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炎帝和裴李崗文化哪個更早

炎帝和裴李崗文化哪個更早

發布時間:2022-06-08 04:31:06

『壹』 黃帝炎帝之前是什麼樣的歷史

三皇五帝之前的中國歷史稱為史前時代或者原始社會時期。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1萬5千多年前
以裴李崗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
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
以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西元前5000年到3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同期在浙江省北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山東省出現的大汶口文化

之後發現的如二里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則為青銅器時代的代表。

元謀人是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是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965年,在上那蚌村西北的一個小山丘上發現了屬於同一個體的左、右上內側門齒各一枚,其形態特徵與北京人的門齒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別。1973年,在附近地層還發現了7件人工打制的石英岩做的刮削器和炭屑、哺乳動物化石。1976年7月25日,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其絕對地質年代為距今170萬年左右(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對元謀人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其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命名為 「元謀直立人」。

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有研究者認為,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痕跡。但是學界爭論很大。

與元謀人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泥河灣劍齒虎、桑氏縞鬣狗、雲南馬、爪蹄獸、中國犀、山西軸鹿等29種。

關於元謀人化石的地質時代和絕對年代,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認為屬早更新世晚期,據古地磁斷代,在距今170萬年左右。另一種意見認為,在中更新世,因為古地磁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距今60萬~50萬年或更晚。

經過對所發現的石器的研究,表明元謀人所處時期為舊石器時代初期。

雖然1988年在四川巫山縣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經測定距今已有200萬年(也有人認為此測定有誤),但是一般還是把元謀人看作是中國歷史的起點,並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化石。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中國猿人,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在更多稱為「中國直立人」。中國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

這處遺址是1921年發現的,1927年起進行發掘。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現存唯一真標本是1966年從頂部堆積層發現的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的模型。後來又發現了石製品、骨角製品。

北京人的顴骨較高。腦量平均僅1000多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

在北京人住過的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表明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

研究發現,北京人通常幾十人結成一夥。壽命很短,大多數人早年就夭亡了。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人在動物學的分類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哺乳綱
目: 靈長目(Primates)
科: 人科(Hominidae)
屬: 人屬(Homo)
種: 直立人(H. erectus)
亞種: 北京人(H. e. pekinensis)
學名 :Homo erectus pekinensis
(Black, 1927)

石器時代指人們以石頭作為工具使用的時代,這時因為科技不發達,人們只可以石頭製造簡單的工具。 而隨著時代的推進,人們對石器的研製也在不斷改進。而在時代劃分上,石器時代大致可分為三個時代 - 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英文為Paleolithic Age,源自希臘文,Paleo為舊之意,Lithic為石頭之意。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他們主要居住於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

總體來說,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1.html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2.html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3.html

中石器時代
在大約二萬年前,最後的冰河時期漸漸過去。人類亦開始改變其生活習慣。因為自然氣候變暖,使採集和漁獵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而為了在新的環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發明、創造繼續出現,而且比舊石器時代時更多。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也就是中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區可以找到捕魚工具、石斧(adze)、以及像獨木舟和槳這些木製物品。

這個時代的遺跡並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區,可以看到森林地開始被開發的跡象。森林地的急遽開墾是新石器時代的事情,因為農業而需要更多土地空間的關系。

而隨著農業的出現,中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改變其生活,並進入新石器時代。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4.html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在中國,這個時代出現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了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時代完結後,人類開始進入銅器時代。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5.html

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由於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為800℃;硬度高,為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開始於公元前3000年。

中國的青銅時代
中國的青銅時代為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

根據考古的發現,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里崗為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干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於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陽的小屯村為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澗濱)為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為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陽澗濱為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於這個時代。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裡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郭沫若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是奴隸制國家,有爭論),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並且漢字也已經發展成熟。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
河套,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里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山頂洞人指發現於中國北方的晚期智人化石。因化石地點在周口店北京猿人洞上的山頂洞內而得名。

發現及分析
1933年發現3個頭骨和其他骨骼化石(代表至少8個個體)。山頂洞人3個頭骨分屬於老年男性、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頭骨碩大,上面部低矮,整個面部中等程度的突出,眼眶較低,梨形孔較闊,其下緣呈鼻前窩形,與現代黃種人相似。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約為1.1—1.8萬多年前。山頂洞人的文化遺物豐富多樣。石器很少而且製作粗糙,與北京猿人石器相差不多。骨器中有一根骨針,針身光滑,微彎,一端有針孔(用其他帶尖器物挖成的),可見山頂洞人已經會縫制衣物,並能製造和使用細的纖維。裝飾品豐富多彩,有穿孔的獸牙、蚶殼、石珠、小礫石、魚的眶上骨、短的骨管和去除橫突和棘突的魚類脊椎骨。牙齒和礫石的孔是從兩面對鑽或挖而成。孔的周圍多帶紅色,可能是用紅色的條帶串連所致。意味著山頂洞人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生活中也有休暇不需終日勞累了。山頂洞中還發現48種哺乳動物化石,除少數為絕滅種(洞熊、最後鬣狗等),其中多為現生種(赤鹿、亞洲象等),其中有落入洞隙的熊和虎的骨架,還有現在生活在炎熱地帶的獵豹和鴕鳥化石,說明當時氣候相當溫暖。山頂洞人骨周圍散布著紅色的赤鐵礦粉末,這是埋葬死者的標志。
現狀
山頂洞的重要化石及遺物均在1941年隨同北京猿人標本一起丟失而下落不明。山頂洞堆積已全部挖光,原來的洞頂已被挖掉。今後也不會再有新的發現。

裴李崗文化是新石器時期中國黃河流域一帶的一個中原文化,位於河南省的裴李崗。根據考古學家對於在1977年首次挖掘的文明的鑒證,當地文化平均開始於公元前5千年,最早的甚至遠至公元前8千年。

從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來看,當地人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它們會在田裡種植小米,又會在家裡養豬。而當地文明亦是現時中國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開始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狗和豬的骨格,羊比較少。

對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為對它的認識帶來了許多貢獻。墓地的隨葬品和下葬的方式為當時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條件帶來了許多啟發。

對於仰韶文化的內部分類、時間上的分類以及各個遺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學術界還有爭論。對仰韶文化的社會結構也還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者今天認為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早期的母系社會的論點現在只有比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來自西方的論點。1960年左右在陝西的考古發掘對這個論點提出疑義。現在一般認為陝西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繼老官台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按時代順序可以分為半坡類型、廟底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龍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繼承文化。

龍山文化最早因山東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被人們發現。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於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在龍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黑陶製品了。黑陶源自於人們的生活用器,而後由於質地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於1959年發現,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屬探索中國夏朝文化的重要遺址。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為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宮殿建築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歷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其特點,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資料。

二里頭遺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屬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屬青銅和宮殿文化。學術界對二里頭文化有兩種看法,目前尚無定論:一種認為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發現的宮城就是夏都;另一種認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發現的宮城是商都。

三星堆遺址位於中國四川廣漢城西7公里處,距離成都約40公里。
發掘的歷程
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青保和兄弟三人在宅旁挖蓄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玉石器,消息傳出引起關注,古董商蜂擁而至。
1934年3月15日,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人葛維漢與副館長林名均教授組建考古發掘隊,在月亮灣進行發掘工作,揭開了中國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長馮漢驥先生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帶有古文化遺產的可能。
1956年四川省博物館的王家佑、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灣一帶進行考古調查。
1960年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組全面調查了三星堆和月亮灣等地的文化遺存。
1980年5月四川省考古隊對三星堆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龍山時代和3000年—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數百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和數萬片陶片標本。
198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決定對三星堆進行專款專項考古發掘。
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在陳德安、陳顯丹帶領下對三星堆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發現兩座商代大型祭祀坑,坑內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造型怪異的青銅面具、精美的玉器等稀世之寶,這次發掘發現的文物震驚了世界。
重要文物
青銅獸面具、黃金面罩、金杖、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青銅太陽輪、跪坐人像

三星堆官方網站:http://www.sxd.cn/

『貳』 五帝時期的歷史的疑惑

黃帝,有熊國君少典的次子,姓公孫,名軒轅。也有人說姓姬。生於河南省新鄭市的軒轅丘,在今河南以新鄭為中心,新密、滎陽、登封、禹州等地建立了有熊國。也有一說,生於天水、《史記》說生於壽丘。現在專家研究表明,壽丘要首先排除掉,《史記》原書沒有明確的注釋,而孔安國強加上去,漢代人孔安國[山東人]是孔子的17代世孫,在當時的社會,大家都對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國也就是給《史記》加註釋冒充原書之手筆!當然有不少正確的,但把「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注釋指出「生於壽丘」,且在魯東門外(今山東曲阜縣東北約六里)是個不小的錯誤!一直讓後人疑惑了好一陣子,後來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驗證了這個注釋是所加錯誤!因當時的壽丘根本沒有很早的文明出現,而其他的書籍《帝王世紀》、《水經注》、《國語》、《括地誌》...都注名了軒轅之丘即新鄭也! 立宮建殿於河南省新密市雲岩宮,新鄭與禹州之間的始祖山[又叫具茨山]也是其經常活動的地方,葬身一說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一說河南省靈寶市。其母親為有 姣 氏之女,名附寶。相傳,她閉著眼睛看見巨大的閃電圍繞著北斗七星中的天樞星,照亮了郊野。附寶因此懷孕,後生黃帝。黃帝 37歲而登天子位,壽年110歲。據《史記 · 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載,黃帝正妻為西陵氏的女兒,名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囂。二夫人是方雷氏的女兒,名叫女節,生下青陽。三夫人是彤魚氏的女兒,生下揮和夷鼓。四夫人嫫母,生下蒼林和禺陽。黃帝共有25個兒子,3 個女兒得到姓的只有14人。黃帝未讓他的兒子繼承帝位,讓昌意的兒子高陽(顓頊)繼承帝位。顓頊死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死後,即其弟勛立是為帝堯。後禪讓於虞(名為重華)、禹。黃帝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 貘、虎與炎帝戰於逐鹿的阪泉,經三次戰役而得勝。蚩尤作亂,不聽帝令。黃帝九戰九敗於蚩尤,率部退守河南省新密市雲岩宮,於此立宮建殿,研練兵法。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為將相,與風後研創兵法八陣。而後,黃帝乃征師諸侯,在河北涿鹿戰敗蚩尤,統一中原。黃帝時期,發明創造繁多。播百穀草木,馴養畜禽。造指南車,以辨方向。征避水患,削木為船。伐木造室,始築宮殿。其妻嫘祖教民栽桑養蠶,抽絲制衣。臣大撓制定天乾地支用來計算年月日,後人稱之為「黃帝歷」,俗稱「黃歷」。容成製作蓋天(渾天儀),觀察天象。倉頡始創象形文字。伶倫作律,榮猿鑄鍾和五音。與岐伯、雷公探研醫葯,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制處方,防治疾病,而後傳為《黃帝內經》。黃帝和炎帝後代的繁衍,逐漸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由多民族相融合的中華民族。因而,後人稱黃帝為華夏族的始祖,把一切文化制度創立都歸功於黃帝,稱之為我國的「人文初祖」。

《國語·晉語》稱:「炎帝以姜水成」。《帝王世紀》等文獻, 也有相似的記載。姜水的地望,據《水經注·渭水》:「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因此,炎帝氏族部落的主要活動地區應是渭水流域。據《史記·五帝本紀》的《集解》,引皇甫謐曰:「黃帝受國於有熊。」即黃帝為有熊國君。有熊,一般認為即今河南新鄭。新鄭居中原的中央,所以黃帝氏族部落應以中原地區為其主要活動地區。由此可見,炎黃時代的主要活動地區是渭水流域和中原地區。在這地域內, 目前田野考古發現最早的耜耕農業,是距今約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山西襄汾陶寺的河南龍山文化早期遺址,從現已發掘的近千座墓葬中,能明顯地反映出有了一定的禮制。這時的禮制,似乎不像是開始出現,應再向上推至仰韶文化晚期。有較多的考古學者、歷史學者認為,陶寺遺址的時代是屬傳說時代的堯時期。堯之前,為黃帝時期,相當於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五千年左右。這樣,炎黃時代是從距今7000、8000年左右至5000年左右,經歷了約有1500至3000年之久。

炎黃兩個氏族部落,也就是古史傳說中所稱的華夏集團。他們長期在渭河流域、中原地區經營、繁殖、發明、創造,這些成就,必然對其周圍地區發生影響。《史記·五帝本紀·贊》:「余嘗西至空峒(即今甘肅鎮原縣境內),北過涿鹿(即今河北懷來縣或涿鹿縣), 東漸於海,南浮江(即長江)、淮(即淮河)矣,至,長老皆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因此,徐旭生先生說, 由於黃帝、堯、舜的聲望極高,各地的人都願意拉上他們為同鄉,這也反映了黃帝氏族部落的活動范圍,是以中原為中心, 向四方擴展。

炎帝屬於哪一個氏族部落,有著不同的意見。徐旭生先生認為屬於華夏集團,而傅斯年、蒙文通兩先生都認為屬於南方集團,蒙先生更具體地說是南方的江漢民族(即苗蠻集團)。《山海經·海內經》說:「炎帝之妻, 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 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 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關於炎帝的世系,《山海經》與《禮己·祭法》、《左傳》相一致的是,都說共工生後土。相異的是,《大戴禮記·帝系》和《史記·楚世家》都說,祝融出於帝顓頊。不論怎樣,祝融與長江中游的苗蠻集團有關,當無疑問。關於祝融的世系關系,說他屬炎帝一支的傳說記載出現的時間較早,可能性較大一些。若此推測不誤,那末,祝融到了南方之後,成為南方氏族部落的領導者,他的後裔仍是其領導地位的繼承者。祝融「可以說成了南方集團的象徵」。祝融的始祖是炎帝,炎帝的聲望高,影響大,就以炎帝作為南方集團的人文始祖,是完全可能的。

一些專家推測是:炎帝是東夷族比較正統的領袖,蚩尤可能是反對炎帝統治的「叛逆者」,在這種情況下,炎帝只好選擇和黃帝與蚩尤當中的一個聯合起來對付另一個。大概炎帝比較正統的緣故,最終黃帝被說服與炎帝結盟共同打擊蚩尤,然後終於在今河北涿鹿展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有記錄的大戰「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的結果是,黃帝與炎帝共同戰勝了蚩尤。
這次大戰的又一結果是,黃帝的西戎部族與炎帝的東夷部族開始融合為一個部族,他們占據了中原,即今中國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交匯處周邊的區域,這就是早期的華夏族,此時的華夏族尚僅分布於黃河流域。華夏族也以黃帝和炎帝的稱號作為名稱,因此華夏族自認為炎黃子孫。這是華、夏兩大族系的第一次大融合。
軒轅黃帝氏族執掌朝政約四百六十年,經歷了姬姓軒轅黃帝時代;姬姜姓靈寶有熊黃帝時代;鬼酉姓新鄭縉雲帝鴻黃帝時代;姬姜姓靈寶有熊黃帝時代;和姬祁姓軒崗汾晉帝軒黃帝時代四個時代,創造了紅山文化,大河村仰韶文化,是以征伐統一四方的用兵時代。與炎帝、蚩尤、神農、誇父爭戰時代是姬姓黃夷氏族時代,到帝芒時始稱帝,號黃帝,襲天黿氏號,名軒轅國,都有熊,地在軒轅丘。在此之前軒轅只是一個方國(地方政權),而不是統一的中央之國。

『叄』 中國最早的皇帝是誰

最早稱皇帝的人是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八年後(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蘄年宮舉行加冕禮,親理國政。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選賢任能、歷兵秣馬、富國強兵、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歷經10年的統一戰爭,他先後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帝國。秦始皇自稱始皇帝.

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不同的幾個說法:有關三皇五帝的幾種不同組合,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一些說法:
一三皇:
⒈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⒉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⒊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⒋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二五帝:
⒈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⒉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⒊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⒋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總體來看,三皇五帝是分為幾個時間段的,燧人、伏羲、女媧屬於舊石器時代,燧人、女媧為早期,而伏羲為晚期,其餘則都屬於新石器時代。神農、帝嚳最早,神農為前大汶口文化,帝嚳為早於仰韶文化的裴李崗文化;黃帝、炎帝、顓頊、太昊、少昊基本同時,黃帝屬紅山文化,炎帝、顓頊屬仰韶文化,太昊屬薛家崗文化,少昊屬於大汶口文化;祝融稍晚,屬石家河文化;堯、舜最晚,進入龍山文化階段,堯位於晉南,屬陶寺文化,舜(為)位於晉西南和豫西,屬河南龍山文化的造律台類型

『肆』 為什麼說五帝時代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關鍵時期

黃河中游區,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為中心,北達河套及長城沿線,南接鄂西北,東至豫東,西抵黃河上游甘青接壤地帶。南頭庄文化以下,有磁山(公元前6100—6100年)——裴李崗文化(前6200—前5500年)、大地灣(下層)文化(前5900—5300年),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前5000—前3000年)〈20〉,中原諸龍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繼之。

與這一區域相對應的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集團,從中可以追溯氐羌與華夏起源,並且大致可以肯定繼中原龍山文化發展的是夏文化(晉南、豫西、豫中)、先商文化(豫北、冀南)和先周文化(關中)。炎黃集團起源之地比較接近,無論從文化還是從地理的因素分析,這兩大集團都是有共同起源和共同文化特點的親緣集團。

更詳細資料看這里
http://bbs.xhistory.net/simple/index.php?t13388.html

http://..com/question/35762010.html?fr=qrl3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
(一)關於中國人及其文化的來源,長期存在外來說和本土說、一元論與多元論的爭辯。傳統史觀認為,中華民族是從黃河中下游最先發端,而後擴散到邊疆各地,於是有了邊裔民族。這種史觀影響甚大,直至近現代也還有一些學者相信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過去史家總是用「禮失求諸野」的觀點來推測區域間文化發展變化的關系,把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當作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這就是本土起源說中的一元說。 一元說的論點已被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所推倒,中華文明不是從黃河中下游單源擴散至四方,而是呈現多元區域性不平衡發展,又互相滲透,反覆匯聚與輻射,最終形成為中華文明。
(二)中華文明的起源
1.黃河中下游東西相對的兩個文化區
黃河中游區,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為中心,北達河套及長城沿線,南接鄂西北,東至豫東,西抵黃河上游甘青接壤地帶。南頭庄文化以下,有磁山(公元前6100—6100年)——裴李崗文化(前6200—前5500年)、大地灣(下層)文化(前5900—5300年),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前5000—前3000年),中原諸龍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繼之。
今黃河下游,以泰山為中心,南至淮,東至海,北至無棣,實際是先秦時期濟水及海岱地區。其文化淵源和承襲關系比較清楚,發展序列完整。後李文化(前6300—前5600年)〈24〉,青蓮崗•北辛文化(前5600—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龍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和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諸文化前後互繼。
2.長江中下游東西相對的兩個文化區
長江中游,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括洞庭湖,西盡三峽、川東(今渝東),北達豫南與黃河中游的考古學文化相同分布,是一個自成體系的考古學文化區。即以兩湖平原西南側為中心的南方系統和以漢水東側為中心的北方系統的譜系結構。南方系統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由彭頭文化、皂市下層文化和湯家崗文化構成,北支由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構成,他們的絕對年代約在距今8500—5100年之間。北方系統的考古學文化由邊畈文化、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構成,他們的絕對年代約在距今6900—4200年之間。在發展的構成中,南北兩系統的考古學文化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往和影響。約在距今5100年前後,這種以二元為主體的譜系結構被打破,即北方系統的油子嶺文化逐步向西南擴展,到屈家嶺文化時期基本取代了南方系統,實現了空前的統一和繁榮。盡管如此,南方系統的文化出土仍有部分保留,成為北方系統的不同地方類型。石家河文化之後,來自中原的考古學文化逐漸向長江中游地區滲透,形成了後石家河文化,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江中游地區的傳統文化譜系結構,向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長江下游,以太湖平原為中心,南到杭州灣地區,北以寧鎮地區為中心(包括蘇皖接壤地區),是自有淵源、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完整的文化區系。自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3400年)——馬家文化(前5000—前4000年)以下,有松澤文化(前4000—前3200年)、良渚文化(前3200—前2200年)。良渚文化出現的成套的禮玉、高壇建築土築(「金字塔」)和規劃嚴整的聚落等等,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說明其開始進入等級禮制社會。令人驚訝的是,良渚文化的發展突然中斷。其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與後來的青銅文化看不出直接的聯系。
良渚文化明顯地影響到南北各地。魯南——蘇北一帶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就包含有頗多的良渚文化因素,反過來,良渚文化也受到了大汶口——龍山文化的影響,兩種文化的陶器和石器常有互借現象。良渚文化的重要性,考古學和歷史學家都已作了充分的估計,或稱其達到「酋幫制」階段,或認為處於「軍事民主制古國」時期。
3.燕遼文化區及黃河上游文化區
燕遼文化區,相當於蘇秉琦所說「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文化區。包括遼東、遼西和燕山南北地帶的新石器文化——查海文化和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位於遼寧阜新,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敖漢旗。兩種文化的最早年代均超過前6000年。查海出土十數件真玉製品,包括工具和裝飾品,還發現了最早的龍紋圖像,被譽為「中華第一村」。興隆窪遺址是目前中國北方已知年代最早的環壕聚落遺址,已發掘的房屋有120多座,排列有序,居於中心的房子面積達140平方米,可知當時的社會結構組織已相當系統和發達。繼之為紅山文化(距今6000—5500年)和富河文化(距今約5200年)。
4.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心的華南文化區
華南地區,包括今天的兩廣、閩台和江西等省在內,多為山地和丘陵地帶。由於地處東南沿海,是降雨充沛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萬年以來,這里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可分為早、晚兩期。
重要的遺址,如江西仙人洞、廣西的豹子頭、廣東的西樵山遺址等,均在距今8000年以上。仙人洞文化,距今約1萬年。新石器時期中期,只有台灣的大盆坑文化,距今約6400年。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發達的農業,江西修水山背和廣東石峽文化都發現了稻穀遺存。陶器也更為精緻,更晚的時候還出現了硬陶。石峽文化距今5000—4000年,山背文化距今4800年。在福建有曇石山文化(距今4000—3500年),台灣有鳳頭鼻文化(距今4500—3500年)、圓山文化(距今4000—3500年)和卑南文化(距今3000—2000年)等 (o!i9)
5.北方游牧與漁獵文化區
東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平原和塔里木盆地東緣等地區,普遍分布著以細石器為代表的考古遺存,陶器和磨製石器始終沒有得到發展。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農業已經相當發達時,這里仍是以採集、狩獵為主的經濟形態。其中新開流文化距今6000年,是典型以漁獵為主的文化,有磨製石器、篦紋陶和細石器共存。
(三)討論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還有必要分析一下經濟類型,中華各民族的發展,呈現出東西兩大部和南北三帶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總特點。
公元前3000—前2000年間,是中華文化由多元向一體融合的最關鍵時期。我們將這一時期,籠統地稱為「前王朝古國文化時期」。
(四)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分為四個大的歷史時期(或階段),即起源時期、元典時期、發達時期和近現代時期。起源時期,從中華大地上有人生活算起,重點是萬年以來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所孕育而成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的「原質性」於此已經顯露出來。元典時期,即夏商周以來的文化。此一時期,約當於西方的希臘、羅馬時期。此一時期是中華文命主體鞏固與進一步發展的時期,至秦漢時期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帝國。發達時期,主要是指隋唐以後,此時期,中西文化的交流進一步廣泛開展起來。近現代時期,則是指自19世紀以來的現代中國時期。我們的研究側重主要在元典文化時期及其以前,同時也注意到現代以來的文化嬗變。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主要是在元典文化時期以前。中華文明的特質於此時期內明顯地表現出來

『伍』 黃帝炎帝之前是什麼 伏羲女媧之前是什麼

黃帝炎帝之前是蠻荒社會,還沒有群體意識,神話里之前是伏羲女媧。
伏羲女媧之前是盤古,神話中最早了。

『陸』 三皇五帝是誰准卻一點的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③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④伏羲、神農、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6)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三字經》) (7)天皇、地皇、泰皇 (《史記》) (8)天皇、地皇、人皇(民間傳說) 第五種說法由於《古微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2)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3)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4)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5)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庖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制網捕魚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據說,是華胥氏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他能夠沿著生 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於天」。 伏羲有許多創造發明,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主要說他坐在一座方壇上,聽 了八方風的樂音,便畫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卦的符號,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間的種種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結網,製作了捕魚的網。他的臣子句芒,則根據這種原理,做了捕鳥的羅。伏羲還製作了瑟,創造了《駕辯》的樂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傳說中的伏羲時代就開始顯露出來了。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干、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傳說伏羲生成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境內),長新樂(在今河北),死宛丘(古陳州宛丘縣,在今河南淮陽)。參考:《說文》:「陳,宛丘,舜後媯滿之所封。(臣鉉等曰:陳者,大昊之虛,畫八卦之所,木德之始,故從木)。」 《續博物志》卷四:「伏犧六佐:金提主化俗,鳥明主建福,視默主災惡,紀通為中職,仲起為海陸,陽侯為江海。」 《路史·後紀》卷之二《女皇氏》:「太昊氏衰,共工惟始作亂,振滔洪水,以禍天下,隳天綱,絕地紀,覆中冀,人不堪命。女媧氏役其神力,以與共工較,滅共工氏而遷之。然後四極正,冀州寧,地平天成,萬物復生。」《殷本紀》引《湯誥》:「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周書·呂刑》:「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逸周書·嘗麥解》:「昔天之初,囗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司囗囗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案:前二段引文都用了「惟始作亂」四字,後一段引文則謂:「昔天之初」,蚩尤逐帝。表明在這些文獻作者的概念中,伏羲、女媧、共工、蚩尤、赤帝、黃帝、少昊這些人帝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的開端。如此,便可以猜出來,那些文獻作者心目中的中國歷史開端,是「五帝時代」。本《年表》的「五帝時代」,起自伏羲元年(約2400 B.C.),終於帝舜末年(2110 B.C.),約計291年(=2400-2109)。即古人心目中的中國歷史,發端於2300 B.C.前後,時值魯西豫東地區空前繁榮之際。參考:①《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②《淮南子·原道訓》:「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③《列子·湯問》:「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④《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⑤《淮南子·本經訓》雲:「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干,萬民皆寧其性。」⑥作者讀書摘記:「黃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分水嶺,故古代學者有的把黃帝算為三皇之末,有的又視黃帝為五帝之首。」 伏羲後來做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句芒的形狀是鳥的身子,人的臉,駕了兩條龍。他兩個共同管理著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一萬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炎帝是太陽神這個說法不準確,中國的太陽神是帝俊,他的兒子十金烏也是太陽神,後來被後羿射下9個,就是現在在天上值班的太陽,這個是公認的傳說。),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他是傳說中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相當於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據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於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神農氏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後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相傳生於姬水,故以姬姓,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斗,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 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干支,伶倫製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黃帝後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根據研究,黃帝很可能是確有其人,他是父系氏族時期中原地區的一位部落聯盟長。他通過戰爭,使得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並做了很多好事,因為在古人的口傳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至於將其說成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顯然是前人千古一系願望的反映,有以偏概全之嫌。盡管古人把夏、商、周、秦、漢、安息、鮮卑、匈奴、羌、蠻、狄等的始祖都追述到黃帝,但是炎帝、蚩尤的後裔總不能也說是黃帝的子孫。比如南方的苗族,就自稱是蚩尤的後代。當然,對此也不必過於計較,因為我們今天已經把黃帝看成華夏民族由野蠻過渡到文明的一個象徵。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後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傳說他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jiao 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瞍,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讓賢),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閱讀全文

與炎帝和裴李崗文化哪個更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