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傳統文化以什麼為樂
問題不太清楚,可以解釋一下嗎?
㈡ 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樂器有什麼
我覺得最能代表中國的樂器是古箏,因為古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它的歷史比較悠久。
㈢ 什麼是「禮樂文化」
禮樂的產生
關於禮樂的產生,已知的文獻中有各種說法,如禮樂本於神說:《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說,神者品「品物之本,禮樂之祖……」;如禮本天地人的統一和秩序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上子產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還有禮根於人類自身繁衍延續的慾望說:「孝,禮之始也」[1]「夫禮,始於冠,本於昏」[2]。楚簡《性自命出》提出了「禮作於情,或興之也」[3]。這一提法在先秦及後儒中是罕見的,而在楚簡中卻屢見,如《語叢一》上有「禮,因人之情而為之」[4],《語叢二》上有「情生於性,禮生於情,嚴生於禮……」禮樂生於人情這一命題頗具人文精神,在那個思想自由的時代,無疑是一曲人性解放的歡歌。類似的說法在別處還可以見到,如《禮記·坊記》上有「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史記·禮書》上有「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議,……禮者,人道之極也。」
禮樂文化的基本特徵
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進入文明社會的獨特創造,到西周鼎盛時已有極其繁多的儀節格式,《禮記·禮器》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這些儀節格式的基本特徵就是恭敬。《左傳·僖公十一年》上說:「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孔子集語·勸學》引《尚書大傳略》說:「子曰:……不敬無禮,無禮不立」。《管子·五輔》上說:「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尊讓然後少長貴賤不相逾越。」可見,恭敬作為禮的基本特徵,是先秦儒家乃至以外的其它學派都公認的,楚簡也不例外。《五行》上有「安而敬之,禮也」,「行而敬之,禮也」,「恭而博交,禮也,」[5];《性自命出》中有「賓客之禮必有夫齋齋之容,祭祀之禮必有夫齋齋之敬,居喪之禮必有夫戀戀之哀」[6];《語叢一》上有「禮生於庄」[7]。以上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禮的恭敬、莊敬的特徵。
至於「樂」,其基本特徵是「和」。「和」本來是指音素上的和諧關系。《老子·第二章》:「音聲相和」。《荀子·樂論》《禮記·樂記》:「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老也。」「樂者,審一以定和也。」「樂者敦和」「樂者,天地之和。」這表明,和就是樂的基本特徵。這說明,音樂上的「和」逐漸演變出與「禮」相配合,起輔助作用的、用以和諧各種禮義關系的一個概念。如《尚書·虞典》有「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指人與神靈的溝通、和諧。《國語·周語下》有「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於是乎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和成,上下不罷。」——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禮記·樂記》上有「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即觀樂之精義——作者注)其深矣。』」——這是人際關系的和諧。楚簡中也有類似的話,如《五行》有「和則樂」,「和則同,同則善」[8]。《尊德義》有「治樂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9]由這里可以看出,和諧乃同,同則一致。因音樂可以和諧感情,使人際關系融洽,使人在行為上向善。甚至對於人感情中的哀悲之情,也可以通過音樂得以渲泄,使不良情緒趨於平和,不會使人心惑智亂,作出有違禮義的事來。
禮樂的教化功能
禮樂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是教化,這也是聖人制禮作樂的本意。《尚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胃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雲:「君令而不違,臣恭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禮樂之教就是和諧人的情性,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婆媳(姑婦)均能和睦相處。孔子也十分重視禮樂之教。作為首創私人教育的教育家,他把禮樂之教貫穿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他「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10]用《詩》、《書》、《禮》、《樂》、《易》、《春秋》作為教材,要求學生「博學於文,約之以禮」[11],認為對人的教育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12]。荀子在《樂論》中更明確地說:「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報口腹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總之,先秦儒家是非常重視禮樂的教化、教育功能的,這在楚簡儒家文獻中也有反映,如《尊德義》上說:「是以為政者教導之取先。教以禮,則民果以勁。教以樂,則民弗德爭將。」[13]《性自命出》在論證了禮樂生於情的基礎上,強調了用《詩》、《書》、禮樂進行教化,「聖人比其類而論會之,觀其先後而逆順之,體其義而節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後復以教。教所以生德於中者也。」[14]這就是說,通過論會、逆順、節度、出入等手段,養性理情,使德生於心中。「君子美其情,[貴其義],善其節,好其容,樂其道,悅其教,是以敬安焉」[15],這里要求統治者以人情為美,以仁義為貴,修善節文,整齊儀容,樂順天道,悅於教化,便可形成恭敬安詳、禮樂融融的人間氣象。
值得注意的是《性自命出》特別注重探討樂教功能發揮及其規模性。「凡聲其出於情也信,然後其入撥人之心也厚。」[16]這是講音樂對人的感動作用。孟子在《盡心上》中也說過類似的話:「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此外,不同類型的音樂,對人有不同的作用,「聞笑聲,則鮮如也斯喜。聞歌謠,則舀如也斯奮。聞琴瑟之聲,則訁季 如也斯嘆。觀《賚》、《武》,則齋如也斯作。觀《韶》、《夏》,則勉如也斯斂。詠思而動心,胄如也,其居次久,其反善復始也慎,其出入也順,司其德也。鄭衛之樂,則非其聲而從之也。」 [17]這里作者顯然是推崇健康向上,能鼓舞人、激勵人、教育人的高雅純正的音樂、舞蹈的,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揮音樂隊教化功能。在本篇中,作者反復論說音樂與哀樂的聯系,對哀樂十分重視,「凡至樂必悲,哭亦悲,皆其至情也。」 [18]在《尊德義》中講得似乎更明白:「由禮知樂,由樂知哀」 [19]為什麼能「由樂知哀」呢?因為「至樂必悲」,故「由樂知哀」就如同「由樂知至樂」,「至樂」是表達了「至情」的,作為音樂極點的「至樂」和情感極點的「至情」的統一諧和,正是教化所追求的目標。作者對這種「至情」表達的過程還進行了描述,因「至樂」最能激發人崇高悲壯的情感,並通過「戚然以終」,通過「游哀」,通過憂、戚、嘆、辟、踴,最後使得內在情感得以渲泄,進入一種悲劇性的審美境界。這既不會抑制人,也不會失禮,可以使人情緒平衡,身心和諧,達到以樂養性,以樂怡情的目的,最終使禮樂之教落到實處。
注釋:
1、 《左傳·文公二年》
2、 《禮記·昏義》
3、 《郭店楚墓竹簡》第179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以下引文出於該書者,只寫頁碼,不再詳注)
4、 第194頁。
5、 第150頁。
6、 第181頁。
7、 第194頁。
8、 第150頁。
9、 第174頁。
10、 《史記·孔子世家》。
11、 《論語·雍也》。
12、 《論語·泰伯》。
13、 第174頁。
14、 第179頁。
15、 第179——180頁。
16、 第180頁。
17、 第180頁。
18、 第180頁。
19、《尊德義》,第173頁。
㈣ 什麼是文化娛樂
娛樂文化是人類的工作之餘從事的一種以放鬆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活動消費項目如登山、攀岩、蹦極、漂流、滑雪、潛水、越野、溯溪等以其挑戰性和刺激性得到許多人的青睞。
是人類文明形式的重要補充,它有利於陶冶情操,升華精神境界,開闊眼界,互動交流等作用。
(4)文化什麼樂擴展閱讀
常見娛樂文化:
1,舞獅
獅猊,又稱金猊、俗稱虎獅。其道具是用竹架、紙張紮成經過彩繪的虎獅頭(重約8—10市斤),兼具虎、獅及貔貅等動物特徵並加以誇張的藝術形象。
加上連接色彩斑斕的棉布獅被及獅尾,全長一丈余。舞獅由兩人各執獅頭和獅尾動作協調地起舞,並有大頭和尚(頭戴面具,身穿長袍皂服)、紫微仙童配合演出,有的獅班還增加美翠娘等角色。
2,舞燈
魚燈,又稱鯉魚燈。道具是用竹篾編成魚的骨架,裱上薄棉紙,彩繪成一條青黑色的鱷魚和九條紅色的鯉魚。魚長5尺,寬2尺許,魚腹處裝上一支竹棒,供支撐舞動時用。
魚燈隊一般20人,分成兩組互相替換。表演者每人舞動一支魚燈,以左右兩手上下左右交替舞動,使魚身回穿梭搖擺,在裝在魚腹中的魚燈照耀下,黑夜時分好似活魚游動。
㈤ 文化娛樂項目包括哪些
1、舞獅
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
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2、舞龍
又稱玩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吉祥。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後二月「龍抬頭」、端午節也舞龍。
舞龍時,龍跟著綉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人們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
3、燈舞
歷史悠久的中國民間舞。主要在元宵節表演,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燈舞源於燈節,是燈的製作工藝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燈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燈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種名稱,其表演以南方見長。
明、清兩代己盛行燈舞,清代文獻中記載比較多。燈舞主要在夜晚表演,彩燈照耀中燈、人相映情趣盎然,或通過彩燈形成不同的隊形、圖案,或擺成「吉祥」「天下太平」等字樣,或在變化與穿插中表現各種意境。
4、竹馬戲
從民間歌舞「跑竹馬」表演發展而來的地方劇種。它發源於閩南漳浦、華安等縣,流行於長泰、南靖、龍海、漳州、廈門、同安、金門等縣(市)以及台灣。
5、中國戲曲
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
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㈥ 西周"禮樂文化"中的"禮"和"樂"各指什麼
禮樂就是等級的代名詞
㈦ 崑曲以文化樂什麼意思
您是問崑曲和文化樂是什麼意思嗎?
1、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2、文化樂:以文化樂「是指」以文「化樂」,這其中的"文"在本文中劃分為兩種含義,其一是文字即是藝術歌曲的文字部分。通過分析歌詞的韻律美,意境美,從而理解藝術歌曲的風格。
㈧ 什麼是文化娛樂
娛樂文化是人類的工作之餘從事的一種以放鬆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活動消費項目如登山、攀岩、蹦極、漂流、滑雪、潛水、越野、溯溪等以其挑戰性和刺激性得到許多人的青睞。
是人類文明形式的重要補充。它有利於陶冶情操,升華精神境界,開闊眼界,互動交流等作用。
戲舞曲藝
1、錢鼓舞,也叫「拋錢鼓」。即以錢鼓為樂器和舞具,通過「彈鼓、拍鼓、搖鼓、拋鼓」等手法發出不同音響,用閩南方言演唱地方戲王月英和郭華追求婚姻的故事。
原由一對少男少女表演,男少年以手搖響裝有銅錢的六角形單麵皮鼓和女少年以雙手擊打著兩塊各六寸長的竹板,相互配合,且歌且舞。
2、竹馬戲,舊稱梨園戲。以閩南方言唱曲,明萬曆年間從閩南傳入海陸豐各地。演具系竹扎布罩,彩繪成馬狀。另制馬頭、馬尾兩部系於演員腰部作坐騎邊走邊舞。原為12個兒童騎著l2頭竹馬,扮演《昭君和番》故事。
後刪除毛延壽和兩個太監的角色,存9個兒童分別演王昭君、國舅、番王、旗軍等,開始時繞場一圈謂「踏四角」,每人唱一支曲子,邊唱邊作策馬徐行、賓士、跳躍等舞蹈動作。全場有跑竹馬、搬仙、送子、演戲文和錢鼓舞五個部分。
3、英歌舞,是一種具有南派武功特點的大型群眾遊行舞蹈。場面宏大,氣魄雄壯;主要分布在甲子、南塘、博美、湖東等地。表演的內容取材於《水滸傳》梁山泊107名好漢潛入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
㈨ 文化娛樂項目包括哪些
文化娛樂業包括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文化藝術業和娛樂業。其中新聞出版業包括新聞業和涵蓋圖書出版、報紙出版、期刊出版、音像製品出版、電子出版物出版、其他出版的出版業;文化藝術也包括文藝創作與表演、藝術表演場館、圖書館與檔案館文物、文化保護博物館、紀念館、群眾文化活動、文化藝術經紀代理及其他文化藝術;娛樂業包括室內娛樂活動、游樂園、休閑健身娛樂活動及其他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