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什麼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深琛的植根於老百姓當中的歷史深遠的不斷傳承的歷史文化。有黃河文化。長江文化。高原文化等等。
Ⅱ 中國文化源頭有那些內容
中國的文化發源於大河文明,主要的是長江、黃河。之後形成具體的文化內涵,比如華夏之龍。
Ⅲ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4,文化自信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Ⅳ 中國文化源頭是什麼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 (一)、《易經》是宇宙的法則
古人曾言:「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在皇家「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編列中,《易經》均居首位,將易學視作何等重要.那麼《易經》是什麼?占卜家說它是占筮書,氣象學家說它是天文氣象書,農業家說它是農事書,歷史學家說它是歷史哲學書,而文學思想家說它是一部文字優美結構嚴謹的人文書……眾說紛紛,就如瞎子摸象各言其是.《易經》是一部無字天書.「易是先民的一種科學,一種符號邏輯,代表了數理的,宇宙生命、個人生命的作用,是敘述人類太陽系統的宇宙中,日、月運行的一個大法則.」《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宇宙代數學,智慧中的智慧,包括了科學、哲學、宗教,一切都函蓄了.對中國的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倫理、宗教以及天文、歷史、數學、醫學、氣功等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極高地位.老子道家的「無為而不為」的思想,佛教「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都是易學的陰陽辨證對立統一觀.天地間易經的哲學沒有迷信,可是卻有宗教家絕對的嚴肅精神.《易經》說的是宇宙社會、人事最高的道理,變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道理,歷史上人們一直用它來指導安邦治國齊家修身.只是由於文字艱深,過於精練,在芸芸眾生中學易者就不多,「百姓日用而不知」了.我在此將對如何學習易學、運用易學、指導人生和事業,談談自己治學的經驗和體會,把大家帶上通神之路.
(二)、《易經》的理論、原則和法則
歷史上《易經》有三種:一、神農時代的《連山易》;二、黃帝時代的《歸藏易》;三、周文王被囚里所作的《周易》.《連山易》、《歸藏易》已失傳,現在所言的易經即是《周易》.
《易經》有三大理論精華:
一)、陰陽對立統一: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陰陽兩個面,即對立又統一,互根互換.
二)、五行生剋制化:將世上一切事物都歸類於水、火、木、金、土五類,它們相互制約相互生成.
三)、天人合一:人和宇宙信息全息,互補調諧.
《易經》有三個原則:
一)、不易:任何一種事物總是常常處在相對穩定狀態中,這時事物內部陰陽兩個對立面處於相對穩定之中.
二)、變易:任何一種事物,當它內部陰陽雙方在矛盾斗爭 中,由量發展到一極值時必須會出現質變.
三)、簡易:宇宙間天地自然法則本來就是簡朴平易的.
《易經》有三大法則:
一)、理:即易理.易經中的哲理,探討宇宙人生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因.
二)、象:《易經》中用卦象、爻象來表現世界生成發育萬有現象,從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
三)、數:河洛理數,是現象中的數理,推演它的變化過程,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和後果.
掌握了《易經》的三大理論,明白了三個原則,就可以用三大法則來認識事物,適應事物,依據易經的法則來察往彰來,索隱探賾.也就是可以運用易學進行占卜,即現代人說的預測.
這里必須強調只有用易學理論和原則作指導,運用易學法則進行預測的,才叫易學(或周易)預測,否則是不能稱為易學預測.
(三)、八卦是宇宙萬物運化的最高標志
大家都知道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闡述唯物辯證法時說道:「任何事物都由矛盾著的兩個對立面組成,它們即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無不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實際上它闡述的這一個唯物認識論的基本法則是我們先人早就有的唯物世界觀,是易學思維的基本觀點,偉人毛澤東用現代語言來敘述清楚它.他所說的兩個對立面即我們上述的事物兩種陰陽對立的屬性,八卦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四個陰陽對立面,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無不由於陰陽對立面的相互轉化而形成新的對立統一.易學概而言之為兩大功能:第一大功能為認識論,即如何認識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第二大功能為方法論,即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方法和手段來適應或改造自然、社會和人生,求得最好的生存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為兩論,他的「矛盾論」即對應易學的認識論,而「實踐論」即對應易學的方法論.
易學的表現形式為八卦,整部《易經》從頭至尾就是說卦解卦.《易經》由伏羲創八卦,文王被囚里演易而作卦辭爻辭,即《易經》的經部份,孔子寫出學易心得,稱十翼,即《易經》的傳部份,由經和傳兩部份組成我們現在學的《易經》,也稱《周易》.由於《易經》文簡意深,文字古繁,今人不易理會讀懂,但要學習易學及周易預測又必須讀《易經》,為了便於學習,不少學者將古《易經》用白話譯出,我本人喜讀的是湖南長沙嶽麓書社出版由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及弟子徐庭芹著譯的《白話易經》.《易經》的經部卦辭爻辭為古人斷卦的經驗,暫可緩讀.而作為後面的傳部即孔子作的十翼是必讀不可,且應逐字逐句反復領會.由於全部《易經》是說卦,卦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易經》首先就必須要學好卦,理悟卦,看活卦,能隨時隨地用八卦對應萬事萬物,解釋萬事萬物的運化,從而成為人生命運和事物的主宰.
Ⅳ 儒釋道哪個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為什麼
哪個都算不上是源頭。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釋道儒三教的創始人中年紀最大的老子不過出生於約公元前571年,距今才2500多年,在老子之前還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此中華文化的源頭必然要向前追溯。
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炎帝(神農)和黃帝(軒轅)是我們現在可以確認的比較古老的祖先,再向前還有伏羲和女媧,不過這些更多地是與上古神話混在一起了,無法為科學證據所證明。
至於釋迦摩尼,出生於約公元前565年的古印度,與老子和孔子都是同時代的人,而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更晚,大概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公元60年左右)。
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就被中華文化給同化和改造了,與印度的原始佛教有了非常多的差別。我們之所以將釋道儒三教並列,甚至有時候會講三教合一,正是因為他們都是被以易經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改造過的,是一個樹幹上生出來的三個分支而已。
Ⅵ 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什麼地方起源
中國古代文化應該起源於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
形成: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
其他文明: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文明,如在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黃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在東北有燕山地區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
中斷:各個地區性文明都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學術界都給以高度評價,但是到後來有的文明中斷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氣蓬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
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圈內。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坂;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內,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
第二,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如最早出現的國家在這里,近年啟動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崗也在這里,《河圖》、《洛書》和《易經》等被譽為傳統文化源頭的元典、華夏文化重要紐帶之一的漢字也產生在這里。由於歷史上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於中原。現在播遷在外特別是海外華人,多自稱是「河洛郎」,並且前來尋根拜祖,河洛地區成為文化尋根和姓氏尋根的聖地。
第三,大一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傳統的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一統的民族基因,從邦國、王國到帝國的幾千年中,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大,反對分裂,一直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優秀的傳統現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
【選自網路】
Ⅶ 中華文化的起源
中華文化起源於黃河文化,我們是炎黃子孫
Ⅷ 簡述中國文化的源頭有哪些
:「中國傳統經學序列里有所謂的五經傳統——詩書禮易樂,《樂經》為群經之首,孔子也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是儒家教育人格養成的最高階段,只是秦火以後,《樂經》不傳,所以以《春秋》替補,後世遂以《易經》為群經之首。所以,了解中國思想源頭,最宜以《樂經》入手。雖然《樂經》已被焚毀,但好在《禮記》保存了樂經的思想殘跡,參以《呂氏春秋•十二月紀》的文字,可以大致可還原樂經的思想輪廓。孔子說:『做易者,其有憂患乎』。一則以樂,一則以憂,概括了西方存在哲學意義上現實生存的兩種基本情態。所以,必須《樂》和《易》相互參讀,才能入其門徑。」
Ⅸ 中華文明起源的三個源頭及其代表文化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