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重慶傳統文化有哪些

重慶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4 15:27:26

1. 重慶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

提到春節,相信每個人都會想到年夜飯。中國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後一道一定吃餃子,而重慶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徵著團團圓圓。並且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團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通常是一邊打牌,一邊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打牌主要玩鬥地主(誰先出完牌誰就是贏家)或者是麻將,也有的一家人一邊做湯圓一邊看晚會。

2、秀山土家族過年

秀山的土家族過年,同湘鄂西的土家族一樣,普遍比漢族過年提前一天,即月大過月二十九日,月小過臘月二十八日,叫做「趕年」。

土家族人民提前過年的由來,有一個故事據說: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間,年關將臨,倭寇乘機大舉侵,為了低搞侵略,朝廷決定增調土家兵助殲入侵之敵。

但是,要按期到達目的地,不等過年就得出發。整裝待發的土家族將士們決定提前一天把年過了再上前線。土家士兵與敵軍交戰以後,英勇頑強,旗開得勝,立了大功。後來人們為紀念這個日子,就習慣地提前一天過年。

土家族人民過年這天,各家各戶,無論人口多寡,都要蒸子飯和坨子肉吃,其原因,據說是大敵當前,時間緊迫,只有用子蒸飯才能充分保證官兵們開餐的爭用,甚至殺了年豬也來不及細切細炒。

(1)重慶傳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重慶是中國唯一轄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轄4個自治縣、1個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政策的區(黔江區)、14個民族鄉。

2012年,重慶人口以漢族為主體,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彝族、壯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個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93萬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萬人,其次苗族約4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重慶市人口的5.8%。

2. 重慶文化有哪些

重慶屬巴渝文化,其中主要包括:

  1. 方言文化,重慶本地人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四川話成渝片,是川東官話的代表,也是四川話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性方言之一。

  2. 節日文化,如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俗。

  3. 嫁娶文化,最有特點的就是拜堂。

  4. 飲食文化,就有名的就是火鍋文化。

3. 重慶最著名的習俗

重慶有23個民族,其中最主要的少數民族是人口約150萬的土家族。他們主要聚居在市東南部酉、秀、黔、彭和石柱五個自治縣。這些地區交通長其閉塞,使土家族保留了相對較多的巴人習俗,直接承襲了黔江地區,參與土家火熱優美的擺手舞,欣賞清新喜樂的秀山花燈,憑欄依傍青山秀水的土家吊腳樓,遊客會覺得撲面而來的是神秘而激情洋溢的巴渝遺風。
重慶主城區都市風情獨步天下。重慶城建在立體的山水之間,別具一格的立體城市景觀和立體交通,會讓外地遊客經歷生動而又神奇的體驗。這里雖沒有平原城市的壯觀精巧與大都市的繁華熱鬧融為一體的美麗與奇妙。除了古老的石梯坎外,人們會看到,現代化的自動扶梯,電梯和纜車等運客工具,居然被用來連接上下層的街區與馬路,特別是重慶連接兩條大江的跨江索道車,為中國所獨有,令乘客猶如踏雲而行,可以在尺喜刺激中緩緩欣賞重慶山環水擁的自然美景。重慶古老又現代的城市建築和特色交通工具,充滿著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歷史厚重與深沉的文化韻味。
重慶的水土,特別滋潤姑娘的容顏。走在繁華的鬧市,如雲的美女會使你目不暇接。重慶靚女艷麗嫵媚,窈窕時髦,大方熱情,使重慶街頭成了展示美女的大舞台,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可以說,古代蘇杭出美女,如今美女在巴渝。特別值得重慶姑娘自豪的是,在1999年舉行的中國六大都市世紀之星選美大賽中,獲重慶前三名的青春少女,以其卓越的才貌又一舉囊括了全國的前三名,成為我國選美史上的美談。

4. 重慶還有那些民風民俗

重慶有很多土家族的風俗,如哭嫁,跳喪,年節等。

5. 重慶特色文化和民俗風情有哪些

1、農民版畫

重慶的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區,這里有一個獨特的民俗就是綦江農民版畫這種版畫是綦江農民將石刻木雕等特色融入版畫之中,這種版畫非常的幽默和生動。

6. 重慶傳統文化的重慶民間藝術

【綦江農民版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綦江人在傳承木板年畫的基礎上,為這門古老的藝術賦予了更加深厚的內涵和藝術語言。老樹綻開新花,綦江農民版畫煥發出新的活力。在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牛文,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重慶市民間美術展覽辦公室主任朱宣咸等著名美術家親臨指導與大力支持下,1983年12月9日,綦江縣農民版畫展在重慶夫子池展出並獲得成功後,1984年1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展出。隨後在全國十八個城市展出,還漂洋過海,在日、美、英、加拿大、瑞士、挪威等14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所到之處深受喜愛,被國內外博物館廣為收藏。今天,中國美術館已經收藏70多幅綦江農民版畫;榮獲了國家級獎勵80多幅/次,省市級獎勵近100幅/次,綦江農民版畫被美術界稱為中國的現代派;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美術家協會、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市文化局先後授予綦江縣 農民版畫之鄉的榮譽稱號;1988年,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綦江縣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日本日中藝術研究會為表彰綦江農民版畫取得的成就,派人專程從日本赴綦江贈送了三座金杯。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新華社、中國文化報等國家級媒體專題介紹了綦江農民版畫。重慶日報、重慶電視台和廣西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多次專題宣傳綦江農民版畫。法國《圖盧茲報》、美國黃河電視台和日本《版畫世界》雜志等國外媒體也紛紛報道綦江農民版畫。
【銅梁龍燈】是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龍舞和彩燈舞,興起於銅梁縣。從龍、燈彩扎製作到舞容演練,集民間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是一種綜合藝術。銅梁龍燈歷史悠久,起於隋唐,盛於明清。民國12年(1923),銅梁民間藝人劉連山等,取各種龍燈長處,創作了蠕龍,其形體完整,比火龍、飛龍長大,玩舞時有如蛇行或蚯蚓蠕動的形態,慢時輕盈秀雅,快則跳躍飛騰,氣勢磅礴壯觀。1984年元旦,銅梁以長達54米的大蠕龍參加重慶市龍燈表演,聲譽鵲起;同年,民間藝術家蔣玉林等彩扎9條大蠕龍,赴京參加國慶典禮,在天安門前舞起接受檢閱,聲名大振。此後,在國家級大賽中五奪魁首,屢獲金獎。其品類多,分龍燈和彩燈兩大類。龍燈類有蠕龍、正龍、火龍以及彩龍、板凳龍、稻草龍等,彩燈類有鯉魚跳龍門、泥鰍吃湯圓、亮獅、開山虎、十八學士以及犀牛望月、豬啃南瓜、三條?NB153?、蚌殼精等,加上各種裝飾類工藝品,有上百個品種。銅梁龍燈舞蹈套路豐富,因其道具不同而舞蹈各別,情趣各異。主要特色是以大道具、大動作、大場面體現大氣勢,再配以歡快的民間吹打樂,激烈的民間煙火,烘托出熱烈的喜慶氣氛。其適應性強,既可在街頭、廣場、農家院壩表演,又可上文藝舞台演出,保留了傳統的民間風味。其盛事是春節龍燈會。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縣城舉辦各類龍燈大會演。由黃廷炎等編導,王興富編曲,銅梁縣龍舞隊表演的龍舞,在1992年第二屆中國沈陽國際秧歌節暨全國優秀秧歌、民間舞蹈大賽中獲優勝獎(大賽最高獎),同年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第二屆全國群星獎銅獎。1994年代表中國參加在廣州增城舉辦的國際龍獅大賽,一舉奪冠。
【烏江船工號子】烏江江險浪高,上水時,通常是10餘條船成群出發,每遇大灘,需集中各船人力共同拉纖,船工們巨大的號子聲扎實鏗鏘,高亢激昂,能壓過咆哮的江水聲,遠傳數十里外。其中以奪奪號最為典型,它沒有弱拍,沒有領唱,也沒有歌詞,分三組五聲部以襯腔呼應。整個號子均以和聲式進行,宮調原位和弦、轉位和弦交替出現,透視出聲部,明亮而強烈。進入高潮時,節奏加快一倍,氣氛更加熱烈。船過灘一瞬間用長音結束,灘頭頓時一片歡騰。進入峽谷,浪平水靜,纖夫們又拉著各自的船在險道上慢慢爬行,艄公在船上領唱著極慢的敘事號子(如鬧峽號),其聲悠揚婉轉,輕鬆柔和,句尾岸上纖夫有一長音襯腔烘托,句間休止較長,可迎來清楚的山谷迴音。船行下水過險灘時,船工們喊三拍子的橫駛號子,第一拍用領唱,二、三拍用節奏旋律圍繞徵調主音在上下四度內跳進,號子流暢自如,張弛分明。進入平水,多是船工們輪換休息或開懷暢飲,這時也唱一些帶有情節的數板號子,以調節生活。
【秀山花燈】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花燈戲演員班較小,如花燈唱詞所雲:燈哥花妹跳花燈,金花銀花掌燈人,兩個拉絲弦,四個打鑼鈸,還有一個掌調師,幺哥幺妹來幫腔,將將就就,一行十三人。花燈舞蹈分單花燈、雙花燈和花燈戲三種。單花燈由一旦一丑兩個角色表演。旦角叫幺妹子或花妹子,多男扮女裝,扎假辮,系花裙,著短圍衣,右手執綢邊花摺扇,左手執彩巾。丑角叫花子或賴花子,反穿皮襖,扎腰帶,頭戴瓜皮帽或扎頭巾,右手執大蒲扇。雙花燈有兩旦兩丑或兩旦四丑。花燈戲則近似湖南花鼓戲,表現故事情節較完整。花燈舞蹈語匯有200多個,如雪花蓋頂、犀牛望月、蛤蟆戲水、白鶴亮翅、掃地蓮花、蜻蜓點水等。舞蹈在一張方桌的微型舞台上進行。花子先上台,借故道白請花妹上台,開始旋轉唱跳,動作細膩准確,表演別致滑稽。花燈唱詞短小精悍,反映日常生活、愛情婚姻、生產知識、歷史故事、地方掌故等內容。花燈音樂曲牌400多個,曲式一般為2~4個樂句的單句段。歌詞以五、七字居多。襯詞輕快活潑,分正調、雜調。雜調生活氣息較濃,調式、唱腔都很優美,乃花燈戲精華。經過加工的一些雜調,如《採茶調》、《一把菜籽》、《黃楊扁擔》等,流行全國,蜚聲海內外。
【土家族擺手舞】是酉陽縣土家族在祭祀祖先、祈禱過年、喜慶佳節等活動中的一種群眾性舞蹈。多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間進行,也有在暮春三月夜間進行的。屆時,男女老少身披西蘭卡普(土花被面),手舉龍鳳大旗,肩扛鳥槍、梭鏢、齊眉棍,浩浩盪盪,聚集於擺手堂或擺手壩。巫師頭戴鳳冠高帽,腰系八幅羅裙,手搖銅鈴司刀,手舞足蹈地進行指揮。場中敲響震天鑼鼓,吹起牛角、土號,點放三腰銃,群眾於是載歌載舞。擺手舞的形式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大擺手主要用於祭祀,三年或五年舉行一次,人數多至成千上萬,氣氛隆重。小擺手用於一般喜慶活動,人數為數十人、數百人不等,氣氛熱烈活潑。擺手舞的動作分為單擺、雙擺和迴旋擺,表現各種祭祀禮節儀式、勞動與戰斗動作,如雙手合十、屈膝墊腿、觀音坐蓮台、舉刀舞棍、圍獵撒網、跋山涉水等,舉止簡潔,氣勢粗獷,原始氣息十分濃郁。?
【八版鑼鼓】是一種民樂演奏形式,流傳於重慶涪陵市龍潭地區,已有數百年歷史。其技藝世代相傳,其中以舒家班和劉家班等演奏最為出色。60年代中期,四川音樂學院為舒家班演奏的八片鑼鼓錄音,並請鼓師舒培成去學院傳藝。八版鑼鼓的樂器古樸、小巧,一般有5種:鼓(俗名腳盆鼓,上大下小,只一面蒙牛皮)、馬鑼(又叫馬當子)、大鑼(相當於戲曲用中音鑼)、金鼓(實為銅質)。一般為5人演奏:鼓居中,右邊馬鑼、包包鑼,左邊鈸、碗鑼。少數曲牌由馬鑼發點,其餘由鼓點指揮。演奏的曲牌相傳有400多支,但大多失傳,60年代的舒家班能打140多支。常用曲牌有一龍擺尾,二鳳點頭,三獅搖鈴,四象翻身,五虎擒羊,六豹金錢,七牛擦癢,八馬過河,九猴獅洞,十豬八戒;多雞放草,雙燕含泥,丹鳳朝陽,四馬投唐,五郎收兵,六位高升,七賢過關,八仙過海,九龍翻身,十龍過江等。八牌鑼鼓的主要特色是曲牌多,表現力豐富,能在香會、廟會和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使用。其點子密集,旋律緊湊、明朗,聲情並茂,引人入勝。

7. 重慶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綦江農民版畫是改革開放後興起的,綦江的古老文化傳統為它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綦江地處渝黔交界處,居住著17個民族,各民族的石刻、木雕、泥塑、剪紙、蠟染、糕模等古老的民間藝術和廣為流傳的民歌民謠、民風民俗賦予了農民作者生動豐富的表現內涵,他們把這些民間藝術注入了版畫之中。綦江農民所具有的獨特的豪放豁達、富於幻想的個性,賦予版畫以生動、活潑、亮堂、稚拙、幽默等特點,體現了獨特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充滿鄉土鄉音的綦江農民版畫,歷經春秋,長盛不衰 。

8. 重慶民風民俗

民俗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炎黃」的始跡在黃河流域,而從夏禹始,先民的傳聞則已開始南漸。禹的出生地相傳有三處,都在長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據大量史籍所載,禹就是生於四川境內的汶山郡廣柔縣石紐鄉,娶江州塗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慶。秦滅巴國設巴郡後,巴人更是長足步入了漢化的過程。 三千多年來,重慶處處留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處,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園,是程朱理學的發祥地;大足石刻,匯集了中國唐、宋時期石窟藝術的大量珍品;合川釣魚城,保存著南京軍民抗擊蒙哥軍隊入侵的古戰場遺址。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陸游、郭沫若等,都在這里寫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風民俗,涵蓋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令,工商交易等各個范疇,與中國其他地區比較,無不大同小異。重慶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劇、曲藝、繪畫,手工藝品及群眾節令活動等,也頗能反映巴渝風俗民情。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重慶火鍋

閱讀全文

與重慶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