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許氏源於哪裡泗陽許氏族譜現在何處
許由(左上圖及網站首頁LOGO頭像),字武仲,生於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詳。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隱居箕山,農耕而食。後堯帝又請他作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他死後葬於箕山之巔,堯帝封其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故後人稱箕山為許由山。四千一百多年前,許由活動於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故後世許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許姓的另一種說法是出自姜姓,以國為氏,西周姜姓諸侯國許國始祖為文叔,即許文叔。許由和文叔同為許姓的始祖,只是許由早於文叔1100餘年,所以當認定許由是許姓的開姓始祖,而文叔則是許姓的開國始祖。……
—————————————————————————————————————
一、姜姓之後許,原指上古鄦地,後指上古許國,再後則指西周許國和東周許國。指地、指國,並非指人指姓。因為此時許地居民、許國國民皆姓姜,同族同源於姜姓祖先炎帝神農氏;源於姜水,成於許地,封有許國。歷史上承認這一種說法的書籍很多,也很一致,其中有唐《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南宋《通志·氏族略》等。至於唐宋以前著作如《漢書》、《史記》、《左傳》、《呂氏春秋》以及其他諸子百家之說,多同此議:許民即姜姓許地之民,許為姜後之義甚明。
二、以地為姓許亡國之前,已經有人因地而為姓,但不普遍,是自發的,且知者無多。作為一種現象,此種因地為姓的做法很有其產生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也是後來姓氏合一發展進程的萌芽與先例。比如,許國亡國之前,晉有許偃、鄭有許瑕,楚之中便有楚國要員許伯。再以後,《左傳》中還有許圍其人出現於魯召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29年。這些許地人物此時已經姓許,決不是《左傳》作者左丘明先生以後事推演前人而冠以許姓。
三、以氏為姓最初以氏為姓的人,對於許氏家族來說,可以尋找到姜信許由。不過,許由當年叫姜信,許由以氏為姓的事是後人追加給他的。他當時因許地而封於許,為上古許國首位國君,堯雖賜其氏為許,但氏當時不用於姓。是後人將其氏稱用為姓,史書因此出現許由之名。以氏為姓的事發展到西漢時候,已成定局;司馬遷大書特書其以氏為姓之例,不勝枚舉。應該說,雖然如此,以氏為姓的事還是少數,並不普及。比如同是一國國君,同是賜氏為呂的伯夷,就沒有人將之以氏為姓,都稱伯夷,可算一例。因此說,認氏為姓的事,不在多數。
四、以國為姓 以國為姓的事,是許亡國之後,許族流離,四處遷徙,於是以國為姓,非常普遍,逐漸形成當今中國許姓的格局。
五、說文解字:許,聽也,從言午聲虛呂切。——《說文解字》 平凡而偉大的家族,曾經擁有足以改變歷史軌跡的力量。 ——《千秋家國何處尋》 許,炎帝裔族,以天乾重儀觀測太陽在中午日高天的日影晷跡命名的氏族。「言」是「午」的簡化。——《許》 許者,「言」、「午」二字所成也。言者,有言子者、言午者之分。言子者,言密;言虛者也。言午者,言朙;言實者也。故,為許氏子弟者,應以「言朙」、「言實」、「不偽」、「不諱」為立足之本。
六,尋根溯祖: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 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2、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七、遷徙分布: 許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戰國時期,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帶遷都。許國被楚滅後,除部分遷居今湖北荊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北上遷徙。
許姓北上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後有許氏復遷回河南寶豐等地。
秦漢之際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此後,北方許姓主要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
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
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後入晉江石龜。
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
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許姓被列第十一,也是名門望族之一。
明代永樂年間,福建人許沖懷、許申最先移居台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台灣遷徙,在清康熙時有泉州人許遠光、許太岳分別入墾雲林縣麥寮鄉和台北縣木柵鄉的社德坑等,從明末至清代,入台的許姓的人氏越來越多。從台南擴至彰化、台北、澎湖、嘉義等地。以後進而又有從台移居海外者。
泗陽臨河熊碼頭也有許氏族人。建議您到那裡找族譜。
『貳』 許氏族譜在哪裡
許姓 許氏族譜
許氏本宗歷代修訂族譜及尊祖敬宗事跡簡介
翻開華夏五千年文明史,朝代更迭風雲變換,國運家史一脈相通。可鑒:傳承家族文化之創建族譜難,續修族譜亦艱難。我族現存「老譜」、《許氏族譜》(續編)、《許氏譜書重修卷》等書卷資料,均系我族歷代志士仁人經千辛歷萬苦,耗錢財費精力,為尊祖敬宗,啟迪後人作出的不朽貢獻。
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歲次丙午正月朔,考元孫儒學生員許胤泰(ID54)字太宗,為老譜書「維」,全文見「資料」欄。系我族尊祖敬宗之先驅楷模。
嘉慶七年(公元一八O二年)許昆(ID401)字玉生,號臨溪。例贈修職郎,敕封聖府齋奏廳齋奏,晉封奉直大夫。不辭風濤之苦航海南歸掃墓、立志碑、買祭田、招守墓,訪求世襲,著手修譜,歷經十四世許景卿、十五世許文運,十六世許際閏四代相繼編修,於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成書,歷時七十四年。雖未盡善,宜為後人續修族譜奠定偉業之基。
嘉慶八年(公元一八O三年)歲次癸亥十二月望日奉府儒學廩膳生員許景卿(ID655)謹志述:「嘉慶五年弘德公(即許弘德ID48)攜來族譜雲:』其家舊譜紙腐蟲傷,請人代抄抄過即焚』,此抄譜名次配氏俱各明晰。傳舊譜名次甚繁,嫌其字滿截取半幅,事不必真。」並「族譜序」中首次題二十字許氏命名:景運際光天,家傳德丕先,成基貴善啟,世澤慶延年。
道光十二年(公元一八三二年)歲次壬辰十二月望日奉天岫邑處士許文運(ID1033)為族譜書「序」,「記」
許文運長子許際開(ID1659)與繼子許澤光(ID2089)在庄河南尖常隆屯擇地建宅(許氏祠堂)兩處:一名《樹德堂》,一名《謙德堂》。
許際閏(ID1666)「族譜序」謹序:「許氏有譜自前明洪武二年序起,前明按時修輯,並囑譜書三十年一修,迄今豈止三十年未修。」在「老譜」中題族譜「凡例」、又續後二十字命名:福厚鍾之永,興朝普乃昌,鴻勛增盛久,祥瑞照忠良;囊括許氏總記地域。
公元一九九三年許氏族譜編輯小組籌委會與遼寧省庄河市南尖鎮成立。組長:許丕恩(ID4521)南尖鎮政府助理員,副組長:許振德(ID4351)南尖鎮大圈村支部書記,主編:許天振(ID6947)退休幹部,副編(兼出納):許寰家(ID5172)退休幹部 、許天祥(ID )退休幹部、許乃家(ID5528)、許傳文(ID4638),記帳:許傳鳳(ID6994) 。倡議書雲:光緒丁丑(公元一八七七年)修訂族譜成卷,原定每三十年修整一次,迄今已一百一十五載未能實現,又歷十世人丁。立志重修族譜.於一九九七年成書,時隔整整一百二十年。
許令家(ID2797)一九九五年三月為《許氏族譜》(續編)篆「重修族譜序」:明前有譜未能傳世,明代有譜被幫賊抄沒,清代修譜定上限明朝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下限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族譜包擁許氏十八世,二百七十八支(際字輩),五百零八年的族史。
許天振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為「重修族譜贈言」緬懷前輩,鞭策後繼族人,傾盡肺腑之言(見資料欄)。
許傳生(ID3157)一九九五年八月述《許氏譜書重修卷》編填格式:一至十世許胤振(ID57)輩往下分開本支編至第十四世景字輩居椅子圈的族人,將際字輩按支分開填編,並將「丕」字命名改為「勝」、「曉」、「利」。許傳忠(ID)參與編填譜卷。
許斌(傳字輩)(ID3135)二OO三年農歷八月初一,得其父許千家(ID2848)借許傳生家藏族譜兩冊,復印研讀後,先是盡其所及所能填補本系遺漏族人,匯成文稿資料逐一發放留存。並與同年十一月開始,利用電腦網路等高科技手段,在北京「網同」http://cn.netor.com網站上始建:「許氏紀念園」(園區號221)、「許氏族譜」(族譜號953)、「紀念館(31417)」若干(http://cn.netor.com/m/yuanqu/yq/2003/31431/index.asp?am=221)。(http://www.51xungen.com/)傾盡全力將相關族譜資料實現數據化網路化,為海內外、族內外客人瀏覽觀顧提供便捷,為實現族人溝通和攏絡失散族人建立起一個方便快捷的網路平台。將網站園區管理長久世襲下去。許氏族譜網路化數據化的時代業已開始-------------------
許天(天字輩)(ID )2005年4月根據家藏手抄本譜書http://www.rushan.com.cn/xushi.htm(1803年的版本,比南尖老譜早70年)著手整理族譜的電子版本,以掃描或數碼拍照方式將老譜也做成電子譜 。另外在「網易」上建了個信箱:[email protected],又建個許氏QQ群10881715,把這里當作許姓溝通聯絡的「集散地」,和許斌分工維護「電子版本」和「網路版本」許氏族譜,或者共同維護力求相互呼應達到同步性,並且確保管理維護的後繼有人,不斷發展壯大。
『叄』 許姓的由來
許姓的由來!
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 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2、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二、遷徙分布 許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戰國時期,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帶遷都。許國被楚滅後,除部分遷居今湖北荊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北上遷徙。許姓北上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後有許氏復遷回河南寶豐等地。秦漢之際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此後,北方許姓主要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後入晉江石龜。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台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移居海外者。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
三、郡望堂號 【堂號】 "洗耳堂":堯帝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說的話污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得仁堂":伯夷、叔劉在周滅商後,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孔子誇他"求仁而得仁"。許氏因以"得仁"為堂號。 "訓詁堂":漢代時有許慎字叔重,博覽經籍,當時人誇他說"五經無雙許叔重"。他著有《說文解字》,集古今經學和訓詁的大成,到現在還是研究文字學必備的工具書。 【郡望】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秦末隱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許猗。 高陽郡:東漢桓帝時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十六國許據的5世孫高陽太守許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許氏,為文叔直系後裔。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東漢末年大名士許劭之後。 會稽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之後。
四、歷史名人 許 衡:元朝理學家。元世祖即位後,與劉秉忠等定朝儀官制,為元統治者策劃"立國規模"。與劉因、吳澄並稱為元朝三大理學家。 許劭:三國魏大名士。好評論人物,每月更換一名,時稱汝南"月旦評"。曾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幾乎稱為曹操一生的定論,"一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詞。 許 渾:唐代詩人。其詩作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為世人傳唱。 許夫人:元初畲民起義女英雄。1278年,她聯合黃華起義。當時,元軍已入福建,宋臣蒲壽庚降元。抗元將領張世傑轉戰至閩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討伐蒲壽庚及元軍,屢次獲勝。 許道寧:宋代畫家。以擅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聞名。張士遜曾贈詩有"李成謝世范寬死,惟有長安許道寧"之句,以贊其作。 許敬宗:唐初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助武後逐褚遂良,逼殺長孫無忌、上官儀等。 許 行: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許姓著名人物,是戰國時楚國人,主張"賢者與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 ",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一種理想,有學生數十 許(火良)光:美籍華裔學者、美國人類學博士。1911年生,遼寧省庄河市南尖鎮潮河沿人。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社會系,考取庚款公費生留學英國倫敦大學文化人類學系。1940年取得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後,曾返正置抗戰烽火中的祖國,在華中大學和雲南大學任教,並在西北、西南從事文化人類學考察活動。1944年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和西北大學講授人類學,歷任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這位蜚聲西方人類學界的學者,曾到過夏威夷、香港、日本等地實地考察,並把研究心得融合在他的大量著述之中。許教授應用的方法是從每一文化體系的對事對物的看法想法中,抽出若干主要概念概括那個民族的基本主張進行比較研究,作為認識不同文化體系的關鍵所在。1969年問世的《有文字文明的研究》書中,他從中國文化和民族意識中抽出十四條基本主張,也從美國抽出十數條基本主張。在中國文化的第一條寫道:「一個人的最大義務和責任是對待父母的」,「孝道即是用以報答父母給他生命並撫養他長大」。而在美國的第一條則稱「一個人的最大關心所在是他的自我利益,這包含他的自我表示、自我發展、自我滿足以及獨立」。許氏的分析研究引起人類學的廣泛注意。1983年5月曾歸國訪問,就學術問題同中國學者作了有意的探討,他對中國重建社會學表示高興。 用心理學法從事人類學研究由來已久,可是美籍華裔學者許(火良)光博士在1961年所著《心理人類學》及1973年的增訂本中,就此作了新的見解。許氏認為,心理人類學是現代人類學的一個分支科學。他的任務是著重研究人類文化與人類社會人格、社會心理之間的相互作用。許氏就不同民族的民族性,以及不同文化的歧異作了大量深入研究。他應用心理學的觀點分析民族心理學和不同文化體系的差異,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從而使心理人類學成為人類學領域中獨樹一幟的學派。正因為許博士的獨特貢獻,他在七十年代當選為美國人類學會副會長、會長。 -------上摘《參考消息》(人物誌)《許(火良)光博士和心理人類學》 許天振提供 。 安徽碭山明末清初望郡,許姓自明初以來繁衍多代,問天下有誰能告訴我老譜何在?
『肆』 廣州許氏家族的介紹
廣州許氏家族是清朝至民國年間存在於廣州市的一個家族。被歷史學家譽為「廣州第一家族」。他們的祖先來自潮汕地區。清政府一品官員許應騤,粵軍總司令許崇智,中山大學校長許崇清,魯迅愛人許廣平均為許氏家族人士。
『伍』 關於許姓的歷史
摘要 您好,許姓由北往南遷之說,據說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後入晉江石龜。唐以後許姓大舉南遷繁衍於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台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台灣遷徙,進而移居海外。遷至四川,湖南、廣東、廣西、福建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
『陸』 南京許家是個什麼家族
許氏家族,許姓已有3000多年歷史,當代許姓主要出自姜姓,河南許昌是許姓的最初發源地,公元前1世紀周滅商後,周武王分封異姓諸侯國,炎帝的後裔姜文叔被封於許,史稱許文叔,春秋時許國受鄭。
楚等大國所逼,遷移到河南魯山東南,至戰國初許元公時,許國為楚國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至漢代分南、北兩支。南支入福建,後遷至廣東潮州,南宋末年再遷至澄海縣溝南村。
在嶺南許氏中,廣州「許地」許氏家族最為出名,其開基祖許永名約於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間,從粵東澄海縣遷居到廣州,落籍經商,後人在廣州高第街購買屋宇,聚居一方,被稱為「許地」,「許地」人傑地靈,從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後,許氏家族一直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承擔重要角色,家族後人英傑輩出。
其中有抗英功臣許祥光、民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辛亥革命元老許崇灝、被稱為「鐵血將軍」的東征名將許濟、紅軍名將許卓、著名教育家許崇清、魯迅夫人許廣平等。
「千秋家國夢,世代赤子心」兩百多年過去,如今的廣州許氏家族已繁衍到十餘代,許氏後人除了少數仍留居「許地」,大多已遷往京、滬、江浙、香港及海外定居。近代中國史上,許氏家族傳承了「智、仁、勇」的儒家道義,義無反顧地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續寫著家族榮光。
『柒』 許氏家族的發源地在哪
一、姓氏源流
許(Xǔ 許)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為炎帝的後裔,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2、出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以祖名諱為氏。據文獻史料及考古發掘所證,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其後人在許由死後取其名諱為氏,稱為許姓。
3、出自其他源流有許氏。清代廣西泗城府(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縣西南)土司及滿、黎、瑤、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均有許姓。
得姓始祖:許由。許由亦稱許繇,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帝老了以後,曾打算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堅決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農耕而食。後來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就到穎水河邊去清洗耳朵,表示不願聽到這件事。許由死後被葬於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許由的後代子孫便以其名諱為姓,稱為許姓,許由則被紀念為許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許姓最初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時,源於姜姓後裔文叔一支,被鄭、楚所逼,多次輾轉於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荊山(今屬湖北省)、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等地,後被楚所滅,子孫有流落於今湖南省新晃、芷江一帶者。這可以說是許姓第一次的繁衍遷徙。秦漢時期,許姓已遍布河南、河北兩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後形成許姓歷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陽郡、太原郡、會稽郡等許姓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名門望族。據載,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許猗,其玄孫許德任西漢安定(今甘肅省平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一帶地區)、汝南(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帶)太守,在汝南平輿縣定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為避北方戰禍而南徙的人群,許姓遷居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地。汝南一支後裔許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許式任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地區)太守,許茂任高陽(今屬河南省)太守,許王圭任南朝桂陽太守,許彥任相州刺史,許永慧蕭齊時被封為晉陵縣侯,許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許懋任梁朝天門太守。隋唐時期,社會趨於穩定,不管是居於北方的許姓,亦或是遷居南方的許姓,都得到了相當的發展,許姓人口日益增長。上述汝南許姓一支後裔也有新的發展,如許遜任平原(今屬山東省)太守,許弘周任楚州刺史,許遠任睢陽太守,許峴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際,許姓主要特點為南遷及移居海外。宋元時的南遷,促使許姓在南方長於北方的發展趨勢,清代移居台灣的許姓,多出汝南一郡,集居於台北、屏東、高雄等地。至此,許姓可謂枝遍天下,廣播各地。今日許姓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許姓約佔全國漢族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三。
三、歷史名人
許行: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許姓著名人物,是戰國時楚國人,主張「賢者與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一種理想,有學生數十人。
許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中國古代首部字典作者,著有《說文解字》十四卷並敘目共十五卷。
許劭:汝南平輿(今屬河南省)人,三國曹魏時名士,喜評人物,其評曹操為:「清平之*賊,亂世之英雄。」
許衡:元朝理學家。元世祖即位後,與劉秉忠等定朝儀官制,為元統治者策劃「立國規模」。與劉因、吳澄並稱為元朝三大理學家。
許劭:三國魏大名士。好評論人物,每月更換一名,時稱汝南「月旦評」。曾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這句話幾乎稱為曹操一生的定論,「一代*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詞。
許渾:唐代詩人。其詩作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為世人傳唱。
許孟容:唐代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官至吏部侍郎、東都留守等職。
許敬宗:唐初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西南)人,歷任著作郎、中書舍人、侍中、中書令等職。助武後逐褚遂良,逼殺長孫無忌、上官儀等。參與編撰了《武德實錄》、《貞觀實錄》、《晉書》等。
許道寧: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宋代畫家,擅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
許道寧:宋代畫家。以擅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聞名。張士遜曾贈詩有「李成謝世范寬死,惟有長安許道寧」之句,以贊其作。
許叔微:真州(今江蘇省儀征)人,宋代醫學家,著作有《傷寒發微論》等。
許夫人:元初畲民起義女英雄。1278年,她聯合黃華起義。當時,元軍已入福建,宋臣蒲壽庚降元。抗元將領張世傑轉戰至閩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討伐蒲壽庚及元軍,屢次獲勝。
許有壬:湯陰(今屬河南省)人,元代著名政治家,他歷官七朝近五十年,官至中書參知政事、集賢殿大學士。
許天賜:閩縣(今福建省閩侯)人,明朝弘治年間進士,為官剛直不阿,著有《黃門集》。
許孚遠:明代浙江省德清人,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許自昌:明代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好奇文異書,作傳奇《水滸記》、《靈犀佩》等,另著有《樗齋詩鈔》、《樗齋漫錄》、《捧腹編》等書籍。
許鴻磐:清代山東省濟寧人,歷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輿考證》、《西遼記》等。
許宗揚:清代廣西省人,太平軍將領。曾隨石達開赴皖,隨韋昌輝殺楊秀清,後不詳。
許景澄:浙江嘉興人,清末外交大臣,曾出使法、德、意、奧、荷等國,後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許雪秋:廣東省海陽(今潮安)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曾任職中華革命軍東江都督。
許廣平:廣東番禺人,魯迅夫人,建國後,任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中華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職。
許地山:原籍福建,生於台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著作有《綴網勞蛛》、《空山靈雨》、《印度文學》、《中國道教史(上)》、《大藏經索引》等。
許世友:河南省新縣人,著名軍事家,少年時曾在少林寺學習武術,早年加入國民革命軍,後入中國共產黨,一生極負傳奇色彩,酒量過人,領導並指揮了許多著名戰役,戰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於1979年中共對越南發動的邊境戰爭中,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指揮了東線的戰斗。1985年10月22日因患有肝癌在南京軍區總醫院去世,享年80歲。去世後,當時的國家領導人D.X.P.根據本人「死後盡孝」的意願,特批許世友將軍土葬,D.X.P.的批示為,「下不為例」。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秦末隱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許猗。
高陽郡:東漢桓帝時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十六國許據的5世孫高陽太守許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許氏,為文叔直系後裔。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東漢末年大名士許劭之後。
會稽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之後。
2、堂號
洗耳堂:堯帝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說的話污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得仁堂:伯夷、叔劉在周滅商後,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孔子誇他"求仁而得仁"。許氏因以「得仁」為堂號。
訓詁堂:漢代時有許慎字叔重,博覽經籍,當時人誇他說「五經無雙許叔重」。他著有《說文解字》,集古今經學和訓詁的大成,到現在還是研究文字學必備的工具書。
此外,許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高陽堂」、「汝南堂」、「世德堂」、「永吉堂」、「高麗堂」、「敦敘堂」、「敦本堂」、「麟振堂」、「惜陰堂」、「希范堂」、「懷義堂」、「紹魯堂」、「承文堂」、「聚族堂」、「長興堂」等。
五、宗族特徵
1、以許猗為源頭的汝南許姓,不但是眾多郡望的主幹,而且也是許姓歷史上遷徙的主源,就其本支來說,冠冕累世,簪纓不絕,輝煌至極。
2、許姓稟承先人賢德高潔的品質,仁德克儉、惜陰勤勉,涌現出眾多名人佚事。
3、許姓字行規整鮮明,透出許姓族人獨有的特徵,如許步雲所參與修纂的《許氏家譜》,內有浙江許姓一支字行為:「龍鳳麟彪,聰明智慧,簪纓繼美,耕讀貽謀。」許引之主修的《許氏家譜》,內有河北許姓一支字行為:「立崇文新金學,乃身寶儒以道德。」許秀堂所修《許氏支譜》,內有江蘇許姓一支字行為:「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貽俊澤輝。」
〖許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萬卷畢覽;
五經無雙。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許善心,字務本,少年時聰明,被稱為神童。在南朝陳曾任散騎常侍,入隋官至通議大夫。博學多聞,家中藏書萬卷,無不遍覽。接替父親許亨未完成的《梁史》續修。下聯典指東漢·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跟從賈逵學習,曾任太尉南閣祭酒等職。博通經籍,時人評論他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稱。著有《說文解字》,集古文經學訓詁之大成,為後代研究文字及編輯字書最重要的根據。又著《五經異義》,專主古文經學。
汝南世澤;
二龍家聲。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漢·許劭與兄許虔齊名,時稱「二龍」。
孝宣求劍;
飛瓊鼓簧。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宣帝皇後許後,名平君,昌邑人。宣帝劉詢出生數月,其父母便因「巫蠱之禍」同時遇害,他被寄養在祖母史良娣家,生活在民間,而許平君也是民間女。當朝中公卿商議立皇後時,宣帝下詔要尋找原來舞過的劍。大臣了解他的意思,便奏請立許後。下聯典出傳說中的古代仙人許飛瓊,為西王母侍女,西王母常令她鼓震靈之簧。
系承炎帝;
源出許昌。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許姓的出處和源流。
評推月旦;
緒衍箕山。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許劭,字子將,與從兄許靖並有名。好評論鄉黨人物,每月更換其品題,俗稱「月旦評」。曾評論曹操為「清平之*賊,亂世之英雄」,曹操大喜。下聯典出堯讓位於許由,相傳堯把君位讓給他,他逃到箕山下,耕鑿而食;堯又請他為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到。
徹鍾泰岱;
緒衍箕山。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堯高士許由耕於箕山。
忠孝世澤;
節義家聲。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許遠,與張巡合力拒賊,血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兵糧俱盡,城陷被執,不屈死。
魯齋道學;
旌邑仙傳。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元·許衡,字仲平,號魯齋,河內人。與姚樞、竇默等人講程朱理學。曾任京兆提學,在關中大興學校。元朝建立,他與劉秉忠等制定朝儀官制,後主持國學,以儒家六藝(六經)為教學內容,對漢、蒙文化的融合及交流,起過一定作用。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著作有《魯齋遺書》等。下聯典指東晉道士許遜,字敬之,汝南人,向吳猛學道。後舉孝廉,曾拜旌陽令,有感於皇室紛亂,棄官周遊江湖,傳說寧康年間在南昌西山,精修成仙,並且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雞犬也隨之升天。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
繩其祖式;
世澤綿長。
——佚名撰台灣省金門縣許氏家廟聯
金門縣現有五個鄉鎮,37個行政村,157個自然村。但當地人民仍習慣以「鄉」做為村莊住民的認同體,這可能是受到明清時期的「都→保→鄉」地方層級舊制觀念的影響,因為當時的「鄉」,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地方聚落單元。例如,舊屬19都古賢保古坑鄉,就是指今日的古崗這一個自然村。 金門與廈門過去同屬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管轄,當地方言都還能保留閩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鄉」讀成「香」它閩南話讀音與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門家廟多且密度高,更有幾個鄉是「一鄉數廟」的情況,例如瓊林就有蔡氏家廟七處,西園有黃氏家廟四處,北山也有李氏家廟四處,盤山有翁氏家廟三處。這些家廟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區分外,也代表當地姓氏家族的興盛繁衍景況於一斑。金門家廟大門之左右兩扇門板題字(板門聯),在後埔(金城鎮)是以題「祖德」、「宗功」者較為普遍,但在金沙鎮則以門神裝飾繪畫者較為多見。何培夫認為門神聳立寺廟大門,首當其沖而地位顯要,其設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厲、迎祥納福與安宅鎮殿。在民風古樸的金門瀏覽眾多家廟建築,能夠讓人同時欣賞到生命禮俗中的善與美,它涵括了各種傳統的、庄嚴的、親情的、藝術的、宗教的事與物。
孫支挺秀;
祖德流芳。
——佚名撰台灣省金門縣許氏家廟聯
同上。
-----------------------------------------------------------------
〖許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出岫且從龍;
縈空寧觸石。
——許康佐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唐代禮部尚書許康佐《日暮碧雲合》詩句聯。
-----------------------------------------------------------------
〖許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兄弟六登科甲;
父子四為尚書。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巡撫許進,上聯說許進八子六登科甲。下聯說許進及子許誥、許論、許贊等四人,皆為尚書。
-----------------------------------------------------------------
〖許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寶樹春回雙月旦;
錦江瑞靄百花潭。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東漢末汝南平輿人許靖及從弟許劭。下聯典出許靖,字文休,舉孝廉,任尚書郎。後入蜀漢,歷官廣漢太守、太傅。「錦江」,地名,在四川,流經成都市。「百花潭」,地名,在成都西郊錦江岸邊。
化日光天新氣象;
清風明月舊襟懷。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晉代文學家許詢,字玄度,高陽北新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南)人。幼年聰慧出眾,人稱神童。後司徒府召為掾屬,不就。曾為道士,隱居永興。早卒。有才藻,善為文。精名理,善清談。好游山水,身體矯健,曾與王羲遍游會稽名山。與孫倬同為東晉著名玄言詩人。簡文帝稱「玄度五言詩,可謂妙絕時人」,實際上則是以玄言哲理敷衍成篇,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對當時東晉詩壇影響極大。今存《竹扇詩》1首及《白塵尾銘》、《墨塵尾銘》等文。
掬泉洗耳辭堯禪;
解字成文費段箋。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堯予許由天下不受,又授其為九州長,憤而洗耳於穎水之濱。下聯典出東漢經學家、文學家許慎著《說文解字》,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為其注釋,有《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古經典;
山雨滿樓唐律詩。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詩人許渾,其詩作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名句。
知人其能九德貴;
聞過則喜百世師。
——許信臣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道光進士許信臣撰書聯。
訓詁傳經千古業;
說文解字萬世師。
——許慎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河南省偃城許慎祠聯。
但有餘閑惟學帖;
即逢佳客莫談天。
——許庚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許庚自題聯。許庚,字文恪。
-----------------------------------------------------------------
〖許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應侯順德,貽厥孫謀。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詔安縣南詔鎮許氏家廟聯(1)。廟祀開漳功臣、昭應侯許天正(下同)。
摸索賢才,自明幽暗可識;
品題才物,咸惟月旦公評。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大臣許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西南)人。陰附武後,謀逐褚遂良,殺長孫無忌等。下聯典出東漢名士許劭(150-195),字子將。汝南人。初為郡功曹,深受敬重。他好評論人物,每月更換一名,時稱汝南「月旦評」。曾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
閩海敉平,翊黃宣威昭聖德;
漳州建制,弘揚教化應民心。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詔安縣南詔鎮許氏家廟聯(2)。
整理魯迅全集;豈止婦女運動旗手;
爭奪閩中寶地,實為畲民起義英雄。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中國婦女運動先驅許廣平(1898-1968),廣東番禺人,筆名景宋。參加過「三·一八」反帝大示威。1927年考入中山大學,擔任魯迅的助教,同年10月與魯迅繪聲結婚,後長期協助魯迅工作。編輯出版了600萬字的《魯迅全集》。1941年曾被日本憲兵總部逮捕,備受酷刑而堅貞不屈。解放戰爭時期獻身於和平民主和婦女運動,曾任《民主》周刊編輯。建國後,任過全國婦聯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1960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下聯典指元初畲民起義女英雄許夫人,至元十五年(1278年),聯合建寧(今屬福建)人黃華起義。此時,元軍已入福建,宋臣蒲壽庚降元。抗元將領張世傑轉戰至閩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討伐蒲壽庚及元軍,屢次獲勝。十七年,陳桂龍、陳吊眼在漳州起義,被元軍鎮庄,退至畲洞與她聯合。壯大了力量。十九年,黃華再次起義,又得到她的支持。她領導的畲民起義,保衛了漳、泉、邵武、建寧各地山寨。
三十年前遺愛猶存,行道興歌思蔽芾;
千百歲後明禋弗替,秋風灑淚薦馨香。
——明·葉向高撰福建省福清市許姓宗祠「許公祠」聯
原位於現在西澗寺附近的「許公祠」,屬於歷史名人專祠。據傳,該祠是葉向高為紀念當時任縣官的恩師許夢熊批取他為秀才,與陳仕賢共同建造的。葉向高還親筆為該祠寫下的這副對聯,此聯該祠惜現已不存。
入潁陽、守睢陽、令旌陽,赫赫神仙之府;
漢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家朋村許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許由、許遠、許遜。許遠,字令威,唐代杭州鹽官人。安史之亂中,被玄宗任為睢陽太守,至德年間,遭安祿山部將尹子奇圍攻,他與真源令張巡協力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堅持數月,兵糧俱盡後被俘送至洛陽,安慶緒兵敗時被殺。下聯典指許靖、許敬宗、許存仁。許敬宗,字延族,唐代大臣,杭州新城人。隋代大業年間舉秀才,曾在李密軍中任記室,後成為秦王(李世民)府十八學士之一。太宗時歷官著作郎兼修國史、中書侍中;又助武後趕走褚遂良,逼殺長孫無忌、上官儀;顯慶年間任中書令,與李義府同掌朝政。曾主編《文館詞林》。許存仁,名元,字存仁,明代金華人。太祖朱元璋親自任他為應天府教授,入宮教諸王子,歷官博士、國子祭酒,在明太祖身邊十餘年,從文化、歷史到人才選調,多參與議論。
萃子姓於一堂,緬先人祖有德宗有功,為烈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
衍雲礽播諸代,願吾輩孫也賢兒也肖,能文能武,鴛班鷺序集南洋。
——佚名撰許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許氏南洋宗祠聯。
許姓來源
一、出自姜姓,以國為氏,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
據史書記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西周滅商後,周成王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為太岳之嗣,也稱為許文叔。許國地在今河南許昌市,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公元前576年,許靈公被迫南遷葉地,為楚國的附屬;前534年許憚公又被遷城父;前 538年又遷荊山;前529年復遷葉地;前506年再遷容城。戰國初期終於被楚國所滅,遷於容城,後子孫分遷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國為氏,稱為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相傳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領少典的兒子,少典娶嬌氏而生炎帝。由於炎帝居於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烈山氏,一作厲山氏。後來炎帝向東發展,勢力達到中原地區,這樣就與黃帝的勢力發生沖突,他們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進行了一場戰爭,結果炎帝戰敗,於是便退出了中原。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炎帝即神農氏,傳說他是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遠古時代人們過著採集漁獵生活,神農氏用木製作未、耜,教民從事農業生產。他還遍嘗百草,發現葯材,教人治病。
據載,炎帝的後世子孫伯夷,是唐堯時期的四岳,他的裔孫文叔參與了周武王的伐商戰爭,西周建立時大封諸侯,文叔被封於許(今河南許昌東),世稱許侯,是西周在中原的諸侯國之一。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時,又一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於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後來幾乎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許國遷到容城後,雖然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大約到戰國時期許元公在位時,便被楚國攻滅了,一說為魏國所滅。許國滅亡後,許國宗親四散逃走,他們雖散居異鄉,不忘故國,便以國為姓,這是許姓的一個來源。
二、源於許由
許由一作許繇,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年老後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逃至箕山之下,農耕而食。後堯又請他作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他死後葬於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
相傳許由之所以這樣做,是受了古代隱士巢父的影響。堯先是想請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堯又想讓位於許由,巢父便教許由隱居躲避。不過後世的許姓人中到底哪些人是許由的後代,不得而知,其世系也不清楚。許姓以汝南(今河省南魯山、平輿、葉縣一帶)、高陽(河北省高陽縣東舊城)為郡望,他們都是許國之後裔,故許姓的起源應以出之姜姓為主。
許姓遷徒史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時,又一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於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公元前523年,許悼公患瘧疾,太子止獻葯,悼公飲後非但沒有治好病,反而送了性命。太子止見闖了大禍,於是便逃到了晉國。此外,楚國有許伯,鄭國有許瑕,晉國有許偃、趙國有許鈞、許歷、魏國有許綰,他們都是因各種原因從許國流亡到各國的,由於無法歸國,便定居於當地。後來幾乎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許國遷到容城後,雖然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
這一時期分布在各國的許姓人大都是許國滅亡後被迫遷去的,他們通常仍可保留貴族的身份。但在戰國後期由於社會變革加快,社會分化劇烈,有一部分許姓人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貴族地位,如趙人許歷,便是一例,所以他們必須以自己的才乾重新博取功勛,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諸國外,齊、韓、燕等國也有許姓分布,所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其中也有處於社會下層的人。通觀這一時期的各國許姓,人數並不很多。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有二:一是許國本來就是小國,人口有限;二是許國滅亡後,許姓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基礎,他們的活動不為史書記載,故今天便很難了解其全部情況了。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除了高陽地區有許姓分布外,在今山東、河北、河南、陝西、遼寧、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陝西、河南、河北的人數為最多,也最為集中。在這些地區也不是均勻分布,而是集中於某一區域,如陝西主要集中在關中,河南則集中在洛陽及豫南一帶,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隋唐時期
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故唐代以後的許姓名人也多出於此地。
宋元時期
遼國地處我國北方,其境內許姓分布較少。金國消滅北宋後,占據了淮河以北廣大地區,這里主要是漢族聚居區,所以金朝統治時期許姓分布要比遼廣泛得多。元朝的統治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民族復雜,故境內分布有大量的許姓人。此外,這一時期許姓的民族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在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不少許姓人。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相對比較頻繁,有的是政府行
『捌』 許姓的起源
歷史來源:
一 ;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封伯夷的後人文叔與許國,稱為許文叔。舊址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前533年遷都葉,前524年遷都白羽 ( 今河南西峽縣 ),前524年遷容城 ( 今河南魯山縣 )。戰國初為楚國所滅,其後代逐有「許」氏。
二 ; 傳說帝堯時許由的後代。歷史上並無證實記在此人,為神話人物。
家族名人
許由 字武仲,生卒年不詳。上古之高士,陽城槐里人。據傳帝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於箕山;堯又欲官之,由謂其言污耳,乃洗耳於潁水之濱。死後,葬於箕山頂,堯號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嶽。
許慎 (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性淳篤,少博學經籍,師事賈逵,專攻古文經學,時人譽為五經無雙許叔重,官至太尉、南閣祭酒。著有五經異義,今已亡佚。又著有說文解字十四卷,為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專著,對後世影響很大。
許景澄 (1845~1900)字竹筠,清浙江嘉興人。同治時進士,授編修。光緒年間出使日、俄、法、德、義、奧等國,庚子時官至吏部侍郎。後因詆斥義和團,觸怒慈禧太後,被殺,後得昭雪,追諡文肅。著有外國師船圖表等書。
許世友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功臣,傳少林寺出身。
地望分布:河北高陽郡,河南汝南郡。
許姓起源參考之二
許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五,在台灣排名第十一。許姓出自姜姓,許姓的始祖是許由,他是炎帝的後代。許由是帝堯時期一位十分有名的賢士,堯因為他的賢德而想要把帝位傳給他,但許由不肯,並且逃到箕山隱居。後來,堯又想邀請他做九州的長官,他就跑到□水邊洗耳朵,表示不願意聽。許由的後代,就世代居住在許昌。到周武王時,許由的後裔姜文叔被封在許,建立了許國,春秋末期,許國被楚國所滅,許國的國人就有一些用國名自己的姓氏,從此姓許。 發展和演變:許姓最初在河南發展,戰國時因為戰亂,開始向四周遷徙,發展到了山西,湖北,湖南,河北。到漢代,又擴展到安徽,山東,陝西,雲南,江蘇,浙江。唐朝初期,河南的許姓開始有人進入福建,到宋末,已經發展到廣東。明朝,福建許姓有人移居台灣,更有一些,遷入湖南,廣西,福建等地,並且融入當地的少數民族,如侗族,壯族,土家族等。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許昌,容城,高陽,汝南,長樂,新城,善里,安定,廬江,長安,昌邑,昆明,會稽,譙郡,安陸,晉陵,中山,太原,長沙等。
許姓起源參考之三
我們在地圖和很多書籍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名稱是和一些姓氏的來歷有關的。比如蕭縣、上蔡縣,它們和蕭姓和蔡姓都有著直接的聯系。今天我們向您介紹的許姓,它的發源地就在許昌,可以說,許姓的始祖許由和文叔,他們都在許昌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歷史的足跡。
在眾多姓氏中,許姓是一個古老而悠久的姓氏。它的起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說到許姓的起源,在《莊子逍遙游》、《荀子成相》以及《韓非子》和《呂氏春秋》等眾多古籍中,都提到了許由其人以及有關他的傳說故事。
在上古的堯舜時期,有一位高士叫許由,是昆吾族部落的首領,他以農耕而食,重義輕利,從而廣有賢名,堯帝知道後,要把君位讓給他,許由不願做官,就逃到箕山下隱居起來,堯又請他做九州長,他又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種話,最後堯才把君位傳給了舜,幾千年來,堯舜禪讓的千古美談,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在姓氏專著《急就篇》中,就把許由作為許姓的開山始祖。
據記載,許由帶領著他的部落族人主要在今天的許昌市鄢陵縣和登封市的箕山一帶生活,從此,源自許由的這一支許姓後人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另據《姓氏考略》和《姓源韻譜》記載,另一支許姓的祖先是源自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伯夷。
許姓是炎帝神農氏之後,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朝分封諸侯國的時候,周武王把伯夷的後裔文叔封於許地(現許昌市),建立了許國,由於許國比較弱小,經常被鄭國和楚國所威逼,所以它的都城就不斷地遷徙,到了公元前506年,戰國初期的時候,許國就被楚國所滅,許國的子民為了懷念自己的祖國,就以國為姓,從此就姓了許。
現在看來,無論是源自伯夷還是許由,許姓的歷史都有數千年了。而這兩支許姓的祖先,也同樣有著輝煌的歷史。有意思的是,這兩支許姓的發源地,都在許昌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在中國的歷史上,許姓名人為數眾多,戰國時有一位農家叫許行,他是楚國人,跟隨他的數十名學生都身穿布衣,自食其力,以織草鞋,席子為生。許行主張人人必須勞動,任何人都不能例外,這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一種樸素的理想。東漢有一位著名的文字學家叫許慎,他集古文經學之大成的著作《說文解字》,成為不朽的傳世之作。在《說文解字》敘中許慎寫到:「曾曾小子,祖自炎神……自彼徂召,宅此汝濱」。意思是我這個許家的曾孫小子,祖先是炎帝神農……我祖上自許昌遷往召陵,從此就居住在汝水之濱。短短數語,許慎就把他祖先的來歷和遷徙的情況說的清清楚楚。
許姓人氏早期在河南境內繁衍生息。戰國後期開始向山西、湖北、湖南等地遷移。到了漢代,許姓人氏已發展到今天的安徽、山東、陝西和雲南、江浙等省。唐初,陳政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氏將佐隨同前往並在福建安家落戶。
到了明代,就有許姓人氏從福建開始向台灣遷移。
明代的永樂年間,有許氏的族人叫許沖懷和許申二人,帶領著許氏就入台了,到了台灣的台南,開荒種地,創立家業。到了清代的康熙元年,又有一支許姓從泉州漂洋過海,到了台灣的新竹、彰化這里來開荒種地,建立祖業。
如今,許姓人氏在台灣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發展,已從最初的居住地新竹、彰化等地發展到台南、嘉義、台中、台北等地。據統計,在台灣一千多個姓氏中,許姓被列為第十一位大姓。
『玖』 許氏祖先最早在哪居住始祖是誰
許氏起源---許由與許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原創2017-09-20王道生 李立新許由與許氏文化
許氏起源
發表時間:2013-11-20 15:53:05
許姓在宋人編纂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0位,以2013年最新版百家姓排名第26位,人口總數(截止2010年)約840萬人,是源於河南的中華大姓之一。
許姓起源:許姓出自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農氏是其遠祖,因堯舜時代的著名賢人許由而得姓。許由,一作許繇,字武仲,一字道開,是上古時代一位高潔清節之士。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帝又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些世俗濁言。後世把許由和與他同時代的隱士巢父,並稱為巢由或巢許,用以指代隱居不仕者。堯、舜禪讓的故事,作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範,成為千古美談,許由也因此成為古代隱士中最早名聲顯赫的一位。據傳他曾做過堯、舜、禹的老師,後人因此亦稱他為「三代宗師」。
晉皇甫謐《高士傳》雲:「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陽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帶。許由死後葬於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就曾說過:「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而《太平御覽》引《西征記》雲:「許昌城本許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許昌市、禹州市、鄢陵縣一帶,沿潁河流域,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有關許由的傳說,保存著大批有關許由的遺跡。許由及其部族活動的潁水流域,正是一千餘年後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許國的所在地,這從地域上說明許由和文叔之間是有傳承關系的。所以,唐·顏師古在《急就篇·注》中說:「許氏,許由之後也。」南宋文天祥在《五雲夏造許氏初修族譜序》中說:「按許氏,自由隱許,遂以為姓。今許州箕山有由所葬之處,即其地也。」事實說明,許由是許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潁水流域的許昌市鄢陵縣等地是許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訪三皇五帝之後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後,四岳伯夷的裔孫姜文叔,把他封在許地(今河南許昌東),建立男爵許國。古今許多學者均認為四岳伯夷就是許由,文叔和許由一脈相承。春秋時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輾轉遷徙,前506年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到戰國初,傳至國君元公結時,被楚國滅掉(一說滅於魏),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為氏,又形成了一批許姓居民,這就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說的:「許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以為太岳之嗣,至元公結為楚所滅,遷於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的由來。這些許國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並不姓許,為了紀念故國,即以許國國名為姓,這成為早期許姓的又一個重要來源,是許姓的另一個得姓緣由。
由此可見,許氏得姓好象有兩個源頭,一是許由,系以人名為姓,一是文叔,系以國名為姓。而事實上二者是可以貫通的,古今許多學者均認為四岳伯夷就是許由,「伯夷封許,故曰許由」,許由和文叔一脈相承。此外許由活動的主要區域和許國的疆域也大致相當。因此,可以認為許由和文叔同為許姓的始祖,只是許由早於文叔1100餘年,因此,許由則為許姓的開姓始祖,而文叔則為許姓的開國始祖,許姓乃出自人名國名的姓,今天登封箕山及潁水流域的許昌為許姓的祖根所系之地。
遷徙發展:許氏得姓之後,便開始了漫長的遷徙歷程。許姓的遷徙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戰國以前、戰國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後。
戰國以前這一時期,許姓人的遷徙主要局限於今河南省。許部落發源於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嵩山一帶,為了尋求更為優越的生存環境,在許由的率領下,許部落沿潁水向東南遷徙,來到了今天的許昌一帶,因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就在這里定居下來。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對這一點有明確的論述:「四岳是姜姓,後來發展為四個分支,即齊、呂、申、許。『許,太岳之胤也』,在今河南許昌縣。傳說許姓的始祖許由,居潁水之陽,在今河南登封市。司馬遷說:『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也在這個地方。後來的許國應是從這里遷去的。」潁水流域的登封市、禹州市、許昌市、鄢陵縣等地是許姓人的最早活動地域。西周初年,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許由後裔文叔於許(今河南省許昌市),建立男爵許國,開始了許姓人的第一個大發展時期。許國立國之後,曾經霸於中國,一度成為「東諸侯之最」,相當強盛。後來在鄭楚等國的畏迫下,逐漸衰落,被迫不斷遷徙。前576年,文叔第15世孫許靈公寧從許遷國於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前533年,文叔第16世孫許悼公買遷國於夷(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前529年遷荊(今屬湖北),同年復遷葉;前524年,許悼公買又遷國於析(今河南省內鄉縣西北);前506年,文叔第17世孫許哀公斯遷國於容城(今河南省魯山縣東南)。至文叔第19世孫男公結,於前481年為楚所滅。許國在容城滅國後,子孫分散,以國為氏。
戰國至唐宋這一時期,是許姓由河南省向全國各地播遷的時期。許國自容城滅國後,子孫分遷汝南、高陽等地。汝南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平輿縣一帶,高陽在今河北省高陽縣東。汝南、高陽後來形成了許姓最著名的兩個郡望,並以此為據點向全國各地輻射。東漢末年,汝南許氏分遷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後分別形成望族;戰國時期,高陽許氏一支遷於昌邑(今山東省金鄉縣),南朝時期高陽許氏一支遷於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又有一支遷於新城(今浙江省富陽縣),後分別形成望族。這一時期,許姓還先後多次自河南分批遷入福建。最早遷入福建省的許姓人是西漢武帝時左翊將軍許瀅,他於135年奉命自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入閩平叛,今福建同安、金門許氏多為其後;唐高宗景龍二年(708年)許輔乾由中州來閩任武榮州(泉州)刺史,其後分居莆田、晉江等地。唐朝初年,汝南許氏一支遷於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固始許氏在唐、五代時期前後有三支入閩:其一,唐初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許天正入閩平亂,為開拓閩漳立下大功,被許姓奉為開閩漳始祖,其後散居於南安、安溪、海澄、馬坪以及廣東潮州等地。其二,唐僖宗中和年間(882-885年),河南固始人許愛入閩鎮守漳、泉二州,先居瑤林,後遷石龜,子孫遍布漳、泉二州。其三,唐僖宗四年(887年),河南固始人許十一隨王審知入閩,後居閩清,其後代主要分布在閩候地區。
元明以後這一時期,許姓遷徙主要是自江西分遷南方各省,並由福建、廣東等地播遷海外各地。南宋禮部尚書許貴故籍萬安(今江西省萬安市),許貴晚年看到南宋江山岌岌可危,為保存家族血脈,他把自己和其兄許富的財產分為九份,平分給九個子侄,讓他們分遷各地,散居於贛、粵、閩、鄂、湘、川、桂等省,今廣東電白、福建長汀、湖北仙桃、湖南汝城、四川仁壽、廣西防城、海南文昌等地許氏均為許貴後裔,由江西萬安遷來。此外,另有一支許姓,其祖上為高陽許氏,先由高陽遷汝南,再遷楚州(今河南信陽),再遷同州(今陝西大荔)、西安,最後在元金吾衛上將軍許威的率領下,來到今河南靈寶,愛其風土,遂安家於此,這支許姓在明代相繼有四人任尚書,在當地形成望族,至今已傳26世,有數千人之眾,並留下有許家祠堂、許家墳、東崖精舍、石馬院等文化遺跡和人文故事。今越南、緬甸、泰國、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許姓人多為許姓閩漳始祖許天正之後,明清時期由珠浦(今福建金門)遷居海外。許姓入台也集中於明清兩代,主要由福建遷入台灣:明永曆年間,泉州人許友儀、許源興、許盛森、許懷沖、許申等分別遷入嘉義、台南、雲林等縣;清康熙年間,又有泉州許姓人入墾新竹、雲林等縣;雍正年間,同安人許利生入墾新竹縣,漳州人許德裕入墾彰化縣;乾隆年間,泉州人許大岳入墾台北縣,漳州人許阿九入墾同縣,漳浦人許山河入墾苗栗縣;嘉慶年間,泉州有許姓人入墾屏東縣。
作者簡介:王道生,河南許由與許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兼《許氏文化》主編;李立新博士,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兩位先後合作編著出版有許由與許氏文化文集《根在箕山》、《歷代名人詠箕山許由詩集》、《許氏源流》、《許由聖跡探訪與研究》等書、刊。
來源:鄭州登封市委統戰部(文章來源:河南許由與許氏文化研究會)
『拾』 潮汕許氏的起源
潮汕許姓來源
一、秦末戍客說
也和許氏入閩的傳說一樣,潮汕許姓人家來源之事,最早應追溯到秦末戍客落地生根的遺事。因為秦發兵50萬以戍嶺南之說確實存在,理論上應該承認其可能性。
在潮汕地方,乃至廣東其他地方及廣西等地,至今仍有部分許姓人家散落分布,不知族源。對於這些許氏居民,就不應該隨便肯定或否定其為當年秦兵戍客的後代。
二、零星南遷說
商賈、官員、遊客,隱士及避難者,落地粵東並生根繁衍之後,潮汕許姓人家自然又多了一部分來源。這些外來遷客,多屬有籍可尋,有譜可論者。但是,不管來自何方,這些許姓人家的源頭總離不開當年許地許族居民。或河北高陽,或山東昌邑,或河南汝南,以及上述地區許氏族人的其他衍生地。
三、依附說及其趣聞
依附說就是外地流民,入潮汕之後依附於本地許氏鄉村、富戶、豪室等依附主體,落籍為許姓人家,成為潮汕許氏大家庭中之新成分。上述這些人眾,大多為庸耕者,即佃農;守墳者,即小戶。也有為幫工、為家丁、雜役者,統稱依附許。在這一部分人之中,部分人雖然承認許姓新籍,但仍留戀舊姓,於是有「生黃死許」、「生章死許」、「生石死許」等故事,即是活在世上之時稱自己為黃姓、章姓、石姓,死後方稱自己為許姓,墓碑上刻下許氏某某等趣事。此李衍化開來,宋末元初時期,明末動亂時期,經歷兵亂殺掠之後,原本許姓部分人家為了逃避追殺滅族之厄,也有隱許姓於生時,認許姓於死時的做法,同樣出現「生章死許」、「生石死許」的故事,成為潮汕許氏探源史上的「趣聞」。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晚期,康王汪海洋部十餘萬眾敗退潮梅地方,終被肅清。潮州總兵方耀因此乘勢清鄉,必欲根絕而全部斬殺。揭陽巨紳許廷猶公,與方耀為同襟手足,姻親世誼甚厚。廷猶聞知汪部被俘人眾之中有部分外省籍許氏人員,多屬江西及浙江等省籍人氏,將被斬殺。老先生痛同宗之不幸,欲作挽救,便帶著成群子孫,詣軍門求情得免。這一幫汪部太平軍被釋戰俘,其實有很多人不是許姓。他們只是臨場應對,見機行事,言自己許氏之姓,站入許氏戰俘之列,約有四百餘人。這些人最後依附於揭陽許氏巨族許廷猶及許錫謙族支之中,成為佃農。兼守揭陽、普寧、豐順等地田莊及祖墓,是依附許姓事例中典型之一例。
四、自閩入潮說
潮汕許氏人家,來自閩南之說,最為大觀,各家多崇此說,證據清楚,歷代皆然。這一來源的潮汕許族人家,約佔全潮許氏的90%以上,成為潮汕許姓居民的主體部分,是本書的中心的敘述對象,下面分若干層次細述:
1.時間
許氏自閩入潮遷徙播衍的時間,總體上可分為兩個時期:一為五代後周恭帝年間(公元955—959);一為宋末元初年間,許氏兩度大量自閩入潮。
2.原因
戰爭。史載是「周恭帝年間,南詔兵革。」「南詔」就是今閩南廣大地區,具體則為詔安地區。「兵革」就是戰亂,戰爭以及其帶來之禍亂。至於宋末元初之事,更是朝代交替之期。當時除了北兵南下之大勢帶來了荒亂以外,許氏在東南舉兵抗元,元兵殺掠。代表人物有南靖縣知縣許君輔,文信郎許漢青、以及漢青之妻陳氏許夫人。許夫人就是陳文龍之女,陳吊眼之姑。閩南殺伐之後,許氏凌替,兩度南移入潮汕,原因就是兵亂。台灣知名人士許信良先生家族有《認祖詩》八句傳世,其中開頭兩句是:南詔相傳世澤長,宋元大難始分張。
這南詔相傳之句,用之於潮汕許族,則謂潮汕許氏源自閩南。「宋元大難始分張」則表示宋元之交許氏第二批遷客自閩入潮之情景與時間及原因。
3.代表人物
五代後周恭帝年間,大唐許氏開漳始祖、太尉、翊忠昭應侯、宣威將軍許天正第十三世孫,襲宣威將軍、朝散大夫許烈率族群自南詔遷居潮陽(即潮州)韓山山前鄉,遂為許氏入潮始祖。
許烈長兄許夏臣以及三弟朝散大夫許猷也同時移居馬坪,其派系爾後再轉入台灣等地,部分人在不久之後又迂迴福建,至宋末元初之時也再度外向分遷。
許烈入潮族群創韓山山前鄉之後,又分居潮陽、揭陽等地。其中部分人也與馬坪許夏臣及許猷部族一樣,在不久之後回遷福建。至宋末之後,這些族群又大批自福建遷回潮汕地區,與五代後周恭帝年間落籍潮汕的族人一起,繁衍發展,形成今時潮汕許姓居民創業的格局,其分布范圍除了上述潮州市地區、潮安縣域之外,還滿布揭陽、潮陽、澄海、饒平、南澳、惠來、普寧、陸豐、海豐以及海南、雷州和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以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法國、美國等海外各國。
4.遷移路線與入潮發祥地
許氏閩支入潮路線大多自福建泉州、莆田、漳州、南靖、詔安、漳浦、龍溪等縣而入潮。潮汕許氏部族主體族群許烈族系於五代後周恭帝年間入潮走此線路,其弟許猷馬坪許氏族支宋末遷入惠潮也走此線路。
至於客屬各系許氏入粵,多自河南各省,經福建寧化、汀州、永定、大埔、梅縣而潮汕客區,自成捷徑。
台灣許信良先生族系《認祖詩》曰:
南詔相傳世澤長,宋元大難始分張。
馬坪溪邊開枝葉,湖廣惠潮數處鄉。
兄弟昭穆難品序,本支聯屬更悠揚。
於今欲揭根源自,總把陶公認發祥!
詩中之「陶公」,就是許氏第61世祖,即開漳始祖許天正的父親許陶將軍。當年與陳政帶兵開拓東南一方的那位副元帥,應該是許氏入閩的始祖;也是潮汕許氏的閩宗始祖。至於潮汕許氏的始祖,則是朝散大夫、襲宣威將軍許烈其人。許氏入潮之發祥地是許烈手創的韓山山前鄉,即今潮州韓山師專舊址周遭。這個地方也是名賢許申的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