和旅法華人中供應。其飲花茶的方式,與中國北方人飲花茶的方式相同,習慣於用茶壺加沸水沖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飲。愛茶和香味的法國人,也對花茶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近年來,特別在一些法國青年人中,又對帶有花香、果香和葉香的加香紅茶發生興趣,成為時尚。
沱茶主產於中國西南地區,因它具有特殊的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國一些養生益壽者、特別是法國中老年消費者的青睞,每年從中國進口量達2000噸,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種類。
2 新加坡茶文化
新加坡在世人的眼中以不僅僅是旅遊觀光的城市。其在食文化方面,尤其飲茶文化有其獨特的一面。新加坡特有的「長茶」(Streched Tea)已成為觀光客十分欣賞的一種民族表演藝術。
所謂「長茶」是把泡好的紅茶加牛奶,然後泡茶人把奶茶倒進罐子里。泡茶人一隻手拿著盛滿奶茶的罐子,另一隻手拿著空杯子,兩只手的距離約在一米之間,開始倒茶。如此來回須7次。在來回倒茶的過程中,奶茶是不允許外溢的。由於「長茶」的杯子相當大,喝起來相當過癮,喝茶者邊品茶,邊欣賞精彩的倒茶,心情也會變得輕松。
在新加坡喝茶和在英國不一樣。在英國喝茶是以茶為主,佐以一些餅乾和小三明治。而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則是以吃為主,茶的好壞卻不十分重要。許多觀光飯店提供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點心為主,從印度式的煎蛋餅到中國的廣式點心,花樣繁多。即使是在五星級賓館喝茶,也常常會用茶葉袋泡的大壺茶來待客。
中國茶近年在新加坡也十分顯眼。一+些專營中國茶的「茶村」、「茶館」常常顧客盈門。新加坡的「喝茶族」並不只是兩鬢斑白的老人,似乎更多的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常常三五成群或成雙作對,借喝茶談些公事和鬆弛一下自己的身心。由於到新加坡的日韓遊客較多,會做生意的茶室還專門提供一些日韓客人喜歡的茶葉。每到黃昏降臨,新加坡街頭和茶室就會慢慢熱鬧起來,成為街頭一景。
3 俄羅斯的飲茶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人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俄國人飲茶的歷史雖不算太長,但茶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卻佔有重要位置。俄國人不但喜歡飲茶,而且逐步創造並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茶文化。
歷史上,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直接傳入俄羅斯,這一過程沒有西歐國家的介人。據一些史書和網路全書的記載,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茶是在1638年。當時,作為友好使者的俄國貴族瓦西里?斯塔爾可夫遵沙皇之命贈送給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贈的禮品便是4普特(約64公斤)的茶。品嘗之後,沙皇即喜歡上了這種飲品,從此茶便堂爾皇之地登上皇宮寶殿,隨後進入貴族家庭。從17世紀70年代開始,莫斯科的商人們就做起了從中國進口茶葉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兩國簽訂了關於俄國從中國長期進口茶葉的協定。但是,從中國進口茶葉,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數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紀的俄羅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飲品」,其飲用者的范圍局限在上層社會的貴族、有錢人,喝茶則一度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徵。直到18世紀末,茶葉市場才由莫斯科擴大到少數外省地區,如當時的馬卡里葉夫,如今的下諾夫哥羅德地區。到19世紀初飲茶之風在俄國各階層始盛行。
然而,事實上,有關史料證明,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茶的時間還要早些,是在1567年。當年到過中國的兩位哥薩克首領彼得羅夫和亞雷舍夫曾經描述過一種不知名的稀奇的中國飲品,這種飲品在當時的西伯利亞東南部及中亞地區已經比較普及。但可能因為哥薩克首領的描述沒有引起沙皇貴族的注意,因此,這段歷史也就鮮為人知了。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飲茶習俗。從飲茶形式上來看,中國人飲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細品慢飲;俄國人喝茶,則伴以大盤小碟的蛋糕、烤餅、餡餅、甜麵包、餅干、糖塊、果醬、蜂蜜等等「茶點」。從功能上看,中國人飲茶多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國人喝茶則常常為三餐外的墊補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當然,喝茶之際談天說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羅斯人把飲茶當成一種交際方式,飲茶之際達到一種最好的溝通效果,而獨自飲茶則可以給自己一個沉思默想的機會,進行一種「我」與「我」的交流。
從飲茶的品種來看,中國人喜喝綠茶,俄羅斯人則酷愛紅茶。有趣的是紅茶在俄語是「чёрныйчай」,直譯為黑茶。之所以稱之為「黑茶」,似乎有合乎邏輯的道理:一來紅茶在沒泡入水中時呈黑色,二來俄羅斯人喜喝釅茶,濃濃的釅紅茶也呈黑色。從飲茶的味道看,俄國人更喜歡喝甜茶,喝紅茶時習慣於加糖、檸檬片,有時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羅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們用Спасибозачай-сахар(直譯謝謝糖茶)來表示對主人熱情款待的謝意。從飲茶的具體方式看,俄羅斯人喝甜茶有三種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裡,用勺攪拌後喝;二是將糖咬下一小塊含在嘴裡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擱到茶水裡,也不含在嘴裡,而是看著或想著糖喝茶。第一種方式最為普遍,第二種方式多為老年人和農民接受,第三種方式其實常常是指在沒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當中想著糖,一邊品著茶,結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人還喜歡喝一種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чайсмёдом。在俄國的鄉村,人們喜歡把茶水倒進小茶碟,而不是倒人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托著茶碟,用茶勺送進嘴裡一口蜜後含著,接著將嘴貼著茶碟邊,帶著響聲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臉被茶的熱氣烘得紅撲撲的,透著無比的幸福與滿足。這種喝茶的方式俄語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時代替蜜的是自製果醬,喝法與伴蜜茶一樣。在18、19世紀的俄國鄉村這是人們比較推崇的一種飲茶方式。
俄羅斯人重視飲茶,也就常常賦予飲茶以更多的文化內涵,從而使俄語里的「茶」(чай)一詞有了更多的意義。俄羅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звать)начай(начашкучая)(請來喝杯茶)向友人發出作客的邀請,同時也是向對方表示友好誠意的一種最佳方式。另外,舊時俄國人有喝茶給小費的習慣,俄語里稱之為「даватьначай」,後來俄語這一表達方式轉義表示指在任何場合的「付小費」。
中國的茶文化講究茶具。談到俄羅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羅斯茶炊(самовар)。俄國有「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無茶炊便不能算飲茶)的說法。在民間,人們還把「самовар」(音譯「薩馬瓦爾」)親切地稱作「ИванИвановичСамовар」(伊萬?伊萬諾維奇?薩馬瓦爾),或是「ЗолотойИванИванович」(金子般的伊萬?伊萬諾維奇),以表示對茶炊的鍾愛和尊崇。在古代俄羅斯,從皇室貴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時常常也是人們外出旅行郊遊攜帶之物。俄羅斯人喜愛擺上茶炊喝茶,這樣的場合很多:當親人朋友歡聚一堂時,當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訪時;清晨早餐時,傍晚蒸浴後;炎炎夏日農忙季節的田頭,大雪紛飛人馬攢動的驛站;在幸福快樂欲與人分享時,在失落悲傷需要慰藉時;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慶的佳節……在不少俄國人家中有兩個茶炊,一個在平常日子裡用,另一個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啟用。後者一般放在客廳一角處專門用來擱置茶炊的小桌上,還有些人家專門辟出一間「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屬。茶炊通常為銅制的,為了保持銅製品的光澤,在用完後主人會給茶炊罩上專門用絲絨布縫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俄羅斯茶炊出現於18世紀,是隨著茶落戶俄羅斯並逐漸盛行而出現的。茶炊的製作與金屬的打造工藝不斷完善密切相關。何時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無從查考,但據記載,早在1730年在烏拉爾地區出產的銅制器皿中就有外形類似於茶炊的葡萄酒煮壺。直到18世紀中下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茶炊。在當時,有兩種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壺型茶炊和爐灶型茶炊。茶壺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於煮茶,也經常被賣熱蜜水的小商販用來裝熱蜜水,以便於走街串巷叫賣且能保溫。原理在於茶炊中部豎一空心直筒,盛熱木炭,茶水或蜜水則環繞在直筒周圍,從而達到保溫的功效。爐灶型茶炊的內部除了豎直筒外還被隔成幾個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廣泛:燒水煮茶可同時進行。這種「微型廚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圍不僅僅局限於家庭,而且深受旅遊、旅行者青睞。無論在森林還是草場,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們都可以就地擺上爐灶型茶炊,做一頓野外午餐並享受午後茶飲的愜意。到19世紀中期,茶炊基本定型為三種:茶壺型(或也稱咖啡壺型)茶炊、爐灶型茶炊,燒水型茶炊(只用來燒開水的茶炊)。
茶炊的外形也多樣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狀、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規則形狀的茶炊。
談到茶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產地。19世紀初,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年產量約3000個。到19世紀20年代,離莫斯科不遠的圖拉市則一躍成為生產茶炊的基地,僅在圖拉及圖拉州就有幾百家加工銅製品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和茶壺。到1912、1913年,俄羅斯的茶炊生產達到了頂峰階段,當時圖拉的茶炊年產量已達66萬只,可見茶炊市場的需求量之大。
俄羅斯作家和藝術家的作品裡也多有對俄羅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有這樣的詩句:
天色轉黑,晚茶的茶炊
閃閃發亮,在桌上噝噝響,
它燙著瓷壺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霧在四周盪漾。
這時已經從奧爾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
濃釅的茶葉在不停地流淌
詩人筆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時空的意境,又體現著俄羅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圍。
俄羅斯著名的畫家巴?庫斯托季耶夫以飲茶為題材作有油畫《商婦品茗》,畫面左側*邊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銅制茶炊。通過人的視覺,傳遞俄羅斯茶文化的信息。
在現代俄羅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離不開茶炊,只是人們更習慣於使用電茶炊。電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沒有了盛木炭的直筒,也沒有其它隔片,茶炊的主要用途變得單一燒開水。人們用瓷茶壺泡茶葉,茶葉量根據喝茶人數而定,一般一人一茶勺。茶被泡3一5分鍾之後,給每人杯中倒入適量泡好的濃茶葉,再從茶炊里接煮開的水入杯。在現代俄羅斯的城市家庭中流行趨勢是,用茶壺代替了茶炊,茶炊更多時候只起裝飾品、工藝品的作用。但每逢隆重的節日,現代俄羅斯人一定會把茶炊擺上餐桌,家人、親朋好友則圍坐在茶炊旁飲茶,只有這樣,節日的氣氛、人間的親情才得以盡情喧染。而傳統意義上的питьчайзасамоваром(圍著茶炊飲茶)在俄羅斯鄉村的木屋裡一直流傳至今。
3 印度茶文化
印度人的生活中不能沒有紅茶。丈夫在外面工作時要喝茶,家庭主婦們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喝茶。印度的紅茶舉世聞名,像大吉嶺紅茶、阿薩姆紅茶、尼爾吉里紅茶等等。其中最著名的當然要數大吉嶺紅茶了,它的味道醇香,沖泡成奶茶後,味道更豐富,而且不容易傷胃。曾經有印度茶商這么說:"沒有大吉嶺茶的生活是毫無樂趣可言的。"印度人吃飯時沒有喝湯的習慣,但在飯後必須要喝一杯香濃的奶茶。
喝紅茶有助於凝神定性,提升精神,能使飲者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現代科學研究已證實,紅茶中含有咖啡因、可可鹼和茶鹼。它們都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可可鹼和茶鹼還能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利尿作用。
印度人喝茶,先在鍋里煮上紅茶葉,然後加入牛奶和糖。有的還要加入丁香和小豆蔻,熬上一會兒,把裡面的茶葉和香料過濾掉,倒入細小的玻璃杯里。趁熱喝上一杯,提神解乏。
美國波士頓大學經過調查發現,如果讓心臟病患者每天喝上四杯紅茶的話,血管舒張度可以從6%增加到10%。這雖然不能同常人血管受到刺激後舒張度會增加13%相比,但對於曾經患過心臟病的人來說,已經是夠好的消息了。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維塔博士說,紅茶的療效雖然不能讓病人的血液流通恢復正常,但是讓血管暢通情況"改善了很多"。他說,紅茶的效果相當於降膽固醇葯、運動、以及維他命C的功效,主要原因是紅茶含有一種抗氧化劑,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肪蛋白,亦即一般所說的"有害膽固醇"。
茶的傳播
現在,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個國家種植茶,有120多個國家的20億人有飲茶習慣。世界各國的種茶和飲茶習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播去的,茶和瓷器、絲綢都是中國人民對全世界的偉大貢獻。
早在公元六世紀和七世紀,朝鮮半島上的大批新羅僧人為求佛法來到中國,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國經過10年左右的專心修學,爾後回國傳教。他們在唐土時,當然會接觸到飲茶,並在回國時將茶和茶籽帶回新羅。高麗時代金富軾《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載:「茶自善德王有之。」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高麗時代普覺國師一然的《三國遺事》中收錄金良鑒所撰《駕洛國記》記:「每歲時釀醪醴,設以餅、飯、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墜」。這是駕洛國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後裔新羅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廟合祀於新羅宗廟,祭祖時所遵行的禮儀,其中茶作祭祀之用。由此可見,新羅飲茶不會晚於七世紀中葉。
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於八世紀前期。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學佛歸來的最澄和尚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著一些茶樹。
南宋時代,日本的榮西和尚兩次來華學佛。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於1191年回國。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茶文化。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同時榮西還用漢文編寫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由於此書的問世,對日本飲茶之風,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榮西也被尊為日本的茶祖。日本接受中國茶文化,結合日本固有的文化藝術,在16世紀初,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儀式,流傳至今。
早在公元851年,阿拉伯人蘇萊曼在《中國印度見聞錄》介紹中國廣州的情況,其中就提到茶葉。
14至17世紀,經陸路,中國茶在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區。通過阿拉伯人,茶的信息首次傳到西歐。此時,歐洲傳教士開始來到元和明朝傳教,在為中西文化交流搭起橋梁時,也將中國的茶介紹到歐洲。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是突出的例子,《利瑪竇中國札記》對中國的飲茶習俗的記載詳細而具體。據陳椽《茶業通史》:「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拉摩曉(1485?1557年,死後出版)著《茶之摘記》、《中國茶摘記》、《旅行?記》3書出版,是歐洲最早述及茶葉的著作。」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於1556年在廣州居住數月,觀察到了中國人的飲茶情況,記入介紹中國的書《廣州述記》中,1569年出版。
1517年,葡萄牙海員從中國帶去茶葉,飲茶開始在歐洲傳播。1607年,荷蘭人從海上來澳門將中國茶葉販運到印度尼西亞。1610年,荷蘭直接從中國販運茶葉,轉銷歐洲。1618年,明使攜帶茶葉兩箱歷經18個月到達俄京以贈俄皇。1613年,英國首次直接從中國販運茶葉。
17世紀,茶葉先後傳到荷蘭、英國、法國,以後又相繼傳到德國、瑞典、丹麥、西班牙等國。18世紀,飲茶之風已經風靡整個歐洲。歐洲殖民者又將飲茶習俗傳入美洲的美國、加拿大以及大洋州的澳大利亞等英、法殖民地。到19世紀,中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
⑼ 東南亞國家的茶俗,你知道有什麼說法嗎
首先這些國家的茶文化是比較豐富的,這些人受到了華人的影響,從古至今都有喝茶的習慣,喝的茶種類比較多,比如說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普洱茶,新加坡或者馬來西亞這個地方的人主要是以肉骨茶為主,吃熱骨的時候一定要喝茶,裡面也會加黨參,枸杞等等,泰國人比較喜歡喝的是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