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統地說成是上下五千年其實是不科學的,應該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算起,即從約為公元前2070年開始算,也就是說中華文明有4000多年歷史了,很偉大的文明啊。 不過,中華文明還並不是最早的,埃及文明更早,而且更發達,而金字塔建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大家可以想像,在夏朝出現之前500餘年,埃及就有能力建造金字塔了(埃及的文字出現的就更早了),這真是天大的奇跡啊! 再附一個參考資料:由於夏以前無地下史料,只能憑借傳說,因此中華文明史只能從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夏以前是否有中華文明的遺存,中國考古界一直期待著能夠找到實物依據。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外考古學家就踏上了尋找中華5000年文明起源的征程,他們從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陶器刻劃的符號去尋找,從大汶口文化遺存陶器刻劃的「文字」等跡象去尋找,試圖以此論證中華文明起源可以早到距今5000年甚至6000年,但並未達到預期目的。
②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延續5000年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持續五千年?
個人認為,其原因有三:民族、人口、文化。
一、華夏民族是世界上自強不息,充滿血性,百折不撓的民族。
在長久的歷史進程中,在與惡劣的大自然環境及多民族競爭的生存環境中,逐漸形成了自強不息、永不屈服、百折不撓的華夏民族及其民族特性。在國家強盛時期,歷代君王開疆拓土,為民族,為子孫後代開拓足夠廣闊的生存空間。在外族入侵的反侵略時期,民族英雄挺身而出,帶領民眾百折不撓,反抗侵略。在落後時期,民族精英為民族復興出謀劃策,前仆後繼。這種民族性根植於每一個華夏人民的血液中,是民族血性,是天生具有的民族使命感。
客觀來說,中國的地理環境是最復雜、最惡劣的。我們國家擁有沙漠、高原、河谷、盆地、平原、森林、海岸等各種復雜地形地貌。而且,一直不斷地處於內部外部民族的侵擾與侵略之中。是華夏民族先祖的聰明才智與文成武略,不斷開疆拓土,一直東、南到海,西至荒漠、高原,北至戈壁、草原,才有了如今的地理空間與戰略縱深,並非是天然就具有這一地理條件。而且,最早提出「中國」的國家疆域長治久安的分層管理架構,以諸侯國環衛中央天子之國,天子國統領各國,將不安份的族群遷往外層,以這些凶族制服威懾更加外圍的夷族國家,讓夷國臣服。通過以夷制夷,以華制夷,以夏變夷,用先進的文化同化「夷狄」,讓其接受華夏文明,並逐漸融合成為一體。
二、華夏民族一直保持著世界上占絕對基數的人口數量。
華夏民族一直將人口繁衍、生命繼承、民族傳承當成頭等大事。上到君王,下到黎民百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華夏民族自古就重視國家、家族、種族的血脈傳承。另外,占據絕對優勢數量的人口,在民族融合和人類種族延續上天生占據著主導權和自然優勢。
三、中華文明有著悠久而深厚的中華文化,其獨有的凝聚力、先進性和開放性,讓中華民族長期處於世界先進之列。
中華文明即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先進的中華文化。傳說中的「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華文明,先後經歷了太陽祭祀、陰陽百家、儒家禮儀、民族融合、民主法治等五個文明階段。從而產生出中華文明豐富的文化內涵。中華文化是自然和諧,天人合一,陰陽辯證,禮儀道德,團結統一,包融開放,民主法制,自強不息的文明內核與東方文化。中國古人通過觀測宇宙的天體運行與變化,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於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境抗爭,與內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文化的骨梁,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乏愛國精神,愛國精神是中華文明的優秀文化傳統,使得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關頭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前途,前仆後繼,保家衛國。
而中華文化最核心最本質的核心文化,就是「道法自然」!是華夏族從遠古開始,從地球上古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之中,從人類對宇宙大自然的未知探索之中,誕生出的中華民族生存法則。中國人不斷探索與掌握宇宙自然規律,效法天道將宇宙自然規律用於治國、平家、修身、養生、治病,講究「天人合一"。並且歷朝歷代遵循道統,把天之天道、地之正道、人之德道置於首位。天道之「道」、正義之「道」、道德之「道」,「道",為中華大地上人類文明一切活動之首。中國人做任何事情均要講個道義,符合正統。遵循「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的儒家道德思想和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道法自然,就是中華民族所創造的華夏文明其自強不息、團結凝聚、探索不止、奔流向前的本質核心!中華民族用「道」將人類與地球、太陽、天體、宇宙緊密聯系在一起,用「道」將社會、國家、家庭、個人等一切生產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用「道」將宇宙規則、自然科學、科學技術、人類力量等一切生產力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一體的中華文化體系。這個先進的文化體系讓中華民族團結凝聚,自強不息,讓中華文明永久傳承並延續下去,不曾中斷!!!這已經超越了地理環境,超越了種族,超越了國家,甚至超越了不同文化的差異,兼容納並,取其所長。長期的世界領先的先進文化,對落後文明的文化同化,增強了這一包融的能力。
另外,在道法自然的文化基礎之上,中華文明還發展出「中國」、「中華」、「大一統」的統一國家概念。古代夏商周開始,就始稱「中國」,是泱泱中央之國,王權國家,天子之國自居於天地之中,諸夏等諸侯藩國圍守在外,四夷等外族國居於中國外圍四邊偏僻荒野之地。至秦,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七國領土為疆,取「中華」圓滿、統一之意稱「中華」大地,以七國百姓為民,稱「華夏"民族,以與夷族相區分。西漢時,匈奴統稱中華大地上的華夏族漢朝人民為「漢族」。《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秦漢之時「犯我中華,雖遠必誅「。唐朝長孫無忌《律疏》:「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說,凡行政區劃及文化制度自屬於中國的,都稱為中華。至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諭中原檄》:「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中華,指華夏民族歷來所生存過的大地領土,也是中國歷朝歷代國家開疆闢土所打下的江山國土。可以說,國家統一的概念深入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心裡。
所以,是華夏民族特性、絕對數量的人口,以及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核,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先進性和開放包融性,讓中華文明成為了全球唯一不曾中斷,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
③ 中國從古代到現代經歷了幾個朝代啊
經歷的朝代有:
夏、商、周、秦、西楚、西漢、玄漢、新朝、東漢、三國、晉朝、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依舊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國的各種發明是世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經濟、文化、科技成果依舊世界矚目。
我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止,封建王朝皇帝總數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有73人。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君王總數有251人。
(3)中華文化到現在多少代了擴展閱讀:
結束封建王朝統治的辛亥革命
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的封建統治。革命黨人發動了萍瀏醴、廣州黃花崗等一系列起義,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④ 中國從古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早期文化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炎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巨大飛躍。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滿清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解放戰爭。
(4)中華文化到現在多少代了擴展閱讀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著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
史學領域,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國史書。「他們認為,歷史不斷有各個朝代的學者在不自覺與自覺之間添加了自己的想像和解釋,但後來者會誤以為這是真正的歷史。
上古的記錄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後來者不斷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見的歷史。
⑤ 中華文明到底有多少年與古埃及相比誰更高一籌
中華文明有多少年?
要知道中華文明有多少年,先要弄清楚兩個概念。什麼是文明?中華文明從哪年算起?
一句話說,其他古文明都是考古學家挖出來的,人們才知道。而中華文明,是從一代一代人的文字典籍中,從口耳相傳的語言中被傳遞下來的,活生生的,完整的文明,從未斷續。
結論,中華文明遠勝於古埃及文明。
⑥ 中華文化傳承5000年而不斷,其中有何原由
中華文化傳承5000年而不斷,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善良,不爭不搶以及中華文化的淵源博大精深。四大文明古國由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還有巴比倫文明和印度文明,在這些文明中,只有中國的文明一直傳承到了現在。
三、文明流傳各朝各代的文化都尊重了中華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並且使各個民族達到了一個融合一體的作用,中華文明裡中華文化以儒儒家思想為主。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看到了歷史長河中不斷前進所給我們帶來的發展,這也是中華文明不間斷傳承的原因,我們有凄凄慘慘的愛情故事,我們也有宛在水中央的浪漫愛情,更有當時人民戰火連篇的生活場景,也有現代人民富足安康的小康生活,中華民族傳承至今是因為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華文化流傳至今,上下5000年,從堯舜開始到現在的領導人,我們一直在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發揚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我們也以我們歷史中所取得的驕傲,成績引以為傲,也以我們現代人的精神文明為基礎,所以中華文化在傳承多年以後而不斷的。
⑦ 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文化
有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但是國際公認的是從殷商開始算,也就是公元前17世紀,這樣算起來也就是3700多年
夏朝(約為前2050年—約前1600年)
到現在
加上三皇5帝
5000年夠了
「考證」的方法有兩種:
1,靠出土文物進行碳十四測定。但非常遺憾,這種方式非常不準,而且有各種因素限制,例如,出土文物中必須包含植物製品。
2,靠文字記錄。但也很遺憾,因為除了中國以及受中國影響的東方國家外,世界其他地方根本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
所以,西方國家大多靠考古來挖掘他們的歷史。因此,他們挖著什麼,就用碳十四測定一下,然後推算年代。往往相差數十年或上百年。而且也不一定跟他們的祖先有什麼關系,更不會考證出什麼歷史事件了。因為出土文物不會說話。所以,歐洲人寫了歷史,要麼特別詳細,那是作者瞎編的;要麼非常籠統,靠主觀推斷,因為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作為依據。
中國靠歷史記錄。因為中國上古時期的宗教決定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記錄非常可靠。所以,根據歷史記錄,中國文明在黃帝時期定型,有大概4000
多年的歷史。(別問我具體多少年,世界上歷史年代只有從共和元年開始,才能確定。歐洲則在近代,才能確定年代)由於中國歷代都有史書,所以中國歷史以敘述事件為主,籠統的東西不寫。
PS:黃帝以及他子孫的的事件,被記錄在上古史料中,司馬遷根據這些史料和到實地考察,寫了《五帝本紀》。
⑧ 中國文化有多少年歷史了
籠統地說成是上下五千年其實是不科學的,應該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算起,即從約為公元前2070年開始算,也就是說中華文明有4000多年歷史了,很偉大的文明啊。
不過,中華文明還並不是最早的,埃及文明更早,而且更發達,而金字塔建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大家可以想像,在夏朝出現之前500餘年,埃及就有能力建造金字塔了(埃及的文字出現的就更早了),這真是天大的奇跡啊!
再附一個參考資料:由於夏以前無地下史料,只能憑借傳說,因此中華文明史只能從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夏以前是否有中華文明的遺存,中國考古界一直期待著能夠找到實物依據。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外考古學家就踏上了尋找中華5000年文明起源的征程,他們從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陶器刻劃的符號去尋找,從大汶口文化遺存陶器刻劃的「文字」等跡象去尋找,試圖以此論證中華文明起源可以早到距今5000年甚至6000年,但並未達到預期目的。
⑨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三、定型期:秦漢
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至於文學、藝術皆根植於上述思想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以地方為特色的區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但有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漸散失了,於是傳統文化傳承就突顯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