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湖南非遺文化有多少

湖南非遺文化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06-05 08:39:19

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㈡ 常德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中一個進行詳細介紹

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容太多,具體的介紹請分別網路搜索)
(共23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
1- 國1 常德絲弦
2- 國2 常德高腔
3- 國3 澧水船工號子
4- 國4 澧州荊河戲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
5- 省1 劉海砍樵的傳說
6- 省2 津市嘉山孟姜女的傳說
7- 省3 桃花源傳說
8- 省4 澧州夯歌
9- 省5 安鄉硪歌
10- 省6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
11- 省7 石門土家族跳喪舞
12- 省8 常德花鼓戲
13- 省9 臨澧九澧漁鼓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
14- 市1 臨澧宋玉的傳說
15- 市2 石門樁巴龍的傳說
16- 市3 漢壽楊幺的民間故事
17- 市4 安鄉蚌舞
18- 市5 桃源蝦燈舞
19- 市6 澧州皮影戲
20- 市7 澧州大鼓
21- 市8 臨澧民間紙扎
22- 市9 桃花源擂茶
23- 市10 鼎城龍燈
常德絲弦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常德絲弦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經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

目錄

簡介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樂形式
傳承意義
傳承人楊建娥
朱曉玲
諶曉輝
簡介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 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樂形式
傳承意義
傳承人 楊建娥
朱曉玲
諶曉輝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常德絲弦是湖南曲種湖南絲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絲弦中最為發達,影響最大,已然具有了獨立曲種的地位。流傳於湖南各地 常德絲弦演唱
,演唱時用揚琴、琵琶、三弦、胡琴等絲弦樂器伴奏而稱之為絲弦,還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稱常德絲弦[1]。 2006年5月20日,常德絲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歌舞之風頗盛,亦是名人雅士薈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淵藪"的美譽。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藝巨匠們的影響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陸游、袁宏道等人曾在這里留下不少傳世之作,為常德文化添加了絢麗的色彩,使本地歌舞習俗升到更高的檔次。據《常德府志》記載,自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傳世以來,歷代文人雅士如唐劉禹錫、宋蘇軾等也多次薈萃桃花源,他們的詩文很近似於常德絲弦的唱詞。此後,《桃花源記》被常德絲弦的藝術家們認為是常德絲弦早期的唱詞的雛形。 宋元時期,常德城市的經濟進一步繁榮,各地商賈雲集,隨同而來的江浙樂師、歌女等往返於沅澧之間,他們帶來的時令小曲也在濱湖地區逐漸傳播。元末戰亂,大量外地人湧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間藝術廣為交流。王府的娛樂活動,對民間歌舞曲藝的發展無疑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絲弦這一獨特的地方曲種。她上承唐代詩文,有說有唱的形式,借鑒諸宮調、元雜劇、崑曲的音樂格局,從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調、時令小曲中吸取營養,兼容並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 清中葉以後,由於商業的繁榮,常德的文化藝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常德絲弦的演唱活動逐漸由文人雅士的自娛自樂走向市場,加上常德人具有大碗喝擂茶的習慣,於是,常德絲弦在茶社中找到了孕育的胎盤。商賈老闆為了招攬生意,熱鬧門面,紛紛邀請絲弦藝人演唱,以示祝賀。隨著絲弦藝術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間,已有以演唱小曲為業的歌妓。絲弦班社在各地紛紛出現,並涌現出一批有建樹的絲弦藝人,他們與文人墨客一起整理編寫絲弦唱本。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賀小昆,經他整改並流傳至今的傳統曲目有《雙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個。

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灘頭年畫的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餘種。灘頭年畫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的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精神寄託。
二、江永女書。
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風俗。女書記錄的語言是女書流行與眾不同的永明土話。
三、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四、西安古樂。
西安古樂又稱西安鼓樂、長安古樂、長安鼓樂等,是我國境內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被譽為「古代的交響樂」、「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宮廷音樂的風貌,莊重、肅穆、高雅。樂譜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譜(工尺譜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㈣ 我國3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哪些

一、崑曲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㈤ 崑曲是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是。
崑曲也叫昆劇,原名崑山,是戲曲的一種。在200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崑曲融合了唱、念、坐、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中國的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個是我們從小都知道的長城,2、版式,就是活字印刷,3、京劇,4、書法,5、針灸,6、24節氣,7、算盤,8、古琴,9、剪紙,10、皮影戲。

㈥ 截止2021年,長沙市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哪些

活起來,傳統技藝走進當代人生活 目前,長沙已建立起國家、省、市、區縣(市)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全市普查登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66個,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9項、省級17項、市級102項。

㈦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1、緙絲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㈧ 長沙傳統音樂類別的非遺項目有哪些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號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鑼鼓、新化山歌等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澧州夯歌、安鄉硪歌、華容夾葉點子、嘉禾伴嫁歌等1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湘兒女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無論在音樂、文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

1、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縣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桑植民歌起源於原始農耕時期先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歌謠,是湖南省桑植縣百姓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傳唱、累積起來的民間音樂文化品種,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桑植民歌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曲調豐富、形式多樣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0 。

2、靖州苗族歌鼟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於湖南省西南湘黔兩省交界沿線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鍬里苗族在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中,模擬大自然的和聲及在生產勞動中發現的音律,經過長期的選擇與提煉,創造了獨具韻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靖州苗族歌鼟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氣勢磅礴,體裁豐富、形式多樣。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23。

3、澧水船工號子

澧水船工號子,湖南省澧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從《澧州志》的記載和一代代老船工的追憶中判斷,澧水船工號子早在明代就已產生並獲得初步發展,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澧水船工號子以反映船工們苦難生活和勞動場面為主題,沒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詞,也不需要專門從師,全憑先輩口授,代代相傳。這些號子大多因時因地因人即興而起,脫口而出。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號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Ⅱ-33。

4、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組成的打溜子樂隊,能將各類樂器的技巧融於一體,並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演奏技藝。

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後引進漢族吹管樂器嗩吶而成,將吹打結合,更能增添喜慶、歡樂的氣氛。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鶴峰縣文化館(鶴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土家族打溜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吉首市、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瀘溪縣(流傳區域還包括湖南麻陽、城步、貴州省松桃縣)。

湘西苗族民歌歷史悠久,演唱的語言是湘西苗語。湘西苗歌的調式很多、曲式結構很完整、旋律獨特、節奏自由而復雜、演唱形式多樣,具濃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6、麻山鑼鼓

麻山鑼鼓是湖南寧鄉境內流傳的一種民間吹打樂,是類似於宗教音樂和民歌的曲牌。因發源於寧鄉縣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於明未清初。相傳由一雲游僧所傳授,當時作為廟宇化齋時用的禮樂。

清光緒,宣統年間,麻山鑼鼓的音樂得到大幅度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個擁有豐富曲牌的樂曲體系,具有獨特的演奏形式,音樂名稱、樂器形制和曲目內涵,並在湖南省幾個縣境內流傳開來。

7、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湖南省婁底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新化山歌是漢、瑤、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它起源於先秦,興盛於唐宋,經明清傳承。新化山歌句式長短有致,俚俗方言襯詞較多,富於說唱風味。它可以分為高腔和平腔(低腔)兩大類 。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婁底市申報的新化山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95 。

閱讀全文

與湖南非遺文化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