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三農」工作
1、新形勢下「三農」工作須始終堅持以農民為本
「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農」工作事關全局。從吉林實際出發,我們深刻認識到,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三農」工作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根本是利益問題,利益問題的關鍵是收入問題這一主線,牢牢把握以農民為本的根本原則。只有堅持以農民為本,切實保障農民權益,才能為保障糧食等農產品有效供給、繁榮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2、以農民為本,毫不動搖地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是農村改革30多年來最重要的制度成果。這項制度之所以能夠有力支撐和推動「三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是廣大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的偉大創造,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特點,符合農民群眾願望。
有序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民有權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農民不是幹部,機制是市場不是政府。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必須始終尊重農民意願,保障農民權益,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利益。
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草原確權承包工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草原確權承包,是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豐富和完善,既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也為促進農民增收創造了新的機遇。要堅持農民得實惠和生態受保護兩個基本准則,牢牢把握明晰產權和農民決策兩個關鍵環節,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確保取得實效。
3、以農民為本,始終堅持正確的政策導向和改革取向
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支持和保護力度、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需要,是保護農民權益的內在要求,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方針。堅持正確的政策導向和改革取向,關鍵是突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個核心,堅定不移地「補貼農民、投入農業、獎勵大縣、理順價格、提升科技、保護資源、健全法制、深化改革」,在不斷加大直接補貼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時,更加註重製度創新,逐步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㈡ 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要把(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作為基本要求。
㈢ 如何把文化與「三農」有機融合,更好地推進「三農」工作
鞏固脫貧工作的寶貴成果吧,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扶持本地的貧農種植工作,並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再就業。
㈣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培養造就「三農」工作隊伍的標準是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3
㈤ 新型農民的如何培養
怎樣培育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基本問題, 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鍵,關繫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為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國家將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農民的意願沒有得到尊重。有些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不高。在部分農村,一些與農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事務,比如土地承包、修路修橋、通電通水、農技服務、衛生保健和計劃生育等,幾乎都要依靠政府來推動。在基層幹部和農民的心目中,政府就是管農民的。而政府管得越多,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就越低;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越低,就越需要政府來推動。很多縣鄉的新農村建設都是規劃部門設計出來的,項目建設就憑個別領導一句話,「手指一條路,頭點一幢樓」,沒有徵求農民的意見,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成了農民建設家鄉的「代言人」。
農民的能力建設有待加強。我國農村的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較短,文化程度比較低,而近年來大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勞力又從農村流向了城市。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單靠這部分農民,顯然難以承擔起建設新農村的重擔。如何盡快培育並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並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已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
新農村建設資源難以瞄準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林水、科教文衛、國土等20多個部門。在一些地方,各部門各自為政,導致資金分散使用,難以實現規模和集約效益。有的部門為了立竿見影,往往會選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村莊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導致支農資金和政策被傾斜到已經良性發展的村莊。而那些亟須外力打破「貧困惡性循環」的村莊由於基礎相對較差、政策成效不明顯,難以得到優惠政策和資金的眷顧。結果是,一些富裕的試點村變成了「示範村」,越來越富;而貧困村莊卻難以改變面貌,逐漸被人遺忘。新農村建設需要「錦上添花」,但更需要「雪中送炭」。如何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提高新農村建設資源的邊際效率,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需要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培育新型農民應重點抓好以下四點:
以政府為龍頭,盡快制定出台並實施「新型農民培育計劃」,確立實施目標、實施辦法和考核標准,全面推進新型農民培育工作。
有效整合資源。政府統籌,農業部門牽頭,財政、教育、科技等各有關部門參與的綜合協調機構,集中資金,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分工協作、優勢互補,使農民培訓工作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加大培訓支持投入力度。農民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逐年有所增加。同時,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民辦培訓機構參與農民培訓工作,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體制,解決農民教育培訓經費不足的問題。
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培訓特色化、專業化,有較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系統內對農民開展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適應市場的能力。
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券制度。通過引入競爭機制,賦予農民自主選擇權,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農民的實際需求,實現培訓的多元化、個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服務,根據農民按需接受培訓後交付的培訓券向有關部門申請、領取培訓經費。 一、統一認識,強化政府的責任
統一認識,強化政府的責任是培育新型農民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證。農民素質低的現狀之所以長期沒有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培養新型農民的培育缺乏統一的認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統一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一是要認識到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的核心問題。新農村建設,歸根到底,要由千千萬萬個具體的新型農民來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的素質就決定了最終的成效,因此,新型農民的培育,就成為首要的核心問題。二是要認識到培育新型農民具有明顯公益性,政府責無旁貸。各級政府要加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力度,加大財政投入,把培育新型農民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培育新型農民。三是要認識到新型農民的培育是一項長期的歷史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新型農民的培育將貫穿於整個過程的始終。四是要樹立新型農民的人才觀,切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培育。新型農民必須代表著農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一批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起來的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重要的推動者。
二、加強農村基礎文化教育,培育和造就未來高素質的農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村基礎教育將直接決定我國未來農民隊伍的素質。因此,從長遠看,提高農民素質,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首先,要把農村義務教育擺到整個教育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其次,要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現行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和支出上的責任和義務,鞏固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再次,農村基礎教育要與農村社會經濟實際緊密結合。要結合農村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村青少年提高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的能力。
三、辦好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當代新型農民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現,如果沒有農民技能素質提高做支撐是無法想像的,而農民技能素質的提高又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實施。因此,必須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堅持「學用結合,按需施教」的原則,把農村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結合起來,適當設置相應的農村經濟、市場經濟、鄉鎮企業等專業及課程,造就和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同時也要實施專項技能培訓工程。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要提供對農民開放的農業科技培訓項目,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和科技素質,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改善傳統的務農方式,從而提高農產品產量和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增強勞動力就業能力。
四、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人文素質
文化發展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修養等精神生活,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無論是農村的發展、農村的進步,還是農民的致富,都離不開文化的哺育和支撐。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一是要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擴大廣播、電視、電影的覆蓋面,地方文化單位要積極組織實施「三下鄉」活動,地方政府可組織建立文化圖書館,同時還要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為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著力培養群眾文化工作者、民間藝人、專業文化工作者等多支文化隊伍,積極鼓勵和倡導文化工作者農村志願服務,深入農村幫助農民提高各方面的知識。三是要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村民可以自編自演一些短小精悍以及反映農村新人新事、有鄉土生活氣息的節目,以文明健康新風尚佔領農村思想陣地。
五、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民主和法治的新農村。農村經濟要發展,農村社會要進步,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的民主法制建設,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觀念。在發展基層民主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充分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針對農民法制觀念淡薄的現狀,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進行以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業法、種子法等與農民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宣傳教育。在宣傳教育中引導農民學法、懂法、守法並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加大執法力度,整治農村社會治安,凈化社會風氣,為農民群眾提供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
㈥ 如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1、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2、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軟體設施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鄉村寬頻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建設,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鄉村文化基礎設施體系。
3、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村地區應依附本地的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傳統文化符號,盤活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傳統文化產業品牌。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同時,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補短板、強弱項。為此亟須加快鄉村文化建設,補齊鄉村文化發展短板,這是滿足農村居民文化需要、增強農村居民精神力量的客觀需要。
㈦ 黨的19大報告指出培養造就3農工作隊伍的標準是
摘要 懂農業,就是要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裡手;愛農村,就是要為鄉村謀振興,在推動農村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中建功立業;愛農民,就是要為農民謀幸福,把農民當親人,多關心農民疾苦,多從農民角度研究政策、落實政策。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要求農業農村幹部既對農業、農村、農民有深厚感情,又具備過硬的「三農」工作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