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能說幾點就幾點吧
前言: 一位專家說自己曾在課堂上被學生搶白:「與其花時間讀沒用的唐詩宋詞,不如背英語上計算機,『更適應社會的需要』」他感嘆:「博大雋永的古典文化的確難被功利地實用,但正如老子所言『無用即大用』其對青年一代文化的積累、性情的熏陶、人格的培養,乃至整個民族精神都異常重要。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之所以對世界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其根源也在於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超凡的感染力。作為新時代的發展中的大國,隨著日益增強的國家影響力和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文化,讓世界清晰地認識一個真實的、發展的中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對於中國來說開發利用傳統文化發展自身以及對傳統的文化加以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提到傳統文化,大多數人很自然想到中國的古典文學或是傳統道德觀念之類的,涉及傳統的基本方面。那麼首先應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歷史對於我們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現狀在這樣一個發展的時代傳統文化的保護顯得非常困難,中國的發展必須融入國際社會,融入國際社會便會受到國際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以至於本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和冷落。大部分年輕人對於中國的古典文化了解不多,有的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組成方面不甚了解。從對社區青少年寒假期間活動的調查,以及網路問卷題為「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很多青少年寒假期間的主要活動內容,是以完成課外練習以及學校布置的寒假作業為主的。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上課外補習甚至都比閱讀古籍和了解傳統文化來的契合實際。目前的大部分年輕人對於中國古典文化中如京劇等經典文化的認識主要持不感興趣的態度。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是以了解較少居多。同時,大部分人表示平時也並沒有閱讀古籍的習慣,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甚至偶爾的翻閱也成了奢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絕大部分的受調查者認為很有必要學習傳統文化。 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措施: 只有在堅持傳統文化與現行的社會制度和人文氛圍相適應的前提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才可能實現。要想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開發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開發、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堅持採用市場經濟模式。同時在開發時要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符合我國通行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標准。要在全社會形成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 1.要在全社會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從青年人甚至更小年齡群體做起。 將傳統文化深入校園,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以及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對文化的推廣和傳承。在2008年初,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通知》,決定將京劇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中,並在已修訂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中增加了有關京劇教學的內容,確定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智斗》、《兒行千里母擔憂》等15首京劇經典唱段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內容。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新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將15首京劇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個年級。我認為這一舉措就在為傳統文化的保護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使得文化的傳遞成為現實而非空話。年輕一代是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從年輕人開始推廣文化培養傳統文化保護的意識,是傳統文化開發利用的重要的並且是極其有效的方式。年輕人接受事物的能力較強學習伴隨較大的好奇心,在學校中培養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 2.採取有效措施,對民間藝人加以保護,以實現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民間藝人一直是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建立文化傳承認定和培訓機制。通過藝人命名,幫助扶持、保護等形式,做好對傳承人的激勵機制。解除傳統單一保守的傳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培訓班,加強培養民間藝術後備隊伍,使民族文化傳承現實可行,以達到對傳統文化中「絕學」、「絕技」等的有效保護。 3.建立有效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們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識產權涵蓋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別人搶注的時候我們才去著急。有專家呼籲,如果中國不加入到國際文化產業競爭領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產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中國的飲食文化很豐富,如果我們不及時注冊「中國料理」。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日本的中國料理,我國著名工藝品中的景泰藍,就是一個文化產業保護上的教訓,有數據顯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藍出口佔了國際市場的80%以上。因此,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緊急而重要。申報各項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對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重要方面。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 一、 中國共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共要領導並長期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黨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要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黨要堅持並完善科學執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動黨在推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上的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黨要積極制定並頒行有利於推動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意見和決定。二、 政府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和民間團體。要制定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扎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要加強立法,提到立法的質量,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徹底掃除制約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等瓶頸。要堅決打擊假借傳統文化之名宣傳封建、資本主義落後意識的人和組織,及時向人民群眾闡明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和意義。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人民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三、 全社會要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榮的觀念,堅持了解傳統文化,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要積極宣傳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要自覺學習並推廣、傳播傳統文化,堅持用傳統文化約束自己的行為,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場經濟中,積極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上消費,提升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延長傳統文化的產業鏈條,對傳統文化要深加工、細加工,擴大其市場份額。要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 結束語: 對於如今的中國,處於發展的高速期,需要應對國際社會的各種挑戰。中國也用自己的方式不斷融入世界,為世界和人類的發展做著自己的貢獻。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世界不斷產生著影響,而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實施而受到外來文化的入侵和外國思想的沖擊。可以說現在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比任何時候都更值得重視。作為中國人應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有清晰地認識、了解,不斷提高對文化的保護意識。一個國家之所以強大,在於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課題顯得緊迫而不容忽視. 首先,從政府層面來說,應將「政績訴求」上升為政治訴求,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的高度來看待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認識到非物質遺產保護與我國的國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認同息息相關。各級地方政府都應該在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兩個文件的基本框架內,架構自己的具體的非物質遺產保護思路。而不是從本地區、本單位乃至個人的短期行為和政績需求出發,來考慮非物質遺產保護保護問題。為此,各級立法機關必須加強和加快非物質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明確職責和分工,確定具體的保護體制和法規,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政績考核中。 更為很重要的是,各級政府應該認識到文化問題的特殊性。目前有不少省份提出打造「文化大省」的口號。動機也許不錯,但方法卻大可商榷。因為文化從來就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一個自然生長的活態過程。文化是一棵樹,不是一架機器,需要的是細心的照料和精心的呵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遠無法恢復或再生。應當認識到,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很豐富,但也很脆弱,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大多處在瀕危狀態中,政府目前要做的工作是藉助這次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對非物質遺產保護的修復上來,精心呵護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鼓勵民間自發地培育和發展出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生態環境。對於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多重申報主體,政府應耐心聽取專家論證,理清不同申報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協調好相互之間的關系。 其次,從學者這個層面來說,應將理性的學術化的訴求轉化為具體的感性的調查研究,切實做好對民間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的普查工作。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者一方面要拋棄一切學理上的先入之見,放下架子,深入民間,尊重民間的習俗和做法,尊重民間的首創精神,不能採取拔苗助長或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方法強行將民間的思路和做法納入自己的學術框架。另一方面,又要因勢利導,將民間的素樸的文化訴求逐漸上升到文化自覺的高度,讓民眾充分認識到本土的民間智慧和地方性知識,在全球化時代所具有的價值和文化意義。 總之,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都應清楚認識到,非物質遺產保護的真正主體和主人是民間,是大眾,政府和學者都是為大眾服務的。政府應做和能做的工作是給民間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和一定政策和財政上的扶持,而不是以是否有利可圖為標准,強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占為己有,作為自己政績工程的一部分。學者應做和能做的工作是深入民間進行客觀的調查,而不是帶著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成見或偏見,改造甚至扭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所用。從根本上來說,政府和學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從加強民族凝聚力和重構民族精神的大局出發,調動民間參與文化自我建設、自我修復的積極性,建立起一個豐富多樣的、和諧發展的、良性互動的文化生態環境,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復興,為保護全人類的文化多樣性做出應有的貢獻。
2. 你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該怎麼保護
最好的傳統文化保護方式其實就是與時代相結合在一起。現在的中國,傳統文化更多存在的問題是不能與時代進行很好的融合。他所能達到的這種傳承效果是非常差的,像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與現在比較火的IP相結合之後,它的這種熱度就會上升,這個時候自然就會有人願意了解他背後的故事。比如說王者榮耀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火熱的IP,在王者榮耀中就有非常多關於這種傳統文化的描述,甚至很多英雄都是直接根據歷史人物來進行命名的。現在提起這些傳統人物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會想到的是王者榮耀中的英雄形象,這其實就是娛樂改變生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王者榮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確實做了一定的貢獻。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讓它與時代相結合成為時代的一部分,這讓人們在想起一個固定東西的時候,就會想到傳統文化。
3. 我們青少年應怎樣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學生而言,非遺不僅僅只作為一種技藝培訓,更是穿透時光的層層霧靄來到大家面前的歷史與文化。時代之河川流不息,傳統文化順流而下。在今天的校園,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非遺課堂,是親和而獨具魅力的。凝望歷史才能展望未來,學生回到歷史的深處,回到文化的中心,暢游歷史之浩渺,感悟文脈之深邃。
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開展的必爭之地。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納入非遺課程,以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教材的形式「滲透」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藝術品位,提高審美意識。在非遺文化的熏陶和引導下,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尊嚴感和榮譽感,培育中華兒女的家國意識和愛國情懷。
(3)年輕人如何保護古老文化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於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的遺產需要我們廣大公民去認同,去支持,我們應該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們清楚非物質文化繼承的不容易,而我們去支持的方式最多的是購買,恰恰是只有我們買的人多了,這樣的遺產才更容易繼承下來,所以最好從學生就開始教育,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普及。
4.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一、首先就是要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1、一是要審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二是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3、三是要堅守住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
4、四是要建立傳承的保障機制。
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
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三、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
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只有調整適應當前時代的變化,推進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才能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與當代文明相互映襯,相互協調,成為新時代的新動力。
當代中國文化之間存在割裂現象,傳承與弘揚方式較為單一
1、全球經濟、文化交融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特別是在一些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鄙棄民族文化的現象。
2、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存在偏差。廣大群眾的文化敬畏感逐漸喪失,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集體退步,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感日益減弱。
3、三是傳統文化沒有與當代文化有機結合。對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解讀不夠,使得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出現割裂現象。
4、傳承手段較為單一。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社會參與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實施的傳統文化「包辦傳承」。
5.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這些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
首先要做到傳承和接受。在日常生活中對傳統藝術文化進行宣揚,保持尊重的心態,認真理性的對待,要是有機會的話,大力的向身邊人傳承和發揚,望樓主採納。
6. 怎樣才能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
先分清楚什麼叫傳統文化?第一國家出錢保護的:文物文化;第二民間自然保留的:傳統文化;其他的強制推廣的。事物是順其自然發展的,優勝劣汰,如果淘汰了的再翻出來,叫復辟;如果優秀的被強制打壓,那叫心存不軌。現在到處建大佛,興漢服,孔子學院…形式大於實際,真正的中醫瑰寶,得不到發揚光大。又幾十個億建大佛,孔子學院,不如建從小至研究院全面中醫學院,造福百姓,宏揚中醫。
7.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時代,我們該怎樣保護被淡忘的風俗文化
記得高中時學過的一篇課文《胡同的文化》,文中描繪了胡同的形成、發展和現時胡同里的人文風貌。
總體而言,現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以緩和的姿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將會造成文化上的空洞。
而作為現當代的大學生,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有能力,也有義務將現在僅存的傳統文化傳承下來,更新和發展它。
8. 如何保護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知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傳承:
1、有道一定的文化積累。
2、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3、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4、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
9. 年輕人應怎樣增強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意識
抵制國外
10. 青少年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對於他人:首先自覺對身邊的親人朋友宣傳正確的文物保護理念與文物保護知識。接著主動對所見到的有損文物古跡的行為進行力所能及的勸阻或者舉報。不誤導他人進行文物買賣和破壞活動。
對個人要加強保護理念,不在文物古跡上亂塗亂畫,不隨便攀爬文物古跡,不盲目尋寶盜寶。自覺遵守文物保護單位的規章制度。
(10)年輕人如何保護古老文化擴展閱讀:
保護文化遺產注意事項: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保護文化遺產是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保護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保護文化遺產是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