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家窯文化距今約為多少年
選B。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Ⅱ 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有何不同
馬家窯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展,故又名甘肅仰韶文化。在時間/頃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馬家窯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馬家窯文化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徵,一般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馬家窯類型彩陶在馬家窯文化最為精美。馬家窖彩陶為泥質紅陶,質地細膩,呈橙黃色和土黃色,主要器形是盆、缽、碗、瓶、罐、壺等。馬家窖彩陶以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繪出草葉、旋渦、波浪、圓點、平行風格等紋飾。無彩陶主要是罐、瓮、甑、砂鍋等,其中泥質陶多為素麵,夾砂陶多飾繩紋和附加堆紋。 馬家窯彩陶 從體型和紋飾上,明顯地可以看出,早期器物是從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脫胎發展起來 的,晚期器物呈現著半山類型過渡的傾向半山彩陶造型寬厚,紋飾繁密,是馬家窯文化的繁榮與興盛的標志.雙耳鼓腹小底罐為最多。半山彩繪壬要以黑紅兩種相間的鋸齒紋構成各種圖案,常見 的有漩渦紋、水波紋、葫蘆紋,菱形紋,網格紋等;夾砂陶肩部多飾附加堆紋。馬廠類型.馬廠彩陶多為泥質紅陶,表面常塗一層紅色陶衣,體型基本脫胎於半山類型,而馬 廠罐體型上長下短,腹部上移,耳部變大,以撇口短頸高腹小底罐為其特色。彩繪用 黑、紅兩色,以四大圓圈為典型紋飾,另外還有蛙紋、回紋、幾何紋、波折紋等,早期 常用黑邊紫紅條帶繪制圖案,晚期以粗黑線條構成簡單的表意紋樣。馬廠夾砂陶多飾附 加堆紋。
馬廠彩陶紋飾相比馬家窯、半山類型彩陶製造粗糙,紋飾簡單,往往以抽象化的簡 單圖形,表現想像中的具體實物,由此可見馬家窯文化逐漸衰退。馬廠類型晚期出現的 菱形紋、編織紋,與後面的齊家文化彩陶紋飾相近。
Ⅲ 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區別
一、年代不同:
1、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
2、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二、分布范圍不同:
1、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
2、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共5013處,其分布范圍,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陝東一帶。分布省份有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內蒙古、湖北、青海、寧夏9個省區。
三、類型不同:
1、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現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
2、由於仰韶文化內涵豐富,分布地域遼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類型。
依據新發現的考古資料,參照學術界傳統看法,將仰韶文化劃分為六區、五段、19個類型(或遺存):零口二期遺存、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石嶺下類型、石固五期遺存、後崗類型、廟底溝類型、秦王寨類型等。
Ⅳ 中國古代馬家窖文化出土的舞蹈紋盆淘氣用距今大約多少年
舞蹈紋盆,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1973年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盆高12.7厘米,口徑28.5厘米。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最有代表性的原始文化,距今約有五千多年了。它的彩陶是我國原始社會中彩陶發展的高峰。
在盆口內沿壁上,用流暢的筆法勾出三塊空白,在每一空白處以平塗的剪影似的手法,畫了五個手拉著手的舞蹈人。因為要以單色平塗來表現舞蹈的動態,所以作者選擇了特有的角度。人頭側向一邊,兩腿卻正面稍稍分開。頭飾與尾飾分別擺向不同方向,加上互相牽引的雙手,很容易使人感到他們身軀是扭轉著的,彷彿正在踏著有節奏的舞步跳舞。每個人的形象都與整體有機結合,形成整齊的圖案。整個隊形有強烈的運動感。那周圍輕松而流暢的筆法,也似乎透露出韻律歡樂的氣氛來。
原始藝術家們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於給我們繪出了這種舞蹈的場面和氣氛,他們還善於用彩陶特有的工藝裝飾程序來表現生活中最實際的題材。一般來講,這類容器更多是在外壁上繪畫,可這件作品卻在外壁上只用幾條簡單而有特色的線條作裝飾,而將這些圖案與形象的巧妙組合安排在盆的內壁上。也許這些作法有其它功用與觀念上的原因,但不可忽視的是,只有畫在內壁的圖案,人們才能同時看到全部圖案。要體現原始舞蹈中那種環繞火堆或獵物的歡騰場面,只有在同時看到這些環形圖樣時才能稍有領略。如果不是經過對題材與手法的仔細琢磨,是不會作出這樣處理的。
這個圖案,還可能與某些巫術禮儀活動有關。但在原始社會中,這些活動是很難從人類整個生產、生活中完全獨立分化開來的,它們終究是原始人類活動的直觀反映。在這個反映過程中的許多觀察方法與描繪手法,例如對動態的捕捉、從整體來考慮對象、追求氣氛而忽略細節等等,正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中特有的審美情趣的雛形。後來的不少藝術理論,也與這些原始的追求一脈相承。
Ⅳ 馬家窯文化彩陶鳥紋壺距今多少年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1957年開始,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了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系。馬家窯人在日常生活中,製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為突出。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達到80%。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