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晉商文化的特點是什麼:家族觀念最重
所謂晉商,指的是歷史上明清兩代500年間的山西商人,他們的主營業務以鹽業和票號為主,時至清代已成為中國實力最雄厚的商幫,甚至在世界經濟史學界中,還與義大利商人相提並論,足見其輝煌。那麼今天的晉商文化就為你介紹,晉商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一、重視家規與家風
在晉商大族中,有些家族興盛時間較長,子弟有前途者多,而有些家族則衰敗得快,兩相比較發現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者重視家規家風,後者家規弛、家風差、敗家子弟也多,可見重視家規與家風在晉商家族發展中的重要性。
能夠長期興旺的晉商家族,後代子孫基本上沒有躺在祖宗基業上成為紈絝子弟,而是靠著自身的奮勉,各自開辟自己的事業與前途。且恪守祖訓,無一人涉足政界,大多在金融界、教育界、科技界工作。
二、學而優則商
晉商家族有重學的一面,但他們具有以學保商,「學而優則商」的特點。晉商家族雖然重商,但也不是不重學,他們是商學結合,學中有商,商中有學,因而商人中不乏有學問之士。
三、為家族買官留爵提高社會地位
歷史上的晉商,發家之後往往謀求買官留爵,以提高自身家族的社會地位。根據清代山西巡撫哈芬、恆春、王慶雲等奏摺不完全統計,晉商之中的日升昌、元豐玖、志成信、協同慶、協和信、蔚泰厚等票號的財東和主要經理人員,都捐納銀兩,買有各級職銜。
舉例說明,據清檔記載,平遙日升昌票號財東李箴視,不僅自捐官銜,還給已死去的父親、祖父、曾祖父捐銜,其兄弟七人及下一輩男子十二人均捐有文武頭銜,李家的婦女均受封為宜人、夫人等。
四、婚姻多不幸
清代,赴蒙經商是晉商的重要活動。清政府規定,旅蒙商在蒙古地方貿易一律不準攜帶家眷,不得與蒙古婦女結婚同居。各商號也規定:從業人員包括經理伙計,都不得在商號所在地攜帶妻子家眷和結婚納妾,還規定探親分為十年、六年或三年一次,每次三到四個月。因此,從十一二歲入號,到六十歲退休,一生中只有十多次回家探親。
由於商人重利輕別離,以致在山西有「旅蒙商的兒女少,妻子守活寡的多」的說法。由此可見,晉商為了謀利常年外出,給婚姻帶來不少問題。特別是經商致富後,婚姻由於財富的關系,家庭生活也不一定美滿。
五、民宅建築獨具特色
山西商人的民宅建築,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如襄汾縣的丁村民居、祁縣的喬家堡和渠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三多堂、榆次的常家大院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2. 晉商文化的八個字精髓晉商文化的簡介
1、晉商文化的八個字精髓是誠信、勤奮、堅韌、團結。
2、晉商文化是指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母體下,在特殊時代和特殊的區域文化結合過程中,所產生的指導晉商經營管理、發展和自我完善的文化思想和商業思想。
3、晉商文化在中國明清以來的近代經濟發展史上,馳騁歐亞的晉商舉世矚目,山西特別是以太谷、祁縣、榆次、平遙等為代表的太原盆地商人前輩,舉商貿之大業,經營范圍包羅萬象,奪金融之先聲,錢庄票號匯通天下,稱雄五百餘年,創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燦爛的商業文化。晉商是中國較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商界稱雄達500年之久。晉商之家族不同於一般官紳家族,它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家族。
3. 你怎麼看待晉商文化
晉商文化比較好,體現在以下地方:
1、博大寬厚的經營胸懷
博大寬厚是晉商文化的底蘊所在和晉商群體賴以興旺發展的精神支柱。
2、兼容並蓄的經營氣度
表現在經營管理上既能與人寬容共處,和平共事,又能讓利經營,薄利取信。
3、同舟共濟的協調思想
信奉和氣生財,重視與社會各方的和諧,尤其在同業往來中既保持平等競爭,又相互支持和關照。
晉商文化的相關背景
晉商文化有著官商的特點,而皇商盛行也是在那一時期、那一地區得以發展起來的,並且山西離北京地理位置很近,當時進關出關都很方便,茶、私、鹽、糧有著得天獨厚的交易便利。
晉商成功的根本在於儒商精神,當時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晉商,有著很進步的經商理念,其根本就在誠信二字,這可能也是社會上比較缺失的一種價值觀念。
4. 晉商文化是啥
晉商文化,山西晉中地區,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晉商之家族不同於一般官紳家族,它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特點
重視家規與家風
學而優則商
為家族買官留爵提高社會地位
婚姻多不幸
民宅建築獨具特色
5. 晉商文化精髓經典名句
看完《喬家大院》不由得對晉商的前輩們佩服不已,驚嘆之餘,我們應該更好的研究一下晉商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以便借鑒。通過分析發現主要源自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 戰略眼光,敏銳的視覺和嗅,抓住了當時的黃金產業:絲綢、茶葉和票號
二、 借力用力,資金雄厚
三、 有自己和核心人才和團隊
四、 商場如戰場:有獨特的商戰與競爭策略
五、 整合利用了官場的資源,使得業務消息靈通,通行無阻。
一、 戰略眼光,敏銳的視覺和嗅,抓住了當時的黃金產業:絲綢、茶葉和票號
例1、一個偶然的機會,喬致庸遇到了平遙大商家王協老先生已經成了花子的後人,他用一件狐皮袍子加一串錢從此人手裡買下了一幅王協老先生留下的《大清皇輿一覽圖》。這張圖也給了喬致庸前所未有的啟示,喬致庸發現了當年王老先生為實現晉商貨通天下的理想開辟的北到恰克圖南下武夷山的茶路,從江浙到山西潞州的絲路和綢路。
又由這張圖,他具體分析了自家的實際情況:糧、油、絲、茶、鹽、鐵為天下最大的生意。但糧油生意不是喬家的本業,鹽鐵為朝廷專賣,剩下的大生意,就只有絲和茶了。可當時的情形是,戰禍連年,致使南方的絲路不通,茶路也不通。天下人皆知南方茶路不通,也都不去疏通茶路,但如果他們去了,茶路莫不是就通了?
一派豪情油然生,坐鎮隆中分天下。喬致庸放眼天下的大智慧讓他從戰略上為喬家的事業定奪了方向。 縱觀商界,大凡取得輝煌成就的企業家,無一不具有胸懷天下的大智慧。
例2、喬致庸自從在恰克圖見過了廣晉源票號的分號,就對票號這行生意發生了巨大興趣。憑借商人的敏銳意識,他看到這行新起的只做銀子生意的生意將對中國商業的經營模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在喬致庸的眼中,錢幣應當像流水一樣周轉,它流得越快,為天下人生利就越多。如果全國商家都來經營票號業,互相承諾守信,全國就會形成一張龐大的信用之網。這樣一來,商人們做生意時再也不用拉銀子了,只憑一張匯票,就可以到任何地方提取現銀。於是決定投身這種行業,並且將「貨通天下、匯通天下」作為一生的追求和夢想。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這樣寫道:「最能顯現出山西商人目光的莫過於一系列票號的建立了,他們先人一步地看出了金融對於商業的重要,於是就把東南西北的金融命脈梳理通暢,穩穩地把自己放在全國民間錢財流通主宰的地位上。這種作為,都是大手筆,與投機取巧的小打小鬧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正是由於喬致庸等山西商人具有放眼天下的大智慧、大手筆,晉商才得以稱雄中國商界五百多年。
二、 借力用力,資金雄厚
猶太人的一句經商名言:「如果你有一塊錢,卻不能做成10元甚至100元的生意,你永遠成不了真正的企業家。」
有了好生意不怕借錢。向投資者借貸;向銀行借貸
把握借貸的時機
(1)通脹高挺: 也就是說當物價高漲的時候,去借錢比較劃算。例如,你今年貸300萬去買一幢樓房,明年就有可能會升值到800萬,而你還給銀行的錢只是300萬本金再加上30萬元的利息。這個例子無疑告
誡他們,借錢時應該多考慮借來的錢該怎樣運用,以及相關的信貸額和利息。
(2)利潤風險比率。利潤風險比率是投資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術語。假如賺就會賺100萬,賠就只賠1萬,如此投資就值得一搏。但如果賺錢最多都是賺1萬元,賠就可賠上百萬元,風險如此大,收益如此小,傻瓜也不會去冒這個險。
喬致庸下定決心,准備南下武夷山疏通茶路。可是資金不夠。當曹掌櫃得知喬致庸要向水家、元家、邱家籌措銀兩時,提醒他:這幾家可是聯絡好的,只要我們不改新店規,他們就不和我們做生意。喬致庸當即表示,水家、元家不願意和我做生意,那是他們的事,但我願意和他們做生意!自己就這么堂堂正正,一家一家上門去借銀子!
其實,喬致庸心中早有謀劃。首先,自己不會白用他們的銀子,如果能夠平安歸來,他們願意要銀子,就連本帶息還他們銀子;他們願意要茶,自己將銀子作價給他們茶貨;他們若是怕他一去不回,他打算把喬家的生意全部押給他們。其次,在面對水家時,對水長清的質疑:從武夷山到恰克圖有萬余里之遙,南有大江,北有沙漠戈壁,江南又正逢戰亂,有什麼能力,能把它重新疏通?賠了怎麼辦?喬致庸擲地有聲願以喬家的生意做抵押。在對待借貸銀兩的償還問題上,他的做法也體現了一個商業大家的智慧與胸襟。最後,他順利地拿到了130萬兩銀子,為自己南下開通茶路奠定了物資基礎。
三、 有自己和核心人才和團隊
1、 人才是企業的活力和生命,孫茂才就像今天企業里的「市場總監」,角色使命是審時度勢為東家制定縝
密、周詳的市場拓展計劃、安度危機的方案。任人唯賢、不惜重金。起用孫茂才。
2、 總號每年還要對各個分號進行不定期考核。這就是山西商人的考核手段。你如果被一個商號開除了一
次,別的商號就再也不會錄用你了
3、 制訂關鍵職位接班人計劃、發現和培養公司內部人才。
4、 喬致庸看馬荀深對業務講得頭頭是道,是個人才,於是給其資本讓其糧店獨立經營。馬荀深為知遇之
恩所感動,上任之始就著手整頓,清除害群之馬,准備帶領喬家復字型大小進軍蒙古大草原。復字型大小的氣象為之大變。
5、 「該用的人沒用,該留的人沒留」,這是管理的大忌,也是用人的大忌。譬如復盛公的馬荀,近年來復
盛公的生意有七八成都是他做的。這個人要是走了,復盛公的生意就要讓他帶走大半!這樣一個人,東家為什麼不能給他頂一份身股,讓他留下?
6、 發現了人才,要不惜重金和誠意,為我所用。
7、 關鍵崗位人才任命必須經過嚴格考察,否則任意打破提升的常規,提拔的人太多,升遷的速度太快,
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張居正用「器必試而後知其利鈍,馬必駕而後知其駑良」來說明人應該試用,方知其才能。考察人才的德、能、勤、績,以業績為主。如果提升太快,則無法考察了。
四、 商場如戰場:獨特的商戰與競爭策略
1、 開票號有一個忌諱,只要你的銀票有一次不能兌付現銀,你就沒了信譽,就站不住腳了。去年就有一
家廣東商人要開票號,結果第一天就讓人給封了門。頭一天開張,有人抱來六個大金元寶來換銀子,這家票號拿不出這么多銀子,知道是有人不想讓他開票號,當下就取下了招牌。據京城商圈的人說,那就是廣晉源乾的,而且不止一回了。果然不出所料,成青崖不會輕易放過喬致庸,一招接一招,招招致命。第二天清晨,大德興剛開門,就有一群人,兩人一組各抬著一個合抱粗的東西進來,放在櫃台上。原來是廣晉源銀冬瓜,來人叫囂換不出銀子,趕快摘牌子。喬致庸已有了准備,他表面上讓來人稍等,暗地裡卻令李德齡帶鐵信石等將廣晉源的24隻金元寶全都拉到廣晉源兌換現銀。成青崖萬萬沒有想到喬致庸會殺出一個回馬槍,他早已照會其他票號,不允許收自己的鎮號之寶換給大德興銀子。而喬致庸偏偏向自家來兌銀子,並且,成青崖借出那200萬兩銀子後,廣晉源已經沒這么多銀子可用於收回自己的鎮號之寶。這時他猛然明白自己中計了,他一世英名就要毀於一旦,成青崖抽出寶劍就要自殺。陸大可及時趕來,拉喬致庸給成青崖磕頭,讓兩家和好,各做各的票號生意,從此不再惡斗。
6. 晉商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晉商文化,是以整個山西為背景,以商貿為中心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也是以晉商在中國市場上發跡、稱雄為起點,從明、清兩代延續到民國時期,以商業為紐帶的一系列文化現象。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上,馳騁華夏的晉商令國人矚目,以平遙、太谷、祁縣為代表的商貿金融前驅,舉商貿大業,奪金融之聲,票號匯天下,稱雄數百年,創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商界稱雄達500年之久,晉商家族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家族。晉商文化立足全省,影響全國,其力度和涉及層次廣闊,文化形式的方方面面滲透在晉中傳統文化中,對國人認識和反思中國文明史具有重要意義
明清山西商人稱雄國內商界五個多世紀,「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是他們的自我寫照。他們的成功,令人注目。他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知道,每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都有一種特殊的精神作為其靈魂,這種內在的靈魂是實踐活動中最活躍的能動力量,而從事這一活動的人就是這一特殊精神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於他們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自覺和不自覺地發揚了一種特殊精神,它包括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群體精神,我們可以把它歸之為「晉商精神」。這種精神也貫穿到晉商的經營意識、組織管理和心智素養之中,可謂晉商之魂。
進取精神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否亦為之。」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由利益而起動的進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戰於商場的精神動力。山西平陽府席銘(1481——1542),「初時學舉子業不成,又不喜農耕,曰: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世,仰豈為汗粒之偶,不能樹基業於家哉!於是歷吳越、游楚魏、泛江湖,撤遷居積,起家巨萬金,而蒲大家必曰南席雲。」清人紀曉嵐說:「山西人多商於外,十餘歲輒從人學貿易,俟蓄積有資,始歸納婦。」這就是說,事業不成,甚至連妻子也不娶。可見山西人是把經商作為大事業來看,他們通過經商來實現其創家立業、興宗耀祖的抱負,而這種觀念正是使其在商業上不斷進取的極其巨大的精神力量。上述席銘經商成功後,「自是崇義讓,淳宗族,睦鄰里親友,賑貧恤乏,解紛訟,成人之美,……嗤蒲之州大夫、所將軍不以行伍眾庶待之,而席氏之家聲益振。」席氏通過經商致富,提高了其家族的社會威望和地位,自然鼓舞著更多的人來走經商之道路。山西商人的進取心還表現在強烈的開拓精神上,所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有許多山西商人就是靠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業。如著名的大盛魁商號,其創始人之一山西太穀人王相卿,幼年家貧,為生活所迫,曾為人傭工,在清軍費揚古部充伙夫,服雜役,後來與山西祁縣人張傑、史大學一起隨營貿易,先是肩挑負販,拉駱駝,後在烏里雅蘇台、科布多開「吉盛堂」商號,其後改名為「大盛魁」,幾經磨難,終於白手起家,到雍正時大盛魁已經是一傢具有相當規模的商號了。
敬業精神
晉商的敬業精神,也是常為人所稱道的。敬,原是儒家哲學的一個基本范疇,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他說過「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語。北宋程頤更進一步說:「所謂敬者,主之一謂敬;所謂一者,無適(心不外向)之謂一。」可見,敬是指一種思想專一、不渙散的精神狀態。敬業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在封建社會中,傳統的觀念是重儒輕商,故四民中以士為一等,商為末等。但明清山西商人卻不這樣看,他們認為商和士農工是同等重要的事業,都是本業,同樣要敬。晉人摒棄舊俗,褒商揚賈,以經商為榮。榆次富商常氏,有清一代不絕於科舉,但絕不輕視商業,而且是把家族中最優秀的子弟投入商海。常氏家族棄儒經商、棄官經商的子弟很多。如十三世常維豐,幼年從師就讀,詞章粹美,識者器重。長大後放棄科舉,赴張家口經商。維豐極具才能,辦事干練,尤精用人、通變之道,凡事一經裁酌,立即決斷,為同仁所不及。十四世常旭春,是清末舉人,曾任晚清法部員外,書法藝術名冠三晉,詩詞也做得很好,時人稱他是「書宗李北海,詩步王漁洋」。但他最熱衷的還是經營商業。常氏一改「學而優則仕」為「學而優則商」,能數代集中優秀人才銳意經營商業,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文化的商人群體。由於他們把儒家教育的誠信、仁義、忠恕精神引入商界,從而有了常氏商業之繁盛。可見,把商業作為一項終身的崇高的事業來對待,正是山西商人經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敬業:是事業成功的源泉,而勤奮、刻苦、謹慎的作風,又是敬業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勤奮:這是大多數山西商人具有的良好品德。如山西定襄邢九如「少貧乏,年十四失情,……越二載,其大父即辭世,家道益困,公以母老弟幼苦無資,不得已棄學就商,甫弱冠遠服賈於京東之赤峰縣,……勤勞四十餘載,而家道卒致豐。」榆次人李智春,「生貧家,幼父母卒,兄傭工,仲兄且殤,於是學商於直隸順德府布店,數十年勤勞無間,為執事者所重,積有餘資,乃旋里娶婦王氏,……三子皆成立,長商於赤城,次二、三子耕作,後家漸起。」永濟人趙俊,「為富家賈於江南,勤儉著聞」。刻苦:不怕苦,不怕累,也是大多數山西商人的良好品德。清人納蘭常安說:「塞上商賈,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人,甘勞瘁,耐風寒。」太谷縣商人是山西票號三大幫之一,他們經商「跋涉數千里,率以為常」。乾隆《祁縣志》卷9載,祁縣閻成蘭「行商朔平、歸化,辛苦備嘗」。
謹慎:山西商人經商以謹慎聞名。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敢經營大的業務,恰恰相反,他們對大業務抓得很緊。但他們不輕易冒風險,不打無准備之仗,而是要在充分調查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才拍板成交,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以放款來說,這是山西票號的一項重要業務,但又有風險,他們對放款對象一定要在詳細調查對方資產、用款目的、還款能力、財東情況等的基礎上,才決定放款與否。有的票號對用款戶透支數額還作了明確規定:上上等戶不得超過3萬兩,上等戶不得超過5千至1萬兩,中等戶不得超過3千兩,下等戶則不與之交往。這一規定,就是出於謹慎行事之目的。
群體精神
山西商人在經營活動中很重視發揮群體力量。他們用宗法社會的鄉里之誼彼此團結在一起,用會館的維系和精神上崇奉關聖的方式,增強相互間的了解,通過講義氣、講相與、講幫靠,協調商號間的關系,消除人際間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幫群體。
山西商人這種商幫群體精神,首先來源於家族間的孝梯和睦。如明代曲沃人李明性,青年時常感慨:「夫為弟子壯不能勤力,將坐而食父兄乎?」於是「挾資賈秦隴間」,由於他在商場上「精敏有心計」而致富,又「內行周慎,孝睦於父兄。仲兄卒,無子,以己次子後之。治家甚嚴,族子甲出錢收息過當,召而責之,手裂其券,自是舉宗凜凜。」明代襄陵人喬承統,「其父中鹽卒於揚州,遂棄儒而賈。內監楊某督鹺兩淮,承統弟承經以事得罪楊某而逃亡,楊捕之急,承統挺身出就獄,所受之刑,五毒備至,終不言弟所在,且為行賄千金,得釋。弟歸家,破析己財之半予之」。介休冀氏馬太夫人主持家政時,「族戚鄰里之待以舉火者,無慮數十百家,皆太夫人贊助成之」,「又待伙極厚,故人皆樂為盡力」。祁縣喬映霞主持家政時,把其兄弟集中在一起,讓練有武藝的九弟先把一雙筷子折斷,接著又讓其一次折九雙筷子,結果折不斷,映霞喻義讓眾兄弟團結互助。山西商人在發揚群體精神中,還注意量才使用,各盡所能,明代山西大同人薛倫,「其家世力田,兄耕弟賈,業鹽於淮。」明代蒲州人王冕,「早卒而遺孤二人,家無應門之仆,王冕妻張氏奉姑撫孤,誓志不二。二子長大後,命長子服賈。曰:孤而無助,將門戶是賴;授次子以儒業,曰良人有志而未成,其負荷在是也。後長於克拓前產,次子以明經為諸生,卒立厥家。」
其次,群體精神是經商活動中業務擴大與商業競爭的需要。隨著山西商人活動區域和業務范圍的擴大,商業競爭也愈來愈激烈,於是山西商人從家族到鄉人間,逐漸形成「同舟共濟」的群體。如明代蒲州人王氏,「其閭里子弟,受錢本持緡券,以化居於郡國者,肩相摩趾相接也」。由此可知,從王氏那裡得到資金的子弟很多。明代隆慶、萬曆年間,蒲州張四維家族、王崇古家族、馬自強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聯姻為親戚,張四維曾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土參贊機務,王崇古官居宣大總督、兵部尚書,馬自強曾任禮部尚書。三家的聯姻,增強了其商業競爭實力。王崇古在河東業鹽,張四維的父親是長蘆大鹽商,累資數十百萬,張、王二氏聯手,結成了鹽商團伙,控制了河東、長蘆兩處鹽利,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在親緣集團的基礎上,晉商又逐漸發展為地緣組織。清朝乾隆末年,在典當業中已出現了所謂「江以南皆徽人,曰徽商;江以北皆晉人,曰晉商」的說法。「晉商」這一名稱的出現,說明清代山西商人已逐步形成一個地域性的商幫。清後期,山西票號在國內80多個城市設立了分號,從而形成了一個匯通天下的匯兌網路,也是以鄉人為主體形成的山西商人群體。
7. 晉商文化的八個字精髓
晉商文化的八個字精髓是誠信、勤奮、堅韌、團結。晉商文化是指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母體下,在特殊時代和特殊的區域文化結合過程中,所產生的指導晉商經營管理、發展和自我完善的文化思想和商業思想。
晉商文化:
在中國明清以來的近代經濟發展史上,馳騁歐亞的晉商舉世矚目,山西特別是以太谷、祁縣、榆次、平遙等為代表的太原盆地商人前輩,舉商貿之大業,經營范圍包羅萬象,奪金融之先聲,錢庄票號匯通天下,稱雄五百餘年,創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燦爛的商業文化。晉商是中國較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商界稱雄達500年之久。晉商之家族不同於一般官紳家族,它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家族。
8. 晉商文化的內容拜託各位大神
晉商文化有許多值得表現的地方。晉商成功的根本在於儒商精神。當時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晉商,有著很進步的經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誠信」二字,這可能也是現在社會上比較缺失的一種價值觀念。 晉商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稱雄國內商界五個多世紀,「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是他們的自我寫照。他們的成功,令人注目。他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知道,每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都有一種特殊的精神作為其靈魂,這種內在的靈魂是實踐活動中最活躍的能動力量,而從事這一活動的人就是這一特殊精神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於他們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自覺和不自覺地發揚了一種特殊精神,它包括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群體精神,我們可以把它歸之為「晉商精神」。這種精神也貫穿到晉商的經營意識、組織管理和心智素養之中,可謂晉商之魂。 一、進取精神 二、敬業精神 敬業:是事業成功的源泉,而勤奮、刻苦、謹慎的作風,又是敬業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勤奮:這是大多數山西商人具有的良好品德。 三、群體精神 明清晉商衰落自身、內在的原因,主要有四: 首先,明清晉商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附庸。 其次,「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傳統觀念,束縛了晉商的發展。晉商資本流向土地,在明代已屢見不鮮。入清後,晉商購置土地者很是普遍。 再次,墨守成規,思想保守。如前所述,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舊有的商業模式已被打破,加快改革,適應潮流,是求得自身發展的途徑。但是由於晉商中一些有勢力的財東和總經理思想頑固,墨守成規,以致四次失去票號改革機會,晉商終於失去昔日光輝。 復次,近代企業的投資見效周期過長。20世紀初,晉商中一些有識之士以高度熱情投資民族資本近代工業,但由於當時保礦運動的影響,其資本主要投入了投資額大、見效周期長、管理要求高、並受運輸條件制約的煤礦業,而不是投資少、周轉快、利潤高的棉紡、麵粉、卷煙等輕紡工業,致使資金大量積壓,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