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新密文化遺址在哪個區

新密文化遺址在哪個區

發布時間:2022-06-07 13:58:39

㈠ 新密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新密好玩的地方有伏羲山、神仙洞、打虎亭漢墓、黃帝宮、密縣縣衙,必去景點有伏羲山和神仙洞。

1、伏羲山

伏羲山,原名浮戲山,中華文明發源地,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古城新密市境內,最高海拔1108.5餘米。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曾在此正姓氏、演八卦、置嫁娶、開創中華文明起源。

2、神仙洞

神仙洞位於新密市尖山鄉東北部,距省會鄭州45公里,古稱崆山洞,又稱「仙宇靈源」。傳說是神仙廣成子的居所;軒轅黃帝曾到此向其問道。



5、密縣縣衙

密縣(現新密市)縣衙,位於河南省會鄭州西南43公里處老城區。縣衙四周岡阜逶迤、山亘如堂,古稱中州之奧區,是歷代帝王入主中原、兵家必爭之地。它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經滄桑1400年,一直是方圓百里密縣境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

㈡ 新密市歷史及簡介

第一,關於新密的歷史文化
新密原來叫密縣,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這個稱呼,據說縣名來自《詩經-而雅》中的一句:「山如堂者密」一句。現在新密境內有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是打虎亭漢墓,是東漢時期,一個太守叫張伯雅的,好象還挺有名,埋葬在這里。我去看過,不愧為是全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有兩個墓室,全是三室一廳的,牆上全是精美的壁畫和雕刻品,不過早在唐宋年間,就被盜掘一空了,只留下了這些最珍貴的壁畫。還有一個,便是古城寨遺址,這個離我老家不遠,據說是黃帝的故都--軒轅丘。其實還有一些很著名的,比如新寨遺址,是夏朝早期的遺址,規模很大,在考古學上,專門就有個新寨期,指的就是這里。這兩個遺址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首批重點考古對象,全國共四個,鄭州有三個,新密占兩個,還有一個,但是登封的陽城遺址。還有一些,如距離古城寨不遠,有個大墓,但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鄭庄公的墓,不過早在漢朝,就被盜了,現在還沒有發掘。還有一些,我就不說了,象什麼黃帝宮,天爺洞,超化寺之類的,我個人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大家有興趣的話,就搜索一下,網上都有介紹的。
第二,關於新密的歷史名人:
新密的歷史名人,要說也不算多,黃帝就不說了,到現在還有不少爭議,不過黃帝故都在新密,好象已經是考古界的主流意見了。後來的便是西漢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候霸,擔任的最大官是大司徒(好象是這個名字),也就相當於宰相一職,他是土生土長的密縣人,不過沒有多少非常有名的業績。再後來就是白居易,有網友會說他不是新鄭人嗎,這話沒錯,他出生在新鄭與新密的交界地帶,那個時候,好象那一帶就歸新鄭縣管轄。他年輕時主要在新密的香山一帶活動,要不他的號怎麼會叫香山居士?據說當地人就是他的後代,有不少姓白的,他還教給當地人一些技能,如怎樣用煤,怎樣制陶等等,他在當時怎麼說都是個知識分子嗎!再往後,在清朝,出了個著名詩人,叫錢九韶,現代,又出了一些名人,如著名地質學家谷德振,著名數學家候振廷,還有幾個高官,如前西安市市委書記,前雲南省公安廳廳長等,我都不記得名字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在嘉興南湖上開的那次,在接下來的第二次,便有一個密縣人參加了,可惜,我也忘了他叫什麼名字了。
第三,關於新密的自然風光:
新密地處嵩山余脈,屬於淺山區與丘陵地形,海拔最高的山峰為尖山境內的東麥熟崮堆(名字夠土的),為1108多米,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114米,在新鄭交界的地方,我的老家就在那裡。境內第一大河便是雙洎河,又名洧水河,還有一條名河叫溱河,溱洧之交,但是中華文明早期的主要發源地,現在曲梁鄉境內。在尖山鄉,有許多好玩的自然風光,象長江以北第一大溶洞神仙洞,中州桃花源助泉寺(這個是牛店鎮的),香峪寺森林公園,五指嶺,還有新發現的紅石林等等,可惜我到目前為止還沒去過,所以就不費話了。在其它鄉鎮,也有一些好玩的地方,不過現在新密市政府很不重視旅遊業的發展,這點,與新鄭市政府就差得遠了。
第四,關於新密的自然資源:
新密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最出名的有煤炭,鋁礬土,硅石,石灰石,玉石,油石等,其中煤炭儲量達50億噸,是國家級重點產煤縣,豐富的鋁土和石灰石資源,成就了新密的另兩大經濟支柱--耐火材料和建材。讓有不少人說新密的煤快挖完了,經濟就要完蛋了,這完全是杞人憂天,他根本就不了解新密的具體情況。到去年,新密煤炭的年產量達到了800萬噸,就是按年產1000萬噸算,全部挖完,也得500年!到現在為止,至少還有二十多億噸深層煤,還根本沒被人動過!至於其它的,比如石灰石,那個省七里崗水泥廠生產了幾十年,連一個小山包還沒挖完呢,而這樣的石頭山,新密可止上百座!新密的資源型工業,還將持續很長時間的活力

㈢ 新密是哪個省

新密市是河南省轄縣級市。

新密市,河南省轄縣級市,鄭州市代管,位於中原腹地、嵩山東麓伏羲山腳下、溱洧河畔,是華夏文明之源、山川密境之城。截至2017年,新密市轄17個街道、鎮。轄區總面積1001平方公里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新密常住人口為826031人。

新密,公元前206年始置密縣,1994年撤縣建市,距鄭州中心城區30公里。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羲皇文化之鄉」「岐黃文化發祥聖地」,也是《詩經》中《鄭風》《檜風》的產生地。

有打虎亭漢墓、密縣縣衙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古城寨遺址、李家溝遺址分別於2000年、2009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超化吹歌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密交通區位優越,地處鄭州大都市區、鄭州國家中心城市中心地帶和鄭州航空港區經濟圈,鄭少、鄭堯、商登高速和鄭登快速通道、大學路南延等骨幹路網暢通便捷,國省干線「八縱八橫」、縣級公路「四縱七橫」的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

地名由來:

鄭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滅商之後是密國和鄶國所在地。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密山以「密」為名,是因為這里山的形狀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稱為「密」。

後來鄭國滅掉了鄶國,並將原來的密國故城更名為新密邑。韓國滅鄭後,擁有此地。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滅亡,一直沿用「新密」這個地名。



㈣ 新密市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我們知道新密市屬於我國鄭州市,從行政劃分上來看,新密市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下轄縣級市,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新密市位於中原腹地、嵩山東麓伏羲山腳下。新密文化底蘊深厚是華夏文明之源、山川密境之城。此前更有「中國羲皇文化之鄉」「岐黃文化發祥聖地」的美譽。

1、打虎亭漢墓

打虎亭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東西兩墓並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這是兩座東西並列的大型東漢墓。西為畫像石墓,東為壁畫墓。兩座墓都有長而寬的斜坡墓道。

2、伏羲山大峽谷

伏羲山大峽谷,在大峽谷之上,以伏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走廊」,歷經滄桑,仍枝繁葉茂,鬱郁蔥蔥,獨木成林,堪稱「一絕」。其它景點包括:卧龍台、望鄉台、卦台、女媧補天處、神龜探海、五彩石、蛟龍潭、清心島、烏龜拜壽、眾仙駕雲、回心石、龍鳳島、馬蹄溝、沐雲梯等。

新密市屬於哪個市 新密市位於哪個位置

3、黃帝宮

黃帝宮,又名雲岩宮,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35公里處,新密東南劉寨鄉境內。曾是軒轅黃帝建宮築殿、練兵講武、研創八陣圖的地方。相傳黃帝初戰蚩尤失利後,退居此地,潛心養志。這里山水秀麗,風光旖旎。

有空來我們這里旅遊

㈤ 新密的文化遺址

河南省新密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溱洧二水左右襟帶、大隗具茨環列為屏,溱洧兩岸古文化遺址密布,莪溝北崗裴崗文化遺址距今約八千多年歷史。在全市范圍內發現有裴李崗文化遺址12處、仰韶文化遺址11處、龍山文化遺址11處,其他還有二里頭和二里崗等文化遺址多處。特別是溱洧二水交匯處的中心區域內,有黃帝古都軒轅丘;有黃帝先祖少典氏的方國有熊之墟;有黃帝後裔祝融、鄶人和鄭武公在此建都的祝融之墟、鄶國故城和古鄭城;還有夏啟建都的新寨遺址;西周密人建國的密國都城;炎帝時補人建都的補國城,這些大小帶有都邑性質的古城址共有11處,形成一個引人注目的古都群。
古城寨遺址
新密古城寨遺址就是黃帝古都軒轅丘。位於新密市曲梁鎮大樊庄村溱水東岸,城址面積17萬平方米,城牆內外有護城河,城內中心位置發現有大型宮殿基址和廊廡式建築,2000年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古城寨遺址與新寨遺址一起,被國家啟動的大型文化建設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選定為四個重點研究項目。
新寨遺址
位於鄭州新密市城東23公里處劉寨鎮新寨村。遺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北部為龍山文化晚期遺存,中部和南部為二里頭文化遺存。1979年3~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試掘。該遺址包含有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遺存,龍山文化窖穴有圓形、橢圓形和袋形三種,直徑為2~3米,深為0.9~1.8米。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有深腹罐、鼎、甑、盆、碗等;石器較少,僅有刀、錛和石鏃等。
補國城
補國,上古封國。其地原為補部落人居住,夏朝建立,遂以原地相封,故名補國。其舊址在今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鎮打虎亭村北補子廟西南。范圍相當於今河南新密市西南部和登封市東部。
鄶國遺址
位於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東35公里處曲梁鄉樊庄東古城角寨村。西周鄶國都城遺址。鄶國於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鄶國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鄶城的舊址上切削加高。現有城牆高約5~7米,下層2~4米為西周鄶故城舊址。城呈長方形,東牆長330米,西牆瀕臨溱水,長336米,南牆長435米,北牆長442米。
有熊之墟
根據戰國以來的文獻記載,特別是晉以來的相關史志,都記有新鄭為有熊之墟,而又與新鄭境內的有關傳說和考古資料相印證,新鄭為有熊之墟是可信的。
祝融之墟
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其范圍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

㈥ 新密屬於鄭州嗎

新密屬於縣級市,屬於鄭州管轄區域。

㈦ 鄭州市區有幾個區

鄭州市有二七區、中原區、回族管城區、惠濟區(邙山區)、金水區、上街區六個市轄區。

除此之外還有5個市:鞏義市、新密市、新鄭市、登封市、滎陽市 。

1縣:中牟縣 。

2個國家極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市區東南部李南崗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 。

1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

(7)新密文化遺址在哪個區擴展閱讀: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 。

地處華北平原南部、黃河下游,居河南中部偏北,東接開封市,西依洛陽市,南與許昌市、平頂山市接壤,北隔黃河與新鄉市、焦作市相望,介於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

鄭州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全市總人口988.1萬人[6]。2017年鄭州地區生產總值為9130億元。

鄭州市地處中原腹地,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位於中國地貌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接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

鄭州是中國公路、鐵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綜合交通樞紐,是中國商品集散中心地之一,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

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首家期貨交易所,鄭州航空港區是中國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核心組成部分。

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 。

全市有世界文化遺產2項1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43項,擁有黃帝故里、商城遺址、天地之中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

2017年1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復函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2017年,鄭州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㈧ 新密市歷史簡介

新密市位於河南省中部的嵩山東麓,隸屬省會鄭州,距省會鄭州市40公里,中原名剎少林寺55公里,鄭州新鄭國際機場45公里。轄4個街道、11個鎮、2個鄉,1個風景區管委會:青屏街街道、新華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關鎮、牛店鎮、平陌鎮、超化鎮、苟堂鎮、大隗鎮、劉寨鎮、白寨鎮、岳村鎮、來集鎮、米村鎮、袁庄鄉、曲梁鄉;礦區街道、尖山風景區。總面積為1001平方公里,人口80餘萬人。
地名由來
【新密 以山為名】
鄭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滅商之後是密國和鄶國所在地。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密山以「密」為名,是因為這里山的形狀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稱為「密」。
後來鄭國滅掉了鄶國,並將原來的密國故城更名為新密邑。韓國滅鄭後,擁有此地。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滅亡,一直沿用「新密」這個地名。
西漢在縣城東南置密縣。此後東漢、曹魏等歷代王朝均設密縣建制。
【新密歷史沿革】

新密市的歷史沿革

新密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溱洧二水世世代代孕育著新密市的人民。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時的黃帝、祝融、鄶國,西周時的密國及春秋早期鄭國均在此立國建都。以後歷朝歷代雖隸屬屢有變更,縣治兩次搬遷,然而「密」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皇之世初為伏羲女媧之故里,後為炎帝所伐之補遂。
河南大學教授、全國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張振犁先生對「浮戲山」和新密歷史文化的調查考證後認為:「大部分位於新密的浮戲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戲」本是「伏羲山」,華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說:「新密市遠古伏羲時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區。新密市不僅有補國城的遺存,而且伏羲還曾將女媧封國於汝水之陽。」河南省農牧局幹部陳志忠通過對蠶絲文化和尖山鄉「浮戲山」的數年研究認為:《山海經》中的浮戲山,主體在今河南密縣。分支於登封、鞏縣、滎陽等縣。密縣的「密」字,原始為「宓」,後為「密」。「伏羲與河洛文明有顯著的關系。他的子孫後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發源的汜水流域,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帶、汜水之間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補國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跡鼠總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縣應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南宋羅泌撰的地理書籍《路史》中也記曰:「(補)為三皇之世封國,炎帝伐補遂。」清嘉慶版《密縣志》亦記:「補城在今補子廟西南。」《五帝本紀噌6世家》中史伯答(鄭)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鄶),鄢、蔽、補、丹、依、嘿、歷、莘,君之土也。」說明於春秋之時「補國」仍舊存在。
綜上所述,諸書和專家、學者均言:大部分位於新密的浮戲山是伏羲時代的故里。後世所建立「羲國」和「補國」現在在密仍有遺存。故新密之地是三皇之世初伏羲的故里,到炎帝曾被討伐,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位於縣西的伏羲山和補國,都是羲皇及其後裔重要活動之地。
五帝之初為黃帝之都軒轅丘
《史記,五帝本紀》中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稱為五帝時期,黃帝為五帝之首。又據《路史,疏仡紀》:「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別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姓分也。」我省文物考古專家省文物考古學會名譽會長、研究員許順湛先生在《黃帝居軒轅丘考》一文中寫道:「軒轅丘在新鄭老縣城西北。最重要的是梅山、泰山環拱,溱水、洧水緊依軒轅丘成襟帶。梅山、泰山在北,其地望在新鄭西北的小喬鄉(今改龍湖鎮),溱、洧二水主要在新密的曲梁、大隗,並夾轄劉寨鄉。二山、二水南北遙相對應,把軒轅丘的位置縮小到更明確、更狹小的范圍之內。」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桂岑先生經過分析研究了大量文獻和中國這一時期文物考古的發掘資料,在發表的《五帝時代的都城考》中認為:「黃帝為有熊國君,故有熊應為國名,軒轅丘是都城,位於新鄭的西北,新發現的新密市古城寨龍山文化古城址可能是軒轅丘。」「從疊壓關系看,城牆晚於仰韶文化晚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早期。……古城寨是一座建於龍山文化中期的古城無疑。古城寨是一處河南省境內發現的面積最大,保留最好,意義最為重大的龍山文化城,應是黃帝的軒轅丘。」
2003年11月初中國古都學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在我市召開了「黃帝古都軒轅丘論證會」。會上眾多專家認為從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證實黃帝古都軒轅丘就在新密溱洧流域,古城寨城址就是黃帝所居軒轅丘。
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還從三個方面論證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其所居之軒轅丘就在新密境內曲梁鄉大樊庄村古城寨城址。他說:「其一,新密市境內考古發掘取得突破性進展。考古發掘證實古城寨城址是一座帶有早期都邑性質的古城址。其規模之大,城牆保存之完好在我國同期之古城遺址中是獨一無二的,其在探索我國早期文明發展史與中國都城史上具有獨特的重大意義;其二,新密市境內有著濃郁的黃帝文化氛圍。新密市境內黃帝文
化遺跡、遺址多達46處之多,不能目之為無根虛妄之言,也是黃帝所都軒轅丘就在新密的一個有力佐證;其三,新密市地理環境所具之特點也使其具有較鄰近地區更宜於古代先民建邦立都白勺優越條件。正是立足於以上三方面史實依據與研究成果,我才認為,新密市古城寨遺址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新密市是開展中華民族文明起源與中國古都學研究最重要的地方,是中華民族邁步進入文明時代的起始點。也因此與許多學者一樣,認為黃帝所都
軒轅丘就是新密之古城寨遺址。」
由上大量事實可知,我新密市在五帝之初黃帝時為其都城軒轅丘所在地。
帝嚳時期為祝融氏之墟
據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馬世之先生多年研究的成果,在《新密古城寨城址與「祝融之墟」問題探索》一文中談道:「《史記,楚世家》雲:『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祝融之族起源甚早,但其興盛時期大體上在帝嚳高辛氏居於華夏集團盟主地位之時。……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其范圍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新密市東鄰新鄭,北連鄭州,正是古代祝融部落活動的重要地區。……其中,只有古城寨,城址應是祝融之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他又說:「因而古城寨內發現宮廟建築,俱有都邑的性質……應為祝融時的都城。」又據《通典》:「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o」從以上大量文獻和專家考證,祝融之墟亦居於黃帝時的都城軒轅丘之地。故我市在五帝的中期帝嚳之後為祝融之族的都城,祝融之墟的所在地。
五帝堯之後為鄶國之都城所在地
《史記,楚世家》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日昆吾,二日參胡,三日彭祖,四日會人,五日曹姓,六日季連,羋姓,楚其後也。」鄭玄《詩譜。鄭檜譜》雲:檜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檜國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居溱洧之間。祝融氏名黎,其後八姓,唯壇姓檜者處其地焉。《世本》曰:「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為之女如女貴,是生六子……其四日求言,是為檜人。……居兩水之間,食溱洧焉。徐廣日:鄶在密縣,壇姓矣。」《水經注》:增(溱)水出鄶城西北雞絡塢下,洧水東南經城南鄶地。居溱洧之間,二水合流,故以會名國。檜者,假借字耳。《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雲:鄶城在密縣東北五十里,接新鄭界,周初封國,《詩》有《鄶風入鄶、檜也可以寫作會,與其始祖會人有關;也與國於溱洧二水會流處有關。省社科院研究員馬世之先生說:「鄶與祝融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文獻記載,鄶城就建在祝融之墟。……我們認為古城寨城址既是『祝融之墟』之所在,也是其八姓六子中會人後裔壇姓所建立鄶城。」明《大明一統志》、《禹貢》:
「豫之域,周封黃帝後於此為鄶國。」又據春秋之《國語》、《史記·鄭世家》、《漢書》、《竹書紀年》等大量史料記載鄶國於春秋之時周平王二年被鄭國第二代國君鄭武公所滅。由上可知鄶國繼祝融之後,於堯、舜之後仍立國於祝融氏之都,改名鄶國都城,歷經夏、商,至西周初仍封黃帝後鄶國與此,直到春秋周平王二年被鄭武公所滅。鄶國在五帝後期到西周仍存在一千餘年。這期間新密大部分地區屬鄶國,並是鄶國都城所在之地。
西周初到春秋為鄶、密二國並存
又據《路史·疏仡紀》:「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別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姓分也。」《國語,周》「一年,王滅密。」注日:周初姬姓之國。在今河南密縣東南,為周恭王所滅。《盟會圖》雲:「(密)國圻內國,宣(恭)王滅之,此河南密。」由此可知,在西周初到春秋之時,在密縣仍存在一個周封黃帝後裔的一個小國——密國,存在三百餘年後被周恭王滅之。《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密縣,古密國也,亦鄶國之地。」所以在西周到春秋之時密縣分別屬鄶國和密國。
春秋時為鄭國都城並設新密邑
春秋《國語·鄭語》:「(鄭)桓公為周司徒,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對曰:『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貪冒。君若以周難之固,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焉。若克二邑,鄔、蔽、補、舟、依、嘿、歷、華,君之土也。若前潁後河,左洛右濟,芊隗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唯是可以少固。」《漢書,地理志》:「鄭桓公寄孥與賄於虢、鄶,鄶受之。後三年,幽王敗,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鄶之地,右洛左濟,食溱、洧焉。土狹而險,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故其俗淫。鄭詩曰:『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又曰:『溱與洧,方灌灌兮,士與女,方秉蘭兮,洵於且樂,伊其相謔。』此其風也。」以上是說:「鄭國開國者鄭桓公,在周幽王之亂前就預見到西周將要滅亡,他懼怕災禍連到自己,就想及早打算為自己找一條後路,他請史伯為自己謀劃。史伯建議將未來的鄭國的范圍選在洛水、濟水、黃河、潁水之間,特別指出中心地點在溱洧之間。這里南面有雄偉高大的大隗山,可以作為祭祀天神的聖山,溱洧兩條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可以供鄭國之生存。而連鄭國新都城的具體位置講的也很明白就在溱洧交匯處。這里「土狹而險,山居谷汲。」這里「男女亟聚會」,正如《詩經,鄭風》中所說:「出其東門,有女如雲」、「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韓非子》:「鄭桓公欲襲鄶,先問鄶之豪傑、良臣、辯背、果敢之士,盡與其名姓,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鬧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外而埋之,釁之以雞獺,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
又據《公羊傳》言:「鄭伯(鄭桓公)有通於鄶夫人者。」妙卜傳》亦言:「鄶由叔壇。此鄭伯指桓公,叔壇指鄶仲夫人。」
此是說,鄭國的第一代國君鄭桓公欲襲取溱洧之地的鄶國,就採用離間之計。他先了解清楚鄶國有治世之才的良臣,和有膽略的忠勇之將,能言善辯又有智慧的賢士。並公開宣布這些人已投靠了我鄭國,當我取得鄶國之後,要把最好的田地分封給他們。又把所封給這些人的官名寫在竹簡上,特地在城門外設一壇場,而後用雞和公豬血塗在祭器上,象盟誓一樣表示決不食言,然後埋人地下。這種假象迷惑了鄶君,使他信以為真,認為自己國的將相已投靠了鄭國,就把他們盡皆殺死。這樣桓公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鄶國。鄭桓公取得鄶國後未將其滅亡,而仍留其名,使鄶國成了鄭國的附屬國。就連鄭桓公和鄶仲老婆私通,鄶仲也無可奈何。這為後來鄭國第二代國君鄭武公徹底滅亡鄶國,在溱洧建立新的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乾隆《新鄭縣志》也寫的很明白,書中寫道:古鄭城《方輿紀要》:「古鄭城在縣西北,相傳鄭武公始都此。」鄭州張龍甲《古鄭城考》:「古鄭國,杜預《左傳注》:鄭州滎陽苑陵縣西南。《括地誌》謂:洧水在古鄭城南與曾(溱)水合,今溱人洧處正苑陵縣西南,地在今新鄭縣西北二十五里與密縣接界。明王錫爵《左傳釋地》謂:在新密界最為確切。且
以溱洧考之,如《左傳》、《國語》、《竹書紀年》、《史記,鄭世家》諸書皆言,鄭國在溱、洧二水之間,故《詩經?鄭風》於二水往往分言,若『溱與洧,褰裳涉溱,褰裳涉洧』之類是也,與今縣城(鄭韓故城)之祗面一水迥別,而今溱人洧處有鄭庄公寤生墓。」這里已說的十分明白,古鄭城就在今新鄭西北二十五里溱人洧處新密市的交流寨一帶。這里也正是鄭庄公墓冢所在地。又據《世本》:「文公陡鄭,宋忠注曰:即新鄭也。」和《春秋,左傳》史料所載,約到鄭文公二十九年,鄭國由新密溱洧交流處的交流寨一帶遷現「鄭韓故城」,也就是說鄭國於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到鄭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44年)鄭國的國都在新密約120年左右。
鄭國東遷之後,據《春秋》:「僖公六年(公元前654年)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圍新城。」《左傳》:「諸侯伐鄭,圍新密,以鄭不時城也。」杜預註:新城,鄭新密,今滎陽密縣。又《左傳》註:實新密。由上可知,鄭建都與溱洧後,鄭文公因交流寨一帶「土狹而險,」「山居谷汲,」不適合越來越發展的鄭國。就在此東部二十餘里的開闊地帶建一新都城(今鄭韓故城)。就不分季節加緊築城,因而招來以齊桓公為首的諸國的討伐。當時諸國討伐的目標定在新密邑,即今之大隗鎮。說明當時我們新密這塊地方已設新密邑。
戰國時屬韓國,又曾為楚所轄
《史記飛6世家》:「鄭君乙二十一年(韓哀侯二年,即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此後新密即屬韓國所轄。
《韓策》:「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鄭疆為楚王使於韓,矯以新城、陽人合世子。」《楚策》:「城渾說新城令,遂南交於楚,楚王果以新城為主郡。」註:新城,鄭新密,今滎陽密也。漢北海,河南皆有。此屬楚,蓋河南密也。就是在韓國公叔和公子幾瑟爭位時,楚國曾乘機占據了新密之地,新密隸屬楚國十段時間。
秦時屬潁川郡
秦統一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全國設立三十六郡。郡下轄縣,隨設密縣,屬潁川郡。《史記·韓世家》:「秦虜(韓)王安,盡人其地,為潁川郡。」
漢襲秦制仍置密縣,屬河南郡,治在大隗
《前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密。」顏師古曰:「故國,有大隗山,·淠水所出,南至臨潁人潁。」
東漢屬河南尹
《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註: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洛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改曰河南尹,密。」東漢光武帝十五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密縣仍屬河南尹所轄。
三國時屬魏國司州河南郡
《地理通釋》、《通典》雲:「魏居中原,有州十二,有郡國六十八。」《晉書·地理志》:「魏氏受憚,即都漢宮,司隸所部河南、河東、河內、宏農並冀州之平陽,合五郡,署司州。」在魏曹還稱帝後,全國設十二州,六十八郡。密屬司州河南郡。
晉屬司州滎陽郡
《晉書·地理志》:「晉居魏都,:乃以三輔還屬雍州,分河南,立滎陽,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廢東郡立頓邱,遂定名司州,以司隸校尉統之。」滎陽郡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密,故周畿內。晉代新密屬司州滎陽郡。
晉永嘉後,北方先後陷於漢、趙、燕、秦四個政權統治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趙劉曜攻入洛陽,大肆焚燒府第和寺廟。司空荀藩敗逃登封西撮轅山,扼宋陽城,把中央行政機構建在密地。後豫以東及徐州之半盡陷前趙。劉曜。
東晉明帝太寧年間(公元323—325年),後趙石生攻入河南,劉曜兵潰退長安,豫地盡歸石勒。
東晉穆帝永和年間(公元345—356)河南之地又陷前燕慕容僬的統治。
前秦苻堅尋虎牢之賂,遣王猛帥師攻入洛陽,於是河洛之地悉為苻堅所佔領。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晉督都謝玄收復河南之地。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河洛又陷於後秦姚興所據。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道濟又復司洛之地。
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國號末。與北方的北魏政權相對峙:成為南北朝對持的開端。
劉宋屬滎陽郡
《宋書州郡志》:武帝(劉裕)北平關、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判史,沿虎牢,領河南、滎陽、宏農實土三郡;,滎陽領京、密等九縣。
北魏孝文帝初屬滎陽郡,後分治武陵城曲梁城,屬廣武郡。
《魏書·地形志》:「滎陽郡密,二漢屬河南,晉屬。治密城,有承雲山、青煙台·、開賜山、大龜I山、子產墓、卓茂冢、祠。又廣武郡,領縣五。曲梁孝昌(北魏孝明帝)中分密置,有武陵城、曲梁城。」
北齊復置密縣,屬滎陽郡。治故密城(今大隗鎮)
《隋書·城理志》:「滎陽郡售:城。註:後魏置曲梁,後齊』(北齊)廢。」
《太平寰宇記》:「高齊(北齊)文宣(公元550年),移理於今縣東四十里故密縣城(今大隗鎮)為理。」
北周屬滎州,尋政滎州又為鄭州
《隋書,地理志汜巳水註:後周置滎州。
《太平寰宇記》:「後周建德六年(公元五,七七年)滅齊,是年統於周宇文氏。屬滎州。」
《通志》:「後周改鄭州。」
隋朝密隸屬仍和北周一樣,縣、省入焉。尋置管州,後仍為鄭州,復置密縣,治遷古法橋堡城
《太平寰宇記》:「屬鄭州。(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移今理,即古法橋堡城。」
唐置密州,並置零水(縣治在今新密劉寨鎮故縣)、洧源(縣治在今登封市大冶鎮北)二縣,尋廢省,復制密縣,屬鄭州:尋改屬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
《唐書,地理志》:「河南省河南郡,密、畿。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以縣置密州,並置零水、洧源二縣。四年(公元621年)州廢,省零水、洧源,以密隸鄭州。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隸屬。」
《說嵩》:「府郡並設,始於此,府以統郡o」
五代仍為密縣屬鄭州
《五代史,職方考》:「洛陽,梁—、唐、晉、漢、周常以為都,唐故為東都,梁為西都,後唐為洛京,晉為西京,漢周因之。」
《說嵩》:「五代禪奪,傳各短世,郡邑之考未詳焉。」。歐陽修日:「州縣凡唐故而廢於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見於今,及縣之割據今因之者,皆宜列以備職方之考;其餘常置而復廢,常改割而復舊者,不足書也。」
《說嵩》曰:「唐之舊州縣,皆不見於五代史,其為因唐之舊,無有廢置可知也。」又曰:「宋興,州縣因周之舊,故覽宋史可以知周,即周可以知四代也。」
《通志》:「屬河南府。」
上述《職方考》稱:洛陽在後梁、後唐、後漢、後周時經常作為都城。歐陽修認為並不見於五代史是因為都沿襲唐時屬轄,故《通志》認為密仍屬河南府。
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陽郡。後割隸鄭州,旋復屬河南府。
《宋史· 地理志》:「河南府、洛陽郡,因梁、晉之舊為西京。皿寧五年(公元1072年)分隸京西北路。密,畿。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割隸鄭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還隸府。」
金、元屬南京(汴梁)路鄭州。元改密雲縣,割屬鈞州。
《金史·地理志》:「南京初曰汴京,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更號南京。鄭州,(中),防禦。宋滎陽郡奉寧軍節度(使)。密有大隗山、溱水、洧水。元屬汴梁路鄭州,後割隸鈞州改為密雲縣。」 ,
《元史·地理志》:「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十二。汴梁路,(上)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領州五。鄭州,(下)。元初,領新鄭、密八州縣。後割新鄭、密屬鈞州。鈞州,(下)。偽齊置(金封宋濟南知府劉豫為偽齊皇帝,都大名)潁順軍。金改潁了頃州,又改鈞州。(元)至元二年(公元1274年),又割鄭州密縣來屬。密雲,(下)」
明復為密縣。屬開封府鈞州,又稱禹州。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史·地理志》:「開封府禹州,元曰鈞州。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四月避諱(皇帝朱翊鈞)改日禹州。領縣一,密。曾於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行中書省為承官布政使司。」
清朝因之,屬直隸禹州,改屬許州府,旋屬開封府。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禹州為直隸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許州為府,以密屬焉。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府廢,改屬開封府。
中華民國屬豫東道、開封道、河南省、第四、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版《密縣志》:「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府,將豫省劃為東、西、南、北四道。豫東道轄三十八縣,密與焉。」「三年(公元1914年)內務部頒發行政區劃一覽表,復將豫東道改稱開封道,屬縣悉仍其舊。」
《中國地名詞典》:「國民政府成立,道廢,直屬河南省。」
1946年《河南省行政區劃表》:「第四區轄:鄭縣、廣武、汜水、密縣、禹縣、長葛、新鄭。」
1946年《河南省行政區劃表》:「第一區轄:滎陽、汜水、密縣、禹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隸屬鄭州專區、開封專區、鄭州市、開封地區、鄭州市。
《河南省地名詞典編纂簡訊》:「1952年陳留專區和鄭州專區合並,命名為鄭州專區。」「1955年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駐開封市,更名為開封專員公署,稱其管轄的地區為開封專區。」
1985年版《鄭州年鑒》:「1958年12月經河南省人民委員會37次會議通過並報國務院批准,將原開封專區西部的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1961年12月10日,省委決定將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開封地區管轄。」
1984年版《河南年鑒》:「1983年9月1日,國務院批准河南部分地、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的報告,將開封地。區的鞏縣、新鄭、密縣、登封、中牟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
1974年因密縣老城地下儲煤豐富,新密礦務局准備開采,經報國務院批准,同意縣城搬遷,經多處調查,最後將新縣城地點定在老城北方四公里青屏山韓庄村一帶。7月10日,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
1979年9月,密縣新縣城經數年建設已初具規模,縣委、縣革委及縣直部分單位遷入新縣城辦公。
1982年8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密縣來集鄉和城關鎮的惠溝、五里店、楚溝、楊寨、高溝、甘砦六個大隊(村)劃出,成立新密區,屬鄭州市管轄o
1987年3月11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鄭州市新密區,原所屬的來集、七里崗鄉劃歸密縣。1994年4月5日經國家民政部報國務院批准,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省政府通知:委託鄭州市代管。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政批11994]51號文『關於河南省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的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以原密縣行政區域為新密市的行政區域。」
河南省人民政府4月20日「豫政文[1994]84號文『關於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的通知」』指出:「省政府決定,密縣改為新密市後,委託鄭州市代管」。

閱讀全文

與新密文化遺址在哪個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