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古族文化之源在哪裡

古族文化之源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05 06:29:43

A.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哪裡

全球為中西東,中土文明的多點起源已完成,對應神話時間是龍鳳大劫前,於是中土進入龍的傳人時代。龍的傳人時代前,某些事件的未發生前,我們並不把這種發展期計入文明的。…5000年,共主的權力中心是華陽,中土的華陽就叫中華。論中華文明,此時早就已經是中土多點起源文明的總稱了。4100年大洪水,老源地們全滅,由禹的封地夏重連中華文明,封地夏是中土的老少邊窮,在高原,算承接的是眾多老源地的文明。…華夏,你得說封地夏。但是你說我們的文明,由封地夏而來,定義又不準確,因為封地夏承接是黃河中原東夷這些老源地的文明。你說文明起於中原黃河,也不對,因為再啟動的黃河中原,人種都是封地夏來源為主,文明更是從封地夏重新的部分撿回,封地夏承繼的是個大雜燴。……怎麼論?去論吧!

B. 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什麼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深琛的植根於老百姓當中的歷史深遠的不斷傳承的歷史文化。有黃河文化。長江文化。高原文化等等。

C.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源流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

D. 華夏文化發源地,被稱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你知道在哪裡嗎

這個被稱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就是西安了,西安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而西安在古時候又被稱作為長安,在歷史上它作為西周秦朝 西漢唐朝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

E. 人類的古老文明起源於哪裡

全球通史:古代文明的起源http://tech.163.com 2006-02-13 08:55:20 來源: 水的科技藝術娛樂網 網友評論3 條 論壇 最早出現文明之光的是烈日蒸曬、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養育的一片荒原。有一時期,人們曾認為文明的搖籃是尼羅河流域,但現在一致同意,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蘇美爾,也就是《舊約全書》中的「希納國」(Land of Shinar)。蘇美爾位於過去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伊拉克共和國——的南部,南臨波斯灣,由若干塊荒蕪的、被風亂吹的小平原組成。約公元前3500年時,一些已改進生產技術,正在耕種這片乾旱的荒原的農業公社,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公元前3500年只是個大概的日期,確定這樣一個日期僅是為了方便起見。實際上,過渡的時間無論指定為一年、十年還是100年,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知道,從食物採集轉變到食物生產,並不是因為某人偶然想起農業而突然發生的。同樣,從部落文化過渡到文明,也不是因為當時有人想像出城市中心和城市文明才發生的。總之,當時發生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個過程。本章的目的就是考察這一過程的性質和起源。

一、文明的性質

文明一詞的含義確切地說,究竟是指什麼呢?人類學者指出了將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別開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並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備這一切特徵。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脈的文明是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而埃及文明和瑪雅人文明則沒有通常所說的城市。但是,這一組特徵在確定世界各地各時期的文明的性質時,可用作一般的指南。最終形成的不是同一種文明,而是「類型」極其多樣的文明。正如前一章所提到的,較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是與各特定的環境相適應的;因此,隨著各環境中耕種和畜牧所居的地位的不同,隨著各環境中栽培的植物和畜養的動物的種類的不同,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也彼此顯著地不同。現在,文明的情況也是如此,各種文明由於各自發展時與世隔絕的程度不等而相應地不同。美洲的瑪雅人文明、阿茲特克人文明和印加人文明是獨自發展起來的,因而,可以很清楚地將它們與歐亞大陸上較早形成的那些文明區別開來。歐亞大陸上的文明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的獨特性取決於各自的所在地與中東最早的文明中心地相隔之遠近。中國與中東之間相隔一片遼闊的、荒漠的地區,並有大山作屏障,因此,從古代最早時候起直至今天,中國文明一直與歐亞大陸的其他文明彼此相異。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首先要走向文明,尤其是考慮到實行平等主義的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有許多方面是很吸引人的。現代馬達加斯加島的塔納拉人的經歷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回答。塔納拉人只是最近才過渡到文明階段,所以人類學者拉爾夫·林頓能把他們的經歷全都記載下來。塔納拉人在過渡到文明之前,是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種植早稻。第一年他們可以得到豐收,但從第二年起產量逐漸下降。因此,每當田地的肥力耗盡時,他們就得遷移,重建村莊。經常的遷移使他們不可能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的所有權歸村社掌握。村裡的長者盡可能公平地把土地分配給每個同堂家庭。每個同堂家庭都由若幹家庭組成,這些家庭一起勞動,然後按需分配產品。這是個典型的實行平等主義的部落社會,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社會地位方面。都沒有任何重大差別。

當有些家庭仿效東面的鄰居改種水稻時,這一切全都改變了。天然水田的面積很有限,無須投入整個同堂家庭的勞動力,因而這種新型的農業就由某些家庭單獨經營。他們一年到頭在水稻田裡勞動,不再把田歸還村莊,重新分配。由於適合種水稻的田地很少,從前無階級的塔納拉社會現在分裂了:少數人成為土地所有者階級,而絕大多數人則沒有希望得到這種更能生產糧食的土地。

當種植旱稻的農夫被迫定期地向新的地方遷移,而種植水稻的農夫仍留在原來的小塊土地上時,這一階級分裂更為明顯了。戰爭也由於這種新型的經濟而受到影響,那些長期定居的村民現在不惜花費時間,努力建造結構復雜的城堡,來阻擋傳統的搶劫集團的侵擾;並致力於俘虜那些流民,把他們變成奴隸,因為奴隸正顯示出一種新的重要性。早先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經營農業時,奴隸派不上什麼用處,但是現在,可以把奴隸派到田裡,讓他們一年到頭地勞動。早先的民主也由新發展起來的社會取代了;在這新社會的頂端是專制國王,國王的下面是貴族,他們擁有國王分給他們的土地,然後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平民,社會的最底層是奴隸,由戰俘和他們的後代組成。最後,隨著財產成為提高自我的唯一手段,逐漸形成一系列新的社會准則。人類學者拉爾夫·林頓最後寫道,「從塔納拉村落到塔納拉王國,中間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在經常遷移、自給自足的塔納拉村落,沒有階級,只有牢固的同堂家庭;而到了中央集權,臣民定居的塔納拉王國,社會由於經濟差別而分裂為階級,門第有如禮儀,被看作是極為重要的…當一步一步地追溯塔納拉人的整個轉變的來龍去脈時,我們可以發現,轉變的每一步都是由種植水稻引起的。」塔納拉人的轉變過程,只是公元前四千紀時瓦解中東的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最終導致城市革命和文明出現的那個轉變過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二、美索不達米亞發源地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山巒重疊。在那裡,人們學會了馴化動植物,從而完成了農業革命。在那裡,人們現在又開始第二次偉大的冒險,他們從山區遷移到大河流域,逐步發展起新的、生產率更高的灌溉農業和新的社會制度。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新的社會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文明的出現。從高地遷移到低地,使新石器時代的農人們遇上了一系列新問題,如:降雨量不足,烈日蒸曬,河水定期泛濫。沒有建築用的石塊,等等。但是低地的長處超過了它的短處:那裡生長的棗椰樹,不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木材,不過這些木材的質地不太好;那裡的蘆葦盪里,有各種野禽小獸,還有魚類,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而尤為可貴的是,那裡的土壤是極其肥沃的沖積土。這一新環境中蘊藏了很大的潛力,這種潛力就是一種挑戰。最早的農人們以適應環境的非凡本領成功地響應了這一挑戰。公元前四千紀時,他們取得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技術進步。在山巒重疊的高地種植農作物時,降雨量還勉強夠,但到了地勢很低的流域地區,降雨量則非常不足。要耕種這片肥沃的沖積上,就必須實行農業灌溉,所以最早的農人們開掘溝渠,把大河裡的水引到田裡。結果,農作物的產量較他們早先在多石的山坡上奪得的產量要高得驚人。公元前2500年的文獻記載說,一塊大麥田的平均產量是播種量的86倍!食物比過去充裕多了,品種也比過去多多樣,而且,由於實行農業灌溉,食物的來源也比過去更有保障。食物的增加意味著人口的增加,而人口的增加又使更多的灌溉溝渠,更多的新農田,更多的食物成為可能。在灌溉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新興的冶金術也被逐漸掌握。冶金術對燧石罕見的流域地區的移民們來說,用處特別大。最初,他們把天然金屬看作是極其堅韌、可鍛的石頭,用反復錘打和磨製的方法對其進行冷加工。直到他們學會用熔煉的方法從礦石中提煉金屬時,才開始有了真正的冶金術。最早提煉的金屬大概是銅。後來人們發現,銅經過熱處理能成為液體,並能表現為各種容器或模型的形狀;而冷卻後,銅又變硬。而且其邊刃的鋒利比得上石頭。到公元前3000年時,中東和印度的居民已普遍知道,在銅裡面加少量其他金屬,可以冶煉出更為經久耐用的合金。最後,他們發現,在冶銅時接進一些錫,效果最理想,由此產生的青銅明顯地勝過石頭。用青銅製造武器特別受歡迎,因為石頭易碎,打仗時不可靠。但是,銅和錫這兩種金屬不多見,所以青銅在當時是很昂貴的,未能普遍採用,如用來製造工具等。

犁的發明在當時同樣很重要。最初的犁結構很簡單,用一棵小樹製成。樹上只留一根樹枝,在村乾的三分之二處,向外突出;樹枝上的枝杈全部砍去,頭削很尖尖的。村乾的上端系在兩頭牛的身上,下端由把犁人扶著;當牛拉樹干時,突出的樹枝便入地翻土。這一原始的發明物用來耕犁中東半乾旱的沙土時,效率還挺高的。到公元前3000年時,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已普遍使用,並傳入印度;到公元前14O0年時,還傳入遙遠的中國。牛拉犁的意義就在於,人類首次能利用自身體力以外的力量作動力。從這一意義上說,犁是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和核分裂反應堆的先驅。

公元前3000年時,風也得到了利用,成為人類在某種情況下——如抽水時——可以借用的一種力量。當時已有了製作粗陋的橫帆,最先使用的地點大概是波斯灣和尼羅河上。風的利用。橫帆的出現,表明人類第一次成功地利用人造的力量作動力。早期的帆船很粗糙,但對繁重的交通運輸來說,不失為一種比馱驢和牛車遠為經濟有效的工具。

所以,古代文明時期的貿易大多取道水路。車輪的重大發明也是在這富有創造性的一千年間取得的。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輪子只是一些圓形的板,和軸牢牢地釘在一起。到公元前3000年時,已將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和車身相連。以後不久,又出現了裝有輪輻的車輪。這種原始的手推車雖然笨拙得很,但比從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馱獸(通常是驢子)要好得多。車輪還很早就用於製造戰車。這種戰車先是用來沖入敵陣,迫使敵人潰散;後來又當作戰台使用,戰車兵可以站在戰車上朝敵人擲標槍,殺死敵人。輪子這一發明物也為和平時期服務,陶輪就是用輪子做的。最簡單的陶輪只需一對盤形的車輪,輪盤之間裝一根軸,軸直立豎放;陶工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將柔軟的粘土置於上面的輪盤中,塑捏成形。這一裝置使陶工能成批地生產人類最早的工藝品——陶器。這些影響深遠的技術進步與相應的影響深遠的制度變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展為由新的宗教顯貴及後來的軍事首領和行政首腦統治的城市。城市的出現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農業生產率的增長。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餘,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這一發展過程不是突然的或單方面的。近來有不少人展開爭論:究竟是技術變革決定製度變革,還是制度變革決定技術變革?這使人聯想起關於人類進化的一個早期階段的爭論:是否先有了人的大腦,然後才創造出人類文化,包括語言和工具製造?現在大家已一致同意,前者與後者相互作用,語言和工具製造是大腦發展的原因,也是大腦發展的結果。看來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也是如此,先是相互作用,最後促使城市革命和文明到來。新石器時代的耕種者向居統治地位的顯貴們提供剩餘物品,從而由部落成員轉為農民,並不是由於他們從某個時候起同意這樣做,或被迫這樣做;相反,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密切關聯。

後起的階級分化是文明的特徵。階級分化的起源可以從樸素的村社聖祠那裡找到;聖詞是當時的社會宗教生活的中心,不過那時還沒有專職的祭司。當村莊發展為城市時,聖祠也發展為寺院。寺院有祭司和仆從他們是最早不必直接從事生活資料的生產的人。如果把祭司看作是從前部落巫師的後繼者,那麼不難理解,他們應是最早的顯貴。由於墨守農業的種種儀式(如求雨的儀式)對新石器時代的農人來說,是至為重要的,所以巫師成為最有權勢的人物。而現在新出現的祭司,不僅要對傳統的各種超自然的現象負責,而且還要負起不斷增加的管理社會的各種職責。這些職責對一個日益復雜化的社舍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技術的不斷進步,剩餘食物的不斷增多,使新的祭司集團的出現成為可能;而新出現的祭司集團又對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文字就是祭司們出於記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發明。從已知的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可以舉出不少例子來證明,祭司們不僅主管各項宗教活動,而且還管理大量的經濟活動。他們記載每年洪水泛濫時的情景,這些記載是計算每年洪水泛濫的時間所必需的。他們還承擔極為重要的管理水利灌溉的職責,如:分配水量,負責水壩和溝渠的建造及維修,等等;要讓不斷發展的灌溉設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他們還大大促進了各種技藝的發展,因為手工業品的產量不是取決於世俗市場的需要,而是取決於寺院的需要。這時,社會的成分已日益多樣——宗教的顯貴們對此曾起過很大的促進作用——開始破壞宗教顯貴們的地位。城市發展得愈大,愈復雜,純粹的宗教法令愈不具約束力。此時,戰爭的規模也愈來愈大,而且次數愈益頻繁;雖然寺院擁有大量財富,屢遭劫掠,客觀上起了一定的促成社會混亂的作用,但主要可能還是由於人口增長超過了農業資源。大規模的、頻繁的戰爭的結果,使祭司們的權力轉到了世俗新貴們的手上。

早先,當一個公社偶遇外來進攻的威脅時,這個公社的成年男子便舉行大會,選舉一人擔任這一非常時期內的戰爭領導人。但是,隨著和平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這些戰爭領導人的任期便越來越長,直至成為永久的軍事首領,最後當上國王。於是,宮廷開始與寺院相競爭,直到雙方逐步結成一個夥伴關系。通常,祭司們仍保留他們佔有的大量土地,繼續履行他們的宗教職責,而宮廷的官吏們則忙於在城市四周建築城牆,招募大批的軍隊,以對抗鄰近的城市;後來,這些軍隊又用於建立帝國。世俗的國家和帝國興起後,非農業商品的產量大大增加。陶器的成批生產,諸如圓柱形印章和金屬器具等物品的普遍使用,以及在某些較堅固的住房內發現的大量的各式各樣的物品——這一切都說明,當時出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中產階級的新市場。人數漸增的宮廷成員們要享用大量的奢侈品;不斷發展的軍事化需要各種武器,而且規模空前,不僅需要大量的金屬武器和盔甲,而且還需要象戰車一類更為完善的軍事裝備。所有這一切都說明,當時的生產已大大不同於從前規模較為有限的生產,因為從前的各種手工業只要能滿足寺院的需要就行了。不過,這里應該指出,這一變化幾乎只是表現在生產的量上面,而非技術方面。如果要說這是一種新的變化,那僅是就大量生產這一點而言;在生產方式和技術革新方面,並無新的進展。大量生產與外交事務有重大關系。地勢很低的流域地區幾乎不出產各種礦物和優質木材,大部分手工業的原料要靠從外面運來。例如:銅來自波斯灣南面的阿曼,銀和鉛來自小亞細亞的托魯斯山脈沖材來自伊朗的和格羅斯山脈和地中海沿岸的黎巴嫩。為了償還這些進口原料,各種手工業就必須擴大生產,提供各種出口產品作為交換。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征服這些原料的產地。從公元前三千紀中葉的阿卡德國王薩爾貢的經歷中可以看出,這一辦法沒有被忽視。史詩《好戰的國王》描述了薩爾貢為了援助在小亞細亞經商時受當地統治者虐待的阿卡德商人,如何率領他的軍隊越過無名山關,侵入小亞細亞的中心地帶。最後,薩爾貢的帝國「從下游地區擴張到上游地區」,即從波斯灣擴張到地中海,從而控制了各種金屬、石頭和木材的產地。史詩《好戰的國王》問世後不久,又有另一則史料敘述道,薩爾貢在努力促進商業方面「沒有睡大覺」,「停靠船舶的碼頭上一片生氣勃勃的繁忙景象;四方的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大大小小的輪船暢通無阻地將各種貨物運到蘇美爾」。

建設軍隊和建築宮殿的支出,對早期的城市國家來說,是極為沉重的負擔,以致使傳統的議會的地位受到破壞。為了應付不斷上升的人力物力的支出,苛捐雜稅愈益繁重,對此,傳統的議會只敢畏畏縮縮地表示反對,結果,日益被永久的、世襲的王權所排擠,最後被取代。階級分化隨政治權力的集中而日益加劇。從墓葬品的差別越來越大,可清楚地看出這一點。早期墓葬品的差別是極微小的,但時間愈往後移,差別愈明顯。絕大多數墳墓里只有幾件陶器,有的甚至什麼也沒有,反映了平民的貧窮;富人的墳墓里則擺著銅器和貴金屬制的珠子,顯示了「驚人的揮霍浪費」而國王的陵墓較之前者則更是差別懸殊,裡面不僅有大量奢侈品,如各種精美的武器和貴重的裝飾品,而且還有大批用來陪伴國王、證明國王的權力和富有的殉葬人,包括士兵、國王的妻妾、樂師、馬車夫和一般的僕人。

三、文明的傳播

先是自治的農業村社,接著是祭司集團控制的小國,最後是由王朝統治的、具備一切文明特徵的帝國——這就是以上所述的長達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文明先在美索不達米亞生根,以後又在歐亞大陸和美洲的其他幾個地區生根,那之後,便向四面八方傳播。正象農業革命以部落社會取代狩獵社會那樣,現在部落社會又為文明所取代。在部落文化到達歐亞的邊緣地區時,歐亞中心地區的部落文化正在被文明所取代。隨著文明從大河流域的發源地向外傳播,並跨越鄰近的野蠻地區,這一取代過程不可抗拒地繼續著;到公元時,文明實際上已毫無間斷地從英吉利海峽擴展到中國海。

如果同意美索不達米亞出現文明的日期是約公元前:350O年前後,那麼,其他各地區出現文明的大致日期則應分別為:埃及文明起於約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起於約公元前2500年,中國黃河流域的文明起於約公元前1500年,中美洲和秘魯的文明起於約公元前500年。

一般認為,美洲文明有如美洲農業,沒有受到歐亞大陸的任何影響,是獨自發展起來的。中國文明在其早期階段究竟是土生土長的,還是在中東文明的間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這一問題目前尚不能回答。尼羅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則是在向外傳播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這種發展與其說是由於採納了某些特定的技術和制度,毋寧說,是由於接受了某些基本思想或原則。有關文字的概念雖說取自蘇美爾,但各自獨特的文字系統卻是在埃及和印度逐漸形成的。國家組織、巨大建築物,等等的發展情況也同樣如此。

如此發展的最終結果,形成了具有共同的一般格局的各大文明,不過,它們各自仍顯示了與眾不同的特點或類型。這些不同的類型是在長達數千年的獨立自主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並定形的,所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一直持續到今天。

F.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4,文化自信

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G. 中國文化源頭在哪

陝西洛南倉頡文化,中國漢字鼻祖

H. 一個民族的悠久文化歷史,究竟體現在哪裡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源遠流長的古老民族,一個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可以滲透到這個民族的各個方面。今年我們就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討論我們這個民族瑰麗的文化歷史。說到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服裝便是漢服,漢服是一種十分精美的衣物,也正因為它的美麗而受到了現在年輕人的追捧。如今的漢服成了一種文化,在街頭,隨處可見身著漢服的男男女女。除了漢服,民國的旗袍也積極具有代表性。旗袍將女人的身型完美的勾勒出來,穿上旗袍,你走的每一步都婀娜多姿。

在中國古代,出行都是用馬車、馬匹之類的。時代發展到今天,中國的出行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方便的。中國的高鐵遍布全國,高鐵速度就是中國速度,隨著科技的發達,老百姓的出行越來越便利了。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描述中國的文化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文化實在太豐富了!

I. 蒙古族的起源是哪兒

個人認為應該起源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即呼倫貝爾地區!
1.
蒙古族是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傳說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文字記載,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蒙古族的族源問題,現在多數的學者都認為:蒙古族屬東胡族系。公元前209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所破,東胡諸部在匈奴人統治下達三世紀之久,公元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匈奴為漢朝所破,東胡人的一支鮮卑人自潢水流域轉徙其地,剩餘的匈奴人也都自稱為鮮卑,鮮卑自此強盛起來。公元四世紀中葉,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帶的鮮卑人的一支,自稱為「契丹」;居住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則稱為「室韋」。蒙古部就是室韋人的一支,在唐朝時已有記載,稱為「蒙兀室韋」。

據《史集》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生息繁衍,大約經過了400多年的時間,部落逐漸興盛起來,並產生了許多分支,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為了更好的發展,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在遷出的蒙古人當中,有一位很有聲望的人,名叫孛兒帖赤那,以他為首的迭兒勒勤蒙古自稱為「乞牙惕氏」(乞顏的復數)。「乞牙惕氏」人遷徙到了斡難河源頭肯特山一帶,生活方式由狩獵轉為游牧。

據《蒙古秘史》記載,孛兒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孫朵奔篾兒乾死後,他的寡妻阿闌豁阿又生了三個兒子,傳說這三個兒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因為他們是從阿闌豁阿潔白的腰裡出生的,因此他們的後裔被稱為「尼倫蒙古」。在尼倫蒙古中,以孛端察兒為始祖的孛兒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迭兒勒勤蒙古和尼倫蒙古,被統稱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們是原蒙古人。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蒙古語系部落,他們是原蒙古人:

札刺亦兒——在遼代曾是強大的部落,有哲惕、脫忽刺溫、朵龍吉兒十個分枝.游牧在斡難河流域。在與遼兵的戰爭中,札刺亦兒人受到沉重打擊。遼設札刺部節度使司統治他們。到十二世紀時這個部落早已衰落了。

塔塔兒——牧地在貝爾湖周圍。以前很強大,所以好多部落都以塔塔兒人自稱。後來這個部落為成吉思汗所滅。

蔑兒乞——牧地在色楞格河流域。在金末還是個強大的部落,最後也為成吉思汗所滅

斡亦剌、巴兒忽——居住在靠西北的部分。

遼金時期,蒙古地區還有三個強大的部落:突厥語族的克烈、乃蠻和汪古。他們也都是原蒙古人。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諸部,建立大蒙古帝國。用新的千戶制體系分封人口。戰敗的部落,如塔塔兒、克烈、乃蠻被瓜分到各千戶。族屬不同、社會發展不平衡、方言各異的各部在統一的汗權統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經濟基礎、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
2.蒙古族的起源。據《史集》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里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
按語言學家從語系方面的推論,活動在蒙古地區的諸部分為蒙古語系和突厥語系兩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公元732年在斡爾渾河右岸建立的《闕特勒碑》文中,記有三十姓達怛。三十姓達怛可能是緊鄰突厥的一個強大的室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突厥人用這一名字稱呼所有的室韋部落。
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盡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3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
隨著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分化;階級對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關系。富裕者從氏族中分離出來,成為叫作「那顏」的游牧貴族,他們佔有眾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場的權力,一些強有力的游牧貴族還在身邊聚集一批稱為「那可兒」的軍事隨從。一般牧民稱為「哈剌出」,由原來有平等權利的氏族成員變為向貴族納貢服役的依附者。還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淪為奴僕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據納貢服役和人身依附現象,認為當時的蒙古社會性質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據俘掠他人為奴的現象認為是奴隸制。這兩說還在討論之中。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

閱讀全文

與古族文化之源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