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端午節賽龍舟是哪個名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② 龍舟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
龍舟節是苗家村寨舉行的一項節日活動,苗族的節日。
鬥牛節是苗族、侗族的節日。
③ 具有賽龍舟的習俗是哪個民族
中華民族.
④ 賽龍舟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的參賽龍舟奮力爭先全力角逐的場面
龍舟是壯、苗、傣、白、布依、土家等諸多南方少數民族在節日期間的一項風俗活動。無論哪個民族,龍舟競渡時的舟都被裝扮成龍型,並以鑼鼓助陣。今天晚間時候的寧夏經視報道對龍舟這一民族運動會上參賽人數最多的比賽項目做了系統而全面的介紹。
龍舟競渡的起源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是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因諫不成反遭放逐。悲憤中,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就在江中一條蛟龍想要吃掉屈原的屍首時,沿江百姓紛紛駕起小舟,擂起牛皮鼓,在江上追逐驅趕,終於嚇走蛟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舉行賽龍舟。這個帶有悲劇色彩的傳說,給龍舟競渡帶來幾分神秘和悲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化,時至今日,賽龍舟這項活動已經被我國各民族更廣大群眾所接受和喜愛,成為一項集競技、娛樂、健身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民族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
賽龍舟比賽也稱跑船,分男子組和女子組。每支參賽隊共23人。1名鼓手擊鼓於船頭,掌握全隊隊員的劃槳節奏;1名旗手背對船頭,執旗而立,負責指揮;20名劃船船員分兩側坐於船中,持槳劃水,是龍舟的動力源;1名舵手在船尾掌舵,看旗手旗語,控制龍舟前進的方向。這23名運動員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但又需密切配合,龍舟前進的速度才會提高。因此,賽龍舟又被稱為「眾人劃槳、一人行舟」的協作運動。選拔一名龍舟運動員也要從身體素質和思想品質著手,因為龍舟項目畢竟是23個人的團體項目,主要講一個團結合作,不講配合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績的。怎樣把23個人凝聚成一個人,看似一個人在做這項運動,這是很難的一件事。
龍舟比賽的賽場長短視情況而定。一般是500米以下稱速度賽,500米以上稱耐力賽。在正式比賽時,百舸爭流、群舟競發,鑼鼓喧天,場面蔚為壯觀。是極具觀賞性的一項體育賽事。賽龍舟被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比賽項目之後,這項運動進一步得到普及和提高。百漿擊水、舟行如飛,兩岸觀眾歡心笑語、加油助威,充滿歡樂祥和節日氣氛的場面將會是本屆民族運動會激動人心的一幕。
本屆運動會龍舟競賽使用標准龍舟:龍舟長18.40米(含龍頭龍尾),舟寬1.10米。比賽項目為男子組、女子組和混合組直道競速500米、800米。混合項目23人中,最少應有8名女劃手。參加龍舟比賽的運動員應有和衣游泳100米以上的能力。
寧夏龍舟隊曾在1999年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績。目前,寧夏龍舟代表隊正在沙湖景區內緊張練兵。隨著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日期的日益臨近,隊員們摩拳擦掌,信心百倍,爭取取得最佳成績,為寧夏人民爭光。
⑤ 賽龍舟是什麼節日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而且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
「五月五,賽龍舟」。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民族節日。每到這一天,尤其在江南水鄉,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盛會,是時,群「龍」下水,整裝待命,一聲炮響,比賽開始,條條長「龍」如箭齊發,鞭炮陣陣鳴響,兩岸歡呼雷動,一片龍騰人歡的節日氣氛。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劃龍舟是哪個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擴展閱讀:
節日的由來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⑥ 劃龍舟是哪裡的風俗
劃龍舟起源於江浙地區,又稱扒龍舟,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是漢族龍圖騰文化的代表之一。
賽龍舟是端午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每年各地各種形式的賽龍舟活動為這個傳統節日增添了許多色彩。除了比賽之外,關於賽龍舟主要還有以下一些傳統習俗:
一,祭龍首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龍舟下水的日子。一大早,人們就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焚香,以祈求取得好成績,更願風調雨順,政通人和。每條龍舟都要經過這樣的祭祀儀式後,把龍首安到龍舟上,才算龍舟正式下水。
二,龍舟點睛
一點天庭,吉星高照,鴻運當頭;二點鼻子,和諧幸福,萬家平安;三點口利,笑口常開,大吉大利;四點龍角,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點眼睛,願龍舟為我們帶來健康、吉祥、如意。
在全國各地,龍舟比賽開賽前或是龍舟下水時大多會舉行一場別具特色的點睛儀式。龍舟點睛來源於「畫龍點睛」一說,寓意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