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班級文化內容怎麼寫
班級文化內容如下:
1、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級口號、班風、班訓等,發奮營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長氣息的班級文化氛圍。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培養班級的凝聚力和群眾榮譽感。
2、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創造力,用心參與班級布置並定期更換,讓每一堵牆都「說話」,構成班級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
3、建立健全的班級制度,包括班級公約、獎懲制度、值日生制度等等,以此約束學生的言行。
4、建立班級崗位職責制,實行崗位輪換制度,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來,培養學生的職責感,鼓勵學生發揮主人翁精神。
5、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
6、建立班級圖書角,發奮擴大班級藏書量,調動每一位學生的讀書用心性,鼓勵學生製作讀書卡片,寫好讀後感,讓全體學生「感激書籍,享受閱讀」。
班級文化建設具體要求。
第一、在班級中樹立牢固的班級文化意識,良好的班級文化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需要透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灌輸,使學生們樹立健康的思想導向和牢固的班級文化意識。
第二、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班級環境對於班級文化的構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採取各種形式營造一個溫馨的文化氛圍。
第三、班級是由每個同學組成的。每個同學作為班級的成員,其言行舉止都會對周圍產生必須影響,良好的班級文化不僅僅應具有良好的環境,還就應體此刻大多數學生的行動之中。
Ⅱ 什麼是班級文化,如何營造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班級群體文化」的簡稱,是社會群體的班級所有或部分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班級成員的言行傾向、班級人際環境、班級風氣等為其主體標識,班級的牆報、黑板報、活動角及教室內外環境布置等則為其物化反映。
營造班級文化:
1、保持教室的整潔
教室的衛生其實是一個班級班風的縮影。干凈整潔的教室不僅讓人身心愉悅,而且對學生良好審美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教室環境應是窗明幾凈、桌椅整齊、地板潔亮、窗檯無灰塵、講台無粉筆灰、牆壁無塗鴉、桌面無劃痕、潔具擺放有序。要做到這些,需要班級每個成員都有主人翁精神,並相互監督、不斷強化,以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
2、設置牆上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牆都說話。」
一是設置名人名言區。名人名言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圖文並茂,並以卡通畫的形象展現。
二是設置評比區。在評比區公布班級的好人好事、先進典型等,使學生在評比區找到自身不足,同時向優秀學生看齊。
三是設置訓導區。主要張貼由班主任主導、班級成員共同制定的班風、班訓、班級口號等。它們是班級成員奮斗的目標,促使班級成員自覺行動,起到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的作用。
四是設置展示區。展示區主要展出學生作品,如優秀作業、美術、攝影、書法、手抄報等作品。展示學生作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並獲得進取的動力。
3、重視學生的儀表
儀表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層面。良好的儀表儀容,不但能展現個人的良好形象,而且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要求學生儀表整潔、樸素、大方;集體活動要求統一穿校服,佩戴紅領巾等。
分類:
按照班級成員的佔有集中程度,分為統合型班級文化(班級所有成員或大部分成員共同佔有)與離散型文化(班級成員分別佔有幾種不同性質的文化,且其中任何一種均不佔主導地位);
兩種類型按照與社會要求的吻合程度,分為班級制度文化與班級非制度文化(含班級反制度文化)兩種成分。
按照班級成員的認同程度,分為班級虛形文化(體現社會要求但尚未被班級成員內化的文化,又稱純制度文化)與班級實體文化(班級實際具有的文化,又稱素質文化)兩個層面。
Ⅲ 學校「班級文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班級文化包括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兩大類。
顯性文化是物質文化,是班級里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布置、陳列的圖、文、物、圖書、花卉以及環境衛生等。這些布置與陳列不僅在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創建師生和諧的氣氛,內容對學生也具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隱性文化主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的關鍵是「立法」與「執法」的關系。民主「立法」,也要民主「執法」,更重要的是大家「守法」。
班級內每一個成員都能做到遵紀守規,自覺維護班級班規,管理好自己的同時,也願意去幫助別人,而且這種「自管」與「管他」的存在方式是一種自覺意識,這樣班級的制度文化就真正形成了。
精神文化是一種引領班級正方向與正能量的巨大力量。是反映全班學生的價值並被全體師生認同的群體意識和精神力量。
精神文化是班級管理和建設良好班風的內驅力和核心,是班級文化的靈魂,它會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和制約作用。
首先,班級得有自己明確的班級奮斗目標,正確的輿論氛圍和積極的班級情態。明確的班級目標,正確的輿論氛圍對班集體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著班集體的整體風貌。因此,制定明確的班級目標和培養健康的集體輿論,是每個班主任首先應該要做的事情。
其次,要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班級內和諧的人際關系,能使學生身處班級之中能感覺到有溫暖、有關懷、有互助、有協作,有主人的體驗,有大家庭的感覺。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班級中除了給學生個人造成良好的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
再次,抓典型、樹榜樣。在班內樹立一些積極上進的模範學生,用這些孩子的行為舉止去影響別的孩子。開展多元化的評比活動,樹立各方面的模範、典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善樹榜樣,會用榜樣,讓榜樣無處不在,隨處都在,讓榜樣事事都有,時時都有。
最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以活動為載體,讓班級精神多地生根。
文化立班對我們來說似乎有高度、有難度。其實不然,文化立班是班級管理的靈魂,就是抓好班級的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最主要的是要培育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只要班主任能夠明確並重視班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就一定能夠帶出來一個班風正、學風濃、士氣高、精神足的班集體。
Ⅳ 班級文化建設能夠包括哪些內容
班級文化建設包括如下兩個版塊:
1、理念設計:科學育人的教育理念和行為信條的確立,一方面明確宣示學校的未來發展遠景,一方面也促進學校形成科學教育的體制,建立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並逐步形成學校品牌文化。
(1)學校教育理念;
(2)學生行為信條;
(3)宣傳語、校園文化標語。
2、藝術設計和實施:藝術語言,尤其是富有文化主題的藝術作品,對青少年的影響是非常直接和深刻的。有鑒於此,將學校的各個歷史時期的閃光點和積極元素,通過人文主題的浮雕、雕塑、文化牆等生動藝術展示,來美化和提升校園文化,必將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氛圍,起到促進、維護、渲染的作用。
(1)領操台的浮雕設計;
(2)校園內文化主題雕像(學校歷屆畢業的名人、當地歷史名人、科學名人);
(3)辦公室、樓道、牆、門、大廳、主文化牆的校園文化展示設計;
(4)教室的黑板、角櫃、牆體,食堂的桌椅顏色、牆體噴繪、窗玻璃裝飾等的校園文化展示和美化設計。
(4)班級文化包括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一、班級文化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具有互動性。校園文化是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這里包括教師的作用,學校領導的作用,但教師的教學作用是關鍵。領導者的辦學理念、辦學意識和行為對師生員工的影響學也是不可低估的,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
(2)要具有滲透性。校園文化,像和煦的春風一樣,漂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教師、學生、員工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
(3)要具有傳承性。校風、教風、學風、學術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或數代人自覺不自覺地締造的,而且代代相傳,相沿成習。似乎有一種遺傳因子,任何一種校園文化,一經形成之後,必然傳承下去,不因時代、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當然會有所損益,然而其精神實質卻是永續的,永生的。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作用:
首先是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等都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等活動有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益處,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等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再次,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事、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等活動,形成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會提升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的學生。
Ⅳ 班級文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班級文化建設包括方面如下:
1、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級口號、班風、班訓等,發奮營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長氣息的班級文化氛圍。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培養班級的凝聚力和群眾榮譽感。
2、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創造力,用心參與班級布置並定期更換,讓每一堵牆都「說話」,構成班級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
3、建立健全的班級制度,包括班級公約、獎懲制度、值日生制度等等,以此約束學生的言行。
4、建立班級崗位職責制,實行崗位輪換制度,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來,培養學生的職責感,鼓勵學生發揮主人翁精神。
5、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
6、建立班級圖書角,發奮擴大班級藏書量,調動每一位學生的讀書用心性,鼓勵學生製作讀書卡片,寫好讀後感,讓全體學生「感激書籍,享受閱讀」。
Ⅵ 班級文化包括什麼內容
班級文化是「班級群體文化」的簡稱。英文名class culture。是社會群體的班級所有或部分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班級成員的言行傾向、班級人際環境、班級風氣等為其主體標識,班級的牆報、黑板報、活動角及教室內外環境布置等則為其物化反映。
按照與社會要求的吻合程度,分為班級制度文化與班級非制度文化(含班級反制度文化)兩種成分。
按照班級成員的認同程度,分為班級虛形文化(體現社會要求但尚未被班級成員內化的文化,又稱純制度文化)與班級實體文化(班級實際具有的文化,又稱素質文化)兩個層面。
按照班級成員的佔有集中程度,分為統合型班級文化(班級所有成員或大部分成員共同佔有)與離散型文化(班級成員分別佔有幾種不同性質的文化,且其中任何一種均不佔主導地位)兩種類型。
(6)班級文化包括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班級的一般意義: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也是學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層組織。班級教學是現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教育形態。一個班級通常是由一位或幾位學科教師與一群學生共同組成,整個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主要是在班級活動中實現的。
班級是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的目的,將年齡相同、文化程度大體相同的學生按一定的人數規模建立起來的教育組織。班級不僅是學生接收知識教育的資源、也是學生社會化的資源、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資源。
Ⅶ 班級組織文化都有哪些
班級組織文化包括如下兩個版塊:
1、理念設計:科學育人的教育理念和行為信條的確立,一方面明確宣示學校的未來發展遠景,一方面也促進學校形成科學教育的體制,建立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並逐步形成學校品牌文化。
(1)學校教育理念。
(2)學生行為信條。
(3)宣傳語、校園文化標語。
2、藝術設計和實施:藝術語言,尤其是富有文化主題的藝術作品,對青少年的影響是非常直接和深刻的。有鑒於此,將學校的各個歷史時期的閃光點和積極元素,通過人文主題的浮雕、雕塑、文化牆等生動藝術展示,來美化和提升校園文化,必將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氛圍,起到促進、維護、渲染的作用。
(1)領操台的浮雕設計。
(2)校園內文化主題雕像(學校歷屆畢業的名人、當地歷史名人、科學名人)。
(3)辦公室、樓道、牆、門、大廳、主文化牆的校園文化展示設計。
(4)教室的黑板、角櫃、牆體,食堂的桌椅顏色、牆體噴繪、窗玻璃裝飾等的校園文化展示和美化設計。
一、班級文化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具有互動性。校園文化是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這里包括教師的作用,學校領導的作用,但教師的教學作用是關鍵。領導者的辦學理念、辦學意識和行為對師生員工的影響學也是不可低估的,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
(2)要具有滲透性。校園文化,像和煦的春風一樣,漂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教師、學生、員工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
(3)要具有傳承性。校風、教風、學風、學術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或數代人自覺不自覺地締造的,而且代代相傳,相沿成習。似乎有一種遺傳因子,任何一種校園文化,一經形成之後,必然傳承下去,不因時代、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當然會有所損益,然而其精神實質卻是永續的,永生的。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作用:
首先是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等都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等活動有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益處,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等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再次,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事、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等活動,形成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會提升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的學生。
Ⅷ 班級文化是由哪些方面內容構成的
班級文化是由顯性的班級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隱性的班級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交織而成的。而各種不同層面的文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智能的提高、身心的健康發展都產生著獨特的作用
班級文化是「班級群體文化」的簡稱。作為社會群體的班級所有或部分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班級成員的言行傾向、班級人際環境、班級風氣等為其主體標識,班級的牆報、黑板報、活動角及教室內外環境布置等則為其物化反映.
1、班級環境文化建設:教室環境是班級形象的標志之一。美化教室環境,既建設了良好的班級形象,也可以用優美的環境陶冶人。
2、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主要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的相關制度為依據,同時根據班級實際,體現班級特色。
3、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班級精神文化屬於觀念形態層,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班級精神、班級凝聚力、團隊意識、班級文化活動等內容。
Ⅸ 班級文化包含哪些內容
班級文化是「班級群體文化」的簡稱.作為社會群體的班級所有或部分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班級成員的言行傾向、班級人際環境、班級風氣等為其主體標識,班級的牆報、黑板報、活動角及教室內外環境布置等則為其物化反映.教室的衛生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班旗、班歌、班徽、「班風」班級公約
Ⅹ 什麼是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班級群體文化」的簡稱。英文名class culture。是社會群體的班級所有或部分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班級成員的言行傾向、班級人際環境、班級風氣等為其主體標識,班級的牆報、黑板報、活動角及教室內外環境布置等則為其物化反映。按照與社會要求的吻合程度,分為班級制度文化與班級非制度文化(含班級反制度文化)兩種成分。按照班級成員的認同程度,分為班級虛形文化(體現社會要求但尚未被班級成員內化的文化,又稱純制度文化)與班級實體文化(班級實際具有的文化,又稱素質文化)兩個層面。按照班級成員的佔有集中程度,分為統合型班級文化(班級所有成員或大部分成員共同佔有)與離散型文化(班級成員分別佔有幾種不同性質的文化,且其中任何一種均不佔主導地位)兩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