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鄂倫春族是什麼樣的民族
鄂倫春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較少的成員之一,他們自古以來從事狩獵生產,性情淳樸、堅強,以勇敢強悍而著稱,被譽為"興安嶺王者"。
全國有鄂倫春族人口8196人,其中3573人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
鄂倫春族沒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1951年10月1日成立了鄂倫春自治旗。
"鄂倫春"意思是"山嶺上的人們"。
17世紀中葉以前,鄂倫春族生活在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直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區,過著"土地曠闊,人民散居,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的生活。
現在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黑龍江省北部的呼瑪縣、塔河縣、遜克縣、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族的游獵生活並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無邊際的游動,而是有固定的范圍和一定的規律。
他們一般以氏族為中心,在一條或幾條河的流域范圍內活動。冬季的住地比較固定,春、夏、秋季隨著主要狩獵對象棲息地的不同而遷徙。
鄂倫春族是狩獵民族,他們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風俗文化都體現了狩獵民族的特徵。1992年,鄂倫春自治旗宣布禁獵。
作為狩獵民族,鄂倫春人的服裝,受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制約,比較單一。盡管如此,鄂倫春人民靠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獨特、完美的狍皮文化:頭戴狍頭皮帽,身著狍皮衣褲,腳穿狍腿皮靴,這些皮製服裝做得實用、美觀,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鄂倫春族傳統的食物主要是野獸肉和魚,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犭罕
、熊和野豬肉。
鄂倫春人的傳統住宅是"斜仁柱",即撮羅子。交通工具有滑雪板、爬犁、馬匹、樺皮船、大軲轆車等。
鄂倫春族在創造了豐富物質文明的同時,創造了燦爛的精神文明。在鄂倫春族中,流傳著大量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神話、傳說、故事、童話、笑話、寓言、諺語、歌曲、舞蹈、繪畫、雕刻和樺皮藝術等,以有具有英雄史詩性質的"摩蘇昆"。
② 少數民族代表戴「小鹿頭」,「小鹿頭」背後有什麼故事
其實這個小鹿頭只是民族的習俗而已,背後的寓意代表著健康,代表著永遠充滿希望。
③ 各個民族的服裝的由來(傳說、特點)
漢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朝鮮族: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邊。短上衣的式樣為豎領、對襟扣領。衣外系皮帶。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綉花背心。
鄂倫春:鄂倫春族在游獵生活中創造了狍皮服飾文化,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鄂倫春族的服裝以狍式為主,男女冬季皆穿長袍,女袍長及腳面,兩側開衩。
土家族: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拉祜族:拉祜族的傳統服飾以黑為美。男子穿對襟短衫、黑布長褲,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頭巾裹頭。婦女穿開襟、開衩的黑布長衫,袖口、襟邊鑲著銀泡,縫綴著各種花邊,下著黑布長褲,頭纏黑色的長頭布,頭布兩端裝飾著彩色長穗,裹綁腿。
仫佬族:仫佬族崇尚青色,其服飾樸素無華。婦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長褲。姑娘梳辮,婚後結髻。老年婦女喜歡用青布包頭,腰扎綉有精美花紋圖案的圍裙。男子穿對襟上衣、長褲,頭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
普米族:普米族婦女服飾花樣較多,而且有地域差異。蘭坪、維西一帶的婦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著長褲,外套黑褐色綉花坎肩,系圍腰,梳辮子。
裕固族:裕固族男女都穿的高領衣服是大襟有衽的長袍。男子束紅、藍腰帶,佩帶腰刀、火鐮、小佛等;而婦女高領長袍下擺開衩,衣領、袖口、衣衩、襟邊綉著花邊,以綠、藍色布料為主。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男子平日愛穿襯衣,外著無領對襟的黑色長外套,冬天著光板羊皮大衣。婦女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連衣裙,冷天外罩大衣。男戴黑絨布製成的綉著花紋的圓形高統帽。女戴圓頂綉花棉帽,男女皆穿皮靴。
俄羅斯族:俄羅斯族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長袍,冬天則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喜慶節日,小夥子愛穿彩色襯衣。婦女夏季習慣於穿粗布襯衣,外套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穿毛織長裙。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服裝以袍式為主。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獵時,既防寒又護身。靴子多選用狍、犴、牛等皮。
傣族: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的衣裙和長、短褲。哈尼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3)鄂倫春族狩獵文化在服飾上表現的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紀中葉)。
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
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特點:交領、右衽、系帶
作用: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教聖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
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④ 鄂倫春族服飾是什麼樣的,鄂倫春族為什麼都穿皮質衣服
鄂倫春族的服飾都是寬衣大袍,多以皮衣為主,因為過去的鄂倫春族是游牧民族,以打獵為生,因此他們身上的衣服多由動物的皮毛組成!
⑤ 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的區別
這兩個民族在活動區域、信仰、習俗、甚至族名含義都大同小異,基本相同的。
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是狩獵民族,因此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 。
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使用鄂倫春語,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 。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鄂溫克族(俄語:Эвенки,舊稱通古斯或索倫)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蒙古國也有少量分布。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
鄂溫克民族的語言文化具有獨特性,屬阿爾泰語系之通古斯語族北語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溫克人多數使用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 。
鄂溫克人是從游牧發展到定居的,從事畜牧業生產方式的人群。他們的傳統文化具有極大的豐富性,最為突出的是服飾文化知飲食文化 。
⑥ 鄂倫春族刺綉有什麼創造鄂倫春族刺綉文化有什麼特別之處
鄂倫春族刺綉最特別的地方我想是在於生命力三個字,刺綉是鄂倫春民族狩獵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鄂倫春女性長輩刺綉
為了傳承鄂倫春民族刺綉技藝,鄂倫春老人常常手把手地教下一代學習刺綉藝術。鄂倫春人的服飾做工精細,關觀保暖,尤其是服飾上的圖案,有的如湛藍天空的朵朵白雲,有的如密林深處嬌柔的鮮花。這些生活用品表現了鄂倫春人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在鄂倫春人的刺綉作品上,人們往往更能體會到一種傳承的力量,
這是我的一點淺薄認知,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