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茶文化怎麼弘揚與發展
首先,參照國際標准合理調整或者取消稀土值的限定。由有關部門綜合多方面實際情況,採取更為科學的論證方式,並以正式檢測的身份進行各茶區中茶葉稀土含量的檢測,以省內權威科研及學術單位進行牽頭,得到更有公信力的基礎數據。
其次,挖掘整理茶史文化,將茶之功效和葯理一一展現。在許多中華葯書、古籍中,均有對茶的功效介紹。如《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茶的解毒消毒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茶,可明目、清心、止痢、輕身、少卧……」此外,人體所需的86種元素,已查明茶葉中就具有28種之多,所以說,茶是人體營養的補充源也不為過。
再次,扶持並推動各省各地龍頭茶企,由政府和企業攜手組織適宜的活動,帶動地方茶業做好做大科學飲茶、健康飲茶的宣傳工作。
最後,允許茶葉企業在茶的包裝物上標識、闡述茶葉的保健和功效。中國對茶的葯用有數千年歷史,功效更是不勝枚舉,在西方國家茶的外裝物上,通常標明茶葉內所含營養物質的方式來表達喝茶與健康的關系,如「氨基酸含量、蛋白質含量、茶多酚含量等」。在不違反真實葯理、不虛假廣告的前提下,外裝物上應允許有茶葉保健與功效的正確描述。
⑵ 我國的「茶文化」的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的
中國的茶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在中國古代就有很多文人墨客,有品茶的習慣。而茶文化也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流傳之氣。
⑶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被用作貢品致敬。 在原始公社的後期,茶成了貨物交換的項目。 在戰國,茶具有一定的規模。先秦時期的「詩經」收藏有茶的記載。 與漢代一樣,茶已成為佛教的特殊滋補品。 在魏晉南北朝,有一股喝茶的風。 隋朝,大眾喝茶已成普遍現象。
在唐代,茶業蓬勃發展,茶葉成了「沒有人可以沒有一天生活」。 茶館,茶會,茶會出現,邀請客人喝茶。 宋代,流行的鬥茶,貢茶。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⑷ 宋代文人將茶文化發展至頂峰,是如何做到的呢
閑暇時間品茗作詩,這樣愜意的生活,不僅是現代人的理想生活,古代同樣很受歡迎。喝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表現,從古流傳至今。千百年來,華夏兒女一直保留著喝茶的習慣。隨著時代的發展,茶文化至始至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無論是中國的茶藝、日本的茶道還是韓國的茶禮,無不彰顯茶文化的魅力。
⑸ 茶文化的發展
追尋中國茶文化的源頭,首先要廓清中國茶葉的源起。唐代陸羽《茶經》就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而斷定神農氏的依據是《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後者載:「茶茗久服,令人悅志。」這一傳說一直流傳到當代。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為遠古的時期。茶葉的發現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說在雲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於當時四川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雲南發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於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可以說我國的巴蜀地區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並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為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於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網路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制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說到了鼎盛時期。因此,我們說:「茶興於唐、盛於宋。」在這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由於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說,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於中間狀態的表現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范疇的內容。
⑹ 中國茶文化是怎樣發展的
傳說神農在嘗百草的時候,有一天他發現了幾棵野生大樹,其葉子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奮,熬煮汁水黃綠,飲之更佳。神農大喜,於是依照「人」在「草」「木」之間而為其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茶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葯。
我國飲茶歷史非常悠久,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1116年,我國巴蜀地區就有以茶葉為「貢品」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所編著的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始有記載周公飲茶養顏保健的逸事。而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在我國茶文化中首先倡導了「茶禮」文化。
到了西漢時期,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烹荼盡具」的約定,是關於飲茶最早的可信記載。《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一般都認為「烹荼」、「買荼」之「荼」為茶。兩晉南北朝時期,茶量漸多,有關飲茶的記載也多見於史冊。茶葉逐漸商品化,茶葉的產量也增加,不再將茶視為珍貴的奢侈品了。唐朝一統天下後,修文息武,重視農作,從而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由於國內太平,社會安定,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隨著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迅速興盛起來,成為我國茶史上第一個高峰。唐朝飲茶之風的興起,促使了「茶聖」陸羽的橫空出世。他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茶經》分3卷10節,約7000字。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我國茶道的先河。
《茶經》是我國古代非常完備的一部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兩宋的茶葉生產,在唐代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全國茶葉產區又有所擴大,各地精製的名茶繁多,茶葉產量也有了大量增加。宋徽宗趙佶對茶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還寫成了茶葉專著《大觀茶論》一書,全書共20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制茶技術的發展狀況,從而也推動了飲茶之風的盛行。
宋代著名書法家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之作《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茶錄》以記述茶事為基礎,計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茶、熁盞、點茶10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9目。繼蔡襄《茶錄》之後,論茶專著還有黃儒的《品茶要錄》、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陸廷燦的《續茶經》、張又新的《煎茶水記》等。
⑺ 請問,我國的文化之一茶文化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說到茶葉這種飲品我們並不陌生,因為茶文化在我國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而且我們家裡來了客人,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用茶葉來招待客人,所以茶這個飲品,它在我國所佔有的位置還是比較重要的,同時茶文化它是飲茶活動過程形成的一種文化特徵,它包括很多的方面,比如說茶道茶的茶精神,還有茶具,茶譜,茶化等等一些些藝術活動都屬於茶文化,然後茶文化它起源地是在我們的中國,所以中國就是茶的故鄉,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傢具體的講一講茶的發展。
最後,茶文化對於我國來說是一項特別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不斷的發展並且弘揚它,以上內容,僅代表小編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⑻ 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發展到如今的狀況的
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發展到如今的狀況的?解下來由我給各位小夥伴來解說一下。其實,在我們中國關於茶的那個記錄也是比較深遠的,早在很久之前,我們中國人就以品茶,所以說經過了這么多年,這么長的一個時間的洗禮的話,
⑼ 如何弘揚茶文化呢
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國的茶文化有過不少繁榮,也有衰落。茶文化作為飲食文化的重要成分,包含了很深的文化隱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茶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那麼,在現代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繁榮的條件下,如何將茶文化的核心保存下來,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呢?
首先,弘揚和發展中國茶文化要突出民族特色。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寶藏,是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的主要源泉。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突出民族特色,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
二、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茶產於中國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中國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文化宮、文化館、文化專題演出、文化下鄉等文化宣傳陣地加強茶文化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要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公家」要做好帶頭作用,把茶宴、茶會列入機關、事業和企業迎賓待客的禮遇。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文明的茶文化活動並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我國民族眾多,飲茶風俗各異, 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因此, 首先應因地制宜, 建立反映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和場所, 使茶文化在祖國大地各處都有展示的場所。其次,可創辦茶文化論壇,舉辦茶文化知識展覽、茶藝表演等;舉辦以茶文化為題材的詩、書、畫、印、聯展出; 舉行以品茗為主題的詩歌、書畫創作等活動;舉辦「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比」、「茶王賽 」、「 茶藝表演大賽」等活動。以提高我國茶文化的社會影響,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
四、提倡生活茶藝,把茶文化向城鄉、家庭和社區滲透。要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發動廣大民眾參與進來。茶文化可以成為社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以組織社區居民學習品茶知識, 學會泡茶技藝, 還可組建茶歌茶舞表演隊, 舉辦家庭茶藝大賽等活動, 提倡 閑時泡壺茶 活動等。
五、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要靠他們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弘揚茶文化應從娃娃抓起。為此, 可以結合學校課程的改革, 把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中國茶文化藝術地、和諧地融化到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去,開展少兒茶藝,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讓學生學習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學習茶德,體會飲茶精神, 陶冶情操, 升華愛國感情。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也有助於培養10 年、20 年以後的茶消費群體, 開拓未來的市場, 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
六、加強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中國的茶文化弘揚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現在我國茶業相關人才比較緊缺,素質也不高。在茶樓里,多數員工並不具備茶文化和茶藝基礎素質;外地客人有興趣了解一下茶知識,多數也是一問三不知。因此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對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鼓勵支持一些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相關專業、舉辦茶業人才培訓班等。
七、把茶文化實踐應用於發展地區經濟,鼓勵發展茶產業,大力開發以茶為主的旅遊產品。如觀賞茶藝表演、品名茶、觀看茶歌茶舞、觀賞選購茶具、品嘗茶餐茶菜、自己動手學制茶學泡茶、參觀和考察茶文化遺跡等, 不僅會給國內外遊客帶來新鮮感、愉悅感,滿足了遊客探奇求知的心理 ,還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八、加強茶文化的研究,交流與合作。我們要研究挖掘古代燦爛的茶文化並加以繼承和創新,同時還應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國內外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要學會「 拿來」 取他人之長, 補己之短,做到吸收、創新具備。
總之,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最根本是要突出民族特色,還要有創新意識,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要融合現代文明,使茶文化突出現代文明、先進文化特色。弘揚和發展茶文化應直接與茶業發展相連,注重人才培養建設和國內外交流合作等
⑽ 茶文化的起源及發展是什麼
茶文化的起源及發展:
有歷史記載的茶文化發展情況始於魏晉。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已經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
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們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發展:
在漢代人們開始逐漸形成一條規范而復雜的飲茶流程。漢代人喝茶,先把茶做成類似於普洱茶餅的餅狀,然後將茶餅放在火上烤脆。緊接著將茶餅在陶器里邊搗碎。最後充入沸水,加上蔥姜等調味品。這一獨特的喝茶習俗一直沿用到唐朝。
到了唐朝時期中國的茶文化開始走向興盛。唐朝陸羽所著《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加之此時佛教、禪茶一味價值觀的盛行也加速了茶文化的繁榮。
宋朝是一個中國茶文化發展集大成的時代,也是這個時代另外一種茶——茶膏也逐漸在皇家盛行。茶膏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到了宋朝茶膏成為了皇家貢品,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里甚至還詳細記述了茶膏的製作方法。茶膏用水直接沖服的喝茶方式也比宋代其它茶葉簡單了很多。
到了明朝由於發酵工藝的發明,人們開始喝上紅茶、黑茶,茶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清朝茶樓開始廣泛興起,茶開始真正成為了一種「國民飲品」。清朝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專設御茶房用玉山泉水和梨花木為碳經過72天186道工序製作茶膏,為茶文化的繁盛添上了秀麗的一筆。
中國茶文化的知識
茶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備的美德。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於立場不同,或由於訴求對象互異,或由於理念差別,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中國的茶道精神: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