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自信的來源
中華文明的自信來自於自己內生文化的優秀和傳承性。
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每一個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的。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之同名的有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但是其他的文明都因為很多原因受到了損失,只有我國的文化在歷史的傳承中不斷沿襲,獲得了較好的保存和保障。
這是我國文化文明自信的對初始來源。
(1)文化自信的源泉有哪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可貴的精神品質。堅定文化自信,對於高揚國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幟,對於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進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堅定文化自信是匯聚中國力量的源泉。文化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人民構建精神家園、增進思想認同的基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
2. 中華文明的自信來源於何處
中華文明的自信來自於自己內生文化的優秀和傳承性。
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每一個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的。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之同名的有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但是其他的文明都因為很多原因受到了損失,只有我國的文化在歷史的傳承中不斷沿襲,獲得了較好的保存和保障。這是我國文化文明自信的對初始來源。
最後必須提到一點的是中華文明的自信也植根於我們的經濟發展之中,當前我國經濟實力總體上升,也取得了國際上的地位,隨著我國話語權逐漸增加,和其他國家的聯系不斷加強,中華文明傳播的范圍也逐漸增長,有更多的外國人願意來學我們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幫助我們來弘揚中華文明,這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自信源泉之一。
3. 社會主義文化三大來源是什麼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培育全體國民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恢復和加強中華文化曾經有過的主體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努力使我們的文化自信表現出一種「自信而不自負,自豪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
文化自信發揮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作用,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撐作用。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精神特質和其內涵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文化的禮敬、繼承、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基本立場和態度。
1
文化自信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是那種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民族靈魂和基因的傳統。「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毛澤東就是從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開始論述中國革命的命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的。
第二個來源,是中國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救亡圖存的艱難奮斗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偉大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優良傳統。這是中華文化中極為豐厚的新篇章、新傳統。
第三個來源,是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後,經歷前後兩個三十年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包括艱難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誤中形成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形成、豐富和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談到文化自信,我們首先會想到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但我以為,後兩個來源也十分重要,對當代中國人來講,甚至更加重要,是我們之所以自信的重要源泉。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2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四個特質
第一,自信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歷史和無數典籍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豐富的歷史經驗、治國理政理念,以及作為獨特標識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等。這些具有極鮮明中國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為各國人民所理解,都會受到衷心的贊譽和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珍視他人的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不但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大智慧,更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道義准則,已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高度認同。再比如,中華文化倡導和合文化,主張培養人的誠實、守信、寬厚、莊重、謙遜、溫和等品質,實現「和為貴」。我們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載體中內在蘊涵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的整體性理解與把握之上。
第二,自信於中華文化蘊涵的濃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中華文化主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就是首先要理解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結晶。比如我們講傳統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它從哪裡來?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從民間、從人民群眾現實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風、俗、習慣中來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就是時尚、風尚,流傳很快,變化也很快,風行一時;俗,則是在風的基礎上沉澱下來,成為比較穩定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是傳統文化。
文化創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就是堅持文化自信歷史邏輯的必然結論。文化的創造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傳承、弘揚、復興文化,依然要依靠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團結奮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是一個完整的理念。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離不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知識分子、文化人,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人。他們是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為文化的創造、傳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先賢們把這種創造性勞動歸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4. 文化自信的三個來源
新時代中國的顯著特徵之一是,中國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看待國際國內問題。這就要回答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有堅定的文化自信?
中國的文化自信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之中。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失去對中華文明和文化的自豪與自信。即使在民族危亡的艱難時刻,始終有一批人,保持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清醒的頭腦,在艱難困苦中奮起。正是這種「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文化精神才使中國在一次次的危難中重新奮起,實現中國歷史上的多次復興。
中國的文化自信,還來源於中國的祖先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曾經創造過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明。中國有5000年從未間斷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留下來的論述和經典,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文明從不間斷的重要源頭,也為世界文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其中兩項與文化有關(即造紙術與印刷術),對世界文明傳播的貢獻意義重大。
中國今天的文化自信是自身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自然結果。經濟發展為中國的文化發展和繁榮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不斷繁榮的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的3000多億元人民幣增長到現在的約83萬億元;中國的研發投入從微不足道,到現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中國的文盲率從建國初期的84%,改革開放初期的38%,下降到現在的6%左右;目前中國在校大學生3000多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1億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形成規模宏大的研發隊伍;中國的科技論文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高水平的論文總量也處於世界前列。因此,當前中國的文化自信可以講是水到渠成。
開放包容是活力源泉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是中國有堅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不忘本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系統全面地整理了我們的思想文化遺產。改革開放之初就恢復成立了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在過去的近70年裡,特別是近40年,我們總共整理出版了2.4萬多種中國的典籍,並規劃實施了多項古籍出版工程,如二十四史的整理工程、善本再造工程;同時與時俱進地推動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研究,如出版《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吸收外來。近百年來,特別是在過去的40年裡,中國全面、系統、准確地翻譯出版了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經典,如飢似渴地學習、研究、借鑒西方的科技文化。現在從古希臘到當代世界各學科、各學派的重要經典和代表作幾乎都有中譯本。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名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的《當代政治學術著作叢書》《國際政治關系叢書》等。中國每年新引進出版國外圖書版權達1.7萬多種,有不少圖書的英文版與中文版同時出版。對世界優秀文化的研究和吸收借鑒是中國有堅定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
面向未來。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中國注重少年兒童的文化培育,用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哺育我們的孩子。以少年兒童圖書出版為例,中國目前每年新出版少兒圖書近5萬種。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的少兒出版領域以年均15%的速度持續增長,目前市場上可買到的少兒圖書近28萬種。
5. 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革命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6. 九年級思想品德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於哪些方面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一要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長處,這是自信的基礎;二要相信自己,並大膽嘗試,接受挑戰,增強實力,這是撐起自信的重要支柱;三要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使我們的自信有堅如磐石的根基。
7.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
文化自信既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態度上,也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文化當下發展及其前景的態度上。對於曾經繪就文明華彩篇章、致力於創造文化新輝煌的中華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於「古」而成於「今」;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創新創造能力。
文化自信既指向歷史也指向現實
指向歷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視我們擁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發掘其中穿越時空的因素,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向現實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於實現民族復興夢想、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意義,確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創造文化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